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青岛——八大峡风景区
八大峡位于栈桥海滨以西,西镇南部临海处,原是两处礁石,80年代开始筑堤填海,现已成为新的海滨风景区。因区内8条马路以我国著名的8个峡谷命名,且有与青岛著名的“八大关”东西并峙,争芳斗艳之意,故称“八大峡”。西陵峡路紧傍海边,临海一侧围以石砌护栏。沿海漫,可一览八大峡海岸风光。
站在西陵峡路和太平路的路口,可以远眺到信号山顶的红色圆球,也能眺望到太平山山麓的电视塔。
近处则是著名的小青岛和栈桥。
小青岛:青岛,德国强占胶澳后,将其占领区定名为"青岛",就是根据此岛而得名。这海中孤屿被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派兵驻守,日占青岛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小青岛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岛距东侧海岸370余米,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她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栈桥划波斩浪,象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伫立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进入阁内,沿螺旋楼梯登到楼上,四周尽是宽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风景,“飞阁回澜”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秋天涨潮时,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数十米巨浪,轰然作响,蔚为壮观,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岩沙滩上满是赶海挖蛤蜊的游人。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活动,每到秋冬风平浪静时,成千上万只海欧在湾内低飞回翔,与蔚蓝的天,远处的回澜阁、近处观景赏海的人们构成一幅和谐画卷。
第六海水浴场......
八大峡风景区地处前海,位于栈桥西部,东起慰农公园,西至团岛,海岸线长3000余米,共有七处较大绿地,新建成的八大峡广场,面积达六万余平方米,草坪四季常绿,景色优美,园内共设有三组体育设施,新建标准门球场地4个,景区内有形态各异的建筑、雕塑。如海上皇宫、海关大楼、海牛雕塑等等。这里有两处游艇码头,即可乘船海上观光,还可外出钓鱼休闲......
贵州路游园:位于太平路西端,北邻贵州路,西与西陵峡一路相连。原为沿海荒坡地。始建于1957年,石砌护堤,建六角亭、花架、花坛,水泥游览小路,设石桌石凳,建厕所1个。种植黑松、枫树和花灌木,铺栽结缕草草坪,周边绿篱相护。占地2.29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初期,部分绿地被占用建厂。“文化大革命”时期绿地遭到破坏。后期恢复,增植雪松等植物。
1984年旧区改造时,收回原东风糖果厂租用绿地4000余平方米。园内增植树木,建花岗石围边花坛,种植月季、美人蕉及草本花卉,修缮原有建筑,铺设路面,增建台阶路。1985年,西北部违章占用绿地建商品房两幢。1989年6月,由共青团青岛市委集资建李慰农面海半身大理石雕像。2002年4月,游园进行改造。调整绿地布局、增植树木、常绿草坪,修整藤萝廊。西南部坡下绿地中央设置仿崂山绿石一块,高2.7米,宽2米。增设石桌石凳和各种健身设施。2005年,园内主要树种有黑松、龙柏、雪松、枫树、樱花等乔灌木370株,常绿草坪443平方米,绿篱1010米。
![]()
1984年旧区改造时,收回原东风糖果厂租用绿地4000余平方米。园内增植树木,建花岗石围边花坛,种植月季、美人蕉及草本花卉,修缮原有建筑,铺设路面,增建台阶路。1985年,西北部违章占用绿地建商品房两幢。1989年6月,由共青团青岛市委集资建李慰农面海半身大理石雕像。2002年4月,游园进行改造。调整绿地布局、增植树木、常绿草坪,修整藤萝廊。西南部坡下绿地中央设置仿崂山绿石一块,高2.7米,宽2米。增设石桌石凳和各种健身设施。2005年,园内主要树种有黑松、龙柏、雪松、枫树、樱花等乔灌木370株,常绿草坪443平方米,绿篱1010米。
李慰农:原名李尔珍,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立志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拯救农业,给农民以慰藉,并改名李慰农。李慰农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杰出英才,在党内享有“农民博士”和“工运先驱”的美誉。从浮槎山东麓贫苦农民的儿子,到旅欧求索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到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革命英烈李慰农走过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浮槎骄子志兴农:
李慰农原名李尔珍,1895年9月23日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庙岗乡油坊郑村。油坊郑村位于浮槎山东麓,这里除了北宋欧阳修写有《浮槎山水记》闻名遐迩外,乡村一直贫穷落后。李慰农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省吃俭用将他送进私塾,9岁的李慰农进入韦氏塾馆读书。塾师韦恒知道他家艰苦,为他起名“尔珍”,要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接着,他又就读于地方名师李福怡、郑畅初门下。李慰农发愤苦读,“言语有序,文辞有章”,表现出不平凡的才华。他13岁时,曾在柘皋万人集会上慷慨陈词,痛斥清廷无能,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一时名扬四方。在父老乡亲们眼里,李慰农是一个知书达理、帅气十足的英俊少年。
李慰农高小毕业后,回乡担任小学教师,并攻读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籍,一门心思振兴农业,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在朴素的“农业救国”思想指导下,1912年,李慰农考取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立志攻读农业科学。赴校前夕,他更名“尔珍”为“慰农”,以名明志。在校期间,曾吟诗言志,抒发“高风轻势利,大节傲王侯”的壮志情怀。其有遗诗二首:
一、《游石乘轮出发》:
浩浩长江天际流,风吹乐奏送行舟。
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
二、《登太白楼》:
此地楼何造?名沉太白愁。
高风轻势力,大节傲王侯。
一醉长江水,千秋采石头。
翠罗空怅望,把酒且邀游。
1915年夏,李慰农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农场管理员。随后不久,李慰农与同乡大邱村农家姑娘邱以珍结婚。李慰农留校期间,正是新文化运动普及之时,他受陈独秀《安徽俗话报》、高语罕《白话书信》等书刊影响,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李慰农开始认识到“农业救国”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才有希望。五四运动时期,李慰农是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奔走呼号,促进芜湖各界联合会的成立,推动了芜湖爱国运动的发展。
1919年秋,“华法教育会”在安徽招收勤工俭学留学生,李慰农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出国之前,他回到家乡,在本村组织了一个有十多名孩童参加的识字班。教学他新编的《三字经》,进行爱国启蒙教育。24岁的浮槎骄子,24岁的李慰农,为了追求真理,赴欧勤工俭学,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就再也没有返回故乡。李慰农走了,但他编写的《三字经》:“卖国贼,曹陆章,定密约,卖鲁矿,媚日本,国权丧,愿同胞,细思量……”永远在浮槎山麓回响。
旅欧求索建组织
1919年12月25日,李慰农和蔡和森等50余人由上海乘船去法国,1920年2月初到达巴黎。李慰农先在巴黎一家鞋刷厂做工。次年5月,转到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参加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筹建党组织的工作。他身在海外,联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更加坚定了献身革命、改造国家的决心。在每天8小时紧张劳动之余,他不但努力补习法语,还自学了德语和俄语,借以方便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在李慰农刚到巴黎时,先期留法的李富春等发起组织了“勤工俭学励进会”,即联络安徽的李慰农、杨士彬加入该会。1920年8月,该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确立了以“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宗旨,社员发展到30多人。“工学世界社”除组织社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还成立了“工学世界通讯社”,向国内发稿,报道留法勤工俭学和华工运动的情况。李慰农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成为颇有理论根底和活动能力的骨干分子。
1921年春,赵世炎、周恩来等在法国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0月,又开始筹建“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6月3日,在巴黎西郊召开了旅欧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者有旅法、德、比等国代表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佘立亚、袁庆云、傅钟、王灵汉、李慰农、肖朴生、萧子璋、汪泽楷、郑超麟、尹宽、任卓宣等18人。会议决定将团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组成中心执行委员会,由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李慰农被指定为蒙达尼方面负责人。
1990年,据与会18人唯一幸存者郑超麟老人回忆,此次大会不久,邓小平便加入了组织。当时,邓小平、李慰农、郑超麟等住在一起,编为一组,李慰农任组长。郑超麟说:李慰农与邓小平关系很好,经常交谈到深夜。199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的日子里,中共青岛市委党史办公室出版了《李慰农烈士专集》,邓小平同志闻讯为专集题写了书名,聂荣臻、姜春云等人分别为专集题词。
192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旅欧少共”改为“中国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立了旅欧支部,选举周恩来为书记,李慰农为总支部的成员。1923年,李慰农被由周恩来等人组成的中国革命旅欧组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在旅欧党团组织内,李慰农刻苦学习,钻研马列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如痴如迷。他确认工人是“共产革命的先锋军”,同时指出农民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之一,组织农民要从组织农会和教育农民入手;“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做到工会农会联成一气,如此则革命根基方建筑得稳固”。他的精辟见解,引起了留法同志们的注意。以至于大家送给他两个绰号:一个是“农民博士”,一个是“社会主义”。据当时和李慰农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张申府、肖劲光、肖三等人回忆,这两个绰号就是李慰农的替代名了。另据《郑超麟回忆录》记载: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时,任弼时的绰号叫做“女学生”,王人达的绰号叫做“妇女代表”,同李慰农的“农民博士”、“农民代表”相映成趣。
1923年11月,李慰农和刘伯坚等10人,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由周恩来护送到柏林,然后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坐落在高尔基大街的东方共产主义运动大学,是根据列宁的建议于1921年秋开办的。在这所专门培养东方各国、各民族革命干部的学校里,专设了一个中国班,共有123名学员,分设22个学习组,建有中国学员支部。李慰农被指定为第一组组长。
李慰农在法国自修俄语,根底扎实。来到东方大学后很短时间,他就能在课堂上直接听懂俄国教师的讲课,并且能够娴熟地使用俄文做笔记。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等必修课,他都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他还精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写下了一本本的学习笔记,为他日后回国领导组织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工运潮头擎帅旗
1925年,李慰农奉党中央指示回国,被分配到山东工作。同年4月,被派往青岛市委工作。他化名王伦,深入产业工人集中的四方村,建立了中共四方支部,并任书记。他重点建立严格的组织制度和保密制度,同时积极发展工会组织,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人俱乐部。4月19日,他发动4000余名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散发《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血书》,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保护童工、女工及对待工人一律平等16项复工条件。六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000人。4月29日,他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遂将市委机关由湖南路秘密迁到四方村,就近领导罢工斗争。先后发动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会全力声援;动员各界群众特别是学生,成立“罢工后援会”捐款声援,争取青岛《公民报》特辟工潮专栏,报道斗争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奉系军阀压迫工人的罪行。5月9日,日本厂方被迫签订复工条件。至此,闻名全国的青岛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在李慰农的卓越领导下,坚持22天后取得了重大胜利。
5月中旬,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结束后,刘少奇来青岛视察工作。刘少奇在青岛期间,李慰农召集了党、团负责人会议,一起分析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一致认为要警惕敌人的反扑。不久,中日反动派便开始了反扑。在军阀张宗昌的授意下,胶澳督办温树德派出军警3000名,于5月29日凌晨包围了四方3家日本纱厂和工人宿舍。反动军警和日本厂主,悍然向工人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青岛“五·二九惨案”。它和次日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史称为“青沪惨案”。
青岛“五·二九惨案”发生后,李慰农总结了罢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全国局势及青岛的实际,提出了发动全市各界民众组成革命统一战线,极大地孤立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势力的斗争方针。他亲自出面联络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左派人士,通过胶济铁路总工会和青岛学联发动各界。5月30日,李慰农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
在李慰农的组织领导下,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市各界组织了上百个民众团体,或联合或单独举行集会数十次,演讲、游行、募捐几乎天天都有,就连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的官员,也慑于形势参加了民众团体的活动。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和民众团体的巨大威力,也充分地反映了李慰农的胆略和才能。
为党献身昭后人
1925年7月下旬,上海五卅运动出现了逆转。以虞洽卿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退出了罢市,背叛了人民的利益。而奉系军阀受帝国主义的指使,于23日封闭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在青岛方面,反帝运动也发生了变化。张宗昌在接受了中日反动派30万元的贿赂后,决定再次大开杀戒。从7月26日起,由张宗昌的前敌执法副司令尹德山带领大批武装奉军赴四方镇压罢工。四方、沧口地区实行戒严,断绝一切交通。
7月26日晚,反动军警由叛徒指路,去四方一带搜捕李慰农。此时,李慰农正在小鲍岛开会,研究应急措施,指挥疏散党团员骨干。李慰农当时避开敌人搜捕,还完全来得及脱身,但他想到宿舍党的秘密文件,便毅然赶回住处焚毁。当反动军警一拥而入时,他已烧掉了所有文件。在敌人审讯他到青岛的目的时,李慰农斩钉截铁地说:“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是青岛人民的青岛,我要和青岛人民一道,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走狗!”敌人要李慰农供出“同党”,李慰农欣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残暴的敌人把李慰农打得皮开肉绽,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唱起《国际歌》。7月29日凌晨,李慰农在青岛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反动军警秘密杀害,时年30岁。
李慰农是青岛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人。当噩耗传到上海时,中共中央正在召开执委扩大会,总书记陈独秀提议暂停会议,为烈士致哀。会议还做出决定,广泛搜集李慰农烈士事迹,编成宣传材料,号召全党学习。
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党的领导人罗章龙,闻讯写下悼诗:“黄海帅旗李慰农,沉雄远略兼雍容。山东革命勋名懋,不废江河一代宗。”周恩来1928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一次深情缅怀李慰农说:“在青岛大罢工中牺牲的王伦,就是李慰农。他是中央派去青岛领导工人运动的,是一名党性很强的好同志。”
1989年6月2日,青岛团市委在青岛海滨公园建立了李慰农烈士雕像。2005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永远的丰碑》系列报道,专题介绍了《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慰农》。
李慰农雕像碑文:李慰农,安微巢县人,一九二二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入党。一九二五年五月来青岛领导党的工作,开展革命斗争。后来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同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团岛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岁。他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传统,全市青年特捐资塑造雕像。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员会
一九八九年六月二日
中苑海上广场......
八大峡公园:位于西陵峡路2号,北临游船码头,南至青铜峡路南端,填海造地形成。沿岸建有半圆石质堤坝,占地面积5.93万平方米。建于1998年,由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市果树园艺总场施工,2000年建成开放。共清运垃圾10万余立方米,铺设花岗石、彩色地砖和水泥地坪2.2万平方米。石质围边花坛造型各异,分布于广场中部游览路间,种植多种植物模纹和时令花卉;西北部人工堆集小丘陵,铺栽常绿草坪,种植常绿乔木和花灌木。绿地面积5.93万平方米。主要树木品种有黑松、雪松、白皮松、龙柏、青朴、樱花、紫薇等。有乔木500余株,花灌木10万余株(丛),常绿草坪3.47万平方米。
旁边即是西起团岛,东至第六海水浴场,全长3.5公里的风景区。1985年,在实施青岛市总体规划中填海造地逐步发展西部地区园林绿地。1996年5月,成立八大峡公园建园指挥部,组织开发建设。1998年定名为八大峡公园。由八大峡绿地广场、贵州路游园及7处绿地组成。![]()
![]()
![]()
![]()
![]()
![]()
八大峡:青岛的“八大峡”类似于青岛的“八大关”,实际上是“十大峡”、“十大关”。十大峡指: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刘家峡、龙羊峡、青铜峡、红山峡、明月峡、三门峡和观音峡。十大关指:山海关、正阳关、武胜关、韶关、嘉峪关、函谷关、居庸关、宁武关、紫荆关和临淮关。民间对“八字”独有偏爱,所以流传下来八大关、八大峡的美誉。
这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八大峡”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十条马路两侧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人行道树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嘉峪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
八大峡街道绿地是吸引游人的景观之一。景区内每一条路都有一个特殊的树种为代表,如韶关路中的碧桃,山海关路的法国梧桐,紫荆关路的市树“雪松”等,形成了司机有特色,路路华不同的景观特色。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