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荔枝湾

$
0
0
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荔枝湾

       荔枝湾,荔枝涌,全名荔枝湾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处著名景区。荔枝湾有新旧之分。旧者位于荔湾路驷马涌彩虹桥附近,为荔枝湾故址。新荔枝湾指位于龙津路到多宝路一带,即泮塘周围的(上、下)西关涌,从清末起被称为新荔枝湾。如今的“荔枝湾”,多指后者。
       今天的所谓荔枝湾其实叫西关涌,也许是因为海山仙馆的名气吸引游人前往泮塘地区,而这里又种有荔枝树,人们开始把泮塘的西关涌误称为荔枝湾,再加上后来荔湾湖公园的开辟,人们才会将西关涌误传为是荔枝湾吧。
       荔枝湾的起源:历史上的荔枝湾,在驷马涌南之周门村,和象岗西面的芝兰湖(现广州市流花湖一带)相通,西至西场后注入珠江,“广袤三十余里[3]  ”。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今周门仍有荔溪(30年代称荔湾)东、西、南三约这三处地名,包绕成湾状,与《岭海名胜记》“城西七里"的记载相符。洗马涌这段荔枝涌故道,实有长久历史,荔湾区、荔湾路因之得名。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盛:荔枝湾的历史可追溯到广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在陆贾到达广州后,赵佗因为不了解刘邦的和平政策,起初表现出不理不睬的傲慢态度,将陆贾一行人拒于城外。于是陆贾退到今天的西村,筑建泥城,并在此驻扎了数月(“筑泥城以待”),史称陆贾城。陆贾在其驻地种植荔枝树、藕实、菱角等,这正是荔枝湾的由来。赵佗见陆贾毫无敌意,并被其毅力和真诚所打动,终于接见陆贾,以礼相待.陆贾对赵佗申明大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了赵佗归汉。陆贾的成功出使,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避免了生灵涂炭.这为国家的和平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西汉版图的确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佗归汉”因此成为千古美谈,为后人所称道。赵佗在今西华路彩虹桥附近建越华馆(又称江浒楼)款待和迎送陆贾。张九龄诗《与王六履广州津亭晓望》,其《送广州周判官》诗有“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句,津亭即指越华馆。
       南汉政权割据时,统治者刘氏家族大兴土木,在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外广建宫苑。其中就在荔枝湾一带建昌华苑,“广袤三十余里”。每至夏日,在此大设“红云宴”,宴请群臣百官品尝荔枝,穷奢极欲。南汉统治在岭南五十多年后,被宋朝灭亡。随着南汉的灭亡,其昔日华丽的宫宇沦为废墟,渐渐湮没在岁月之中。荔枝湾仍是广州城外的风景区,而昌华苑则遭到焚毁,据说在宋时仅位于今泮塘地区附近的西苑部分尚存。
       在唐代,建有著名的园林名胜“荔园”。南汉时,在泮塘建有华林园;又在今中山八路周门一带建有皇家园林昌华苑、显德园;在城北芝兰湖畔建有芳华苑、芳春园,“飞桥跨沼,桃花夹水一二里,林木夹杂如画”。每当荔熟之时,皇帝刘鋹与宠妃臣子在御苑中赏荔游乐,穷奢极欲,称“红云宴”。元时,荔枝湾西苑有柠檬御园,所产柠檬用来制作元朝的贡品,渴水“摄里白”。位于洗马涌和上西关涌间的周门,至今仍有“西园地”及荔枝湾地名,表示唐、宋以来园林区所在。而芝兰湖旧址至今犹有“兰湖里”、流花桥等遗迹留存。
       明代,荔枝湾为文人传颂,”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并以“荔湾渔唱”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清末,驷马涌畔的南岸村曾有蔡氏私人花园环翠园,占地约23000平方米,以今环翠园街为主轴,铺砌有3米宽的白石路,两旁分建有船厅、意大利风格的玻璃厅和望云草堂等。园内一进三间的元善蔡公祠,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用料精细,可媲美陈家祠,堪称广州生祠之最。
       荔枝湾的变与迁:清代,由于西关行商富贾多聚居西关涌的泮塘涌一段附近,并陆续在此修筑园林宅邸,游人也因此而至。因为泮塘一带的田野也广植荔枝,于是泮塘附近的西关涌也开始被称为“荔枝湾”,也就是现今所见的新荔枝湾。(而旧荔枝湾开始被取代,逐渐不为人所知。)嘉庆道光年间,泮塘曾有富商潘仕成所修建的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宛如人间仙境镶嵌其间,“夏日,泊画船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间有盫蒸气。”每当“荔枝红熟,绿树丛中,如缀如缯,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在这条老字号的街道上行走,会看到许多打制铜器的店铺,这也是广州的特色吧......

       荔枝湾的衰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两岸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与此同时,旧荔枝湾附近的西村成为了广州市近代工业的基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
       荔枝湾的消亡:1958年。开辟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随着周围的工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臭水沟,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覆盖;1992年,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也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一度成为历史。
       荔枝湾的重现: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为了迎接广州亚运,打造亚运景观,工程在2009年实施,2010年4月开始动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1992年填埋的最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曾经的荔枝湾涌迎来新生,从历史变成现实。荔枝湾工程已成为广州亚运的“代表作”和珍贵遗产。

       走了许久,没有见到想象中的美景。忍不住问路人:荔枝湾在哪里?路人好奇地看了我们一眼,说:这一片都是荔枝湾啊......
       不死心,继续前行......



       趟栊门:是古老的“防盗门”,左右开启,既通风又保证了基本的安全。西关大屋大门由三道门构成,第一道是屏风门,象两面窗扇,挡住了外面路人的视线,这道比较轻巧,方便开关。第三道门是真正的大门,也不特别,旧建筑多半是这种门。最具特色的是第二道门,叫趟栊门。整个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馆长讲解时特别强调:这圆木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屏风门和趟栊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在潮州的传统民居中,小户人家有二道门,第一道便是屏风门和趟栊门两道门的结合。就是在屏风门上边相隔十几公分穿插着竖的圆木,好像是叫栏杆门。白天家里有人时,通常只关这道门。

















       竹升面是广东省汉族传统面食,早在民国时期流行于广州一带的传统面。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竹升面用传统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集面食专题中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的老牌传统面。竹升面以云吞和面还有熬好的汤头制成,云吞口感润滑,面入口有弹性,让人回味无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广州人大快朵颐的一种口福。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面条工艺机械化后,竹升面几乎销声匿迹。
 

       从这里开始,终于进入了荔枝湾的中心景区了......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位于广州市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云津苑"内,其底座为石脚,塔身为大青砖所砌,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洲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可保佑人们文运亨通。
       文塔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底每面宽2.5米,塔高二层,塔门向北,门首有"南轴"石匾,二楼窗顶上方嵌有"云津阁"石匾。塔基座为石砌,塔身为东莞大青砖所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高达2米。在文塔周围,本是河涌遍布,荔枝树丛生,花艇游弋,如今变成十里通衢的花街,文塔静立其间。文塔建于何年待考,不过附近的老居民都说建于明末清初,据说与仁威庙同样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塔不高,建筑也算不得精美,比起仁威庙的华丽雕刻,实在不起眼,可是却让人越看越觉得古味盎然,简朴中透露着灵气……
       根据民间传说,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称文曲星),掌握文人骚客功名命运的神塔。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形状。在旧时代,一个人要成就功名伟业,有两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即"文人走笔安天下,武士上马定乾坤"。因此佑助"文人走笔"的文塔也极似"功名塔",是荣誉和梦想的象征,是书香门第和深阁雅斋执卷拈笔之人的福贵塔。

       文塔旁边有一棵参天细叶榕古树,树龄157年。

       文塔旁边原是西关上支涌,端午节泮塘居民会在这扒龙舟,据考证还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羊城古钞》记述:“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坞”石匾也与史书记载相符,可见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文塔周围广植花木、盆景,建成园林庭院,命名为“云津苑”,继续见证西关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其实,泮溏地区保留的很多西关传统文化极有价值。除了广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节庆之日,就有民众即兴创作顺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相关手抄本。同时,泮溏也是广州最早开始“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泮塘和南海盐步在每年端午节时来回走动,表演“扒龙船”已有300多年历史。
       河边的小街上售卖着很多有意思的小东西......

       竹子的根雕,很是有趣......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朝皇祐四年(1052年)。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泮塘: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艇仔粥:是广东省广州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发源于广州的西关地区,西关艇仔粥是著名的广东粥品之一。以鱼片、炸花生等多种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湾河,珠江边上贩卖,花生,小虾香脆,鱼片,蛋丝软滑,鲜甜香美,适合众人口味。 

       四面佛:是华人地区民间对梵天的俗称,“梵天”在佛教中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原是印度教、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创造宇宙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在东南亚,特别是泰国被认为是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之神;其四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供信众祈福。由于外形近似中国佛像,中文译名多为四面佛,但事实上四面佛不是佛,所以准确而言应译为四面神。



 

 

       风云际会:风云际会,又称石上飞榕,因石山顶上生有榕树(为自然形成),树干气根盘绕山体,枝叶婆娑,覆盖面积达50多米,蔚为壮观。





 

       鸡公榄:是广东省广州市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实际上就是广东特产白榄,是用上好的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腌制加工而成的,有甜的。有咸的。还有辣的。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鸡公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为广州人普遍喜爱的传统糖果,是目前多数广州本土老人小时候的回忆。

       鸡公榄的名字源于卖榄人为了吸引顾客注意,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唢呐叫卖,穿街过巷卖橄榄,而且卖榄人能用唢呐摹拟公鸡的叫声,‘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用广州话来说就是“鸡公榄、鸡公榄、鸡公榄,鸡公榄”,因此,广州市民称之为“鸡公榄”。卖榄的人会先吹出“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唢呐声,接着就会喊:“鸡··公··榄··有辣有甜有不辣··” 大公鸡模型大小可以依身自定,中间腹背中空;然后将人套在里面,用一条过肩带把彩鸡提起来,人走“鸡”也走。所卖的榄都会放在鸡腔内,味道任选。另外鸡公榄还有一个别名叫“飞机榄”,卖榄人要把榄抛上三四层楼高给顾客。要是你从楼上抛下钱,他可以把用小塑料袋装好的鸡公榄准确无误的抛入你的窗户里!这个橄榄就象是坐飞机上去的,所以又叫飞机榄。

       鸡公榄曾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关流行,向广州人提起鸡公榄,他们都会自然地流露出一脸的稚气来,缘因它勾起了对无忧无虑的孩提时光的幸福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很少有机会能碰上卖鸡公榄的人,不过倘若你到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下九路逛一下,就会很可能会碰到,因为为宣传和保持西关民俗,鸡公榄又再次出现了。 










 

       蒋光鼐故居:曾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的蒋光鼐将军,其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66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

       陈廉伯公馆:陈廉伯公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人陈廉伯(1884~1945)是中国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的后人。陈廉伯公馆曾是“荔湾俱乐部”,为结交粤系、桂系军阀高官的场所,1946年曾作两广监务公署办公。1993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民居:新荔枝湾周围保留有很多具有西关特色的民居,其中龙津桥桥头有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西关民居,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经过装修已用作展览馆。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华银行现任董事长。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21/13/2016686_242757685.shtml

       龙津桥:荔枝湾涌上的车行桥为龙津桥。荔枝湾涌共有5座桥: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永宁桥,均为亚运前2个月新建的仿古桥,桥名借用了西关古代名桥的名字。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中间过水,两边行人,长57米。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一桥一塔”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为荔枝湾重要景观。 
      泮溪酒家:从未见过如此之美的酒店——泮溪酒家,相连风光旖旎的荔湾湖公园。这里是1000多年前南汉王刘长的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也是昔日的“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这片“古之花坞”上创办了一家充满乡野风情的小酒家。当时,附近有5条小溪,其中一条叫“泮溪”,故此,小酒家也以“泮溪”命名。开业之初,泮溪异常简陋,只用竹木、松皮搭架荷塘之上,座位200余个。
       泮溪酒家是国家特级酒家、全国各地开有多家分店,中华餐饮名店。它坐落于广州市西郊荔湾湖畔,与北园、南园一道合称为广州三大园林酒家。酒家由中国著名园林建筑师莫伯治设计。它荟萃了岭南庭园特色及其装饰艺术的精华:外围粉墙黛瓦、绿榕掩映;内部迂回曲折、层次丰富。整个酒家由假山鱼池、曲廊、湖心半岛餐厅、海鲜舫等组成,其布局错落有致,加上荔湾湖景色衬托,更显得四处景色如画。
 
       1960年代,以罗坤为主的师傅运用食品拼盘的方法,给点心伴以象形的图案和花边,使点心突破了一贯只作为茶点的传统而登上筵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点心筵席”。现在,点心筵席已为全国部分大城市饮食界采用。1983年,有八大美点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点,它们是:绿茵白兔饺、像生雪梨果、鹤鹑千层酥、蜂巢蛋黄角、生炸灌汤包、晶莹明虾甫、泮塘马蹄糕、清香苹叶角。
 


       泮溪酒家从60年代初成为最宏大、最负盛名的园林建筑,至80年代末仍然保持全国最大园林酒家的地位。这里荟萃江南庭园特色及其装饰艺术的精华。泮溪酒家的外围粉墙黛瓦,绿榕掩映。大门上墨绿色洒金牌匾,是当年朱光市长留下的墨宝。
 
 
       酒家内的布局迂回曲折,层次丰富,几组园林重景显耀着民族的睿智。如出自广东著名山石名家布谷生、布汉生家族的大型假山,是依据“东坡游赤壁”的图谱而建,巨构精工,与曲桥流水相映成趣。假山上是豪华贵宾厅“迎宾楼”,该楼博取我国四大名园之精华,楼台飞檐翘角,四面均以五彩花窗装嵌,显得清雅瑰丽。步入楼内,更恍如一座艺术殿堂,这里拥有金碧辉煌的木雕檐楣,泛金套色的花窗尺画,均属珍品,连我国考古大师郭沫若也赞不绝口,叮嘱要细加保护。厅堂内,还有琳琅满目的酸枝家具、名人字画,曾令众多客人叹为观止,称之为中华历史文化和民族工艺的聚焦点。


 




 
       继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转为国营之后,在当时西区人民政府的筹划下,泮溪酒家于195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由著名园林建筑专家莫伯治设计,经过两年营建,成为驰誉中外的“江南第一家”。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8年经国内贸易局批准为"国家特级酒家"。



       泮溪美食,继承祖国烹饪文化,荟萃南北菜系精华,参加全国第二、第三届烹饪大赛均获数枚金牌,选派厨师参加卢森堡国际烹饪比赛、国际奥林匹克烹饪比赛、也获金、银牌奖项。过去,有金龙化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牡丹鲜虾仁、瓦罐水鱼等八大名菜和绿茵白兔饺、像生雪梨果等八大名点出类拔萃,今天,更有“八仙宴”、“花仙宴”、“西关风情宴”、“像型点心宴”等特色宴席脍炙人口。

       点了几款菜肴,极是好吃:蒜香拍青瓜、脆皮烧肉、东北木耳、香烧排骨、酸菜桂鱼,还有一款冬瓜不记得名字了......
       点心类:白兔鲜虾饺、鸡丝春卷、脆皮炸牛奶、荔湾艇仔粥。

       荔湾湖公园:位於荔湾区泮塘地区,东至龙津西路;南至西关上支涌下游;西至黄沙大道;北至中山八路。历史上该地曾大量种植荔枝。公园建于1958年,总面积约27公顷,湖面占百分之六十二。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四个湖组成,游客可乘坐出租小艇、水上单车等游览。园内设有餐厅、茶座、舞厅及多种游乐设施,逐渐成为集游览、文体、娱乐、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荔湾湖公园是最能体现南国优雅柔美风情,以湖为主的公园。它位于广州市西关荔枝湾泮塘地区,东至龙津西路,南至西关口,西至黄沙大道,北接中山八路。公园于1958年由群众义务开挖而成,面积约40万平方米,湖面约占2/3。1960年荔湾湖公园被正式命名,由前民盟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题写园名。


 









     荔湾八景:
  1.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丰富华丽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占地1.5万平方米,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工艺最精湛丰富华丽的岭南传统建筑,羊城八景之一,祠外是广州最大的岭南园林式城市广场。
  2. 荔枝湾:荔枝湾位处西关腹地,荔湾区之名也由此而来,为历代名人、名园故所,千年名胜,旧称“岭南第一胜景”。这里是西关大屋、西关小姐、西关五宝、西关美食及粤剧曲艺等老广州文化符号的发祥地、集中地,是广州风情最浓最丰富,也是最闲雅舒适的地方。名胜古迹包括荔枝湾涌、荔湾湖、仁威庙、文塔、荔湾博物馆、蒋光鼐故居、小画舫斋、海山仙馆、陈廉伯故居、梁家祠及西关大屋历史街区等。还有方锦龙国乐馆(乐器博物馆)、锦龙乐府(芳华十八国乐剧场)、木偶小剧场等,有岭南西关文化博览园之誉。
  3. 沙面:沙面是位于珠江边白鹅潭上的一个小岛,1859年被划为英法租界,至1945年回归祖国。现在岛内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被称为欧洲历史建筑博物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也建于岛内。沙面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
  4. 上下九步行街:岭南第一街“西关商廊”,广州最热闹繁华、风情浓郁的传统商业老街,各类商铺鳞次栉比,集中了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名老字号,宛如广州商贸发展的历史长廊,历来是省港社会各界各阶层聚集之地;连接第十甫、恩宁路、龙津西路构成世界最长的骑楼街,沿线包括众多古迹名胜和专业街及名人故居等,如佛教禅宗发祥地、达摩首岸传法遗迹西来初地、华林禅寺,丝织业锦纶会馆,百年玉器街、古董街,粤剧八和会馆及李小龙祖居、詹天佑故居等等,是岭南历史民生百业百态的缩影,是广州多元商贸文化风情的鲜活印证。
  5. 十三行:闻名中外的十三行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曾为清代唯一通商口岸,成就了世界贸易史上的辉煌。现主要的历史遗迹有珠江西堤沿线的粤海关博物馆、广东邮政博览馆、塔影楼、沙基惨案纪念碑及南方大厦、人民南骑楼街等近代历史街区建筑。
  (1)粤海关博物馆:粤海关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在现址奠基,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逢周三免费开放(9:30-16:00)
     (2)广州邮政博物馆:原为广东邮政大楼,建于1916年,现为集展览、收藏和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馆,是展示中国邮政沿革历史和集邮文化的窗口。
     (3)塔影楼:孙中山挚友、辛亥志士陈少白先生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兼住宅,建筑为四层西式洋房、顶层为中式四檐滴水,在珠港之夜确如灯塔。
  (4)沙基惨案纪念碑: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沙面租界英、法军队开枪屠杀中国人民的事件。
  6. 大沙河花博园:广州是著名的“花城”,而荔湾区的芳村则是花城之根源,芳村素有千年花乡之称,也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具有悠久的花卉种植贸易历史及花卉应用艺术等文化传统,世界著名的花卉品种玫瑰就是由此地出产的月季被引进至欧美后所形成。如今在大沙河及广州花卉博览园区域所建的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正是以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及花卉产业和时尚生态休闲综合基地,包括花文化主题公园及水岸生态公园等,这里也是省立一号绿道的起点,到此可来一次彻底的美丽浪漫休闲,也可切身体验花卉与水乡生态文化。
  7. 华林禅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为南朝梁大通年间禅门初祖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中国首岸传法之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现仍被称为“西来初地”。寺内供奉世界最大的达摩铜像及广州唯一的汉白玉石塔等镇寺之宝,更有罕为人知的佛教界至珍———释迦牟尼真身舍利21颗,为国内之最。寺外西来初地小广场还有一五眼古井,井内结构奇特,传为达摩带领僧众开挖,是古代广州九大名井之一。  
  8. 聚龙古村:聚龙村古建筑群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该村按井字形平面布局,建有七条街巷,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聚龙村人杰地灵,村内出现过不少名人,有广州报刊创业先驱、清朝教育部官员邝其照,港澳著名“黄金巨子”(专营黄金)的邝衡石,知名商人邝明觉、邝伍臣等。村前为冲口涌,连接珠江,上有毓灵桥,两岸古榕婆娑,小桥流水,具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涌边还有如协同和机械厂、日清仓等众多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古迹。
       候补两景
  9. 芳村长堤:位于珠江白鹅潭南岸,包括了著名的酒吧街白鹅潭风情酒吧街、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信义国际会馆,及1850、宏信创意园等,即白鹅潭滨水创意产业带,广州文化时尚产业的先驱代表,这里欧陆风情建筑及经艺术改造后的上世纪60年代厂房、仓库等工业时代建筑沿江排布,江波轻柔,江风习习,园区内绿树参天,环境幽雅,并充满浓厚的时尚文艺气息,是广州前卫时尚的风向标。这里还有广州唯一的德国古教堂,中西古今交汇,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
  10. 花地河:花地河是荔湾芳村的母亲河,北接珠江西航道,南连平洲水道,沿线有设秋水良宵、醉观百花、水岸茶巷、生态休闲、民风民俗、紫蒲湿岸、百花洲、春水江天8大景观,串联了醉观园、小蓬仙馆、黄大仙祠、芳村茶叶市场、葵蓬花果生态湿地、岭南风情街等历史文化景点,是广州难得的具有岭南特色水乡美景的集观光、购物、宗教、通勤等功能的休闲水文化生态长廊。
  (1)黄大仙祠:广州四大道观之一,始建于清朝,在清末民初已是广州著名的道教圣地,香火鼎盛,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浙江金华分支,1999年复建开放。
  (2)小蓬仙馆: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六年(1856)重建,为水磨青砖的三进建筑,坐北向南,有大殿、精舍,殿后有小花园,曲径清幽,亭台山石,风景秀丽。清代典型岭南传统建筑,为康有为幼年求学之所。
       去宝华路的顺记冰室解馋......

       顺记冰室:广东人把专门售卖雪糕的地方叫做“冰室”,也供应汽水、啤酒、糖水等冷饮。广州以前号称有四大冰室,如今只剩了荔湾区宝华路85号顺记这一家。
       顺记冰室是上世纪20年代由小贩吕顺首创,创办人吕顺是广东鹤山人,因苦于生计而投靠泰国开冰室的姨妈,学得雪糕制作技艺,先在香港九龙开冰室,日本侵占香港后便回到广州。开始时,吕顺只是自制雪糕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由于雪糕椰香浓郁,很快便成了抢手货。于是吕顺便在十五甫(今宝华路85号)开设了顺记冰室。这里过去是“烟花之地”,西关阔少、巨贾豪商宴饮之余都爱到顺记来品尝雪糕,因而生意奇好。
       初时顺记是家庭式经营,全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虽然初始只有13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但由于坚持最优秀的出品,不久就成了广州知名的雪糕店。尽管售价比同业高30%,每个雪糕卖到一元,但顾客口碑传颂,越销越旺。五六十年代一些外国元首、贵宾如柬埔寨西哈努克新王等都曾慕名品尝并津津乐道。自1956年以来均获历届评比的“广州名牌美食”称号。椰子雪糕在1956年和1983年的广州名菜美点展览评比上获得“十大名牌小食”的称号,香芒雪糕在1987年的广州美食节上又成为唯一获得金牌的雪糕。1997年广州市美食节又获“传统名牌小食”称号。

       店内名食:芒果雪糕、椰子雪糕、红豆冰、椰子和芒果雪糕......

 (文字和图片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1.2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