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国庆亳州游——曹操地下运兵道(亳州古地道和谯望楼)

$
0
0

2015国庆亳州游——曹操地下运兵道(亳州古地道和谯望楼)


 



       亳州古地道又称曹操运兵道,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老城区。古地道原为三国曹操连通城内外的地下运兵道。现存大部分为宋代重修,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有齐口和咬口两种砌筑方法。地道壁为单砖跑砌或丁砌。砖墁大部分为平砖交错横铺,也有少量立砖十字纹铺。已发现的古地道长4000余米,以大隅首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城门延伸,并通达城外。地道有单行、平行、上下两层、立体交叉四种形式。还有猫耳洞,可容1-6人。道内转弯处为T字形,道内并设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棍)。

       谯望楼:东汉末年,曹操在家乡安徽亳州建设谯望楼用于军事等活动。随着历史变迁,谯望楼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土中。如今,亳州市在原谯望楼遗址附近的运兵道出口建设谯望楼。谯望楼是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经过这一层,来到穿越时空隧道,就可以进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了。
       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现在的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等。

       古时谯望楼,刻有曹植诗句
       时光追溯到约1800年前,如今的亳州在那时叫谯县,从这里走出的多才雄主曹操在老家最中心、最高处大隅首附近建一楼名为谯望楼,据说它不仅能够观敌瞭哨、充当瞭望台,还是曹操用来宴请宾客、吟诗作赋的场所。
       如今,沿袭着昔日帝王留下的名号,作为亳州古地下运兵道保护与利用项目的主体建筑,重建谯望楼已是曹操运兵道景区的入口和游客服务中心,并建有三曹建安文学馆,弘扬曹魏文化。
       作为曹操的老家,在东汉末年那个“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年代,亳州可谓是中原的核心区域,那时位于亳州城最中心大隅首附近的谯望楼,自然是核心中的核心。根据史料记载,谯望楼和东、西观稼台是同时兴建的,观稼台用来远观庄稼的长势,谯望楼则可以远望全城军民的事态。当时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现在的20余米高,在当时多为低矮建筑的情况下,它显得非常高大。谯望楼建在大隅首附近。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昔日辉煌的谯望楼也淹没在了历史中。关于谯望楼的功能,除了用来军事瞭望,据说还是曹操用来宴请宾客、吟诗作赋的场所。史书中便记载着曹植为谯望楼作《画角三弄》的事情。
       曹植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文学才华极其出众,谯望楼建成后,曹操便命儿子曹植写点东西来记录一下,曹植便作了《画角三弄》。画角是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吹奏起来声音高亢,想必曹植取名《画角三弄》,意思就是想警醒世人、让人深思。
       明代国子祭酒胡俨在《谯楼画角三弄记》中说:“画角之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其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

       如今谯望楼,巍峨景象初显
       如今的谯望楼,是亳州古地下运兵道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的仿汉主体建筑,该楼地下一层,地上六层,两侧还建有附楼,总建筑面积为5959平方米。亳州古地下运兵道保护与利用项目除了主体工程谯望楼外,还将建成配套引道、汉阙大门、停车场、景观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把这里作为曹操运兵道的入口使用,以满足游客旅游需要,提升景区的容量和内涵,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年才高八斗的曹植,在父亲的要求下,写下了《画角三弄》,并在后来广为传播。可以想象,当时这三句话应该是刻在谯望楼最为显眼的地方了。

 








 












 

























 























 







 
 

 



 

 
 


 













       地道战并非近代才有,在战争实践丰富的中国,其实古已有之。通过地道运兵、偷袭,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民不仅在地面上修筑了作为防御工事的长城,在地下也开凿了作为军事交通的地道,形成了独特的立体作战模式。只是由于深埋地下,不易发掘,古代的地道如今只有少数重见天日,亳州地道当属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处。已探明的古地道遍布亳州古城地底,宛若另一座城市,虽然目前开放参观的只是其中一小段。
       据史书载,东汉末年,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给敌人造成兵马源源不断的假象,从而出奇制胜,成为兵法上一个脍炙人口的战例。到唐宋时期地道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用。南宋嘉熙四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没,运兵道被沙土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直到1969年因“深挖洞,广积粮”而重现世间。
       现存大部分为宋代重修,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有齐口和咬口两种砌筑方法。地道壁为单砖跑砌或丁砌。砖墁大部分为平砖交错横铺,也有少量立砖十字纹铺。已发现的古地道长4000余米,以大隅首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城门延伸,并通达城外。地道有单行、平行、上下两层、立体交叉四种形式。还有猫耳洞,可容1-6人。道内转弯处为“T”字形,道内并设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棍)。

       单独以“地道”名义入选前七批国保的文物共有4处,分别是:冉庄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边关地道遗址(包括宋辽边关地道)、亳州古地道。除却前三处现代战争产物,只有河北的边关地道遗址和安徽的亳州古地道称得上古迹。 
      《三国志》记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取得胜利,如官渡之战,“绍射营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又如攻邺城,“为土山地道”,可见地道战在曹操指挥的多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门厅里张贴着曹操运兵道的分布图,已开发的仅仅很小的一部分。虚线长度和实线长度的对比,足见古地道之规模。
        古地道入口。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这和拱桥以及西洋穹顶的受力原理一致。我国祖先很早就掌握了拱券的技艺。

       亳州古城内的曹操运兵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即有所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群众为防空而挖地洞时又有发现。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全市群众广泛参与挖地下防空洞,先后在老城区人民东、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条街道(原四门大街)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共挖出地下道近2000米,后又在老衙门院、曹巷口等处,发现一些支道。已查明近8千米长。以4 条主要街道两侧为干道,干道均为平行双道,两道留有双洞孔,可以互相通话。其余支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车,规模巨大。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至4米,最深7米,道内高度1.8米左右,道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并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至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古地道内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笼等附属设施。
       道骨出土有弹丸、铁刀、铁灯、卸枚、围棋子、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 还有很多武器:土弹丸、雷石、铁刀、铁剑、箭镞、铁灯、衔枚......
       放照明设备的地方......

       古地道原为三国曹操连通城内外的地下运兵道。现存大部分为宋代重修,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有齐口和咬口两种砌筑方法。地道壁为单砖跑砌或丁砌。砖墁大部分为平砖交错横铺,也有少量立砖十字纹铺。已发现的古地道长四千余米,以大隅首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城门延伸,并通达城外。地道有单行、平行、上下两层、立体交叉四种形式。还有猫耳洞、可容一至六人。道内转弯处为「丁」字形,道内并设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棍)。指挥中心位于大隅首,平面呈「工」字形,南北长十米,两头各有一间宽二点五米的八边形平顶主室,中间用上宽两米、下宽一点四米的梯形通道连接。古地道中出土有土弹丸、雷石、铁刀、铁剑、箭镞、铁钉、衔枚、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历代文物。
       不过有专业人士认为,它应该是宋朝遗留下来的地下工事。确实,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事较多的年代。现在已经在河北雄县和霸县发现宋辽作战时的地道,宋朝也是文化昌明的年代,文化人打仗,采用兵法谋略,以奇制胜,应是分内之事。当然也有人质疑,宋辽边境在今河北省中部,现存定县料敌塔、“水长城”等遗迹,甚至后来还在靠近幽州的今永清县发掘了边关地道遗址。而亳州位于黄河以南,远离边境,既非前线,也非军事重镇。为何修筑地道,实为不解。
       其实,自开封沦陷后,南宋初年曾定都应天府,即亳州以北不远的商丘,后来小朝廷又被金兵逼得继续南下,亳州或曾为宋军前线,只是时间不多,未必能造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地道。之后宋元联手灭金,战场也多在两淮一带,也许这座地道能派上用处。当然,也许宋元时代只是在先人基础上重修也未可知。在切实的证据被发现之前,关于亳州地道在古代战争史上发挥的功能都仅仅停留于猜测阶段。历史的记载总是会有些重大遗漏的,秦陵兵马俑莫不如此。

       指挥中心位于大隅首,平面呈“工”字形,南北长10米,两头各有一间宽2.5米的八角形平顶主室,中间用上宽2米、下宽1.4米的梯形通道连接。古地道中出土有土弹丸、雷石、铁刀、铁剑、箭镞、铁灯、衔枚、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历代文物。

       运兵道净高约两米不到,战争用途使经济实用成为首要选择。地道内部通风良好,防潮功能值得称道。

       双层道:上下两层,皆可行军。只是上道比下道狭窄了一些而已......

       猫耳洞:一个藏身的灰空间,可能会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不要小瞧侧面的小洞,这里形同天然冰箱,温度比较来说低于地道内其他地方,是储藏粮食的地方。

      障碍券:局部降低砖拱高度,使地道净高不及人高,造成障碍,延缓敌人行进。
       这里不仅比旁的地方矮一块儿,而且也狭窄了许多......

        地道仅仅开放了一部分,许多地方都是禁止通行的。就这样,我们都走得满头大汗,想象着古人的伟大......

        通气口:古人已掌握自然通风的方法。

        循环道:走着走着会迷路。

       古地道结构有四种:第一种是土木结构,也就是土道木顶。这种地道是早期修筑的;第二种是砖土结构,也就是土道砖砌券顶;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是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
       地道内冬暖夏凉,且空气流畅没有异味,开设有不少通气口是重要原因。地道狭矮悠长,通常只容一人行走,双人面对经过须侧身避让,身材高大者也只好略略折腰通行。一块块朴素的灰砖,整齐地砌筑出这座低调且坚忍的地下长城。

       绊腿板槽:这是在地面设置障碍,让敌人马失前蹄。

       终于看到出口,浑身都是汗......

       虽然面貌朴素,这座砖砌地道的结构却远非简单,主要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幽深且蜿蜒曲折的地道两侧,还附属有猫耳洞、通气口、传话孔等设施,便于士兵们适应地下环境和交换作战信息需要。而在地道行进中,随时还有障碍券、绊脚板、陷阱等军事设施,为防止万一敌方进入地道后,给其下马威之用。而且地道路线复杂,纵横交错,不熟悉地形的敌人将面临比地面作战更为尴尬被动的局面。狭窄的通道,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没有导游带领,想要顺利地走出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衮雪。这是魏王曹操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墨宝。曹操不仅是军事家、诗人,还是书法家。这幅隶书舒朗大气,功力十足。











 
(文字部分整理于互联网)

——2015.10.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