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博物馆系列——青岛邮电博物馆(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Kais
Deutsches Postamt,Tsingtau
约1902年):位于今安徽路5号的胶澳帝国邮局旧址是一座带有德国北部哥特式风格的老建筑。其早期业主是从1898年就开始在青岛从事贸易活动的罗达利洋行(Kiautschau-Gesellschaft
m.b.H.),该公司由柏林著名贸易公司冯·蒂佩尔斯基希公司(von Tippelskirch &
Co.)与汉堡的马提亚斯·罗德公司(Matthias Rohde &
Co.)合资成立,洋行的首任经理是德国人卡尔·罗德(Carl
Rohde)。罗德来到青岛之后,为罗达利洋行买下了安徽路、广西路和莒县路之间的大块土地,并用于建造后来成为胶澳帝国邮局的商业综合楼。1901年5月投入使用的大楼由当时青岛著名的建筑承包商施密特公司(der
Baufrima F.H Schmidt aus Altona,Tsingtau
中文行名:廣包公司)施工,但建筑的设计者已无从考证,其图纸很可能是在德国国内绘制完成的。
这座以红色为主要基调大楼为三层,立面原为清水砖粉线勾边,护墙和拱券则做成浅色清水粉墙。两个面向道路交叉口的转角,高起哥特式塔楼,两个侧立面的山墙则起到了显著的突出作用,使大楼在德式建筑林立的广西路得以脱颖而出。大楼平面呈凹字状,三个立面沿街设置,中间形成一个内院。红色清水砖砌就的历史主义立面散发出浓郁的北德意志风情。陡峭的屋顶以红瓦覆盖。转角处两座厚实的塔楼突出建筑体量,将建筑划分为左中右三翼。塔楼底部锯齿状的出挑以及檐口的处理赋予建筑一种城堡的色彩,而塔楼高挑的屋顶却带有几分教堂的意味。
大楼中翼中间两跨的上方的山墙强调了建筑的中心,而两翼尽端则各有一处较小的山墙微微凸出建筑体量,作为立面的结束。底层正中写有“帝国邮局”字样。德国威廉二世时代邮局的正式名称为“国立德意志帝国邮局”,而海外邮局的称谓则凸显出殖民地特殊的地位。
建筑的底层处理比较厚实,形成整个立面横向划分中基座的部分,中翼和西翼的四扇门单独设置的上悬窗以及中翼两侧开窗的再划分都强调了这种厚实感。楼上的两层处理相对来说比较清晰,仅以壁柱和其间的砖拱进行立面划分。壁柱向上逐渐变细,而立面浅色的抹灰的面积也逐渐加大,使得建筑产生一种向上的轻盈感。而二层壁柱上的凸起,突出屋顶的望柱以及山墙上城垛样的收尾又呼应了堡垒的色彩。
大楼临街的屋顶覆红瓦,背面的平顶部分则以铁皮覆之。二楼和三楼加建了具有亚热带特点的游廊,这种设计虽然对改善房间的通风颇有裨益,又能抵御夏日强烈的阳光,但这种异国风情和热带特色的符号最初却可能只是基于卫生角度的考虑,亦或是对青岛气候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的。后来临街立面上的明廊就被用窗户封闭起来,以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渐渐地,德国元素与本地气候以及中式特点相融合的青岛特色成为了建筑风格的主流。
![]()
罗达利洋行的综合楼曾租给不同的使用者,比如拉尔兹(Adalbert
Larz)就在大楼冲向路口临街房里开办了賚寿药房(Red Cross
Pharmacy)。直到1905年,他才建造了自己的房子(今广西路33号“红房子“),并把药房迁了过去。帝国邮局是从1901年开始租用这座大楼的部分房间,1911年4月,帝国邮局才购买大楼的全部产权。
根据德国胶澳海军当局的记载,在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中,除了代表司法公正的帝国高等法院外,只有胶州帝国邮政局可以不受总督府的直接管辖。或许,殖民者们曾经坚定不移地相信,邮政是德国拓展在华贸易和殖民事务的先导,其所具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对邮政事务的一般理解。
这座老建筑之后的百余年中,一直没有改变其作为区域邮局的功能。2009年,产权单位对其进行了重新装修,并开辟为邮电博物馆对外开放。
青岛邮电博物馆位于市南区安徽路5号,安徽路与广西路交界处。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这座楼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2009年中国联通青岛市分公司出资近千万元修建的青岛邮电博物馆于2010年11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建设格局上完全恢复了1901年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的历史原貌,成为青岛老城区文化地带的一道亮丽风景。 该邮电博物馆是一个集现代工业遗产、德式老建筑、邮电专题博物馆、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与旅游场所。馆藏文物展品约1000余件,历史图片2000余张,以历史为线索,向游客展现了百年来的邮电通信发展旅程。该馆运营定位半公益性质,是一座综合性的参观购物休闲场所,并定期免费向青岛市中小学生开放。
邮电博物馆占地约25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400平方米。现在共开放三层:一楼为接待大厅、古董电话墙、胶澳1901慢递、纪念品商店,售票处有纪念徽章,明信片什么的出售,还有慢递,有很多人都在写便利贴贴在墙上,算是小小的纪念一下。二楼为主展厅,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老式的电报机,电话,打字机,了解一下以前的通讯方式,以及邮政配套的铁路建设,还有很多以前使用的钱币。四楼为塔楼1901厅,这是青岛市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塔楼,塔楼1901厅的双塔楼哥特式的构造,展示了120年前的建筑技术,是了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近现代史的见证。塔楼是个环境不错的酒吧,逛完之后可以上来喝杯咖啡,或者啤酒,有电视,会播放青岛的一些历史,博物馆记录了邮电和通信,在德国和日本殖民时期的发展历史,有比较特别的历史特色。
![]()
青岛百年邮电史:
青岛百年邮电史:
1893年,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后山的杨家村(今市北登州路一带)设立了青岛第一个近代通信机构——胶澳电报房,青岛邮电迈出第一步。博物馆里有仿造明清时期驿站所建立的门头,中间悬挂写有“驿站”二字的牌匾,两旁挂有对联。当年的传信筒和邮驿马铃也静静躺在玻璃柜中。
1897年德国入侵青岛后,在青岛租借地和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了较系统的邮电通信设施和管理机制,实行邮政、电报、电话三家分营制度。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接管了胶澳和胶济沿线德国邮电通信机构。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青岛邮电通信成为中国邮电体系的一部分。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垄断了青岛的邮电通信设施和业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权将青岛邮电恢复原有邮政、电报、电话管理体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青岛邮电通信发展大步迈进。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岛的邮电通信事业已经全面与国际接轨。电话、传呼、大哥大……这些名词渐渐淡忘,取而代之的是4G
、宽带、视频、微信、博客等新潮名词。
各个历史时期涉及20多个国家制造的电话机,其中最古老的电话机为1905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木刻电话,这部电话机有长73厘米,宽25厘米的木质外壳,截止到2009年,全世界仅存不到十部。这部电话机有着木质外壳,外观看起来像是西方的教堂建筑。根据了解,1905年岛城共有电话用户142户,多为当时对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的德国总督府及德国军队。由于年代久远,此类电话机在国内尚存世的总数量不足10部。由于这种电话机比较珍贵,是青岛邮电博物馆内的
“镇馆之宝”。
法国早期的电话机,可以做到三方通话,实现早期的电话会议。这是一个特殊的电话。它除了电话手柄外,还单独有一个听筒。比较有趣的说法是,法国男人太浪漫,于是就有人发明了这种电话机,可以让丈母娘随时监控女婿的通话。因此,这种电话机被形象地称呼为"丈母娘电话机"。
在众多展品中,还有一个大号的“大哥大”颇引人注目,它高40厘米,宽8厘米,厚8厘米,学名为“美制报话机”。在电影《建国大业》里,“蒋介石”在飞机上就用过和它一模一样的报话机。据介绍,这个大块头就是“大哥大”的雏形,在二战期间广泛应用于军事联络。
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自动电话,造型独特,像一只笨重的大象,由此也被称作“大笨象”,这个品种在电话里非常少见,而且至今都能够使用。此外,还有孙中山1912年在青岛广东会馆入住时用过的电话,60年代中央领导使用过的“红线一号”电话以及毛主席在西柏坡使用过的电话机型。
在建馆时,人们从老墙缝中发现了一些皱皱巴巴的纸片,其中有一张电话长途通知单,现在就陈列在博物馆里。馆内还展出了一本1931年的电话号码簿,其中有交通银行、天真照相馆、亨得利眼镜店,现在都已成为青岛的老字号。
孔祥熙办公室:在青岛邮电博物馆二楼展厅,有复原过的孔祥熙办公室。上世纪20年代初,孔祥熙接受其同学、时任鲁案善后委员会督办王正廷的邀请,出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为真实复原这段历史,邮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市档案馆的支持下,查询了大量历史资料,找到当初胶澳商埠督办印发的当初孔祥熙离任的训令,有力地佐证了这段历史。训令如下:
“训令第二0三一号令
(前)电话局长孔祥熙,聂庆惠为训令事,查该前电话局长孔祥熙呈请辞职业已照准。遗职以聂庆惠该局长代理在案,所有该局一切经手事项,亟应交接清楚。除令财政局长郭珠泉监交,并分令聂、孔(前)局长遵照办理外,合行令仰该前局长,即便将局内一切案卷物品款项款项尅日交接清,造句清册印结,会同具报,以凭查核。勿稍延误,切切此令”。孔祥熙离开青岛后,留下了少量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其中包括一张20世纪初的日式办公桌,一本密电码本等。在方桌抽屉里展示的是一张1933年手绘的电话路线图纸。利用这些物品,青岛邮电博物馆较为真实地复原了孔祥熙办公室。
展馆展示:博物馆内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展陈内容分为“寻根溯源“、风云变幻”、“曲折发展”、“红色记忆”、“焕然新生”、“现代通信体验”等六大部分。游客可以通过声光电、图片资料和实物来了解百年来青岛的市井民风和邮电通讯的发展旅程。
慢递业务:在邮电博物馆的一楼大厅,慢递业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市民已经习惯了用电子邮件和电话取得联系。为了让市民留下自己的文字信息,邮局柜台开设了慢递业务。市民可以把信件和明信片之类的文字资料保存在邮局,然后指定未来的时间里送达到某地,时间最长可达50年。慢递业务的收费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
仿古模拟:游客在博物馆内还可以用仿古电话模拟上世纪打电话,并用莫尔斯发报机发老式电报。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22
——201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