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上的名建筑——圣弥爱尔大教堂(青岛天主教堂及教会建筑群)
从中山路上看这座高大的建筑。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座落于浙江路和德县路交汇处的高坡上,地势突出,造型独特。
青岛天主教堂位于浙江路15号,又名圣弥爱尔大教堂。圣弥爱尔大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30年代建成。青岛地区最大的罗马式(Romanesque)建筑,亦是中国惟一的祝圣教堂。本名圣弥爱尔大教堂,“圣弥爱尔”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位总领天神,他与魔鬼首领战斗,打败了魔鬼,保护了人类。这座教堂是维昌禄主教给取的名字。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天主教堂”。可容纳教徒千人。每年复活节和圣诞节有宗教活动。
圣弥爱尔大教堂为青岛第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1932年,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限制资金外流,以致于这座教堂一度停止了施工,1934年10月才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罗马式建筑风格(些许哥特式建筑风格)设计,属新浪漫派。建筑资金主要来源是在德国募集,计划筹建的教堂高百米,外形高大壮丽,内部装饰豪华,属东方一流,教堂有一座园亭和瞭望台,可以眺望青岛的山海风光。但由于当时希特勒已经掌权,积极备战严禁资金的流出,不得已将原设计修改成现状,整个建筑外观比较简朴,与济南洪家楼教堂及广州石心大教堂等国内知名教堂相比,缺少细腻的装饰。 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的塔楼高度超过北京、天津、大连以及济南等中国北方大城市的所有其它教堂。在它建成后长达50年的时间里,这座天主教座堂座落在市中心的一个半球状丘陵的顶端,有着56米高的双塔楼的巨大建筑,始终是青岛市区的标志物,是青岛焦点之所在;来青岛的船只驶进青岛,看到的第一座建筑便是这座大教堂。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通体以黄色花岗岩加钢筋混凝土砌造,建筑正面(Facade)的3个主门(portal)和玫瑰窗的组合,以及细小的窗户(Punched Window)为标准的罗马式教堂正面。入口处为青岛花岗岩。其表面雕以质朴精美纹饰,屋顶以舌头红瓦覆盖,使整座建筑于气势恢宏中更显古朴典雅。教堂四周窗户呈半圆拱形,正面大门上方为一巨大玫瑰窗,中央高30米处设有平台。56米高的两座钟塔对称地分列于平台两侧,高4.5米的两个巨大的十字架耸立于锥形塔尖之上。西侧钟塔内上端悬有一只铜制巨钟,东侧钟塔内悬着的三只铜钟规格则要小些,逢星期天教堂弥撒之前,四只铜钟便会同时敲响,奏出1351的悦耳和弦,声传数里之外。教堂内曾有亚洲最大的一架管风琴,有2400多个音调,相当于一支乐队。毁于“文革”。
继维申禄主教之后,田敬莘任主教,他是罗马教皇亲自祝圣的主教,是中国人天主教主中惟一的祝圣主教,1945年12月升为枢机大主教,成为远东第一位枢机大主教。
在天主教堂外的庭院中,竖立着一座汉白玉圣母雕塑,慈祥而充满着爱怜,院落不大,夏季绿草如茵,冬季松柏挺直。 ![]()
天主教历史:天主教堂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它是青岛地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天主教属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酥所创,尔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拥有信徒最多的世界性宗教。公元十一世纪,基督教分裂为东西派教会,西派教会成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东派教会称为东正教。
传入中国:到公元十六世纪,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在中国称为基督教,或称耶酥教。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唐代贞观七年(635),在中国称为“景教”,后中断自灭。元代也曾有传入,后也中断。明万历七年(1582),天主教由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再度传入我国,并逐渐在国内许多地方传播。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殖民势力的侵入,基督教的许多派系陆续在我国传教,并迅速发展起来。
传入青岛:青岛天主教活动始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澳地区,天主教势力也随之而入。1898年春,德国传教士在太平路天后宫后面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1900年至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购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1925年正式建立青岛天主教区。
从这里拐到了德县路,从这里可以看到大教堂的祭坛,还可以一窥教堂里美丽的玻璃窗......
![]()
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创建:天主教堂于1932年动工,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是由德国建筑师毕娄哈主持完成的。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
60年代后期,青岛天主教堂因受“文革”冲击而关闭,后经修复于1982年“复活节”重新开放。由于国家的宗教政策深得人心,因此天主教堂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每逢星期天举行主日崇拜仪式,大厅内信徒满座,由神父主持做弥撒,信徒们在钢琴的伴奏下唱着动听的赞美诗,虔诚的向上帝祈祷。复活节和圣诞节是天主教的盛大节日,教堂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活动,节日气氛十分热烈。1999年5月1日起,圣弥爱尔大教堂对游人开放。
据1934年《斯泰勒传教信使》载,在青岛修建一座天主教堂的计划花了近30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事情源于安治泰的继任者朝宁镐主教。他曾委托传教使团的建筑师恩博仁神甫筹建一座三厅规格的哥特体教堂。然而日本人1914年侵占青岛后,一切计划都付诸东流。”这样,原来的哥特体设计方案被束之高阁,因为它与后期的青岛市容已经不甚相称。于是,建筑师阿尔弗雷德·弗莱波尔和工程指导阿图尔·毕亚卢恰提出了一项新罗马风式的方案,并按该方案实施建筑。
1931年5月至1934年10月27日,经由1928年任青岛代牧区主教的魏嘉碌之手,圣弥爱尔大教堂落成。圣弥爱尔大教堂的建设资金中的相当部分由魏嘉碌主教在德国各地教徒中募得。1933年希特勒主政德国,明令禁止货币输出,致使魏氏没有带走的部分资金被阻滞,这也就是施工方案对原设计有若干改动的重要原因。工程后期的建设资金主要是向青岛教区所属的教徒募得。
教堂在文革中被破坏,而后经德国捐助重建。文革期间,葬于教堂西侧的墓穴内的魏嘉碌主教,被造反派拖出尸体示众,钟楼上的两个十字架也被拆下,牧师和传道人则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
在德县路观赏教堂......
教堂内部好像不允许拍摄,所以从网上下载了几幅美丽的教堂内景......
进入天主教堂,可以看到教堂大厅高18米,面积1896平方米, 教堂大厅顶棚悬有七只铜制大吊灯。左右设有走廊,衬以彩色玻璃窗,光线柔和;走廊墙壁上装有耶稣苦路彩雕14处。教堂后方设有1个大祭台,下方左右对称各设2个小祭台,再配以上方穹顶的圣像壁画,一处《天主十戒》巨幅横匾高悬于壁,灯光炫目,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还有描绘有圣经故事的六幅挂像及两幅壁画。堂内大厅有可容教徒千余人的席位,前门上方有唱经楼1个,有管风琴1架,这是亚洲最大的一架管风琴,可分2800多音调,相当于一个乐队。现在到这里的游客如果运气好还能赶上教堂举办的管风琴音乐会。![]()
在浙江路口看教堂......
天主教堂门口是一片广场,左右建筑均与天主教会有关系,有明德小学(现德县路小学)、圣功女中(现青岛七中)、天主教医院、天主教印刷所等。浙江路上有圣神院,也叫爱道院,有女子学校。照片上的建筑就是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
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这一天主教传教机构设立在市中心离前海最近的一片丘陵的最高处。位于曲阜路与浙江路路口,1899年由天主教神甫弗兰茨·白昭德设计。其东北侧外墙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八角窗,顶部罩独立式锥形尖顶,体现教会建筑特有的高直风格。两层建筑的南立面沿曲阜路(柏林路)展开,西立面则紧邻浙江路(芦伊特波尔德路),围合成一片长方形的会馆。从这一面积很大且临近华人商业区的土地的选择上,可以判断出当时天主教在青岛的地位。
圣言会建筑的两个入口分设在南翼和西翼的路旁,其中的南入口需经外设的石台阶进入,这是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的主要入口。整个建筑的中心实质上是在两条道路的交会点,流畅的会馆外墙在这里猛然突出,集成一个小型城堡样的塔楼,上覆尖顶。建筑外观上下两层可谓泾渭分明,一层为清水砖墙直接裸露,二层则处理成白色。山墙上端复杂的装饰曲线平添了建筑的尊贵。会馆朝向大教堂的一面外墙饰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八角窗。条状的楼前花园环绕着这座建筑,楼内设有一个小教堂,一个印刷厂和修会的若干办公室。内院是一片花园。![]()
在1898年到1899年间制定的城市规划第一方案中,福音教堂和天主教堂被分别安排在亨利王子路(今广西路)的两个遥相对应的端点。在主教看来,这一位置似乎离华人的商业区过远。此外,这里也不如福音堂所占的高地位置那样理想。圣言会后曾按照所有传教机构的惯例从总督府无偿地得到一块相当靠北的地皮,其面积达3万平米。它位于欧洲区和华人商业区大鲍岛的临接处。
至1914年德国人离开青岛前,皇家占领当局对德国传教土在山东和青岛的工作是肯定的。政府的蓝皮书说:传教士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应该受到表扬,许多中国人的猜疑,被传教士仁慈的劝告驱散了。但是,随着1900年的庚子事变,德国政府的这种赞扬的声音随之就变得弱小和不那么张扬了。德国在上海的一家报纸把政府的声音变成了另外一种警告:传教士不得从事宣传教会和知识以外的工作,违者予以处罚和驱逐。当然,在这时候,德国在上海的传媒和变革中的德国政府本身,并不知道离着德国占领当局自己在青岛的被驱逐已经不远了。1900年时,作为天主教的附属事业,德籍神甫白明德在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的东边创办德华学校,1923年3月更名明德小学。学校有2幢楼房,3间平房和一个礼堂。
![]()
虽说这里是修女院,其实也是一处欧洲人寄宿学院,附设幼儿园,教学受德国总督府监督,由修女任教。初期只招收德国女孩,总督府给予补助。1914年以后完全由天主教会出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英美等国。自1922年开始招收中国富家女学生。课程设宗教、德语、法语、英语、汉语言文学、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科学、制图、绘画、家政、女子手工艺、音乐、雕塑等,用德语教学,注重宗教知识和语言教育以及上层社会女子应有的知识技能的培养。
抗战胜利以后,学校虽然继续开办,但学生已经很少,多为美国海军军官的女子。1950年该学校停办。这里长期作为山东省仪表研究所,那座小教堂也成为职工开会联欢用的礼堂。
至1914年德国人离开青岛前,皇家占领当局对德国传教土在山东和青岛的工作是肯定的。政府的蓝皮书说:传教士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应该受到表扬,许多中国人的猜疑,被传教士仁慈的劝告驱散了。但是,随着1900年的庚子事变,德国政府的这种赞扬的声音随之就变得弱小和不那么张扬了。德国在上海的一家报纸把政府的声音变成了另外一种警告:传教士不得从事宣传教会和知识以外的工作,违者予以处罚和驱逐。当然,在这时候,德国在上海的传媒和变革中的德国政府本身,并不知道离着德国占领当局自己在青岛的被驱逐已经不远了。1900年时,作为天主教的附属事业,德籍神甫白明德在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的东边创办德华学校,1923年3月更名明德小学。学校有2幢楼房,3间平房和一个礼堂。
在德国占领胶州之前的1870年代,西方各国在华的教会组织均由法国提供所谓的庇护。1875年,以阿诺德·严森为首的部分德国天主教徒,摆脱了法国对欧洲天主教事务的控制,于荷兰纽斯河畔的斯泰尔成立了旨在培养海外传教士为目标的天主教斯泰尔修会。1879年,修会开始派遣人员前往中国,这其中有个来自雷根斯堡教区普莱施泰因叫作约翰·巴普提斯特·安泽尔的28岁年轻神甫,此人就是之后德国在华最著名的传教士,占领胶州湾最主要的支持者安治泰。
安治泰于1880年在法国驻华机构的赞助下来到山东,而早在1839年来自意大利的方济各会已经开始在山东布道传教。1881年,经罗马教廷批准,方济各会把山东南部的教务管理权交给了斯泰尔修会。
1897年11月1日深夜,正在钜野县磨盘张庄薛田资神父的教堂中留宿的传教士能方济和韩理被谋杀,这就是著名的“曹州教案”。此时,安治泰正在柏林,他立即向德国政府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占领胶州湾。14日,德国远东舰队占领胶州。1898年3月6日,清政府割让胶州湾的《胶澳租借条约》在北京签订。
伴随着德国在胶州湾殖民统治的开始,圣言会也开始在胶澳设立教区。1898年,圣言会获得了拨付的约3万平方米的土地,这块地皮在靠近大鲍岛华人街区一处高地上。随后,安治泰委派的神甫白明德在此建造一座简易小教堂,开始接纳前来的天主教徒。
圣言会青岛会馆建造于1899-1902年,设计者是建筑师贝尔纳茨。会馆朝向教堂立面外墙饰有一个独特的八角窗,位于道路交汇处建有两个造型各异的塔楼,风格流畅的外墙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路,一层的清水墙采用了中式的灰砖砌筑,但二层的风格却是纯欧式的。主入口设在建筑的南侧,内有小型的祷告室和一个用来印制圣经教义的印刷所。二层是白神甫的住所和其他房间,内院则是一个精巧的小花园。
圣言会会馆在日本围困青岛期间,曾暂时充作总督府卫戍医院的病房。1934年10月,圣弥厄尔大教堂落成,会馆成为明德小学的用房。
![]()
圣心修道院旧址及圣灵女修道院:圣心修道院也称爱道院、圣神院、圣灵女修道院,位于圣弥爱尔教堂西侧,属于天主教圣方济教会。平面呈马蹄形,大拱形窗,有着典型的德国南部建筑风格。东南转角处大的阶梯山花和两个对称的巴洛克风格角楼,使得这个转角的立面变得丰富多彩。但和奢华的教堂相比,它的外观便显得简洁得多。
初时建筑为二层,东南角为青岛早期建筑中常见的阶形山花装饰墙,左右是对称的巴洛克式塔楼。1928年加盖为3层,将塔楼拆除,今年塔楼复建,完成了再现了当年德国建的风韵。占地面积20968.10平方米,建筑面积7606平方米。砖石结构,平面呈马蹄形,内侧为封闭长廊,大拱形窗。花岗岩墙基,斜坡屋面。室内木板地,高3.8米,门窗皆为初建时期所遗。屋面为红牛舌瓦,梁柱均采用美国红松制作,具有典型的德国南部建筑风格。东南转角处大的阶梯山花和两个对称的巴洛克风格角楼,使得这个转角的立面变得丰富多彩。
修道院内有小教堂,名为天主圣心堂,另有教室、餐厅、厨房和大小寝室。二楼设有20扇窗户的走廊,既宽敞又明亮,楼内设有壁炉,冬天时可以将热气送到房间里每个角落。
修道院内有小教堂,名为天主圣心堂,另有教室、餐厅、厨房和大小寝室。二楼设有20扇窗户的走廊,既宽敞又明亮,楼内设有壁炉,冬天时可以将热气送到房间里每个角落。
虽说这里是修女院,其实也是一处欧洲人寄宿学院,附设幼儿园,教学受德国总督府监督,由修女任教。初期只招收德国女孩,总督府给予补助。1914年以后完全由天主教会出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英美等国。自1922年开始招收中国富家女学生。课程设宗教、德语、法语、英语、汉语言文学、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科学、制图、绘画、家政、女子手工艺、音乐、雕塑等,用德语教学,注重宗教知识和语言教育以及上层社会女子应有的知识技能的培养。
抗战胜利以后,学校虽然继续开办,但学生已经很少,多为美国海军军官的女子。1950年该学校停办。这里长期作为山东省仪表研究所,那座小教堂也成为职工开会联欢用的礼堂。
记得在理夏德·哈特维希的《斯泰勒修士在中国》的书中曾经这样描写:“当初,我们想像中的住处是中国式的。与此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很漂亮的一座地道的欧式楼房。所有的设施都十分完美:修道院、大小厅堂、餐厅、厨房,还有二层楼那条开有20扇窗户的走廊,既宽敞又明亮。这里毫无缺少空间和光线的感觉。优质的壁炉将温暖送向每个角落……楼上是我们的住房,而城市在我们的脚下。从这里,可以望到一幅秀丽的海景……”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