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广西路
我的外婆家就住在广西路,小时候是在这条街上长大的。这里离海极近,夏天在家里换好泳衣后赤脚就可以去第六海水浴场游泳。不过也有不好的地方,记得夏天的被子超湿的都能拧出水来,九号台风那年,海水漫上大堤,广西路上水深及腰。
这条路德占时期的名字——亨利王子大街(海因里希亲王,也就是亨利亲王),日占时期改为佐贺町。广西路是德占初期修建的第一批城市道路,建于1899年,是德国人精心设计打造的一条街。它西起火车站广场,穿越中山路、安徽路、江苏路等路口,
向东一直延伸到龙口路。是青岛早期最宽、最平的一条大街。德占时期,当局曾特别颁布建筑监督条例,规定在欧洲人商业区内建筑要按照统一风格设计,同一条街道上不得建造同一样式的建筑,而处在街道交叉口的建筑,则还要担负起“使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形成良好的对景或借景”的责任。旧时广西路的两侧就已经高楼林立,公寓、饭店、药店、百货公司等排在大街的两边。而今的广西路,虽然历经沧桑,道路两侧还是保留了不少当年的德国建筑。相比整条路而言,在广西路东段的老建筑中,住宅用楼多一点。
当年,德国殖民者想把胶澳建设成为一块帝国在远东的“样板式殖民地”,当局劝说帝国国会的议员们同意向胶澳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铁路、港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籍能以最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吸引来自欧洲和中国的商人。一些有眼光的地产商从这一举措中看到了良好的商机,开始在广西路上购买土地并陆续建造了多幢公寓、旅馆和商业大楼,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住需求。那些德国建筑设计师们遵从着当局“同一街道不能建两栋同样形式的建筑”,“楼高限3米,不得超过18米”的规划规定,顺应了“新的城市应强调德国民族性”的理念,一一在广西路的建筑设计中展示着他们的个性风格,这才使得我们今天能看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建筑作品。
广西路、河南路口是“马车院”,20世纪上半叶,马车是青岛主要交通工具,全市有好几处马车院,这里是其中之一。青岛的客运马车很有特点,因为青岛山路多,所以一般要用两匹马,成为“双驾马车”。马车没有车厢,是帆布顶棚,四周垂下荷叶边,两侧各座三人,驭手旁坐一人,共可坐7人。
广西路43号(德式公寓楼):紧邻的广西路43号,从其建筑风格一看就知是德式建筑:开着老虎窗的蒙莎式屋顶、中央隆起的山墙,还有纵向的长窗有规则地排列着,这些都使得这栋建筑在此处很显眼。
广西路44号(马克西姆大楼):广西路44号的一座德式老建筑,建于1912年。从1920年到1936年有一位名叫马克斯·克瑞博斯的德国人住在这座房子,并经营着一家咖啡店和餐馆,他为自己的店面起名“马克西姆咖啡”,于是人们习惯上就称这座建筑为“马克西姆大楼”。该建筑也是三层,带有地下室,成L型占据了浙江路广西路西南口。
这座建筑在广西路一侧的西楼是公寓楼,有资料记载,1934年夏天,著名作家郁达夫携妻子、儿子来青度假曾租住在这里。在郁达夫逗留青岛的一个月间,游崂山北九水时曾吟诵过一首诗:“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这首诗后由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书写,刻在北九水一、二水之间的一处石壁上。这栋楼现为一居民楼,楼下曾有一家理发馆,后又改作饭店,现在该楼的楼底均开成门头房了。
![]()
广西路37号(侯爵庭院饭店旧址):西邻浙江路,建于1910年-1911年。该建筑造型具有含蓄与沉稳的城堡格调,突出了自然和乡土化的特点。
广西路37号(侯爵庭院饭店旧址):西邻浙江路,建于1910年-1911年。该建筑造型具有含蓄与沉稳的城堡格调,突出了自然和乡土化的特点。
德占青岛的年代,正处于世界建筑风格的转型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建筑风格由折衷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此时德国的建筑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被称为青年风格派,其主要特点是简化的外表面设计和自然曲线的装饰。
青岛地区是火成岩区,主要岩石是花岗石,产量丰富,质感优美,早在《胶澳志沿革志方舆志》中就讲过“胶澳区内多冈陵而少原隰。谓其地质多由于花岗石及片磨岩而组成,并含有石灰岩及沙岩”,它给青岛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材料。非常巧合的是,近代德国建筑流行花岗岩装饰,于是花岗岩在青岛的建筑设计中有了用武之地。
青岛地区是火成岩区,主要岩石是花岗石,产量丰富,质感优美,早在《胶澳志沿革志方舆志》中就讲过“胶澳区内多冈陵而少原隰。谓其地质多由于花岗石及片磨岩而组成,并含有石灰岩及沙岩”,它给青岛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材料。非常巧合的是,近代德国建筑流行花岗岩装饰,于是花岗岩在青岛的建筑设计中有了用武之地。
侯爵饭店不仅有青年风格派的特征,还带有德意志民族特色。建筑立面简洁大方,形体自然完整。塔楼原有曲线轮廓的尖顶,是德意志传统民居的符号。后因年久失修,尖顶拆除,成为圆柱形,好似嵌在建筑的转角处,使其正面向侧面自然过渡。屋顶呈较大倾斜角度,覆盖整整一层,气势雄伟,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德国民居风范。老虎窗、墙面的竖条窗和圆券窗排列有序,简洁明快,没有太多的装饰。米黄色墙面干净整洁,仅以突出的蘑菇石线脚分隔。观察墙体的每一个蘑菇石砌块,就会发现它多采用自然形状与人工打凿相结合的方式,石块四边结合处加工异常平整,石与石砌合严丝合缝,石块突出部分简单加工,甚至不做加工,向外凸出,呈现自然的形状。
该建筑为砖石结构,共三层,底层有粗犷的蘑菇石勒脚,一至二层之间设计有横向的两条饰线作为分割,第三层的窗户被镶嵌在巨大的红色坡瓦中,屋面为牛舌瓦覆折坡。其立面为非对称布局,在南面二层设有露台,西南转角处设有与南、西两个立面融为一体的塔楼,底层以短粗上呈斗形的五根石柱支撑,圆顶逐渐收缩上升,最后呈针尖状,该塔顶部分曾被改造拆除,在2005年的修缮工作中根据旧照片复原。塔楼底层的石柱,经过精细加工,纹理清晰,与突出的蘑菇石做法形成对比。柱头上是波浪状的花纹,体现青年风格派追求自然曲线的特点。正门入口的门楣是一块整石,也做成曲线形式。另有少部分蘑菇石点缀在墙面上,活泼生动,德租时期青岛的建筑经常采用这一手法。
侯爵庭院饭店开业于1911年7月,建筑的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的私人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当时的店主为保尔·达奇塞尔(Paul
Dachsel)。建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当时在庭院前一块不大的平台上设有遮阳伞,坐在伞下的客人可透过爱贝街路和威廉海岸的交汇口看到大海。但至少是在19世纪20年代初该建筑已经被改作公务用房,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该建筑改为胶澳警察厅第一区警察署办公地。日本占领时期曾作为宪兵队驻地,抗战胜利后,仍作为警察分局驻地。现为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区分局使用。
![]()
广西路31号(医药商店旧址):始建于1905年,由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又名橡树饭店,是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最具知名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群23座建筑之一,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立面为红色墙体,红瓦蒙莎顶,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房顶正中,巨大的老虎窗上方,有标志着医生的纹章:一条被蛇缠绕着的圆杖;而楼体正面,每个窗口下方,都凸现着细致美丽的砖雕,旧日风华可见一斑。后为红房子餐厅。
2009年8月,“红房子”全球售卖的消息,引发学者及市民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百年“红房子”不仅具有“青岛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而且具有“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的属性。这种双重身份使得“红房子”受到双重的保护,轰动一时的“红房子”全球售卖立即被叫停。
![]()
![]()
广西路27号(亨利王子路理发厅、巴特曼商厦旧址):广西路23-27号,位于广西路安徽路路口,1905年建。这座楼为新艺术运动造形,东南呈折角,各层设不同形状的角窗、角门。广西路侧山墙设塔楼,下方为景观阳台,其顶覆三面坡瓦,屋顶上有三个有着漂亮坡顶的老虎窗。建筑造型及色彩优美别致。建筑风格是偏奢华的,因为奢华,所以格外强调细节:无论是飘窗花廊、线角柱头,还是花饰点缀,都处在变化统一之中,就连阁楼上的窗子,也有别致的帽顶,与转角处的塔楼遥相呼应,令人不由得感念设计师的用心。
安徽路5号(胶州邮政局旧址):广西路最早的建筑之一是安徽路口的邮电大楼,有方形塔顶。现为邮电博物馆。呈L型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901年。一楼是接待大厅和免费展览区,复原了上世纪初老邮局的场景。二、三楼为博物馆展区,共展出2000余幅青岛市建制以来各个时期的老照片、1000余种实物。四楼为全木质结构的德式尖顶双子塔阁楼,阁楼高有四至五米,是青岛唯一的空间最大保存完好的木制阁楼。
邮电大楼的斜对面是鲁大公司(日本经营山东矿业的公司),青岛解放后作为市总工会、市科协,现在拆建为青岛日报集团大楼。邮电局的西南对面,曾是早期青岛最大的百货店吉利洋行,经营以欧洲产品为主的世界名牌产品:德国百货、俄国毛毯、捷克皮鞋、意大利服装等,旁边是斐师恒开的珠宝店,对面是亨利街警察署,中国收回青岛后成为第一警察署。隔壁为医药商店,后为橡树饭店(现在的“红房子”)。
它是广西路东段现有老楼的较高的一栋。高为三层。这栋楼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因为在楼的许多角落里,你都能发现,不同样式的花纹装饰。小楼是花岗岩筑基,红砖的墙面,红瓦屋顶。小楼有两个大门,一个在西侧,3根立柱支起的门廊上面有一个长方形露台,旁边的气窗上面枝蔓和盛开的花朵组成了精美的花纹装饰。走入大门,是回旋而上的木梯,木梯围栏设计精美,甚至木梯底部侧面都有花纹装饰。另一个大门在楼体的中部,正对广西路,连续的拱廊烘托出了这栋大楼的气派。在这个正门,可以看到很多花纹装饰,甚至在大门的花岗岩柱饰,可以看到“太极”的图纹装饰。
这种在近代商埠广泛使用的建筑形态展示的是一种商业繁荣。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洋行公司当时都把他们驻青岛的分支机构设在了这栋和其它的商业大楼里。
至30年代初,陆续有德籍犹太人来到青岛,这座楼里也曾设有青岛的犹太人会馆,内设图书馆、俱乐部等。犹太人善于理财,在青岛经商的很多,如开办餐厅、咖啡厅、舞厅、糕点店等;许多犹太人还会演奏乐器,或以教授钢琴、小提琴为生。
广西路9号(德国商行旧址):这栋楼看上去与希姆森商业大楼有着一样的拱廊,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栋建筑比希姆森大楼多了一些精致。这是栋上有阁楼,下带地下室的二层小楼,平面采用条形布局,立面为中轴线对称式,两侧有漂亮的山墙,中部有五个开间,二层是开敞的外廊,双花岗岩圆柱分隔开间。顶部连续的拱券,红瓦屋顶上设有老虎窗,淡黄色墙面,花岗岩筑基。文艺复兴时代的券柱式就在这里找到了临摹者。设计者仿佛继承了伯拉孟特的创造性思维,把拱形结构和立柱这原本互不相干的两种建筑构件融合在了一起,制造出了独特的进深感觉,这种视觉上的差别就给了我们一种别样的美感。
这栋建筑原为一家德国商行,是德国伯蒂克尔公司的办公场所,但他不是这栋大楼的主人,其业主是一位搞房屋装饰的,名叫卡尔皮卡德特,大约在1908-1909年皮卡德特离开了青岛,他把房子卖给了德国高等学校的一位老师。
在广西路9号的西边,有一个很大的拱门,门牌号是广西路9号甲,门内的长廊下铺设着马牙石地面,这些地面经过历时的冲刷,路面的石块,隐隐泛出亮光。进过长廊,一栋凹形的德式老楼映入眼帘。小楼为二层,花岗岩筑基,淡黄色墙面,红瓦屋顶。小楼整个凹面几乎全部用木质围廊,仅有正中央正门处为土石质,并有一个非常精美的半圆形山墙。这里的居民告诉记者,当年这栋小楼是给前楼商行的高层居住的。
![]()
![]()
![]()
青岛路是沿着观海山蔓延向海边的山坡顺势而修建的,它的北端是德国胶澳总督府(建国后为青岛市政府,现为市人大和政协办公地),南接威廉皇帝海岸(太平路)上的耶施克纪念碑(现改为海边花园),其原名为威廉街。过了青岛路,广西路就一改其喧闹和繁华的风格,而变得宁静和矜持起来,建筑也多是围合在庭落里,比青岛路以西的建筑小巧和雅致了许多。
青岛路是沿着观海山蔓延向海边的山坡顺势而修建的,它的北端是德国胶澳总督府(建国后为青岛市政府,现为市人大和政协办公地),南接威廉皇帝海岸(太平路)上的耶施克纪念碑(现改为海边花园),其原名为威廉街。过了青岛路,广西路就一改其喧闹和繁华的风格,而变得宁静和矜持起来,建筑也多是围合在庭落里,比青岛路以西的建筑小巧和雅致了许多。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广西路拐角处的青岛路1号是曾是德国领事馆的所在地,时间为1926年至1946年。建于1900年。总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其南立面中心部位是两排长形窗户,中间起山墙,西南角拐角处建有当时通行的双层圆顶塔楼,主入口设在这个拐角的凹入部位,被大块的花岗岩粗石装饰着。该建筑最早是德国侨民的住宅。1926年德国在青岛开设了领事馆,初在广西路3号,后迁入现址。典型的欧陆风格建筑。二战时期,这里是青岛惟一的外国领事馆。后来,这里被孔子后裔购下,转赠市政府后,被开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住宅最初的主人曼弗雷德·齐摩尔曼,于20世纪初来到青岛,除了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他还相继担任了“在青岛设立和经营一所公共医院协会”的秘书长和登山、狩猎等多个民间协会的负责人。1914年11月,日军攻占青岛,齐摩尔曼成为战俘并被羁押在日本的俘虏营,直至1920年才释放。青岛路1号住宅大约在1917年被一个担任驻华领事的俄国人购买。
1926年12月,当德国政府决定在青岛设立领事机构时,筹建并兼任德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的希古贤又从一个住在上海的俄国律师手中租用了这座房子。此后的近20年,德国领事馆一直设立在这里。大约在1943年,一个叫做沃尔特.奥维恩的德国人又从上海的那个俄国律师手中买下这座房子。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德国驻青岛领事馆也随即关闭。二战结束后,曾任青岛实业银行总经理和银行公会理事长的孔祥勉先生购买了这幢住宅,并将其命名为“南园”供家人居住。1986年,孔的后人将房屋捐赠予政府,并设立“南园孔子纪念馆”。
齐摩尔曼住宅的室内布局与欧洲传统别墅式建筑并无太大的差别,进门是宽敞的迎客厅,设于一楼的客厅、交谊厅、餐厅等房间均分布在向阳的南面,北侧则是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可能曾经历过多次的改造,屋内原有的装饰和家具都已不复存在,除了房间内的深褐色人字形地板,我们仅在住宅东面与观海阳台相同的房间里发现有约一人高,与地板色调一致的护墙板,但从护墙板上部的菊花、荷花纹饰判断,可能并不是住宅建成之初的原物。二楼的布局与一楼相似,主要房间应为主人和家人的卧室。在房屋后部还设有供仆人上下出入的楼梯和后门,从后门向下是地下室,从房间的布置上看,应为锅炉房和储藏室等。由于地形的限制,齐默尔曼住宅的庭院稍小,仅后院较为宽敞,院内还另有一座单层瓦顶的小型建筑,可能是后来增建的仆人杂役住房。
广西路7号:建于1914年之前,其所有者是希姆森。这座楼有个不大的院子,小楼前种满了各色的植物。二层小楼是花岗岩筑基,淡黄色的墙面,红瓦屋顶,小楼的前面有凸起的飘窗。飘窗的外围有四根白色的立柱做装饰。小楼的正门在东侧,门前的石阶下面是镂空的,有助于雨季排水。
有资料显示这栋房屋的所有者是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后来转卖给一个有钱的欧洲商人。阿尔弗莱德·希姆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也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是对青岛的城市建设贡献非常大的人,他的公司在青岛建筑的楼房目前可查的有70多栋,而实际数目远不止此。
![]()
![]()
广西路5号(德国神甫姬宝璐旧宅):建于1914年,地上2层带有阁楼、地下1层,由黄佳模设计。占地面积1271.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67.79平方米,砖石木混合结构,庭院式风格。临街进室南向,登10级石阶分两个门廊入至一层,建筑中间为露廊和阳台,中有水平腰线分为上下二层,窗户为半圆券式,整体结构严谨明快。小楼外观采用了对称布局的手法,面南的一侧,两边有突出的山墙,山墙中间分两个门廊入至一层。门廊的上方有一个长方形的露台。
这座对称式的两层小楼,其地块属于天主教使团。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医生徐慎英在这里开办了“慎英医院”,仅有门诊中的妇产科、产科和小儿科,实际上是一家诊所。一九四〇年代,有两个德国家庭曾住在这里,西半部分住的是奥托林基与他的妻女,他1899年来到青岛而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949年,前面介绍伯德维希大楼时曾说到,这位奥托林基曾租用过大楼一楼开过药店,1920年之后他在中山路开设了一家经营化学和药品的商店。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一家名为“维拉四打”经营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商行。
![]()
![]()
这里的门牌上写着:德国神甫姬宝璐旧宅,此人在1949年参与组织了一个天主教组织圣母军,利用宗教阻止青年学生参加进步组织。1951年8月5日,青岛市军管会发布《布告》取缔圣母军,青岛的参与组织者均被驱逐出境,却没有关于姬宝璐下落的记录。
这里的门牌上写着:德国神甫姬宝璐旧宅,此人在1949年参与组织了一个天主教组织圣母军,利用宗教阻止青年学生参加进步组织。1951年8月5日,青岛市军管会发布《布告》取缔圣母军,青岛的参与组织者均被驱逐出境,却没有关于姬宝璐下落的记录。
1951年8月,这里成了山东军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驻地。1963年1月驻此的青岛武装警察大队随整编改制为青岛公安大队,后扩编为支队,来年,公安支队又改为山东省军区独立团。现该建筑经过改建后,成为一处民居。
![]()
![]()
如果走进小楼,小楼的木梯扶手的设计非常别致,是由一个个奇特的图形连接在一起,而与之相对的墙面上,也是几乎同样花纹的木饰,在木梯的拐弯处,有大块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框边,其中一块镶嵌着镜子,不知其余几处当年镶嵌的是什么。顺楼梯登上二楼,记者发现了一扇独特的门,门的气窗是圆形用弧线分成六等分,进入这扇门,是很长的一段螺旋上升的石阶,而这里通往的是小楼的阁楼。
![]()
![]()
广西路3号:房子大约建于1930年,造型非常独特,在幽静的小院内是二层小楼,正门是楼西侧凹入的拱形门廊,在正门不远处,是小楼凸起的多边形飘窗,而在小楼的东侧,侧有一个突出的硕大的圆形建筑,给一楼增添了一个飘窗,二楼多出了一个别致的露台。在东侧的屋顶有一个弧形的老虎窗探出来,仿佛张望着外面的世界。小楼的院子很大,很多粗壮的大树屹立在院中。院子的小细格的围墙非常独特。
如果走进小楼,小楼的木梯扶手的设计非常别致,是由一个个奇特的图形连接在一起,而与之相对的墙面上,也是几乎同样花纹的木饰,在木梯的拐弯处,有大块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框边,其中一块镶嵌着镜子,不知其余几处当年镶嵌的是什么。顺楼梯登上二楼,记者发现了一扇独特的门,门的气窗是圆形用弧线分成六等分,进入这扇门,是很长的一段螺旋上升的石阶,而这里通往的是小楼的阁楼。
广西路3号:房子大约建于1930年,造型非常独特,在幽静的小院内是二层小楼,正门是楼西侧凹入的拱形门廊,在正门不远处,是小楼凸起的多边形飘窗,而在小楼的东侧,侧有一个突出的硕大的圆形建筑,给一楼增添了一个飘窗,二楼多出了一个别致的露台。在东侧的屋顶有一个弧形的老虎窗探出来,仿佛张望着外面的世界。小楼的院子很大,很多粗壮的大树屹立在院中。院子的小细格的围墙非常独特。
有资料显示,1940至1945年德华银行青岛分行的经理约阿希姆福斯坎普和他的家人居住在这里。现在也是一处民居,围墙很别致。
![]()
![]()
![]()
![]()
广西路14号(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山东铁路公司旧址):广西路14号院,在广西路上是个独特的群体,里面有十余栋建筑,是由广西路、青岛路、太平路和江苏路合围起来的一个“大院”,建国后至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一直是海军某部所在地,后成为部队家属院。在这个大院里,散落着大小十余个楼座。
广西路14号(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山东铁路公司旧址):广西路14号院,在广西路上是个独特的群体,里面有十余栋建筑,是由广西路、青岛路、太平路和江苏路合围起来的一个“大院”,建国后至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一直是海军某部所在地,后成为部队家属院。在这个大院里,散落着大小十余个楼座。
它们的修建年代各有不同,有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每个年代大院建筑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德占时期为数不多的几座建筑为金融、公司的办公建筑。日本人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增加了办公、监狱、医院建筑。
德占时期仅仅建筑了这样几栋楼:西边是德华银行青岛分行(1号楼),旁边是其辅助楼(3号楼),东边分别是德华山东铁路公司(4号楼)和德华山东路矿公司(11号楼)。
德国战败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的建筑有:2号楼为办公楼,建国后海军某部仍作为办公楼;7号楼为监狱,8号楼为医院,以及5号、6号、9号、10号、12号楼,并将大院用围墙套了起来。2号楼前有一座碉堡,碉堡下方有一处秘密地下坑道,其坑道的结构、施工及用途至今仍是个迷。6号和9号楼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些小楼,曾被一些电视剧组看好。知青题材的电视剧《银杏飘落》就曾在9号楼拍过镜头。
德国战败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的建筑有:2号楼为办公楼,建国后海军某部仍作为办公楼;7号楼为监狱,8号楼为医院,以及5号、6号、9号、10号、12号楼,并将大院用围墙套了起来。2号楼前有一座碉堡,碉堡下方有一处秘密地下坑道,其坑道的结构、施工及用途至今仍是个迷。6号和9号楼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些小楼,曾被一些电视剧组看好。知青题材的电视剧《银杏飘落》就曾在9号楼拍过镜头。
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德占时期带有“德华”名号的三栋建筑。
广西路14号院1号楼:位于院内西南角的1号楼,是建于1901年的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这栋楼的设计者为海因里希·锡乐巴和路易斯·魏尔勒。楼房为二层,上有阁楼,下设有半地下室。花岗岩筑基,淡灰色的墙面,屋顶为青黑色、留有很小圆形老虎窗的蒙莎顶。这样大坡度的蒙莎顶在青岛的德国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屋顶边栏杆的短分格更加突出了自由布局,大楼的支柱、拱券、墙基、屋檐、装饰线及顶部的细方石皆用花岗石砌成。据说早期西面和南面设两层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后来经过改造,成为现在的封闭式。外墙为多孔式砂浆抹面,建筑四角有石料镶边,设计为凹凸状规则堆砌的形式,显示出建筑既严肃又精细的意境。华丽中带着庄重。楼房两面的入口呈不对称状,南侧大门上方有花岗岩装饰的镶边,大门的正上方隐约可以看到莲花木饰。走进室内,中央是一间大厅。木地板、挟梯,楼梯间顶有巨大的矩形玻璃天窗,天窗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资料显示,德华银行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银行。银行分德人办理的内账房和中国买办主持的外账房。1909年在青岛铸造的“大德国宝”小银币,曾流通山东济南、青岛等地。后来被侵占青岛的日本军队强占。在一点时间里成为日本领事馆驻地。
竟然还有碉堡......
广西路14号院4号楼:位于院内中部的4号楼是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办公楼旧址。这是栋四四方方的二层小楼,花岗岩筑基,灰白色的墙面,红瓦屋顶,窗户和西面有凸起的正门都是拱形带花岗岩镶边装饰。屋顶有凸起的老虎窗。走进楼内,宽大的木质楼梯映入眼帘,木梯的扶手是镂空的花形花纹装饰。居住在此的老人告诉记者,在4号楼前有一株紫色藤萝,紧紧依附在一棵银杏树上,每年都会开满紫色的花,香气溢满整个院落。这栋楼比前面的两栋少些气派,建筑设计上显得有点中规中矩。但有资料称,就是这栋楼里的公司却建设了胶济线——这条山东最早的铁路。成为德国当年“筑路圈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
![]()
![]()
广西路14号院11号楼:大院东南角的11号楼,是德华山东路矿公司的旧址,楼房为红瓦尖顶三层。南门和西面均有漂亮的山墙。住在院内的居民告诉记者,该楼的南门山墙上的空白石板,当年饰有矿工的行业标志——两把交叉的铁锤,标志现在已经不知所踪。建筑立面是封檐、抱角,券拱则为清水墙粉面,花岗石砌体。几处高墙上饰以木桁架建筑式样。东立面上突起一座花岗岩石挑楼,使相对封闭的立面富有主体感。朝海的南立面上一层设有拱廊,二层设双柱敞廊。后又在原建筑两端接建,使建筑整体趋于平衡。楼房的门窗呈半圆形,室内设旋转木楼梯。有资料显示,德华山东矿务公司统管德国在山东的矿务事宜,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胶济铁路沿线30里内勘探、开采煤炭、金属、石油等矿物资源,主要经营坊子、淄川煤矿和金岭镇铁矿。所采煤炭主要供应驻青岛的德国军队,所获利润按比例交付政府,用于兴建青岛港、政府费用和市政建设费用。
广西路1号:德占时期,这里是德国总督府学校。起初,德国人的学校在今天的江苏路小学,但后来变得有些拥挤,于是就在这里建了学校。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学校面积很大,还建有操场。而游泳馆所建之处,就是原来总督府学校的操场。日占时期,改为日本第二寻常小学,仅允许日本人子弟在此读书。日本人占用后还修葺了学校,在运动场上建起了看台。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曾一度作为美军军营使用。
广西路4号:曾经有一个小小的临街奶站。这个不起眼的奶站,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1933年7月,三位就读于北平中国学院的学生张智忠、孙乐文和宁推之来到青岛,在崇德中学(原青岛11中)教师乔天华和《民报》编辑于黑丁的帮助下,在这间只有一门一窗的门头房创办了一家经营新文艺书刊的书店,取名荒岛。以荒岛书店名义编辑的《避暑录话》,是青岛文坛有影响的文学杂志。
很快,书店与当时聚集青岛的作家、诗人们建立了关系。时在不远处的山大任教的老舍、洪深,在中学执教的王统照、汪静之以及《晨报》的萧军等,都成了书店的常客。1933年到1934年在青岛上学的作家黄宗江也经常光顾这个书店。鲁迅指点萧军、萧红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通信地址,就是寄往“荒岛书店”的。
荒岛书店在传播新文化的同时,也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和著作。当时由乔天华担任党代表的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直接领导的“左联”小组开展读书活动,荒岛书店冒着风险购进《国家与革命》等“禁书”供“左联”小组的同志们阅读。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下,张智忠和孙乐文在1934年被青岛地下党组织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荒岛书店也成为“左联”小组的重要活动场所和青岛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建筑被拆迁掉了。
东方菜市场:原先在这个奶站向西,隔着一个门,会看到一个门洞,这就是有名的“东方菜市”的北门。据记载,该市场于1930年开始兴建,1931年竣工,其“回”字型内置天井的结构是当时商业市场的通用格局,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每个门的正上方镌有四个半米见方的颜体“东方市场”大字。东大门沿门洞向上,在原有二层上又加了一小层,形成三层的门头。由于此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所以市场的东北两面分别又建有一层地下室。
市场开放之初,一层是市场、商家的住房及仓库用房,二层则是戏场。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营的扩大,戏不唱了,二层全部隔成了一个个小房间,供商家和居民租用。由于市场的东门是正门,所以当时两侧的店铺都是一些实力商家。鼎盛时期的市场里有大小商家二百多,住户也有二百余家。资料显示,到1937年时,东方菜市已成为政府和各大机关的定点购菜市场。
东方菜市东南边,是近在咫尺于1930年9月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和后来的国立山东大学(即现海洋大学——作者注),师生进进出出,经此而行,这也使市场与文化密切了许多。据说,当年梁实秋在鱼山路7号家中居高临下,立在小院门口便依稀可见市场上的往来人群,而老舍所住的黄县路更近在一侧,写作《骆驼祥子》之余,可在市场边上方便地找个熟悉的车夫聊天。解放后公私合营,东方菜市里的小商店合并,从市场里边搬到临街的铺面上。再往后,东方菜市就改建成了大杂院。
可是,这一典型的具有市井色彩浓郁的东方菜市,也与前面所述的荒岛书店一起被拆除了。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22
——201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