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路上的名建筑——车站饭店旧址(兰山路28号)
和青岛火车站相互辉映的是兰山路28号——青岛车站饭店旧址。这座德式建筑位于现在的郯城路与兰山路交口处,即原来的威廉港路与霍恩措伦路交口处,是第一批被列入青岛历史优秀建筑名单里的老建筑之一。
该建筑属新巴洛克风格,建筑面积2406.82平方米(其中地下室625.07平方米)。建筑平面呈折角形,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石砌基,花岗石刻线贴墙面,折坡屋面上有老虎窗,檐部有多个巴洛克式山墙。主立面设在西北拐角处,二层有外廊阳台,扶手孔呈几何状。阳台栏杆上的图案为鱼鳔纹,属晚期哥特式建筑①形式,在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中长被用作装饰图案。八角形塔楼凸出主立面屋顶,塔顶部为绿盔帽式,引体向上内收尖顶。上覆金属皮。建筑外墙门窗均由花岗岩嵌套,房间高4米。整体造型自由活泼,变化丰富,是青岛著名的街景之一。车站饭店主入口,透过绿地广场,面对车站主塔楼。设计者为避风寒,将西北角的立面设计成阔不及4米的竖长形,楼体则向东、南两个方向分别水平展开。出于丰富立面和观望车站及广场的考虑,在车站饭店一至二层间架设了一条外阳台,阳台分别面西、北和西北。楼内建有3处楼梯,墙体厚达48厘米,室内地面配设松木地板。
据资料显示,胶济铁路于1899年9月23日破土动工,1904年6月1日全线通车,青岛栈桥火车站这片临近旧海关和港区建筑群的大片区域得到了开发,车站饭店便是开发的一部分。实质上,被认为是玛特维希出资建造的车站饭店,有可能是霍恩措伦路上最后出现的一栋德国建筑,它与第一轮开发时即建成的Sietas.Plambeck办公楼和F.Schwarzkopf办公楼等商业建筑一起,最终构成了这条曾异常繁华的旧港区大道的连续景观。
也许正是因为其晚生,且处在街道的西部边缘并邻近车站广场,才使其在以后的城市变迁里得以幸免,成为昔日霍恩措伦路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德国建筑。在当时,车站饭店朝向火车站的一面则代表了新的希望:1913年饭店建成时,车站广场还只是一片绿地,四周零散地盖有若干平房。玛特维希拥有的这幢总建筑面积近2200平方米、主体内部围有天井的车站饭店,是这里惟独的一座方整的沿街建筑。
据托尔斯顿•华纳著《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描绘,这一饭店看上去像是典型的南德地区楼房。它有一顶八角楼,山墙为新巴洛克式,房顶有老虎窗。阳台栏杆上的几何形花格属于晚期哥特形式,塑有鱼鳔纹的雅稻,在后来的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中也常常被用作装饰图案。华纳注意到,在中国的象征性图形中可见到同样的图案:葫芦体阴阳图。依照1898年9月初次公布的城市建筑规划和1个月后颁布的建筑监督条约中对道路尽端和转折点的要求,及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与其在“相关城市部分的特点”相匹配的规定,车站饭店在朝向广场的路口拐角上设计了一个远远高出两侧建筑的八角塔楼,上置逐节收缩的尖顶,与广场对面高35米的车站钟楼形成了完美的对景,并与威廉皇帝海岸上的众多建筑及山顶一起“形成生动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车站饭店因需服务车站,所以主入口冲西北方向,透过宽阔的绿地广场,面对车站主塔楼。设计者为避风寒,将西北角的立面设计成阔不及4米的竖长形,楼体则向东南两个方向分别水平展开,而这也恰与两个方向的街道平稳地成各自序列。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者也许是出于丰富立面和观望车站及广场的考虑,在车站饭店一至二层间架设了一条长外阳台,而阳台分别面西、北和西北,在青岛几乎有两季无法使用。这大约该算是一个顾此失彼的败笔了。但考虑整个车站饭店建筑语言来源多元而混杂,较之一些复杂的细部,这个不伦不类的阳台也就不成什么大问题了。带地下室和阁楼的车站饭店楼内建有三处楼梯,墙体厚达48厘米,室内地面铺镶异常坚固的松木地板。
2001年8月,车站饭店曾遭火灾,屋顶和部分墙壁被烧毁,但当时绿顶依然留存。这栋历史建筑在修复时理应恢复黄墙红瓦绿顶的原貌。但是因建设施工单位当时对规划局批复中提到的“包铜顶”的理解有偏差,车站饭店自2003年底修复改造完毕后,将错就错,一直戴金顶至今。因此,也曾经引得争议无数。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