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老校的故事——圣功女子中学(德县路27号现青岛七中)

$
0
0
青岛老校的故事——圣功女子中学(德县路27号现青岛七中)

       今天说说德县路上的这座名校——圣功女子中学。这座学校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它的外观,这座简洁粗犷的建筑是美国设计师设计的欧洲教会式中学。而是因为它的贵族式教育,以及发生在它门口的“德县路事件”。

       德县路事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大举侵占华北,地处军事要塞的青岛形势危急。尽管日本海陆军签订作战仅限于平津地区的协定,但很快他们就违背了协定,决定在击溃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后,以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事实上,青岛早已在1936年即被列入日寇扩大侵略的首选目标之一。日军照搬上海“虹桥事件”,在青岛蓄意制造了 “德县路事件”,其准备第二次占领青岛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海陆空备战魔爪伸向青岛 
       1936年6月,日军部制定了《对华作战用兵纲领》,规定:“以陆军为主,海军协同,根据情况击破华北、华中和华南之敌并占领各要地为目的。”青岛即是三大首选目标之一。在1937年初夏,进一步拟定了六年军备计划和五年生产力扩充计划,以增强军事实力。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更制定了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攻占北平、天津后,接着进攻华北地区,随后又将魔爪伸向了上海。时任中共青岛特支书记的李欣回忆:当时,平津已沦于敌手,日军迟早要向青岛进攻,这就迫使国民党当局不能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国民党市党部办了一个“防空救护训练班”,是教老百姓在敌机轰炸时如何防空,受伤之后又是如何救护的。 
       日军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南犯,侵入山东,占领德州、恩县、平原、陵县等地。在日军的侵略计划中,青岛被列为了首选目标之一。原因有三:第一青岛是华北的重要军港和商港,战略位置重要;第二日本在青岛有多种整治特权和巨大的经济利益,以纺织业为中心的投资超过9亿日元,在关内仅次于上海,在青岛的日侨人数近2万;第三青岛无重兵防守,并且距离日本非常近。 1937年7月10日,游弋于台湾附近的日军第三舰队第十战队即驶达青岛港外,其第十六驱逐舰队也匆匆赶到。日本航空队一部及新编特别陆战队也在大连集结待命。在青岛的日侨则编成“青年义勇队”,连同“在乡军人”总数为4500人,不时在市内巡游造势。同时,日本侵略者还在空中散发传单、喊话,对青岛当局和市民进行示威和恫吓。 
       栽赃陷害蓄意制造“德县路事件” 
       在日军实施占领青岛行动之前,上海的虹桥机场发生了“虹桥事件”。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大山勇夫中尉和一名士兵驱车闯进虹桥机场武装挑衅,当场被中国哨兵击毙,这一事件成为了日军进攻上海的借口。这种蓄谋已久、借机进攻的挑衅伎俩,被日军也照搬到了青岛,这就是“德县路事件”。 
       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一小队士兵擅自下舰,在青岛市区乱窜。当行至德县路圣功女中(现青岛第七中学)门口时,突然有两个身穿短衣的男子从背后向日本士兵连开数枪,然后急驶而去。日本士兵当场有两人倒地。送到医院后,一名叫服部的日本士兵因伤重不治,另一名士兵经过抢救苏醒。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大鹰正次郎向市长沈鸿烈颐指气使地提出了“严重抗议”,一口咬定整个事件都是中国便衣队所为,日本海军要登陆“保护”日本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见证者、1945曾任青岛市长李先良的《抗战回忆录》描述,“前海后海的十余艘日本军舰即开近青岛海岸,卸下炮衣,要以四舰进入大港,准备全副武装登陆。 ” 
       一枚日军子弹暴露侵略者野心 
       受到国民政府“积极抵抗”抗战政策的影响,沈鸿烈对日本的施压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他言辞严厉地拒绝了日军登陆的要求,但答应负责保护青岛日侨的生命财产。同时,他秘密成立青岛防卫指挥部,自任总指挥,统一指挥海军第一三舰队、海军陆战队、青岛市保安队和中央税警第五团和第六团(刚刚调防青岛)以及警察等7000余人;在沿海山头设置炮位,构筑工事,并声言,如果战事爆发,对日侨、日厂将不负保护之责任,不惜实行“焦土政策”,与之同归于尽。 
       “德县路事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息。青岛的新闻界披露,这一事件乃是日本浪人所为,这一推断的来源出于一枚子弹。从现场捡到的弹壳来看,这分明是日本制造。遭到袭击受伤的日本士兵,表露出了反战的情绪。很快,日本使用的伎俩再一次昭然若揭,蓄意登陆青岛的原因立不住脚,这让日本左右为难起来。 
       战事吃紧日军缓兵以外交方式处理 
       鉴于上海的战事日益吃紧,中国军队奋勇反抗,加上华北战场日益扩大,日军主力分身乏术,对青岛开辟新战场有心而无力。到9月以后,国民党先后派遣了三支队伍前来支援青岛,在青岛、胶州等地的防卫力量都有所加强。日军也开始意识到,如果继续在此周旋,仅凭在青岛的海军和武装侨民根本无法和中国军队相抗衡。在此情况下,日本想出了缓兵之计,希望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处理“德县路事件”,就撤侨以及遗留财产的保护问题进行交涉。 
       在同青岛当局谈判中,日方保证和平解决“德县路事件”,不以武力进攻青岛;沈鸿烈则表示,可以派军警保护日本侨民和工厂的安全,但是对日本进攻青岛所产生的损失,不负任何责任。随后,青岛当局履行了协议内容,派警巡逻保护日本人在青岛的财产,而日军直到1937年底并没有对青岛实行进攻。 
       然而,日军进攻青岛的计划并未取消,而是有过几次行动的准备,但由于畏惧进驻青岛市郊的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一军的1个师而迟迟未下手。在此期间,日军只好将主攻目标定为上海、南京和太原。 
     七七事变后,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致电国民政府,请示对日军登陆是否应武力拒止;在修改回电时,蒋介石以青岛兵力不足将派税警团增援为名,亲笔将“断然以武拒止”的“以武”二字删去,暴露了其避战的思想。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大纲(1937年7月29日)中,明确规定青岛方向的用兵打算:“青岛附近地区——大略以一个师团为基干,占领青岛附近地区,以保护居留民。 ” 

       说说青岛的女子教育: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当外国军舰的炮口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兴女学,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学校兴起之路是缓慢而步履艰辛的。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外侨来青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携妇将雏、漂洋过海到青岛从政或经商,对于子女教育尤为重视。于是延续欧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应运而生。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称天主教女子学校。
       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行寄宿制,学费350余元。其学费的昂贵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的教学以英国教育为标准。(提起英国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小简爱饱受虐待和歧视生活了十年的罗沃德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以陶冶品性,养成适应他日社会各阶级之妇人为宗旨”,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外,还对家事教育特别注重,像家政学、裁缝、刺绣、绘图、编织、烹饪、速记、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以培养欧洲式淑女作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岛第一所女子中学———美懿书院设立。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立,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的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4月创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课程有修身、日本语、汉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家事、缝纫等,后迁址于若鹤山下(即今天的贮水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圣功女中。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岛市副市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曾经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女校学生很多还是体坛骁将,成为青岛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青岛最早的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都产生在这3所女子中学。
       女中任教的教师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陈翔鹤来青岛市立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在市立女中兼课。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联创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于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初中国文教师。1932至1934年,许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铭洗任青岛圣功女中校长。
       当然,能够上这3所女校的女学生都有优越的家庭和生活条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经过这3所学校培养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龙附凤的砝码。还有的更是中学一毕业,就找个好人家嫁了,成为“幸福”的全职太太。建国后,市立女中改名为青岛第二中学。1952年11月11日,青岛私立中学由国家接收,圣功女中改为青岛第七中学,文德女中改为青岛第八中学。
       说说青岛圣功女子中学:
    天主教美国俄亥俄州圣方济教会修女尤斯特拉1930年来青岛筹建一所中学,申请用地,市政府批予原德占时期青岛区与鲍岛区区界的一处空地(德县路),学校按照美国带来的中等学校校舍图纸,建了一座教学楼,另有附属楼两座。课堂学生用的课桌椅也是由美国运来的,课桌与课椅由铁架连在一起,再加木板,这在青岛是独此一家。
  学校定名为圣功中学,专收女生,全称为青岛市圣功女子中学。按国民政府教育法规定,教会学校董事会中董事里中国人至少占一半,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圣功女中董事长是曹树声,董事中中方有郭秉文,谭书俊、连之铎,美方有房好恩(神甫)、尤斯拉特(修女)、魏神甫。曹树声当时是青岛市社会局科长、社会名流。
  校长是周铭洗,天主教徒,北京辅仁大学毕业,曾是山东大学外语系兼职教师。周铭洗的妹妹是周俟松,是作家许地山的夫人,因而周铭洗请许地山为学校写了校歌。周铭洗虽身为校长,学校大权主要由修女尤斯特拉掌握。
  圣功女中学费是全市最高的。市立女中不收学费,杂费3元、讲义费2元、试验费(有理化课者)3元。私立文德女中,学费12元、杂费1元、图书费5角、膳费26元、住宿费4元。而圣功女中,学费20元、杂费2元、试验费2元、体育费2元、图书费1元、膳费40元、住宿费15元。可见圣功女中收费不仅比市立女中高出几倍,比其它私立中学也高出几倍。所以青岛人一直称圣功女中为“贵族学校”。
  圣功女中学生也确实与其它学校学生不一样,如当时各校学生称教师为“老师”,而圣功称教师为“先生”。其他学校虽提倡“国语”而学生仍讲各自的家乡话,圣功学生几乎全讲“国语”。许多学生会一项西洋乐器。虽然按市教育局规定也穿蓝上衣、黑裙的校服,但圣功女中的校服往往以高档绸料来做,一到星期天学生便穿高档时装,走到街头,市民们一眼就看出是圣功女中的学生。
  但是,在学习上,校方要求十分严格,以高薪聘名师,讲课水平高,学生成绩好,生活管理严格,因而青岛圣功女中在全国有声誉。作家茅盾拟将女儿送来青岛报考圣功女中。当时作家端木蕻良于1937年7月来青岛,茅盾请端木蕻良到校索取“招生简章”。接着,爆发了“七·七事变”,茅盾怕战争造成交通阻断,故放弃了让女儿来青岛报考的计划。
  圣功女中有两个特色,一是重视英语课,许多学生都同时起一个英语名字,在全市中学会考中,其它各科成绩一般,而英语第一名。第二是音乐课好,音乐教师多,有的修女业余教授西洋乐器,学校有“琴房”配有几架钢琴,课余排出练琴时刻表,学生可在这里学琴、练琴,学小提琴、声乐的也很多。天主教堂的唱诗班,多半是圣功女中的学生。
  学校每学期多要举行一次音乐会,以展示学生们的音乐才能,有小提琴独奏、钢琴独奏、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合奏、独唱、无伴奏合唱、大合唱等节目。虽是学生业余演出,但票价1元(为当时三张电影甲级片票价)。
  学校图书馆也与其他学校不同,重英文书刊,许多书刊是从美国运来的。
  1937年8月14日,日本人制造了“德县路事件”,圣功女中在校门及楼上挂出了大幅美国国旗,因当时美日还是“友好国家”,不过,学校停课。
       我的母亲就是圣功女子中学毕业的,并以高考满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机电系。后来,圣功也招收男生,教学质量就明显下降了,我的老公也毕业于这所学校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1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