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浙江路
青岛市浙江路是青岛老市区最早建成的一批马路之一,南起太平路,与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曲阜路、肥城路等东西向道路交汇,北到德县路。德国占领时期称为芦坡街(Lultpold Straβe),位于欧美人聚居的青岛区,日本占领时期改名高濑町,1934年北端建成了高大美观的天主教圣弥爱尔大教堂。浙江路除了南端以外,坡度很陡,所以经过的车辆很少,是一条宁静幽雅的街道。
浙江路、广西路交叉口曾是大仙饭店,英文名称是Maxim
café_Restaurant。面向广西路的是一座公寓楼,郁达夫日记记载,1934年他与王映霞来青岛时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
![]()
![]()
![]()
德商的美最时洋行是全青岛最早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洋行,早期在冠县路上,同时经营崂山汽水厂和以生产葡萄酒为主的美口酒厂。1914年该洋行一度暂停业务,1922年复业,新公司设在浙江路6号。德国北德轮船公司与它在同一座楼内。美口酒厂在相近的湖南路上,解放后发展为青岛葡萄酒厂。崂山汽水厂工厂在湛山大路,当时那里还是郊区,但它的营业处在浙江路。美最时洋行的隔壁,有一个大仓库,现在,这一方的建筑已经被拆除建了新楼。
德商的美最时洋行是全青岛最早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洋行,早期在冠县路上,同时经营崂山汽水厂和以生产葡萄酒为主的美口酒厂。1914年该洋行一度暂停业务,1922年复业,新公司设在浙江路6号。德国北德轮船公司与它在同一座楼内。美口酒厂在相近的湖南路上,解放后发展为青岛葡萄酒厂。崂山汽水厂工厂在湛山大路,当时那里还是郊区,但它的营业处在浙江路。美最时洋行的隔壁,有一个大仓库,现在,这一方的建筑已经被拆除建了新楼。
浙江路7-9号(张勋故居、基督教青年会青岛分会会址):1899年由德国人建,欧洲商业复兴式建筑。该楼曾为北洋军阀“辫帅”张勋的私宅。由前后独立的两幢建筑物组成的院落,院子里种着玉兰、银杏等树木。院子里的建筑为欧式折衷主义风格的公寓建筑,塔楼带有点俄式风格,构图上映衬着文艺复兴的影子,正立面横三竖五的划分,使住宅显得非常庄严气派。
1912年,一大批逊清官吏在青岛购地建宅,其中也包括张勋,张勋住宅在浙江路上。民国政府成立,命令男子们一律剪去辫子,但是张勋为了表示依然效忠于清朝而不肯剪辫子,被称为“辫帅”,他手下的官兵也都留着辫子,被称为“辫子兵”。他的这种态度被一心想复辟封建王朝的逊清贵族看中。1913年恭亲王溥伟联络他企图起兵复辟,被袁世凯得到消息,致使复辟流产,史称“癸丑复辟”。
1917年在青岛的逊清学部侍郎刘廷琛等人,又联络张勋复辟,张勋凭借武力,在北京重拥废帝宣统复辟即位,但仅仅十天就告失败,刘廷琛回到青岛,张勋逃到外国使馆,1923年病逝。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参与谈判的中国督办王正廷,也是青岛回归典礼的代表。王正廷是基督教青年会中国分会的总干事,还是国际奥委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青岛回归,张勋病故后,以张之旧居做了基督教青年会青岛分会的会址,以后又在这里开办了青年中学。青岛解放后这里被改成了教师进修学校。
![]()
![]()
![]()
![]()
![]()
![]()
![]()
浙江路26号(刘子山故居):最初名为 “安娜别墅”,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房主为东莱银行的创办者。老楼比圣弥爱尔大教堂还老31岁,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建筑共有2层。每层中部都设计了四根方柱,衬显门庭,悬挑阳台。顶部起山墙,用叠错式内收,两端做小装饰柱头。楼层间做了许多欧洲古典式的精美线条。整栋楼格调庄重典雅,属欧洲商业古典式流派风格。南向立面辟有敞开的观海阳台,东立面则相应地建有一个四角的塔楼。阳台和塔楼之上各为山墙,南面的山墙则较东面的繁琐些。在该建筑建成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南面二层以上的阳台和窗户,都可以看到大海。
相传这原是徐世昌的私宅,1918年成了青岛土豪刘子山的府邸。刘子山凭借着精通德语、日语的优势和精明的头脑,刘子山先后通过为德国建筑师当翻译,代办建筑材料,逐渐当上了德商礼和洋行华人经理。日占时期,刘子山又利用会说日语的条件,承包烟土专卖店,贩卖日本烟膏,发了一笔横财。他还在青岛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投资,担任董事等职,是旧时青岛“四大家族”之首。因其资产、房产众多,因此人称“青岛首富”或“刘半城”。
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曲阜路与浙江路路口,1899年由天主教神甫弗兰茨·白昭德设计。其东北侧外墙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八角窗,顶部罩独立式锥形尖顶,体现教会建筑特有的高直风格。两层建筑的南立面沿曲阜路展开,西立面则紧邻浙江路,围合成一片长方形的会馆。圣言会建筑的两个入口分设在南翼和西翼的路旁,其中的南入口需经外设的石台阶进入,这是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的主要入口。整个建筑的中心实质上是在两条道路的交会点,流畅的会馆外墙在这里猛然突出,集成一个小型城堡样的塔楼,上覆尖顶。建筑外观上下两层可谓泾渭分明,一层为清水砖墙直接裸露,二层则处理成白色。山墙上端复杂的装饰曲线平添了建筑的尊贵。
浙江路15号(浙江路天主教堂又名圣弥爱尔大教堂):1930年由德国人建,坐落于老城区浙江路的高坡上,是浙江路最亮眼的建筑。它是青岛市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这个砖石双塔建筑,是当时青岛最高的建筑物。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正门朝南。立面属于仿哥特式和罗曼式的折衷,采取欧洲后罗马式风格,两侧两个高耸尖峙的塔楼高56米,上各设一高4.5米的尖顶十字架塔,内有四口大钟。外墙放弃了中世纪教堂繁琐的装饰手法,仅局部加以凹凸线条。由于正门广场较小,人们只能近前仰观,愈显建筑之高大,空间之压抑,以图增加威严感,使人肃然起敬。教堂的窗户玻璃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背景绘制的彩色玻璃,天好的日子,在外面就可以看到。
教堂建成之初,曾有当时亚洲最大也是国内最古老的一架管风琴,它高4米多,能够弹奏2400多个音调,相当于一只乐队,但在文革时期,这架管风琴却遭到破坏,直到2008年,新管风琴安装完毕,圣弥厄尔教堂才又响起了天籁之音。
早期天主教堂在今德县路,1934年在浙江路上建成了新的天主教堂,成为圣弥爱尔教堂,有高达55米的双钟楼。天主教堂周围全是天主教会的一些机构,有明德小学(现德县路小学)、圣功女中(现青岛七中)、天主教医院、天主教印刷所等。浙江路上有圣神院,也叫爱道院,有女子学校。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月又声称一名日本士兵在德县路被杀,局势危急,但因为日本当时正在攻打上海,所以未攻击青岛,但在浙江路爱道院门口建了一座坟墓和墓碑。可以说是欺人太甚,日本投降后,坟墓立即被中国人铲平。
浙江路28号德县路10号(圣心修道院旧址及圣灵女修道院):位于圣弥爱尔教堂西侧,属于天主教圣方济教会。平面呈马蹄形,大拱形窗,有着典型的德国南部建筑风格。东南转角处大的阶梯山花和两个对称的巴洛克风格角楼,使得这个转角的立面变得丰富多彩。但和奢华的教堂相比,它的外观便显得简洁得多。记得在理夏德·哈特维希的《斯泰勒修士在中国》的书中曾经这样描写:“当初,我们想像中的住处是中国式的。与此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很漂亮的一座地道的欧式楼房。所有的设施都十分完美:修道院、大小厅堂、餐厅、厨房,还有二层楼那条开有20扇窗户的走廊,既宽敞又明亮。这里毫无缺少空间和光线的感觉。优质的壁炉将温暖送向每个角落……楼上是我们的住房,而城市在我们的脚下。从这里,可以望到一幅秀丽的海景……”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