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沂水路(青岛的使馆街)
沂水路是青岛一条很短的小马路,全长只有300多米,西起总督府广场,东到江苏路,德国占领时期的名称是迪德里希斯街,也叫地利街(Diederichs Weg),这一路名的出处应是1897年11月14日率领舰队占领胶州湾的海军上将奥托·冯·迪德里希斯。在这条街道出现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筑物多集中在地势较高的北侧高坡之上。从1899年竣工的海军军官公寓和戈尔皮克—柯尼希别墅开始,迪德里希斯街的建筑施工几乎涵盖了整个的德国殖民时期,直至1912年美国领事馆落成,建筑活动才告一段落。日本占领时期改名为赤羽町,沿路都是殖民时代留下的美丽的德国建筑,西端11号正对广场的就是当年德国殖民统治的最高机构——总督府,向东是英国和美国驻青岛的总领事馆以及一批高级别墅。东端正对着位于高地上的江苏路基督教堂。
1897年德国人弗朗求斯曾对青岛作过详细的调查,德国占领青岛后,便将象征统治的总督府建在了葫芦埠(观海山)的正南方,正对着进出胶州湾口的主航道,虎视眈眈。该楼的建设用了四年,自1902年至1906年。
总督府系一座砖石和钢混合结构的建筑,采取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俯视图呈“凹”字形。楼前有很大的空间,开辟一大型花坛式绿地,以总督府为中心,向周边放射出六条道路。在周边街道旁建设了法院、看守所和高级住宅,再往前方的广西路、太平路一带,系洋行、旅馆等重要设施。总督府坐落方位近似正南正北,在青岛市区较罕见,加之建筑本身气势壮观,令人生肃穆庄严之感。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总督府为四层楼房,一、四层系辅助性房间,窗户明显偏小。二、三层为主要办公室,门窗很大,宽敞明亮,向阳面还有类似阳台的长廊。楼内的会议厅和门厅均高大气派。室内的门窗、护墙板水准一般,符合办公场所的要求。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地位,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在此楼办公。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这里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澳商埠局的办公处。1929年4月后,本楼相继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伪“青岛特别市公署”等机构办公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获得解放,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此办公。现这里是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合用的办公楼。1995年,国务院批准这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四”爱国运动后,中日双方多次会谈,1922年12月10日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青岛回归典礼,这是被帝国主义侵占城市中第一个回归祖国的,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这次典礼上出现了令人气愤的一幕,按照中日协定,日方士兵撤离、中国士兵进驻大楼岗位时,日方士兵应向中国士兵敬礼后再走下台阶,但是中国士兵到岗接防后,日方士兵骄横地不顾中国士兵,傲然走下台阶,一时间众皆哗然。
许多影视导演也看好了这座大楼,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就在这里拍摄外景;影片《济南战役》中,这里是王耀武的司令部。
许多影视导演也看好了这座大楼,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就在这里拍摄外景;影片《济南战役》中,这里是王耀武的司令部。
沂水路虽然很短,却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很大程度上得意于它特殊的身份,就是使馆街。虽然在历史上仅有英国和美国在沂水路上建立了使馆,但德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的使馆都在沂水路附近,加之总督府的存在还有当时满清贵族的光临,这一切都在客观上稳固了沂水路特殊的政治身份。据说当年日本人为了在地位独特的沂水路占据一席之地,想采用擦边球的方式在与沂水路接壤的德县路上要下一块地皮,但日本人直到后来侵华的时候才满足了这个愿望,只可惜那时候沂水路的地位已经下降。
沂水路的行道树是法国梧桐,绿荫遍地,对面是基督教堂,两侧是欧式建筑,漫步道上如身处欧洲小城。
沂水路14号(英国领事馆旧址):该建筑建于1907年,为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027.2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51.89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淡黄色拉毛灰墙面,折坡屋面,绛红牛舌瓦覆顶。东南侧为建筑主立面,呈“山”字形。二层有一折角形凸窗作为构图中心,增加了建筑的变化,由其向上耸起折坡顶。楼内设有南北通道门,房间为木制地板、木制门窗,南向有木制扶梯通往二层及阁楼。楼梯护墙板顶部有凸出的小护板。1934年在其东面接建翼楼,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物整体简洁清秀,是典型的办公建筑。
原房主是1879年出生于德国、不到30岁就来到青岛的律师和公证人齐默尔曼,他还担任福柏医院的董事会主席和登山、狩猎等多个民间协会的负责人。1910年齐默尔曼开工为自己建造这座办公兼住宅楼,可以称得上青岛最早的律师楼。日德战争后,他也成了日本人的战俘。
该建筑初为寓所,后为英国驻青领事馆。1935年10月,升格为总领事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领事馆于1941年l2封闭。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馆务。1951年4月闭馆,馆舍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收回。该建筑现为民宅。
![]()
沂水路8号......
沂水路2号......
三种形状的窗子相互错杂在一面墙上,给人独特的美感......
沂水路2号甲......
短短300米的道路就此到头,眼前出现了江苏路基督教堂那独具特色的绿顶......
青岛特色的石头围墙......
沂水路1号(美国驻青岛总领事馆旧址):建于1912年,是沂水路北侧最后建成的一栋德式洋房,和早期的德式建筑相比,这幢建筑平面清晰,立面装饰也趋向简洁,保留了高大的山墙、老虎窗,开放式的明廊,去掉了观赏价值极高了塔楼,也是沂水路上早期德式建筑中没有塔楼的两个建筑之一(另一个是沂水路14号英国领事馆),原是德国人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的住宅。
住宅建在一片面东的山坡上,一层入口高出沂水路路面数米,中间筑有坚实的护坡,并巧妙地掩藏了建筑物的地下室,住宅楼内有卧室、阳台、餐厅、舞厅、化装间、储藏室、浴室、锅炉房、车库等。室内设壁炉、暖气、雕花护墙板和人字形地板。建筑面积1376.92平方米。早期青岛的德式建筑南面大多是敞开式的明廊,这种结构非常漂亮,但不适应青岛地区冬季严冷的气候,后期大多数都封闭了。
美国驻青岛领事馆成立于1906年9月15日,原在河南路8号办公。1914年11月,日的战争期间,美国领事馆奉指示撤离青岛。1934年,租用沂水路1号作为办公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1945年被迫关闭,美国驻青岛领事馆被日本当局封闭,美国在青岛及全山东的权益,由瑞士驻上海总领事派艾格尔为驻青代表。1945年12月1日,领事馆重新开馆。1946年9月1日,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美国驻青的领事机构一直设立在这幢建筑内。
沂水路3号(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旧址,也称作盖尔普克亲王别墅):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沂水路3号,建成于1899年,最初是总督府为帝国大法官格尔皮克博士(Dr.Paul Gelpcke)所准备的。格尔皮克的工作,是帮助德国海军的青岛殖民政府建立基本的法律规范,完成了这个工作之后,他就回到德国。从1902年到1907年,在这里居住的就是总督府野战医院院长科尼希医生。
建筑平面略呈方形,北及东面各设一门,楼梯间位于北门门厅处。整个别墅装饰了大量裸露的仿木构架。屋顶构成多坡形式,红瓦顶带阁楼。一如早期的同类建筑,别墅局部筑三层高塔楼,塔楼呈多边形,塔顶为油漆保护的铁皮。
格尔皮克负责的关于殖民地法律的实施准备工作。1899年3月到6月的3个月中间,仅仅在行政方面就有《关于平民团体参加行政管理的法令》、《关于地亩局由胶州测量局中分出的法令》、《关于华人司法问题的法令》、《关于德国胶州地区临时海关法令》、《关于青岛港规法令》、《关于青岛按察司进行食肉检验的法令》和《关于对牛奶运送进行检查的法令》相继颁布。自1900年1月1日起,新制定的帝国法律的一些规定,大部分已经开始在胶州生效。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依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因为,政府方面已经意识到:对于那些涉及到在青岛殖民保护区有自主性,但在处理时又必须考虑到德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的地区性的法规,有必要做一些更改。后来的一些工作,格尔皮克就是在沂水路3号的房屋里完成的。
格尔皮克离开后,沂水路3号别墅成为了科尼希医生的住所。这里,离医生就职的总督府野战医院很近。在科尼希参与工作的5年时间里,这个规模很大的官方医院完成了全面的建设。后来,回到德国的科尼希曾经出版了一本记载其在青岛担任主治军医和医院院长期间经历的回忆录。
从1907年科尼希离青以后直到1912年,不知道这五年间是谁在这里居住,但当时此房的归属应该属于德国总督府,住的还应是德国人,据说是德国的亲王。因此,也称之为盖尔普克亲王别墅。
1912年后,逊清贵族多罗特公升允买下这里作为在青的府邸。
多罗特·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清廷授多罗特公,主要担任过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陕甘总督等要职。升允是蒙古王爷,曾任陕甘总督,“公”是当时满清对异族人封的最高爵位,地位显赫。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京,升允曾陪伴过慈禧太后逃离京城,那时他扮作车夫,太后则扮作农妇。
宣统元年,升允曾因上疏反对立宪,以妨碍新政之过失被革职,之后寓居西安满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又重新被启用,任陕西巡抚,总理陕西军事。他反对清帝退位,曾率军取陕,以“勤王”为名,妄图攻下西安,迎奉溥仪建立偏安西域的小王朝。升允曾率旧部,经数十战,攻克十余城,正当全陕垂定之际,清帝逊政之诏被颁下,他仍坚持大批杀害战俘和革命者,后因部队拒战而退。此后往来于天津、大连、青岛之间,结纳宗社党人,图谋复辟。1931年7月23日病逝于天津租界,逊帝溥仪赠谥曰文忠。
1913年在策动蒙古“勤王”失败后,升允东去日本谋求国外力量支持复辟,并于日本参加了宗社党。升允归国后,居住在青岛沂水路3号(今《青岛日报》职工宿舍,旧宅尚存。)他并不甘心做寓公,而是为复辟清廷四处活动,尤重走日本路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日本军队向德国驻青岛的军队发起进攻,日本占领青岛后,升允等均受到日军的保护。这时,升允又转向投靠日本。其间,升允和溥伟、善耆做为宗社党骨干,往来青岛、旅顺等地,不断进行复辟活动。1913年,溥伟在青岛策划复辟时,曾派人去联络张勋,升允也不甘落后,紧忙给张勋去信说:“弟知公忠义过人,此得恭邸(指溥伟)书,又盛称之。然则公其当代之伟人,……”以尽吹捧拉拢之能事。后来,张勋进行的癸丑复辟因事泄而流产。1916年,善耆由日本人川岛浪速帮助招募和训练了一支秘密军队,升允曾在日本人的陪同下,由青岛赶往旅顺“阅兵”。他们企图以这支军队为冒险的资本,与蒙古公爵八宝札布的军队相呼应。升允曾去信,煽动八宝札布打起“勤王”旗号,有日本浪人参加,在满蒙一带进行骚扰活动,一度进犯张家口。善耆与升允本来就一直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豢养,是不惜卖身投靠日寇的。后来,善耆的女儿金璧辉做了卖国的日本间谍,就是臭名远扬的川岛芳子。
1921年夏,升允受他的朋友、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力邀,全家从青岛搬至天津,在法租界德邻里的一幢别墅里居住,1931年9月20日升允病亡天津,时年73岁。
现在据说是青岛报业的宿舍,住了不少人家。此前,还曾经是幼儿园。不过,历尽沧桑,这栋建筑依然完好的存在。
从3号院里可以窥到5号楼的侧面......
沂水路5号(斯提克弗茨别墅Villa Stickforth):建筑的屋顶保护的很完好,一眼望去甚至看不到有破损的瓦片。外墙同样没有明显修补过的痕迹,只是后来的使用者可能为防盗另加的白色铁栅栏,显得与建筑的整体风格极为不符。
沂水路在德国殖民管理时期被叫做迪德里希斯街(Diederichs Weg),这一路名的出处应是1897年11月14日率领舰队占领胶州湾的海军上将奥托·冯·迪德里希斯(Otto von Diederichs)。在这条街道出现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筑物多集中在地势较高的北侧高坡之上。从1899年竣工的海军军官公寓(Bataillonshaus)和戈尔皮克—柯尼希别墅(Villa Gelpcke-Koenig)开始,迪德里希斯街的建筑施工几乎涵盖了整个的德国殖民时期,直至1912年美国领事馆落成,建筑活动才告一段落。
沂水路5号住宅建造于1904-1905年,其最初的主人是约翰·斯提克弗茨(John Stickforth)。1898年,他受雇于德国海军当局来到青岛,与同为筑港工程师的弗里德里希·施瑙克(Friedrich Schnock)、乔治·格罗姆施(Georg Gromsch)一起,参与那座现代化大型港口的建造。最初,斯提克弗茨与其他工程师均居住在维林公司(Vering & Co.)位于威廉王妃大街(Prinzess Wilhelm Strasse/武定路-聊城路)的别墅里。1905年,其在迪德里希斯街投资建造的这幢住宅完工后,便与家人乔迁新居。斯提克弗茨有三个儿子,由于筑港工程师的职业,他的儿子们便在德国人的学校里有了: Mole 1(一号码头),Mole 2(二号码头),Mole 3(三号码头)这样的绰号。斯提克弗茨约在1910年离开了青岛,并把房子卖给了希塔斯·博拉姆拜克公司(哈利洋行)的董事奥古斯特森(Augustesen)。
斯提克弗茨的这座别墅一改早期建筑传统的半木构形式,平面和立面均变得清晰,简明,给人以清新流畅的感觉。除底层以粗石装饰外,建筑的外立面,已无任何嵌石和木雕构件。建筑的屋顶红瓦折线,并重视屋檐变化。南、西两面分别起山墙,为增加建筑的视觉高度,设计师还将主立面的窗户处理为“高直式”。虽然别墅在整体上已经开始具有某些近代建筑的风格与意味,但在主入口、明廊以及几座拱形大窗的设计上还体现出复古的传统特色。因建筑坐落于高坡之上,其庭院与南侧道路的落差处理为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的的护坡和围墙。从20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本土的建筑设计中,过去那种为艺术而装饰的思路开始落伍,表现建筑的材料本身和实用主义风潮开始流行,而斯提克弗茨别墅正是青岛的住宅建筑界对这种变化做出回应的一个开始。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别墅被守备军当局没收并占为己有。1925年,于是年在青岛开设分行的英国麦加利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 China)为其经理购买了这幢别墅。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青岛麦加利银行的英籍经理被日本军事当局拘捕,住宅也被没收。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别墅重新为银行所有。
沂水路7号(迪德瑞希宅第旧址,也称捷成洋行公寓旧址):建于1907年。为德占青岛时德人迪德瑞希宅第旧址。德国三段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3246.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1.59平方米。砖木结构。矩形布局,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建筑立面采用自由式设计,墙体变化丰富,中间用清水砖与粉白墙形成对比,呈不规则性。墙面中大量采用了木构装饰线条,属欧洲18世纪乡村别墅风格,给人以丰富的动感。外墙底部为花岗岩粗石勒脚,屋顶为红瓦坡面,局部有山窗,山墙顶部抹角。东面外窗有绿色小方块釉瓷片嵌窗套。天花板为露木装饰。房间铺地板,有木制护墙板。
该建筑原为捷成洋行公寓,1933年后作为中鲁银行的经理私宅,中鲁银行成立于1926年,中鲁银行是当时青岛一家一流的私营银行。7号对面是青岛最早的消防队,临街一层是有3部消防车的车库,地下一层住着日夜值班的消防队员。上世纪40年代,曾被在青岛有一定影响的海风杂志社当作办公楼,旁边是日本朝日通信公司。现为青岛公用事业局办公楼。
两百多年前,来自丹麦的捷成与谢逊家族(Jebsen &
Jessen)驾驶着三桅帆船,在荡不安的中欧海运商道上,从事着左手买入、右手卖出的营生。1895年3月,他们将印有“三鱼”标志的商旗树立在当时已是英属殖民地的香港,并给这个新洋行取名捷成,它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分销代理机构之一。
清末,捷成从事靛蓝染料贸易。1906年,它开始向新的消费领域进军,收购了蓝妹啤酒,蓝妹啤酒是一个起源于18世纪德国北部城市不莱梅的品牌。1930年,捷成洋行获得奔驰公司在中国的代理权。1953年,捷成洋行以空运方式向香港进口了首辆大众甲壳虫轿车。1955年,捷成洋行向香港进口了首辆保时捷跑车。上世纪70年代,中国国门再次向少数外资公司打开——
捷成洋行集团成为率先重返中国内地市场的一员。
![]()
翻开捷成当下的代理名录,仍有超过200个消费品、工业、汽车及饮料方面的明星品牌为大中华区消费者提供生活各方面的便利。从过去的汉莎航空、西门子、沃尔沃、乐高,到现在的卡西欧、戴森、阿莱、保时捷、堡林爵等都是捷成代理的新老品牌。去年捷成集团营业额达到152亿港元(约和人民币123亿元),这已经是它连续4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港元。
![]()
但现实是,随着中国高端零售市场蓬勃发展,大品牌借助代理商来打响知名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些国际品牌的在华战略步步深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回收代理权,开设更多的直营店。在捷成洋行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这可以说是最严峻的一次挑战。和其他大型贸易公司一样,捷成洋行历史悠久、背景深厚,但本身知名度不高,它的身影一直隐藏在那些代理品牌的光芒背后。
![]()
中鲁银行是当时青岛一家一流的私营银行。7号对面是青岛最早的消防队,临街一层是有3部消防车的车库,地下一层住着日夜值班的消防队员。上世纪40年代,曾被在青岛有一定影响的海风杂志社当作办公楼,旁边是日本朝日通信公司。![]()
翻开捷成当下的代理名录,仍有超过200个消费品、工业、汽车及饮料方面的明星品牌为大中华区消费者提供生活各方面的便利。从过去的汉莎航空、西门子、沃尔沃、乐高,到现在的卡西欧、戴森、阿莱、保时捷、堡林爵等都是捷成代理的新老品牌。去年捷成集团营业额达到152亿港元(约和人民币123亿元),这已经是它连续4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港元。
但现实是,随着中国高端零售市场蓬勃发展,大品牌借助代理商来打响知名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些国际品牌的在华战略步步深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回收代理权,开设更多的直营店。在捷成洋行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这可以说是最严峻的一次挑战。和其他大型贸易公司一样,捷成洋行历史悠久、背景深厚,但本身知名度不高,它的身影一直隐藏在那些代理品牌的光芒背后。
中鲁银行是当时青岛一家一流的私营银行。7号对面是青岛最早的消防队,临街一层是有3部消防车的车库,地下一层住着日夜值班的消防队员。上世纪40年代,曾被在青岛有一定影响的海风杂志社当作办公楼,旁边是日本朝日通信公司。
沂水路9号(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9年,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营部大楼与总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属青岛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设计图上将其称为11号官邸。1901年德国伊尔蒂斯兵营建成之前,德国军官居住在此楼。
建筑风格为德国文艺复兴式,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设计酷似别墅。方块形花岗岩砌基,褐黄色沾灰墙,层间嵌条石,多折坡屋面。东南角一、二层为露木敞廊,正门入口处为折角券廊,后为半圆形堡楼,檐下露木贴墙,上部为折角形屋檐,绿盔帽屋顶,北面有露木敞廊。主立面南向,中部凸出墙面,隅石勒墙角,顶部拱起三角山墙。这种硬墙、虚廊与红瓦坡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该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楼房正中是宽敞的楼梯厅堂。书房、交谊室和客厅设在一楼南侧,西面是餐厅。旁边靠北是厨房和餐具室。楼梯位于大厅中间,两端扶手立柱有精美的雕花,两段立柱顶部各雕一尊栩栩如生的狮子。高大的券形窗上,镶嵌着以罗马神话故事为主题的透明玻璃。大厅中央精致的铜质德式吊灯仍在使用。二楼有三间卧室、一间宽大的衣帽间及更衣室和浴室各一间。杂役人员住在阁楼上。主入口设在东面,其后的塔形附属建筑内是供仆人使用的楼梯。建筑造型优美,小巧玲珑。
建筑师自由地发挥着聪明才智,将一座糅合了许多表情的艺术品典雅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楼房面南的主立面是尖尖的屋顶、三角形的山墙,墙面简洁,横向凸起几条花岗岩装饰线条,墙边上则有规律地包了几组隅石,既保护了墙壁又增添了建筑的活泼感;细长的窗子成双地排列着,窗上方镶嵌着弯月般的花岗岩装饰线。为楼房添加了奢华和浪漫的是立面上那两层观光露台,顶部都饰以拱形的雕花木饰,与下方的雕花木栏杆上下呼应,会令人生出“仲夏夜之梦”的遐想。小楼的主入口在东头,但通往西入口的石阶却引人注目,踏步宽大,造型厚重敦实,阶梯下就势做成半地下室样的杂物间,极好地利用了空间;砌阶梯的花岗岩都精心地修凿过,细细的花纹再组成方的、圆的、环形的图案。
1912年,这幢围有护栏低墙的11号官邸建筑改称第二海军营部大楼,但她那柔和浪漫的别墅风格与军旅的威严刻板却是丝毫“不搭界”的,凝固在她身躯上的是诗意,是浑厚与纤美和谐的结合。
1923年,青岛诊疗所迁至第二海军营部大楼。1933年扩建,改名为青岛铁路医院。1938年1月,再次被侵华日军接管,铁路医院迁出。
该建筑现由济南铁路局青岛办事处招待所使用。现在院内除了居民外还有一个洗车场、一个社区办事处、一个咨询服务处、一个火车票售票点、一个发廊。
沂水路9号是一幢美观的欧陆风格建筑,而起初它只是德国第三营的营部,后交给胶济铁路局管理使用。解放后,成为铁路局招待所。青岛《早报》前身——《青岛生活导报》的办公楼曾在它的对面。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