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庆亳州游——曹操宗族墓
曹操家族墓地分布在魏武大道两侧,不经意间就可以看到亳州市政府里的牌子。更为奇怪的是,亳州市民毫不避忌这样的地方,许多墓地已成为市民晨练游玩的地方,最著名的就是曹操公园了。图片中的曹操家族墓名为张园汉墓。
《三国志》全书开篇第一句:“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这里的“太祖武皇帝”,就是近来炙手可热的人物——曹操,;谯”,即今安徽亳州市(以前的亳县)。曹姓在当时的亳州的是一个显赫的大姓家族,至今在当地还有一庞大的古墓群——“曹氏家族墓地”。
曹操宗族墓群位于在毫州城区,曹氏公园东门附近,现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据考证董园二号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腾之墓,章园一号墓为曹操父亲曹嵩之墓,现在曹操宗祖墓群已被列为亳州十大建筑之一,现在正在此开发大型的曹四公园。
![]()
曹操宗族墓是汉魏时期墓葬。在亳州城区。曹氏宗族墓群面积达5平方公里。1974—1977年亳州市博物馆清理5座汉魏时期曹操宗族墓地,出土一大批铜器、铁器、瓷器、陶器、石器、银器、象牙、玻璃、玉器等,其中较为珍贵的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以及字砖。这个古墓群,分布在亳州市城南魏武大道两侧。虽然经历了一两千岁风雨的侵蚀,墓地依然有很大的规模,占地约10平方公里。很可惜时,近几十年来,不少墓葬已彻底消失了。
这里,主要有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薛家孤堆、刘园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
张园汉墓,为大型砖结构多室墓,1989年清理发掘,有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11个墓室组成,全部用绳纹砖筑砌。
墓门向东,为石结构,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门额雕刻龙虎图,意为避邪镇墓。龙自古以来就是神物,位列四瑞之首。虎为百兽之王,民间认为老虎历经五百年皮毛会变白为白虎,根据五行学说它代表西方的灵兽。
门框南旁雕刻拥慧侍者。慧,扫帚也,意思是把庭院打扫一新,迎接客人。《史记·高祖本记》载“太公拥慧迎门却行”,拥慧是迎宾的礼节,表示对来宾的尊重。这是汉代迎宾的最高礼仪。
门框北侧雕捧奁侍者,一侍仆恭敬的捧着妆奁盒。捧奁是汉代接待来宾的最高礼仪。意思是梳妆打扮后迎接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墓室多为穹隆顶,少数为拱形券顶。墓室之间用拱形券顶相连接。由于该墓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所剩无几,仅凭墓内清理出土的玉猪、陶罐等文物,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有待将来给予考证。
据说,这座墓建好后,主墓室安葬后就把墓道门封闭了,在下一次曹氏家族的人去世后,再打开墓门,放入另一具棺椁,把墓室封死,再关上墓门。在此墓的11个墓室全部安葬完了,墓门就不再开启了。从地面上看,只有一个坟堆,地下却有11具棺椁。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丧葬习俗。据介绍,这个墓里主要的墓主人可能是曹操同父异母的弟弟曹德。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考古人员打开墓室时,棺椁尸骨大都朽蚀难寻。再说,历史上此墓已经过数次盗掘,里面零乱不堪。不过,考古人员还是从墓内出土了一些有考古价值的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和生活风貌。
据说,这座墓建好后,主墓室安葬后就把墓道门封闭了,在下一次曹氏家族的人去世后,再打开墓门,放入另一具棺椁,把墓室封死,再关上墓门。在此墓的11个墓室全部安葬完了,墓门就不再开启了。从地面上看,只有一个坟堆,地下却有11具棺椁。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丧葬习俗。据介绍,这个墓里主要的墓主人可能是曹操同父异母的弟弟曹德。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考古人员打开墓室时,棺椁尸骨大都朽蚀难寻。再说,历史上此墓已经过数次盗掘,里面零乱不堪。不过,考古人员还是从墓内出土了一些有考古价值的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和生活风貌。
2000年11月对墓室进行维修加固,增建了仿汉亨堂、围墙等,使之成为亳州市又一处旅游景点。
![]()
![]()
曹操家族墓的对面最多200米的距离,就是曹腾墓。曹腾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区魏武大道路西的曹氏家族墓群北侧,是曹操祖父曹腾的墓葬, 建筑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用料讲究,雕刻精湛,彩绘绚丽,出土文物精美,俨然一座地下宫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家族墓的对面最多200米的距离,就是曹腾墓。曹腾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区魏武大道路西的曹氏家族墓群北侧,是曹操祖父曹腾的墓葬, 建筑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用料讲究,雕刻精湛,彩绘绚丽,出土文物精美,俨然一座地下宫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腾,字季兴,东汉时期沛国谯人(今亳州市谯城区),安帝时入宫,陪侍太子读书。顺帝时,为小黄门,迁中常侍。因参与定策迎立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不久出任长乐太仆,迁大长秋,用事宫廷长达30多年。他生前将亳州城南大片土地划为其宗族墓地,大规模的修筑自己的坟墓。
![]()
曹腾墓冢封土呈覆斗状,冢残高7米,后人在墓冢四周砌筑的青石护冢墙,保存完好。据《水经注》记载,曹腾墓南侧有圭形石碑,正面题“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年)立”,石碑背面刊有诏策。石碑东西两侧有两对石马,石马高八尺五寸,雕刻粗拙。南侧有石阙双峙,石阙高一丈六尺,雕镂云矩纹饰。再南侧有庙堂。
![]()
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1973年对曹腾墓进行清理发掘。该墓为大型石结构多室墓,墓门朝东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整个墓室用千余块长两米的青石砌筑成,这在缺少石料的平原地带,亦属罕见。甬道口有石雕吉羊头一对,浑厚逼真,这是十分难得的汉代圆雕艺术品。甬道南北两壁对称雕刻有神荼、郁垒四个人物画像,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雕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简练,刀笔劲健。各墓室石壁上饰一层薄石灰,饰有彩色壁画,隐约可见。
这里也叫做董园村石墓,1973年清理发掘,根据《水经注》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墓主人是曹操祖父曹腾。董园村石墓,外形为一高大土丘,内系青石筑砌,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等组成,共用872块大条石筑成,董园石墓内各室均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整个石墓建筑考究,工程浩大,俨然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室,对研究东汉历史和地下建筑有重要意义。
墓内很遗憾的是随葬品几乎被焚盗一空,从中清理出的文物有: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陶瓷残片等,尤其金属猪,造型与今巴克夏品种猪十分近形,脊上凸,圆身,短腿,两耳前竖,唇外侈,对研究中国养猪的发展史有重要价值。
![]()
![]()
魏武大道两侧随处可见曹氏宗族墓。曹操宗族族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亳州市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薛家孤堆、刘园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
魏武大道两侧随处可见曹氏宗族墓。曹操宗族族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亳州市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薛家孤堆、刘园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
据《水经注》记载:亳州城南有曹操的祖父曹腾、曹腾的哥哥曹褒、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从弟(曹仁)的父亲曹炽、曹炽的弟弟曹灿、曹胤等人的墓。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还有吴郡太守曹鼎墓、永昌郡太守曹鸾墓、山阳太守曹勋墓、豫州刺史曹水墓、曹操长女曹宪墓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家族,其宗族墓地既广且众。
曹操宗族墓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规模都很大,一般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
发掘的曹操宗族墓,除墓门为石结构外,墓室都用不同规格的青砖砌筑而成.墓之门楣、门框、门扉饰有画像石刻,墓室绘有彩色壁画。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注目。文字多数为刻画文(即在砖坯未干之前,造墓工人用细棒刻写的),少数是朱书和模印文。字多数刻在绳纹面上,部分刻在砖的侧面或横头上。文字内容有的是记录砖的数量、造砖时间,有的是记曹氏宗族成员或地方官吏的姓名,也有一些反映工匠对当时工作条件和社会不满的词句,如"岁不得鷷,人谓壁作乐,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长契。"是说在歉收年景,墓主为造地下天堂,不管人民死活,是要触怒皇天的.不会有好的结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工人们心中的怨愤。"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苍天乃死……"苍天已死是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口号,出现在这里的墓砖刻辞中,不仅反映了作壁人的仇和恨,而且说明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已经传播开来,它是农民起义的前奏。
砖文的书体既有隶书、篆书和草书,也有真书、行书和今书,其中"为将奈何,吾真愁怀"八字刻辞,书体为大草,有狂草之势。
曹操宗族墓葬,建筑规模之宏大,雕饰彩绘之精美,历史文物之繁博,令人惊叹。各墓殉葬品尽管大都被盗,从仅剩下的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精致的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精美的琥珀珍宝、鎏金车饰、青瓷陶器等等。反映出东汉以来上层社会盛行奢侈糜费的崇厚葬之风。
元宝坑1号墓出土字砖237块。元宝坑1号墓32号字砖上有“仓天已死”四字。“苍天已死”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口号。出现在墓砖刻辞中,不仅反映了作壁、造墓人真实心态,而且说明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当时在民间已传播开来,当是农民起义前的信号。曹操家族墓地出土的墓砖文字体,比西高穴墓葬出土石牌上的铭文要丰富多了,隶书、篆书、草书、真书、行书、今书,都能看到。其中“为将奈何,吾真愁怀”八字刻辞,书体有狂草之势。74号字砖“……有倭人以时盟不(否)”7字。“倭”为古代日本国名。东汉灵帝时,正值倭国大乱,字砖反映结盟结束的事实。墓主为会稽郡曹君,会稽郡是倭人通往中国的港口,因此倭人与曹氏家族有密切关系。曹操父曹嵩,灵帝时官大鸿胪,掌四夷诸王,谯城倭人可能通过他们内迁,字砖亦可能是倭人手迹。此字砖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中日关系有重要意义。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故事是怎样来的?
建安25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病逝。生前,曹操曾写过一篇《遗令》,对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作了具体规定,重点是强调自己的薄葬,要求死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所谓“时服”,就是平时穿的衣服。二月二十一日,曹操安葬在高陵。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在陵前诵读了各自撰写的祭文。
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诔文,在文章中,曹植具体描述了曹操安葬时的情景:身穿缀衣,玺不存身,只有系官印的丝带,未葬金玉珠宝,随葬的明器都是质朴无华的陶器,没有任何加工修饰。由此可见,曹操葬礼一切从俭的遗令,是得到严格落实的。曹操之所以选择薄葬,与曹操的性格和世界观有关。这个有着大开大合胸襟,同时能将人生悟彻得异常通透的人,当然也不想在死后落入俗套。至于曹操墓的确切位置,虽然曹操的《遗令》和《三国志·武帝纪》都标明曹操死后葬于邺城,但曹操墓究竟在哪里,却一直没有找到。这个生前一直捉摸不透的人,对于自己死后的隐藏,显然用心良苦。
在亳州,最盛传的曹操故事也跟墓地有关——据说曹操在洛阳生病期间,有一天静卧榻上翻阅史书,当他看到春秋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一章时,不禁毛骨悚然;再联想到自己生前所做的诸多惨烈之事,更是惴惴难眠。为了不重蹈楚平王的覆辙,防止自己的墓穴被盗,曹操赶紧命人到许都召来亲信司马孚,要他在亳州老家修筑72疑冢,并密筑一真冢,待冢成后,杀尽匠人,以免泄密。随后,曹操又密诏在邺城的曹丕来洛阳,命他伺机再杀死司马孚。这样,曹操墓址的确切地点再也无人知晓了。至于曹操死后,葬于邺城的“高陵”其实是一个假象,真的棺椁,却星夜运回了亳州。待到出殡那一天,亳州四门同时大开,早已准备好的72个棺椁,分别运出城门,埋在城外。而曹操的尸体,就埋在曹氏家族的某个墓地内。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依照当时的情况,尤其是按照曹操的性格来说,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现在,在亳州城南曹氏宗族墓地范围内,还有近十座高丘孤堆,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地下汉墓,但哪一座属于曹操,目前仍是一个谜。在墓地范围内,还有近十座高丘孤堆,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地下汉墓,但哪一座属于曹操,目前仍是一个谜。在亳州,如今的曹氏宗族墓一带,已修建成公园了,在公园之内,有几个高高耸起的土堆,那就是曹氏宗族墓群。在亳州曹氏宗族墓群的东北角,还有一个曹园,据说当地很多人是曹操的后代。当年,他们的使命,就是负责暗中保护曹操墓。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也一直拿不出证据来。不过,以曹操的办事风格,如果那些人是受了某种使命的话,那么,就一定不会留下把柄。
徜徉在亳州曹氏宗族墓地之中,看着那些高高耸立的曹氏宗族墓地,我在想的是:曹操为什么如此刻意隐藏呢?这一番行为,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生死看得很透,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愿意面对——一个本来的诗人,在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嬗变之后,变得谁也不认识了,甚至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当他面对死亡之时,会感到失落和困惑,他不敢面对,也无法面对,只好把自己藏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这样的最终结局,是一种无奈呢,还是对于自己的否定?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朝历代数不胜数,但在近代某伟人为其彻底翻案之前,曹操一直名声不佳。近日看易中天更是把阿瞒吹捧得天花乱坠,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历史上对曹操的认识,主要集中为奸诈,残忍,还有所谓篡汉的不忠,虽然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曹操评价的低下主要因为汉正统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曹操的名声并非源于篡汉,而是在于“奸诈”。
曹操和刘备等人的出名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是小说,并非正史,所以以下分析主要以《三国志》为中心,结合裴注《三国志》、《魏书》、《世说新语》、《后汉书》等展开。《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所以陈寿没理由诋毁曹操。
一、军事才能
不管是挺曹派还是贬曹派,对曹操的军事才能一般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曹操在军事上英明神武。比如宋苏辙就曾说:“世之言者曰:孙不知曹,而刘不如孙。”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和董卓军战斗中,“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濮阳和吕布作战中“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宛城战事中不忘风流,结果赔了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类似的记载实在太多。
当然,胜败兵家常事,不宜揭人伤疤,但是事实是曹操也并没有能打败刘备和孙权,请注意,他仅仅是胁天下以令诸侯并统一了北方。虽然曹操在多次在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打败刘备,但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的优势兵力于赤壁铩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这次曹操对汉中倾巢而来,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及杜濩等良将亦悉参战,除了东面的张辽及臧霸等外,已是全国性黄金阵容,结果名将夏侯渊被阵斩,曹操汉中争夺战以失败撤退告终。随后,关羽在荆樊一带打败并包围曹营猛将曹仁,并借汉水泛滥水淹名将于禁前来支援的七军,光俘虏就有三万余人,大将庞德战死。结果曹操吓得想迁都避难。可见曹操和刘备在兵力悬殊不大的军事对抗中完全不占上风,也根本看不出曹操有胜于刘备的军事才能。后来徐晃勉强抵挡住关羽,而盟友孙权无耻的背叛使刘备的军事顶峰瞬间化为虚幻。成功总要多方配合,失败难免许多意外。关羽倾巢而出,江东偷袭,这不是关羽骄不骄傲的问题,换成孙武、吴起等盖世名将来守荆州,亦是难解此一出兵与留守的矛盾。这与关羽的骄矜或是对交好孙权的外交无关。关羽北伐之时,关羽与东吴之间的政治外交还没有到交恶到作战的程度,孙权的翻脸根本无法预期。刘备前期失败和其微薄的兵力有关,袁术称霸一时,在当时军阀中势力庞大,公然称帝,结果被刘备剿灭,刘备绝不是省油的灯。可惜后期与东吴的争夺战先胜后败,主力损失惨重,收复中原成为空梦一场。另外史书上的刘备并不会哭哭啼啼。
二、人品和文化
研究曹操的专家中有两个误区:
1、以曹操取得军事成就来反推曹操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进而认为曹操政治才能甚至连人格都是伟大的。其实这完全没有关系。希特勒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比曹操要强多了,但是其鼓励屠杀的卑劣的人格却被人唾弃,卑鄙、狠毒和杀戮取得的胜利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曹操从杖杀黄门蹇硕叔父立威开始,所奉行的一向就是杀戮主义,如果是战场对手当然无话可说,可是吕伯奢、孔融、杨修、伏太后、荀彧……甚至只是见过曹操一面,称赞曹操几句话的匈奴使者都被曹操追杀。另外“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觽,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觽,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类似的描写,在三国记载中数不胜数,在三国中要找到如曹操、董卓这样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实在不多。
2、以曹操所留下的诗文来认为曹操是悲天悯人的人。但是曹操向来不是言行一致的人,请看蒿里行,诗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风,百姓以死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何等悲凉!简直是生动无比的反映了人民的疾难,但写完诗曹丞相跟着就屠了徐州,让已经布满了白骨的原野上又多了几十万条冤魂,“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三国时期中国人口才二百多万户,曹操一屠杀就是数十万人,比南京大屠杀的影响力恐怕还要大十倍以上。曹操己亥令中号称自己是忠诚的,但是杀功臣荀彧和伏太后一段飞扬跋扈,连汉献帝都感慨:“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由此可见其做人之虚伪狡诈。
《世说新语》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将曹操凶残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出身背景和对汉态度
曹操是宦官的养子之子,而且父亲钱多可以买官,所以虽然曹操从小“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还是能平步青云,后来凭杖杀黄门蹇硕叔父立威,得到不少士大夫支持,又曾经和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在京城影响力挺大。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早期的资助全靠些商人,凭战功起家。孙权出身不错,因为他有一个超级强的老爸加上超级强的老哥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不考虑所谓忠诚,仅仅从仁义角度看,曹操对汉的态度,也是令人发指的。看看杀伏太后一段:“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当着皇帝和御史大夫的面把头发零乱,光着脚的皇后像狗一样脱出去杀掉,曹操己亥令中表忠心的惺惺之态实在虚伪到极点。
建安25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病逝。生前,曹操曾写过一篇《遗令》,对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作了具体规定,重点是强调自己的薄葬,要求死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所谓“时服”,就是平时穿的衣服。二月二十一日,曹操安葬在高陵。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在陵前诵读了各自撰写的祭文。
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诔文,在文章中,曹植具体描述了曹操安葬时的情景:身穿缀衣,玺不存身,只有系官印的丝带,未葬金玉珠宝,随葬的明器都是质朴无华的陶器,没有任何加工修饰。由此可见,曹操葬礼一切从俭的遗令,是得到严格落实的。曹操之所以选择薄葬,与曹操的性格和世界观有关。这个有着大开大合胸襟,同时能将人生悟彻得异常通透的人,当然也不想在死后落入俗套。至于曹操墓的确切位置,虽然曹操的《遗令》和《三国志·武帝纪》都标明曹操死后葬于邺城,但曹操墓究竟在哪里,却一直没有找到。这个生前一直捉摸不透的人,对于自己死后的隐藏,显然用心良苦。
在亳州,最盛传的曹操故事也跟墓地有关——据说曹操在洛阳生病期间,有一天静卧榻上翻阅史书,当他看到春秋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一章时,不禁毛骨悚然;再联想到自己生前所做的诸多惨烈之事,更是惴惴难眠。为了不重蹈楚平王的覆辙,防止自己的墓穴被盗,曹操赶紧命人到许都召来亲信司马孚,要他在亳州老家修筑72疑冢,并密筑一真冢,待冢成后,杀尽匠人,以免泄密。随后,曹操又密诏在邺城的曹丕来洛阳,命他伺机再杀死司马孚。这样,曹操墓址的确切地点再也无人知晓了。至于曹操死后,葬于邺城的“高陵”其实是一个假象,真的棺椁,却星夜运回了亳州。待到出殡那一天,亳州四门同时大开,早已准备好的72个棺椁,分别运出城门,埋在城外。而曹操的尸体,就埋在曹氏家族的某个墓地内。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依照当时的情况,尤其是按照曹操的性格来说,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现在,在亳州城南曹氏宗族墓地范围内,还有近十座高丘孤堆,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地下汉墓,但哪一座属于曹操,目前仍是一个谜。在墓地范围内,还有近十座高丘孤堆,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地下汉墓,但哪一座属于曹操,目前仍是一个谜。在亳州,如今的曹氏宗族墓一带,已修建成公园了,在公园之内,有几个高高耸起的土堆,那就是曹氏宗族墓群。在亳州曹氏宗族墓群的东北角,还有一个曹园,据说当地很多人是曹操的后代。当年,他们的使命,就是负责暗中保护曹操墓。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也一直拿不出证据来。不过,以曹操的办事风格,如果那些人是受了某种使命的话,那么,就一定不会留下把柄。
徜徉在亳州曹氏宗族墓地之中,看着那些高高耸立的曹氏宗族墓地,我在想的是:曹操为什么如此刻意隐藏呢?这一番行为,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生死看得很透,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愿意面对——一个本来的诗人,在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嬗变之后,变得谁也不认识了,甚至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当他面对死亡之时,会感到失落和困惑,他不敢面对,也无法面对,只好把自己藏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这样的最终结局,是一种无奈呢,还是对于自己的否定?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朝历代数不胜数,但在近代某伟人为其彻底翻案之前,曹操一直名声不佳。近日看易中天更是把阿瞒吹捧得天花乱坠,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历史上对曹操的认识,主要集中为奸诈,残忍,还有所谓篡汉的不忠,虽然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曹操评价的低下主要因为汉正统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曹操的名声并非源于篡汉,而是在于“奸诈”。
曹操和刘备等人的出名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是小说,并非正史,所以以下分析主要以《三国志》为中心,结合裴注《三国志》、《魏书》、《世说新语》、《后汉书》等展开。《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所以陈寿没理由诋毁曹操。
一、军事才能
不管是挺曹派还是贬曹派,对曹操的军事才能一般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曹操在军事上英明神武。比如宋苏辙就曾说:“世之言者曰:孙不知曹,而刘不如孙。”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和董卓军战斗中,“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濮阳和吕布作战中“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宛城战事中不忘风流,结果赔了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类似的记载实在太多。
当然,胜败兵家常事,不宜揭人伤疤,但是事实是曹操也并没有能打败刘备和孙权,请注意,他仅仅是胁天下以令诸侯并统一了北方。虽然曹操在多次在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打败刘备,但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的优势兵力于赤壁铩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这次曹操对汉中倾巢而来,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及杜濩等良将亦悉参战,除了东面的张辽及臧霸等外,已是全国性黄金阵容,结果名将夏侯渊被阵斩,曹操汉中争夺战以失败撤退告终。随后,关羽在荆樊一带打败并包围曹营猛将曹仁,并借汉水泛滥水淹名将于禁前来支援的七军,光俘虏就有三万余人,大将庞德战死。结果曹操吓得想迁都避难。可见曹操和刘备在兵力悬殊不大的军事对抗中完全不占上风,也根本看不出曹操有胜于刘备的军事才能。后来徐晃勉强抵挡住关羽,而盟友孙权无耻的背叛使刘备的军事顶峰瞬间化为虚幻。成功总要多方配合,失败难免许多意外。关羽倾巢而出,江东偷袭,这不是关羽骄不骄傲的问题,换成孙武、吴起等盖世名将来守荆州,亦是难解此一出兵与留守的矛盾。这与关羽的骄矜或是对交好孙权的外交无关。关羽北伐之时,关羽与东吴之间的政治外交还没有到交恶到作战的程度,孙权的翻脸根本无法预期。刘备前期失败和其微薄的兵力有关,袁术称霸一时,在当时军阀中势力庞大,公然称帝,结果被刘备剿灭,刘备绝不是省油的灯。可惜后期与东吴的争夺战先胜后败,主力损失惨重,收复中原成为空梦一场。另外史书上的刘备并不会哭哭啼啼。
二、人品和文化
研究曹操的专家中有两个误区:
1、以曹操取得军事成就来反推曹操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进而认为曹操政治才能甚至连人格都是伟大的。其实这完全没有关系。希特勒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比曹操要强多了,但是其鼓励屠杀的卑劣的人格却被人唾弃,卑鄙、狠毒和杀戮取得的胜利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曹操从杖杀黄门蹇硕叔父立威开始,所奉行的一向就是杀戮主义,如果是战场对手当然无话可说,可是吕伯奢、孔融、杨修、伏太后、荀彧……甚至只是见过曹操一面,称赞曹操几句话的匈奴使者都被曹操追杀。另外“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觽,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觽,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类似的描写,在三国记载中数不胜数,在三国中要找到如曹操、董卓这样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实在不多。
2、以曹操所留下的诗文来认为曹操是悲天悯人的人。但是曹操向来不是言行一致的人,请看蒿里行,诗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风,百姓以死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何等悲凉!简直是生动无比的反映了人民的疾难,但写完诗曹丞相跟着就屠了徐州,让已经布满了白骨的原野上又多了几十万条冤魂,“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三国时期中国人口才二百多万户,曹操一屠杀就是数十万人,比南京大屠杀的影响力恐怕还要大十倍以上。曹操己亥令中号称自己是忠诚的,但是杀功臣荀彧和伏太后一段飞扬跋扈,连汉献帝都感慨:“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由此可见其做人之虚伪狡诈。
《世说新语》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将曹操凶残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出身背景和对汉态度
曹操是宦官的养子之子,而且父亲钱多可以买官,所以虽然曹操从小“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还是能平步青云,后来凭杖杀黄门蹇硕叔父立威,得到不少士大夫支持,又曾经和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在京城影响力挺大。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早期的资助全靠些商人,凭战功起家。孙权出身不错,因为他有一个超级强的老爸加上超级强的老哥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不考虑所谓忠诚,仅仅从仁义角度看,曹操对汉的态度,也是令人发指的。看看杀伏太后一段:“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当着皇帝和御史大夫的面把头发零乱,光着脚的皇后像狗一样脱出去杀掉,曹操己亥令中表忠心的惺惺之态实在虚伪到极点。
(文字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0.1
——2015.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