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上下九步街
早就从学生的习作中得知上下九步街的美食,没想到这次真的站在了上下九步街上。逛了一圈发现了,原来广州的北京路相当于青岛的中山路,基本都是专卖店;上下九步街其实就是台东步行街的地位,基本都是几十块钱的地摊货,只不过著名的几家百年老店也在这条街上。对比酒店简陋的饭菜,这里的小吃超级棒!
闻名遐迩的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商业街位于老城区西关,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横贯宝华路、文昌路,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全长约1237米,共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当今商业步行街中西合璧的四大西关风情特色,这里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岭南建筑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与此同时,随着上、下九路的商业气氛日益增旺,其周边亦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集市,时过百年,至今亦可寻到一些历史痕迹,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一个重要商业网络。东有光复中路纸类批发市场、缝纫机专业市场;光复南路布料市场;杨巷路布匹市场;德星路服装配料市场;南有蜚声中外的十三行路"故衣街"服装市场、十八甫路布匹市场,全国闻名的黄沙农副产品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西有第十甫路(现为步行街路段)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以及众多大小食肆;北有长寿路理发用品专业市场、打金行业、金银珠宝业;历史悠久的西来正街玉器墟、酸枝家具街;源胜街"古玩街"等,构织成纵横近2.5平方公里的庞大商业网络,网罗了各类型的商品,适应了不同类型的货商和市民的需求。
门前倩影:西关几代俏红粉,趟栊门前留写真。时光流水如幻影,泥土塑就梦中人。
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小姐担伞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衣裙,落车逛街小心行。
大姑娘上轿:哥搭手轿声声催,姑娘快来试一回。黄毛丫头未忧嫁,何愁他日无郎追。
戏无益:岁月无情如过隙,游嬉人生最无益。学业荒废求刺激,一时欢乐长叹息。
与北京路、天河城相比,上下九最大的商业特色是骑楼、雕塑、老字号,构成了上下九的民俗风情。从第十甫到上九路,连绵千米的骑楼就在眼前展开,这些目前广州规模最大、仍在维持着商业繁华功能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代,是南欧建筑特色与西关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的产物,装饰上还融入了北方满洲式装饰。接近荔湾广场一带,一组组表现西关传统生活的雕塑多了起来,它们永远是游客镜头里的最爱,而这代表广州传统文化的雕塑亦能唤醒市民的传统广州情结。这些表现西关风情的雕塑作品在2002年由万兆泉创作,“凉茶档”、“人桥”、“老车夫”、“门前倩影”,均栩栩如生。透过这些雕塑,二三十年代广州人的生活情景浮现眼前,西关情愫洋溢心间。
这里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及深厚的历史。下九路的“文澜阁”,印证着昔日十三行富商组建的“文澜书院”的历史;湛露直街,是清同治年间的状元梁耀枢曾住过的地方。陶陶居历史上是粤剧艺人的聚所,曾以“西关古坛”、霜华小苑书画展驰名,这里群众的自娱自乐粤曲演唱“私伙局”,也颇具名气。十甫书店的荔湾雅苑书画展销厅、上演粤剧的平安戏院,更是这条步行街上的文化绿洲。
传统的西关房屋建筑包括西关大屋、骑楼、竹筒屋等。步行街的骑楼建筑连绵千米,始建于清代,是一条既吸取了南欧建筑特色和中国北方满洲式装饰。既保留了西关传统建筑风格,也适应南方炎热多雨气候。可供商户、顾客在任何天气下环境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实用又美观的建筑长廊,更是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日人流量以数十万计。
量衣:容貌标致好身材,做件新衫搵人裁。尺寸一定要量准,衣装唔靓无人爱。
当你正徜徉于上下九时,一个头戴尖头竹扁帽、两颊涂红胭脂、身上背着“五彩大公鸡”的人物出现,他用唢呐模仿公鸡叫着“卖榄、卖榄”,那是卖鸡公榄的工作人员,是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为了保存鸡公榄文化,专门请人扮演的。他的出现犹如时光倒流,让我们追忆三四十年代的西关民俗风情。“有辣有唔辣一蚊一包好滋味”,去过上下九的人回来谈起鸡公榄,都会记得这一句。
鸡公榄:是广东省广州市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实际上就是广东特产白榄,是用上好的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腌制加工而成的,有甜的。有咸的。还有辣的。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鸡公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为广州人普遍喜爱的传统糖果,是目前多数广州本土老人小时候的回忆。
鸡公榄的名字源于卖榄人为了吸引顾客注意,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唢呐叫卖,穿街过巷卖橄榄,而且卖榄人能用唢呐摹拟公鸡的叫声,‘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用广州话来说就是“鸡公榄、鸡公榄、鸡公榄,鸡公榄”,因此,广州市民称之为“鸡公榄”。卖榄的人会先吹出“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唢呐声,接着就会喊:“鸡··公··榄··有辣有甜有不辣··” 大公鸡模型大小可以依身自定,中间腹背中空;然后将人套在里面,用一条过肩带把彩鸡提起来,人走“鸡”也走。所卖的榄都会放在鸡腔内,味道任选。另外鸡公榄还有一个别名叫“飞机榄”,卖榄人要把榄抛上三四层楼高给顾客。要是你从楼上抛下钱,他可以把用小塑料袋装好的鸡公榄准确无误的抛入你的窗户里!这个橄榄就象是坐飞机上去的,所以又叫飞机榄。
鸡公榄曾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关流行,向广州人提起鸡公榄,他们都会自然地流露出一脸的稚气来,缘因它勾起了对无忧无虑的孩提时光的幸福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很少有机会能碰上卖鸡公榄的人,不过倘若你到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下九路逛一下,就会很可能会碰到,因为为宣传和保持西关民俗,鸡公榄又再次出现了。
第一桶......
凉茶......
步行街上布满各中、高级百货公司,有永安百货公司,广州服装店,鹤鸣鞋帽店,大陆钟表店,妇女儿童百货商店,广州纺织商场,锦华床上用品店等老字号。步行街内大小食肆数十家,既有百年老店陶陶居,亦有"国家特级酒家"广州酒家,还聚集了一批经营"西关名小食"的南信甜品店、欧成记面店、西关人家等特色小食店,也尽聚了制作广式月饼的著名传统饼店——莲香楼、陶陶居、趣香饼家、广州酒家,每逢中秋佳节,这里出产的各式月饼畅销国内外,以慰游子思乡之情。港、澳、台以及国内外的饮食亦进军步行街,成为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饮食文化交流的区域。清平饭店、皇上皇腊味店、第十甫副食品店......充分体现出"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饮食文化风情。此外,还有驰名国内外的文昌鸡,清平鸡,陶陶姜葱鸡,以及姜汁撞奶,双皮奶,欧成记云吞面,伍湛记及第粥,广式月饼,糯米鸡,老婆饼,速冻食品,各式各样的名菜小吃;更有享誉国内外的华林玉器一条街。清平路,既是美食街,又是全国最大的农贸杂市一条街;再说,这里还有为数众多的文化用品商店,专业商场和百货商场等。值得一提的是荔湾广场,有大型商住楼群,一年一度的国际美食节便是在此举办开幕仪式的。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岭南特色:马路两旁的骑楼式建筑保留较为完善;大街小巷西关大屋,麻石街巷依然;近百个霓虹招牌灯饰璀璨夺止;加上步行街的巨型霓虹灯牌匾,大型射灯喷画,沿路张挂的2000多个灯笼和彩灯……确为这个大都市平添了几许姿采。一到晚上,在黑夜和霓虹灯衬托下,尤其让人觉得辉煌。
旧时,西关一带就有“百步之内必有小食”的说法。许多风味独特的街头小食,一直流传至今。从长寿路地铁站出来到广州酒家那段,一定要睁大眼睛,在某处你不注意的小街小巷小角落里,都有令你食欲大开的小吃。
历数上下九的美食,有“银记”肠粉;“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伍湛记”的及第粥、鱼皮粥;“广州酒家”的灌汤饺、虾饺、烧卖、萝卜糕;“莲香楼”的莲蓉月饼、鸡仔饼、老婆饼和龙凤结婚礼饼;陶陶居的姜葱鸡、奶黄包;“南信”的双皮奶、姜撞奶和牛三星;“林林”的牛杂和猪红汤……
在数以百计的西关小食中,公认是名牌的有20多种,其中有10种还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如:南信甜品专家的“南信双皮奶”和“南信姜撞奶”,欧成记面食的“上汤鲜虾云吞”,伍湛记粥品的“伍湛记及第粥”,莲香楼的“老婆饼”,银记的豉油牛肉肠等。
颇负盛名的“林林”牛杂店,店面才两三平米,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萝卜牛杂正煮得“咕噜咕噜”响,看铺的阿姨递过一碗满满的萝卜牛杂,再加上海鲜酱、蒜蓉酱、辣酱、自制的酸萝卜粒,往旁边一站就吃开了,吃得热汗淋漓,却又在浓郁的香味中无限满足。林林的萝卜牛杂用料看起来不大精致,但萝卜块头不大,入味许多,牛腩味足,十分抵食。
有60年历史的南信甜品店,“南信双皮奶”饮誉广州。所谓“双皮”,是因为在制作时选用优质水牛鲜奶隔水煲滚,然后速注碗中凉冻,碗面便张起一层奶皮;再在奶皮上戳一小孔把鲜奶倒出,混以适量鲜鸡蛋白,再从小孔注入碗中隔水炖熟,碗中鲜奶又形成另一层皮,故为“双皮奶”。南信双皮奶,奶香扑鼻、状似琼浆、口感滑嫩,不少食客不怕路远,专门来此品尝。
皇上皇:中华老字号“皇上皇”具有悠久的历久。创始人谢昌有个兄弟开了家腊味行,名字叫“八佰载太上皇”,生意很好,后谢昌希望自己生意比他做得更好,就将其“东昌腊味店”更名为“东昌皇上皇腊味店”。
广东有俗语:秋风起,食腊味。从口感上来说,广东腊味中最重要的口感是甜,原因是里面放了糖。其实就是广式腊味内部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中山的腊味,就和清远、韶关的不一样,这就如同口音,有距离就有差异。皇上皇金盏中,腊味作为主角出场并主持着一场勾人味蕾的味道会议。覆盖在腊味饭表面的腊肉、腊鸭、腊肠的肉汁温柔地、全面地渗透了满煲的米饭,揭开煲盖,米香肉香扑面而来。
皇上皇历史:广州沦陷初期,一个叫谢昌的年青人为了生计做一些腊味咸鱼、茶叶、沙榄等挑担生意,走街串巷、小本经营。谢昌有一兄弟叫谢柏,经营一家腊味行,名为“八佰载太上皇”其经营的腊味行每到秋冬季节经常人头攒动,日进斗金。
谢昌挑着小担经过“八佰载太上皇”腊味店,看到顾客盈门的场景,顿悟到自己必须这样做才能有所作为,也可免去终日奔波劳苦,于是他每天都会到这个门店在门外观察、学习,渐渐熟悉了运作方法,回家后反复调试腌制配方。并将亲手配制的将腊味分给左邻右舍,均得到好评。积累了制作经验的谢昌在海珠南路其兄隔壁租了一间铺面,起名为“东昌腊味店,”借势经营,他对内广招腊味、酱油、制冰、制皂、买卖手等专职技术人员,同时找到有陈列经验的铺面工将产品巧妙组合搭配陈列得美观醒目,吸引了很多的市民,对外则选择电台、报纸作广告宣传,此举一出,铺面很快就旺了起来。头脑灵活的谢昌还一改腊味店只卖腊味的传统,采取秋冬卖腊味,夏天卖冷饮的办法使铺面四季都顾客赢门,他还把制作腊味废弃的下脚料用于制作肥皂出售,使生意更加红火。
此时的谢昌并示满足现状,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超过太上皇——
第一招:改店名,既然八佰载称自己是“太上皇”,那东昌就要比他做得更好,索性“皇上皇”吧!1943年,东昌腊味店改为“东昌皇上皇腊味店”。
第二招:提高产品档次,造势宣传,广而告之。海珠大戏院是达官贵人常出入的场所,谢昌重金捐赠一幅前幕给戏院,并绣上“东昌皇上皇腊味店”字样。抗战胜利后,他常在电台做腊肠、肥皂广告。腊肠告白:“想、想、想、皇上皇风肠一年一仗,任君选尝”。肥皂告白:“阿伯阿伯乜(为什么)你件衫赣邋遢(这么脏)?买件“皇上皇”擦几擦,包你雪赣白。”亲切的方言广告在广州大街小巷被男女老少广为传唱。
腊味店发展至1949年,开设了太平路“为记”分店及下九路“下东昌”分店,并在大新路、石公祠开设了3个工场,制肥皂和冰棍,除此之外,谢昌还置有15间房产,成为广州腊味行业中发展较快的商家之一。
西关经年持久地商贸发达,历史悠远,它以商业生活为中心构成积淀的人文景致,尤其以绵长喧闹的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的富商巨贾纷纷在西关择地兴建住宅,随之而来的是各式苏杭杂货店、洋货店以及茶楼食肆的开设。至晚清时间,这里已成为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到了清未民初,上九、下九甫、第十甫已经有许多商人在此经商了。民国26年(1937年),十八甫一带的商户毁于大火,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上下九甫和和第十甫转移。特别是到了40年代中后期,侵华日军投降后,为逃避战火而疏散到内地的商人纷纷回来重整旗鼓。当时这条商业街的地段行业分布大致如下:上九路北侧多是金铺,南侧是花纱棉布庄,与光复南路、杨巷路的布庄相呼应;下九路的北段大部分是鞋店,有著名的鹤鸣鞋店、潘常兴胶鞋等到22家;南侧是绸缎店(16家),较著名的有:"纶章"、"仁章"、"上海"等百货店。第十甫则以食肆居多,有百步一小食说。粥、粉、面、甜口、点心等,故有"风味在西关"的俗谚。
上下九路的专营店铺多如繁星,浩浩荡荡,可东西的价格平易近人,很具平民味,这种多年积淀的老街商市的从容不迫,乃是因为在西关根扎户的买卖人家深深谙熟薄利多销的天理,他们懂得紧广大的工薪市民和打工群族才是最大的买家,因此这里便逐日渐月地形成了一些专以经营日用廉价货品为特色的商铺。到上下九买东西,是可以挑肥拣瘦,望廉问奢,各取所需,随心所欲,量力而购的;你尽可以优哉游哉地堂皇选购高档奢昂的名牌珍品,也可以如鱼得水地钟入廉价店中疯狂大购物,无论何样品种,总会兑现一个满载而归的"丰收"喜悦。究根追底,这便是西关的商街闹市繁富兴旺、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女人街......
后生可畏——“烧炮仗”:元月新春过双年,千家万户喜事连。炮仗何必逐个点,门后伸手齐点燃。
“益德成”鼻烟:津城的“益德成”鼻烟制作技艺始于1710年。后期坐落在估衣街东头锅店街一号,经营鼻烟256年,至今已传承六代。“益德成”的上品飞烟一直被皇宫采购,解放后公私合营,被轻工业部门管理,后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停止了生产。“益德成”鼻烟为纯烟制品,掺入天然植物花香,呈烟和花的混合香气,色泽老黄。“益德成”的鼻烟之所以非常考究,是家族在制作过程中,任何细节都精益求精。单说茉莉花香气的采集就很费功夫。我母亲在夏天最酷热的时节里,用面口袋做成小褂穿在身上吸汗。她就那么一直守着茉莉花发酵的缸,夜里随时要来回翻制不能有丝毫懈怠。而且缸里要留出三分之一的空间,缸里的热度也不能超过人的体温。这样才能保证容器里的花充分而均匀的散发花香,并采集下来。
“益德成”的鼻烟需要上好的茉莉花作为配料。福建的单瓣茉莉不易保存,广州的双瓣茉莉香气怡人。后来,“益德成”制作鼻烟所需茉莉花就开始采用广州茉莉。当时国家商业部发文,要求山东的烟叶加工成粉末以后,直接运到广州,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茉莉花进行深加工,配合“益德成”完成生产。这样一来,免去茉莉花不便运输的麻烦,保证“益德成”的鼻烟可以采用最新鲜的原料完成生产。
南信双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该店位于第十甫45号,创于1939年,创始人为顺德大良黄景云。其双皮奶是以优质水牛牛奶和蛋白、白糖等混合,以炖好后牛奶双层凝固色洁白,膏状,呈半固体,光洁平滑,奶皮不离碗边,风味甜香软滑,营养丰富,别具一格,具润肺养颜之效。
南信双皮奶是闻名暇尔的,关于双皮奶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有一人将头天卖剩的奶搁置一旁,摊冻后发现面上结了一层奶皮,他觉得有趣,第二天又在上面倒上一层奶,就这样“双皮奶”出世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双皮奶数顺德大良的最为出名,南信双皮奶的创始人就是顺德人,1943年在广州创店并一举成名。
双皮奶滑腻,香甜,分冷冻、热品。冷冻的入口添爽,清凉透心,简直人间绝品。相比之下,热品稍逊,略嫌太腻。姜撞奶姜味浓郁,入口却不辛辣,一口下去,热气上涌,最适合冬天品尝,夏天就略嫌太热了。双皮奶注重选材,因而颜色和口味都显得端庄纯正。新炖的一碗热气腾腾地端将上来,香气都温润得好像二十刚出头的江南小媳妇;吞进一口去,更是清甜不腻,又端端像极了那小媳妇的细皮红唇,可以给你温柔渴望美妙人生梦想的。
招牌小吃:双皮奶、姜撞奶......
趣香饼家:趣香饼家是一个中华老字号的糕点企业,创建于1938年。二十世纪30年代,趣香饼家设在第十甫闹市区。趣香饼家原是一间名为"佛有缘"的商店,以经营斋料为主,并兼营凉果杂货。1938年敬信义饼家的掌柜拟自立门户从事饼饵业,看中了第十甫这一从商黄金地带,租下了"佛有缘"。为取意又香又脆,便易名为"趣香饼家",经营中西饼食。1943年,趣香饼家自设工场生产糕点,很受顾客欢迎。趣香饼家讲究经营之道,靠选料上乘与做工精细,保证质量,在40年代后半期已是驰名省港澳的饼家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趣香饼家与"显记"、"中国"、"适宜"、"四美斋"四家饼家合并,组成糕点加工厂,仍以"趣香"为名,集中了5间饼家的优势,技术力量更加雄厚,保持原有各家独特风味。
1964年中秋节,"趣香"推出新的名牌月饼,称为"福、寿、康、宁四喜月",又攀高峰。改革开放后,"趣香"逐步恢复了传统名牌产品。
狭窄小巷中的一条小吃街......
银记肠粉店: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主营肠粉、粥等美食的连锁餐饮服务企业。多年来,凭借质优味美的传统布拉肠粉驰名于省港澳,其肠粉以“粉薄、味鲜、爽滑、口感独特”而赢得了“白如玉,薄如纸,爽滑微韧,味道鲜美”的评价,早在五、六十年代,“银记肠粉”就名扬广州西关地区,经过近年的企业改革与创新,银记肠粉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提高,在省港澳地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成为了广州传统布拉肠粉的代名词。
新年大吉:张灯结彩舞翩跹,羊城春暖百花鲜。色彩斑斓满街市,桃红桔艳贺新年。
莲香楼:莲香楼是一所过百年历史,有着“莲蓉第一家”的美誉的老茶楼。开业于1889年的莲香楼,坐落于广州市城西,“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乃是出自清末南海翰林大学士陈如岳之手迹。莲香楼在香港设有分店,虽然两者在经营上已经是脱勾,但也可说是同源异枝。
1889年,在古老的广州城城西一隅,一间专营糕点美食的糕酥馆开业了,这就是莲香楼的前身。那时,西关一带繁华非常,住户多是富裕人家,因而饮食业异常兴旺。老制饼陈师傅改进制饼工艺,用莲子来制作饼点馅料,使之独具一格,吸引客人。光绪年间,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并扩大经营,在香港九龙开设了三家分店。为了保证饼食质量,该店严格选用当年产的湖南湘莲。由于制作讲究,生意日渐兴隆。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翰林学士,品尝了莲蓉食品后,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连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高悬于该楼门前的金漆牌匾上的“莲香楼”三个大字,便是这位学士的手迹。
从此,莲香楼制作的莲蓉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被誉为“莲蓉第一家”。近百年来,莲香楼虽几经风雨,历尽沧桑,人事沉浮,而生意始终兴旺。老一辈的"莲香"职工自豪地说:“莲香开业至今,百多年来从未亏本”。莲香楼还大力发展名牌月饼的生产,已发展到40多个品种,以莲蓉为主料的月饼品种便达20多个。首创的蛋黄莲蓉迷你月饼、椰汁年糕等新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每年中秋节莲香月饼还远渡重洋,销往欧、美和港澳地区。
莲香月饼素以馅料纯正、制作精良而著称。从五十年代起,就被广州市有关部门指定为广式月饼和冷冻食品的出口生产厂家。莲香月饼远销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瑞典、德国和荷兰、南非等国家,小小的月饼维系着华夏子孙的亲情,传递着友人的情谊。莲香月饼屡获殊荣。冷冻食品如糯米鸡、三丝春卷、莲蓉蟠桃包、上汤水饺和椰汁年糕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成为莲香楼并驾齐驱之拳头产品。莲香美食悠久传统。始创的纯正莲容是选用当年产的优质莲子,特级花生油精制而成,以其莲味浓郁馅料细化而驰名中外,莲容出口加拿大、美国、南非等国家,享有“莲容第一家”之美誉。
陶陶居:陶陶居现址在第十甫,是广州饮食业中的老字号之一,主营茶点、月饼、菜肴。其创办时间一说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陶陶居被誉为“月饼泰斗”,其“陶陶居上月”更获“金鼎奖”及“中国名牌月饼”称号。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8年经国内贸易局批准为“国家特级酒家”。
陶陶居开业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址在广州西关第十甫。当时那个地方河汊纵横,丛树成荫,稻畦飘香,是个田园风景区。一个叫黄澄波的人,见此地没有茶楼酒肆,便盖了一间近百平方米的老式大屋,开了个茶室。据说黄的妻子名葡萄,便以此为字号,叫“葡萄居”。经营姑苏式清茶细点,生意很好。后来黄老板去世,曾一度停业。1927年,茶楼大王谭杰接手“葡萄居”,招股集资,筹资6万银元,大兴土木,在此重新建店。后因规模过大超支,又向关恒昌银号求助,总股金遂达81600元。新股东嫌“葡萄居”这名不雅.又从一间茶室买来了“陶陶居”的匾额,寓意来此品茗乐也陶陶。陶陶居是广州最有名气的茶楼之一,主要经营名茶、茶点、茶食及酒菜餐饮。
据传,“陶陶居”这三个字是康有为写的,用的是“石门铭”碑法。康有为当初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常去一间茶室喝茶,便为那个茶室题写了“陶陶居”这一牌匾。戊戌维新失败后,“康党”被追查,陶陶居主人怕受牵连,将招牌上康有为的名款除去,“陶陶居”遂成为一块没名款的招牌。可是,还有人说“陶陶居”三个字不一定是康有为的手笔。可能是别人伪托的,当时学康体的人并不少。
陶陶居后来因经营不善,后继无人,曾经在1927年(民国16年)因巨债而倒闭。直至1933年(民国22年)重开。
品茶:好茶还需好水沏泡。陶陶居初创时,雇用十多名小和尚专门去白云山九龙泉挑水烹茶。小和尚每天凌晨开始工作,行走路线、在何处歇息,都比较固定,其水桶加盖,盖上加锁.骑缝处贴着“九龙泉”水砂纸条,担子插小旗,招摇过市,吸引路人注意。陶陶居备有大缸储水,大厅的茶位每位五仙,小厅每位1.5毫。在小厅门口旁放着一个已点燃的红泥小火炉,旁边用竹篱搁着烧起来无杂色无味的半截榄核作炭,瓦茶煲内沸腾着九龙泉水,专人侍候在侧,相当讲究。在南方,茶坊附生于所有的酒楼餐馆、美食广场,在这些地方喝茶,有机会品尝到式样缤纷、口味众多的面点小吃。要是你兴致高昂,还可以叫上一碟炒菜,呷上一口米酒,还有琵琶鸡、炭烧乳鸽、雷州白切狗肉——你就慢慢地品尝这南粤福地的美味佳肴吧!
月饼习俗:中秋节吃月饼是传统习俗,但关于它的来历却众说不一。一说起源于唐朝,传说唐高祖李渊有一年欢度中秋佳节,与属下共尝吐蕃商人献的圆饼。高祖兴致很高,望着天上明月吟道:“应将圆饼邀蟾蜍。”从此,赏月吃饼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随后,唐代长安城设了月饼铺子,只是那时月饼不叫月饼,而是叫“小饼”或“甜饼”,多用于供奉月神。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月饼是明初大臣刘伯温所创,也有说是元末江浙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发明的。当时为了将反元的日期串通起来,他们就利用中秋节互赠麦饼之机,把写有起义日期的纸条藏于饼中,约定八月造反。从此每年此日,家家户户就留下吃月饼的习俗。
“陶陶居上月”创制于清末民初,饼馅由火腿、烧鸭、上肉、钩虾、花生仁、冬菇、莲子等20多种配料和蛋黄拌成,咸甜适中,皮薄松软,是民间最喜爱的月饼之一。它的传统用料主要有烧鸭、蛋黄、虾米、芝麻、榄仁、冬菇、柠檬叶等18种,而每种原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比如蛋黄,产这种蛋的鸭放养在水排上,吃的多是鱼虾,营养丰富,其蛋黄黄里透红,制出的月饼特别精美。
在配制馅料和烘制月饼时,也十分讲究原料数量的搭配和火候。据说,当时陶陶居聘请名厨制的这种月饼尚无人赏识,茶楼主人便用一玻璃盒装一霸饼,上书“陶陶居上月,售卖一百大洋”,挂在店堂门梁。这件事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却无人敢买。日近晌午,有个人称“陈秀才”的先生踱步门前,拿出一张百元银票,取下这块精装月饼。掌柜问其故,老秀才慢条斯理地说: “陶陶居乃大号,又有康圣人题匾,这个月饼里一定有文章。”于是当众打开包装盒,切开月饼,众人顿时大哗,原来月饼内藏有金银手镯各一对、珍珠八粒、翠玉两块,可谓金银珠宝满堂彩了。消息传开,不少人慕名前来,“陶陶居上月”立马成了抢手货,从此销路大开。
其他名吃:麻皮乳猪:多次获国家表扬的乳猪,脆而不硬,咬落很松化。奶皇包:有甜香的椰子味,当把包皮掰开时,鲜黄色的奶皇满溢的漏出来。奶和蛋黄的比例适中。另外陶陶居的其他名菜名点也很多,著名的如猪脑鱼羹、五彩鲜虾仁、姜葱炒肉蟹、西湖菊花鱼、手撕盐焗鸡、片皮挂炉鸭、云腿爽肚、雪里藏珍、红烧鸡鲍翅、薄皮鲜虾饺等。
历史上陶陶居酒家曾以其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优质的菜点倾倒无数文人墨客。鲁迅、巴金、陈残云、刘海粟等名人曾到该店饮过茶。酒家楼高4层,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民族建筑形式,厅房宽敞明亮,陈设雅致,古色古香。酒楼门面更加富丽堂皇,马路门前柱上仍刻着当代书法家秦咢生手书民国时征取的典雅长联,还有栩栩如生的浮雕显出这广州饮食“老字号”的大家气派。
陶陶居充满著岭南建筑风格。在该店于1933年重新营业时改建一番,当中大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盖置有六角亭,所选的彩画灰饰等极富岭南风格。内设卡座正厢、大观园、濂溪清舍、八卦图形等卡位,别具匠心。为了添上文人的清雅,室内墙壁更挂上名人字画、诗词对联,尤其是七彩玻屏风上刻有诗画,供茶客欣赏。
当幸福楼集团收购陶陶居后,曾经大事粉饰一番,幸好古旧的家具保留得好,不失其旧式茶楼的风韵。
十月初五:是澳门一条逾百年历史老街,于1905年10月5日,葡萄牙革命起义成功,推翻了帝制,建立起共和国。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時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把當時最繁華的泗孟街命名為“十月初五街”,十月初五街與內港碼頭相鄰,昔日該街繁華興盛、車水馬龍,那裡店鋪櫛比、茶樓林立、餅味飄香,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澳門人成長記憶。自此“十月初五街”成為了澳門傳統美食的代名詞。
广州酒家:广州酒家始建于1939年,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的美誉。广州酒家于1939年建立,前身为西南酒家,原地是西关文昌庙和洪圣庙,1921年开筑马路时两庙被拆除。商人陈星海与余汉谋及其弟集股在此开办西南酒家,聘有“南国厨王”之称的钟权大师执厨。1935年,光复南路英记茶庄店主陈星海看中了这个地点,便在这里开设了一间酒家,因店址面向西南而取名西南酒家。1938年酒家毁于火灾。1940年冬,陈星海、关乐民、廖弼等人集股重建复业,并取“食在广州”之意将西南酒家更名为广州酒家。1950年2月,广州酒家歇业,后由蔡伟汉出资复业。1956年2月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企业。1956年广州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就在广州酒家举行,名厨吴蛮、黄瑞和名点心师溺东凌等都有名菜美点参展,颇受好评。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广州酒家在饮食业原料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一方面研制以瓜菜、蕃薯等物料作包点、馅料的代用品,保证大众化供应;另一方面则钻研烹饪技术,为“广交会”供应创制名菜名点。“食在广州第一家”的美誉名传中外,“茅台鸡”、“一掌定河山”等美撰佳看为宾客所欢迎。
餐点名食:广州酒家名食众多。早期创制的广州酒家文昌鸡、红棉嘉积鸭、茅台鸡、蟹肉灌汤饺、沙湾原奶挞、椰皇擘酥角等,均属广州市传统名菜美点之列。进入20
世纪80年代,广州酒家不断派出技术人员到内地各地及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和交流烹饪技艺。在保持粤菜风格特色和酒家名牌菜点的基础上,兼收中外,创新菜式,常年供应数千款,色、香、味、型、皿俱佳的,佳肴美食广为宾客推崇。有“一品天香”、“麻皮乳猪”、“三色龙虾”、
“白玉罗汉”、“广州文昌鸡”、“百花酿鸭掌”等名菜和“娥姐粉果”、“蟹肉灌汤饺”、“沙湾原奶挞”等名点。广州酒家还在广州市食肆中推出象征中华饮食文化精华的“满汉全筵”、“满汉精选”,重演二千多年前,具有岭南古风的“南越王宴”,以及仿唐、宋、元、明、清的“五朝宴”,集鲁川粤扬四大菜系风味于一桌的“原桌中国菜”,集海河鲜珍品于一桌的“海皇三辉宴”等名宴。广州酒家的海鲜食品、野味系列各式菜点也深受顾客喜爱。其中“三色龙虾”、“嘉禾雁扣”、“广东叉烧”、“麻皮乳猪”、“香酥鸭”、“奶油裱花蛋糕”、“七星伴月”、
“瑞土蛋卷”、“牛角包”等,先后获国际、国内烹饪大赛的金牌、铜牌和金鼎奖。
经典菜系:“满汉大全筵”滥觞于清代中叶的宫廷,它将满汉两族的烹饪精华珠联璧合,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取料之珍稀、技艺之高超、器皿之精致、排场之繁复,在世界烹饪史上是屈指可数的,故有“天下第一宴”之称。广州酒家推出“满汉全席”取料共一百零八款,它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寓天地万物、飞潜动植包罗万象之意,供宾客分四餐享用。其中四时蔬果、水陆杂陈,有冷有热、有咸有甜、有荤有素,“飞”有东北飞龙鸟;“潜”有鲍、参、翅、肚、生猛海河鲜;“动”有哈尔巴;“植”有猴头菇、竹笋等。款款佳肴寓意深远,如“麒麟送子”、“龙马精神”、“一品天香”
“独占鳌头”、“海屋添寿”等等。
五朝宴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经典名菜与典故完美糅合。食客一边品尝美馔,一边体味典故,不啻美的享受。且听:唐徐茂公病危,太宗李世民为保重臣,毅然剪下胡须为其治病,“英公延寿”由此而来;“比翼连理”乃宋人有感于牛郎织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动人故事而创制出来的;“白玉如意”是明太祖朱元璋昔时最钟爱的面食;“黄金肉”为满清始祖努尔哈赤所创,一直被誉为“满族珍馐第一味”。
南越国宴:两千多年前,南越国中的“食官”、“厨丞”将中原先进的烹调技艺和炊具与越地丰富的食物资源及饮食方式完美糅合,在广州耕耘着岭南的饮食文明,历经两千年不断改进发展提高,形成独树一帜的粤菜风格,奠定了“食在广州”的历史地位。为发掘南越国时期的饮食文化,阐释
“食在广州”的食文化品位,广州酒家与专家学者一道研究历史资料,酝酿取证,精心研制,重现昔日的食文化盛宴——“南越王宴”。
买了广州酒家的特产:皮蛋黄酥。味道好特别呀,大大的咸皮蛋黄,粗粗的姜丝,一般人会吃不来吧!不过,这粉色的酥皮点心很是好吃......
上下九步行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蜚声海内外。有商业就离不开吃,上下九步行街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
林林牛杂屋:最好吃的萝卜牛杂
上下九有两个林林牛杂屋,一个在十甫路,一个在荔湾广场,不知道是不是一家,但我更喜欢十甫路的那家。经营的种类跟富集差不多,但这里招牌的是萝卜牛杂,跟富集相比,这里的价格就实惠许多:富集的萝卜牛杂要10元,这里只要3元。虽然林林的萝卜牛杂看起来用料不够精致,但萝卜块头不大,入味许多,牛腩味足,十分抵食。地点:十甫路137号
仁信双皮奶:双皮奶、姜撞奶(南信),云吞(欧成记),冰糖雪耳炖木瓜。地点:名汇大厦 仁信
如果坐地铁到上下九,宝华路上的宝华面店是“必杀”。这是一间有浓重广州风格的老店,如果我把一个店称为“老店”,至少说明两点,历史够久和味道够权威。
宝华面店:幸福猪手面。招牌的猪手面,碗有大小,面有粗细可以选择,油菜另收三元一碟,建议要碗小面,留着肚子好吃的还在后面呢。上得挺快,也够分量。猪手是撕开的,足有一只,咬起来爽脆不腻;面是传统的竹升面,幼细烟韧。
陈添记:顺德爽鱼皮。过了宝华面家有一条内进的小巷叫十五甫,拐进去就看到陈添记的招牌,字是店家自己随便写的十分随意,挂在门口的获奖证书已经开始发黄,却并不妨碍人来人往为的就是拎上一盒“顺德爽鱼皮”。开了20多年的小店,早已是街知巷闻,如果你真的找不到,随便问问街坊就行啦。鱼皮是顺德小食,陈添记的老板陈添是顺德陈村人,餐饮世家。这里做鱼皮依然坚持用祖传的方法:手工去皮,飞水,然后用自家酿的酱油来调配。一般是用鲮鱼和綄鱼,鲮鱼容易入味,綄鱼则口感爽脆。鱼皮富含骨胶元,对皮肤很好,再加上自家做的酱料,口感爽而利口,无腥味,所以颇受追捧。连大名鼎鼎的美食家蔡澜都慕名而来。
艇仔粥:地点:宝华路十五甫三巷2号之三,陈添记。
陶陶居:1元/只嫁女饼。十甫路上的陶陶居和莲香楼隔路相望,但是我个人却更喜欢陶陶居,除了戊戌名人康有为提写的店名之外,还因为充满人情味的1元/只嫁女饼。陶陶居装修设计古朴典雅,但是许多出品却坚持着古老的传统。如果你还不想上楼吃“大餐”,就到侧边专门卖点心和各式糕点的点心房看看吧。招牌的嫁女饼就醒目地摆在门口,传统的酥皮,还坚持盖上个红彤彤的“双喜”,即使不是嫁女,也爱着朴实的喜气,花几块钱买上几个,一整天都喜洋洋的。
富集牛羊杂汤屋:最好喝的牛三星。所谓的牛三星,是指牛腰、牛心和牛肝,以形补形,有调理胃气的功效。富集的牛三星汤香味浓,牛肝嫩滑,牛心滑爽,连调料的酸萝卜也爽脆可口,味道没得顶。不过,价格不便宜,要5元/碗。
银记肠粉:与宝华面店一样,说银记的名号如雷贯耳一点也不夸张。肠粉因为要用大米磨浆蒸熟后的长条形状颇像猪肠而得名,银记拉出来的肠粉白如雪,薄如纸,加入的豉油味道特别香浓。地点:上九路79号九王鲜虾肠
8元
荔影茶居:荔影茶居是传统的广州茶楼,其中出品的茶食十分丰富,单是饺子就有十几种。或造型独特、或味道特殊,让人只能用惊叹来形容。青芥辣荔影饺、南瓜燕玉饺。地点:广州上下九路63号名汇大厦六楼荔影茶居
(文字和图片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1.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