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中山路商业街
该建筑为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作为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作采用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亦译青岛总会),成员范围也逐渐扩大。1949年后俱乐部停办,建筑先后作为中苏友好协会和青岛市科技协会办公楼,目前办公单位已迁出,计划改为国际会所,并兴建德式啤酒花园和博物馆等休闲场所。
![]()
该建筑为两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屋顶开老虎窗,带阁楼。建筑以南面为主立面,呈三段式造型,窗台和檐口用粗花岗石装饰。中部较二层高出许多的红瓦大坡屋顶与凸出的山墙交汇,突出了顶部为露天平台的宽大入口。建筑南侧为小型花园,可设带有遮蓬座席、便于享受海景的露天酒吧。
该建筑为两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屋顶开老虎窗,带阁楼。建筑以南面为主立面,呈三段式造型,窗台和檐口用粗花岗石装饰。中部较二层高出许多的红瓦大坡屋顶与凸出的山墙交汇,突出了顶部为露天平台的宽大入口。建筑南侧为小型花园,可设带有遮蓬座席、便于享受海景的露天酒吧。
主楼入门前厅内设衣帽间,后为设有沙发和贴彩色瓷砖壁炉的中央大厅。东部为餐厅,可通过小型升降机从设于半地下室的厨房传送菜肴。东南为酒吧间和交谊厅,两部分以宽大拉门相隔,在举办舞会时可拉开形成通间。二层东端为图书馆及阅览室,南部则为台球室、桥牌室和小交谊厅。院内东侧另有一座二层小楼,楼南北分别为壁球馆和保龄球馆(现已拆除),楼内设更衣室和咖啡座,院内北边另有一个为活动室提供鲜花的温室。
![]()
青岛的中山路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商业街,曾经是青岛的“名片”。这条南接著名的风景名胜——栈桥,北接老青岛著名的“大窑沟”约1500长、呈南北走向的商业街创始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地,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1914年开始,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中山路南段改称静冈町,北段改称山东町,也叫新泽町。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中山路南、北二段合并,称山东路。 1929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山东路改称中山路。日本第二次占领时期,此路又复称山东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了中山路的名称,一直延用至今,“文革”期间曾叫反修路。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中山路南、北二段合并,称山东路。 1929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山东路改称中山路。日本第二次占领时期,此路又复称山东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了中山路的名称,一直延用至今,“文革”期间曾叫反修路。
作为曾经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的老青岛著名的商业中心,这里有着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商铺,如盛锡福”鞋帽店、曾经香满四溢的“春和楼”、家喻户晓的“宏仁堂”大药房、百年老店“福生德”茶庄,当然还有名冠中华的“亨德利”钟表店。
“南洋北中”的格局使得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这条百年老街的独特魅力。欧式风情浪漫细腻,里院文化生动温情,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出的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包容共存的火花。所以即使中国有上百条中山路,青岛的中山路却具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独特风格。
中山路这条1500米长的百年老街,在老青岛人的心中已流淌了一百多年,有一首“上街里”的经典歌谣在几代青岛人中流传,40岁以上的青岛人应该知道。中山路经历了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等众多的历史时期,他落满了历史的尘埃。中山路从无到有,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黄金阶段、辉煌阶段、衰落阶段和振兴阶段。回首百年中山路,岁月沧桑,令人感叹。
该建筑由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占地面积1557.34平方米,建筑面积4761.42平方米,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大方石砌基,凹槽线花岗石贴面,平屋顶。主立面东向,入口较高,通过6级台阶直入门厅,花岗石嵌门套,两侧墙面在窗套与大门问装饰有密集的横向凹凸发条,强化了主入口位置。建筑立面简洁明快,利用窗户均衡设计纵横3组。室内大厅高约18未,顶层为玻璃钢天花板,大厅内立柱极少,采光极佳。二层环厅设置成“回”字形,便于顾客流动。整组建筑立面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接近当时为建筑业推崇的现代风格。
1934年,中国银行青岛分行自中山路152号迁至该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该行于1946年1月复业。青岛解放后,为国家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该建筑现为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营业场所。 ![]()
![]()
山左银行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64-66号,建于1934年,由建筑师刘诠法设计。占地面积13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234.0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大块方石砌基,6根竖线条饰花岗石石柱直通四层,线饰檐口,顶部密集栅式山墙,平星顶。正门东向,正立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凹面嵌石门套,左右墙有浮雕凹凸线条。贴面柱之间有两扇长方形窗,外墙有条形刻线石装饰。上面三层被规则地用条石划分成左右五段,每段间设计为双窗。底层单独设计,中间为大门,两侧窗间墙用花岗岩条石上下叠落排列,衬现主入口。再两边则是开启式大窗,与上部的双窗形式作了区别。一层大1斤水磨石面,二层以上房间均铺有地板,天花板有线饰。整个建筑庄重大方,线条流畅。
山左银行是1922年由青岛绅商傅炳昭等人发起创立,9月22日正式开业,行址在胶州路。总经理傅炳昭,协理刘鸣卿,延聘纪经函为经理。实收资本虽仅40万元,且在日人占领之下,但所办存放汇兑仓库等业务,颇得地方绅商信任。1923年呈准北京政府注册,并在济南、大连等地设分行。济南分行设在经二路纬三路,1926年撤销。1930年按新公司法修改章程,变更资本总额为50万元,如数收足,重新在南京政府实业部、财政部登记。1934年迁入中山路新建营业大楼。“七七事变”后,存款大为减少,业务陷于停顿,行屋被大阜银行占用,强令作价40万元入股。1946年9月5日复业,增资为5000万元,业务比较清淡。青岛解放后一度复业,1950年5月因无法维持而停业。后由青岛市饮良眼夸公司使用。该建筑现为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营业所。
![]()
山左银行是1922年由青岛绅商傅炳昭等人发起创立,9月22日正式开业,行址在胶州路。总经理傅炳昭,协理刘鸣卿,延聘纪经函为经理。实收资本虽仅40万元,且在日人占领之下,但所办存放汇兑仓库等业务,颇得地方绅商信任。1923年呈准北京政府注册,并在济南、大连等地设分行。济南分行设在经二路纬三路,1926年撤销。1930年按新公司法修改章程,变更资本总额为50万元,如数收足,重新在南京政府实业部、财政部登记。1934年迁入中山路新建营业大楼。“七七事变”后,存款大为减少,业务陷于停顿,行屋被大阜银行占用,强令作价40万元入股。1946年9月5日复业,增资为5000万元,业务比较清淡。青岛解放后一度复业,1950年5月因无法维持而停业。后由青岛市饮良眼夸公司使用。该建筑现为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营业所。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68号,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
7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347.2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师苏夏轩设计,公和兴营造厂承建。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平屋顶。花岗岩大方石砌基,方块形花岗石贴墙面。入口处东向,花岗石嵌门窗套,立面中轴线式布局,采用虚实手法处理窗与墙面的变化。长方形木窗,层间外墙窗下有突出条形刻线装饰,顶部中间隆起折角式山墙,刻有浮雕图案。室内一层大厅高6米,二层以上房间内设地板,天花板有线饰,建筑简洁典雅。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15年在上海成立,简称上海银行。到1927年后,由于与国民党政府关系密切,业务上得到官僚资本银行的支持,以及经营、管理上的灵活、多样,业务进一步扩展,最高时分支机构达111个,职工2,775人,存款总额近2亿元,均属私营银行首位。1931年2月1日青岛分行在中山路167号开业,资本金5万元。1934年11月在威海路设东镇办事处。该行内设商业部、储蓄部、仓库部,强调国际化和地方化,偏重小额储蓄、抵押放款、货物押汇,并参与农业合作放款。于1952年12月加入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
![]()
大陆银行青岛市分行旧址:大陆银行旧址,位于市南区中山路70号,建于1934年。青岛近代银行建筑。占地面积7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582.7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罗邦杰设计,新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平面呈L形,坠落在中山路、肥城路拐角处。地上4层,地下1层。花岗岩方石砌基和贴墙面,平屋顶形式。主人口位于拐角处,中轴线布局,一层券形大门.墨色花岗石嵌门套,一、二层间外墙有暝芾形饰线条,采用凹凸手法处理临街窗和墙石。檐口简单线条,人口处顶部略隆起,山墙饰以简单刻花图案。房间高大明亮,地板地,木制护墙板。建筑造型简洁、典雅。
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1922年同盐业银行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组成四行联合营业事务行,后又组成“四行准备库”与“四行储蓄会”,成为北四行成员之一。1923年10月,青岛支行在天津路成立。1931年升格为分行。此建筑1934年始建,由中国建筑师罗邦杰设计,新慎记营造厂建造。建筑呈现“L”形,主入口位于中山路与肥城路交界口,地下四层,地下一层,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白色花岗岩贴面,入口四周为黑色大理石门套。体现出对称、均衡、稳重、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局部保留西洋装饰。
大陆银行青岛市分行旧址:大陆银行旧址,位于市南区中山路70号,建于1934年。青岛近代银行建筑。占地面积7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582.7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罗邦杰设计,新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平面呈L形,坠落在中山路、肥城路拐角处。地上4层,地下1层。花岗岩方石砌基和贴墙面,平屋顶形式。主人口位于拐角处,中轴线布局,一层券形大门.墨色花岗石嵌门套,一、二层间外墙有暝芾形饰线条,采用凹凸手法处理临街窗和墙石。檐口简单线条,人口处顶部略隆起,山墙饰以简单刻花图案。房间高大明亮,地板地,木制护墙板。建筑造型简洁、典雅。
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1922年同盐业银行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组成四行联合营业事务行,后又组成“四行准备库”与“四行储蓄会”,成为北四行成员之一。1923年10月,青岛支行在天津路成立。1931年升格为分行。此建筑1934年始建,由中国建筑师罗邦杰设计,新慎记营造厂建造。建筑呈现“L”形,主入口位于中山路与肥城路交界口,地下四层,地下一层,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白色花岗岩贴面,入口四周为黑色大理石门套。体现出对称、均衡、稳重、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局部保留西洋装饰。
1949年后,银行先后通过北五行(北四行及由北四行联营机构改组的联合银行)的“联营联管”和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于1952年关闭。此楼曾先后作为中国食品进出口公司,山浮大酒店等,当下为麦当劳。
![]()
青岛商会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72号,建于1921年。德国三段式建筑。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拉毛墙面,折坡屋顶。中轴线式布局,正门东向,两侧有翼门,花岗石砌门套,上有山花雕饰,檐口作平面处理,左右各有一尖顶式堡楼,上复绿色铜皮。屋面有气窗。西面有露木敞廊凉台。室内有木扶梯,房间高大宽敞,内设地板。一、二层内过道长廊中分房间。建筑格调清新典雅,颇具特色。
青岛商会的前身是青岛商务公局,始成立于1902年,位于天后宫。1910年,经胶澳总督批准,转呈清政府农工商部备案,发给“关防”,正式成立青岛华商商务总会。1916年,青岛华商商务总会改组为青岛总商会,在会商号180个。日占青岛时期,在中山路72号重新组建青岛市商务会,采用董事制。1940年,在会商号已达2840个。抗战后,1946 年4月青岛市商会成立。内设秘书室及总务、商工、调查3个科,计有公会会员75个,所属商业同业公会会员63个。
现在该楼已由温州商会投资,定位以温州名牌产品为特色的集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场发,已于2011年12月完成。
青岛商会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72号,建于1921年。德国三段式建筑。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拉毛墙面,折坡屋顶。中轴线式布局,正门东向,两侧有翼门,花岗石砌门套,上有山花雕饰,檐口作平面处理,左右各有一尖顶式堡楼,上复绿色铜皮。屋面有气窗。西面有露木敞廊凉台。室内有木扶梯,房间高大宽敞,内设地板。一、二层内过道长廊中分房间。建筑格调清新典雅,颇具特色。
青岛商会的前身是青岛商务公局,始成立于1902年,位于天后宫。1910年,经胶澳总督批准,转呈清政府农工商部备案,发给“关防”,正式成立青岛华商商务总会。1916年,青岛华商商务总会改组为青岛总商会,在会商号180个。日占青岛时期,在中山路72号重新组建青岛市商务会,采用董事制。1940年,在会商号已达2840个。抗战后,1946 年4月青岛市商会成立。内设秘书室及总务、商工、调查3个科,计有公会会员75个,所属商业同业公会会员63个。
现在该楼已由温州商会投资,定位以温州名牌产品为特色的集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场发,已于2011年12月完成。
1927年,山东掖县夏邱堡乡西庄子村人王德聚与同乡王振六在青岛合伙开设了义聚和钱庄,号址在保定路5号。经营一年多后,双方遂协商分号,后王振六独资开设了福聚和钱庄,而王德聚则以其本人及二哥王聚义、弟弟王聚合弟兄三人名字的末后一字为名,于1928年2月在原址开设了义聚合钱庄。王德聚任经理,王德合任副经理。义聚合钱庄开张后,王氏弟兄同心协力,制定严格的店规,并实行严格的用人制度和管理,业务上开拓经营,很快便形成自已独特的经营方式。此后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义聚合钱庄由一个小小的钱庄迅速发展成拥有百万以上资产的大企业,跃居本市银钱业之首。1930年,又分别在大连筹建开设了义聚合分号和义聚隆百货店,并先后与人合作开设了德源油坊,购买了玉生池澡塘。1934年,义聚合迁入中山路82号中国银行旧址营业,扩展了业务。在经营中,义聚合钱庄除办理存款、放款及汇兑业务外,还兼营土产业务,并取得经纪人资格,以委托代买代卖,从中大量收取代理费。其经营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钱庄本应以存、放、汇兑为主要业务,而义聚合却以经营土产为主,钱庄为副,这种本末倒置的独特经营方式,给王氏弟兄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们购置办公大楼、仓库、建造别墅,成为当时青岛的富有者。
1938年日占青岛后,店址被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占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营业。1949年歇业。现由中信银行使用。
1938年日占青岛后,店址被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占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营业。1949年歇业。现由中信银行使用。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93号,罗马式建筑。建于1929年。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柱式"罗马建筑,建筑占地1371平方米,为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总建筑面积3814.76平方米,门前有4根高约11米的钢筋混凝土科林新廓柱。主入口位于柱廊的中轴线上,墙身均用花岗石贴面,底层营业大厅近150平方米,其地面、护壁楼梯、方柱等均用琢磨精巧的大理石镶铺,一楼为宽敞的营业大厅,地下室则是钢筋混凝土浇注的金库。
交通银行是旧中国四大银行之一,1923年在青岛设立分行,后在中心商业街中山路建造了这座银行大楼。曾为联合准备银行青岛分行、中央银行青岛分行,青岛解放后一直为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
山东大戏院旧址:位于市南区中山路97号,建成于1931年,面积1500多平方米,四层楼,其中一、二层为观众厅,共有750个座位。以山东大戏院、中和戏院等为首的众多戏院、影院是老青岛人娱乐生活的聚集之地。
这座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打破了外国人的垄断,为中国影片的放映提供了阵地。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举行开业典礼,同时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开业仪式上,特地从上海邀请了电影《歌女红牡丹》主演、有中国电影皇后美誉的胡蝶来剪彩,当时中山路上人如潮涌,“追星”一族都争相一睹“皇后”风采。开张之后,山东大戏院专门上映我国明星、友联、百代、天一等电影制片厂出产的影片,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
山东大戏院解放后更名“中国剧院”(现在的公交车站名仍称中国剧院),文革中一度改名为“新中国电影院”。1986年更名为“中国电影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和红星电影院平分了岛城电影院的票房。
![]()
这个路口就是德县路和中山路的交叉口了。中山路从这里被人为地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当时的中山路被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德县路口为界,南部的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旅馆鳞次栉比,是异国风情浓郁的欧人居区;北部的华人居区则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里院里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民气息。由于这种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也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独特格局。北段自德县路口至大窑沟,属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开辟略晚,主要是从大窑沟运砖瓦至观海山和信号山,建造胶澳总督府和总督官邸,称山东街,俗称大马路。南北两段的道路、建筑各不相同,差别很大,仅南段的路面就比北段宽出六米。建筑风格在建筑风格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山路南部的建筑高大雄伟,设计巧妙,造型美观,形式各异,大多数都有高大的山墙和塔楼。中山路北段华人区的建筑是一些二层楼房,低矮、阴暗、潮湿,形式也大同小异,与欧人区的建筑相比缺少了高大的山墙和塔楼,缺少观赏价值,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华人区的建筑虽然没有欧人区建筑高贵华丽,但它却是民族资本商业的发祥地,并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孕育和诞生了像春和楼、亨得利、谦祥益等众多的民族商业老字号,并且带动了整个中山路的持续繁华,直至上世纪90年代。
那时的中山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青岛绝对的中心。在上世纪初,青岛已成为贸易自由港,这使得当时许多国际贸易公司抢滩中山路。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步入鼎盛的中山路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交通银行等各类官办、私营银行、钱庄凭借着自己的雄厚实力在此立足。中山路金融商业中心地位可见一斑。中山路北段,则是青岛本土老字号的集中地,顺兴楼、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亨得利等众多商家,都借中山路的商业氛围而日渐突起。“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们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足见中山路在当时人们心中那不可取代的地位。
中山商城:这是青岛的一处著名的地下商业街,也是女人们特别爱逛的地方。中山商城位于青岛市中山路113号甲,是青岛市著名的地下商业街,内有240余家经营各式服装的店铺。商城于1997年11月底开始营业,商品种类繁多,主要经营服装、箱包、皮具、金银饰品、鞋子、化妆品、工艺品等。青岛中山商城作为本土的时尚风向标,引领着岛城时尚达人走在潮流前沿。在中山商城能够挑选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女性对美丽和时尚需求的服饰。商城内经营的各色店铺,拥有其独特的流行元素,品味超前的个性服饰,美轮美奂的箱包鞋饰,跟随时尚的步伐,走在潮流的尖端,游走在商城区间,总能在店中发现意想不到的宝贝,演绎潮人自己的时尚,每一季都成为达人的闺蜜,在中山商城将淘出品味,淘出焦点。
有特色的两家店铺......
劈柴院:作为青岛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里面更是各类民间艺人云集,说唱杂耍热闹非凡,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也是在此崭露头角。1932年,年方18岁的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以后,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劈柴院也是青岛著名的小吃街,有经久不衰的“国足臭豆腐”、青岛十大名吃“王姐烧烤”的发源地、传统的“劈柴院锅贴”、地道的“老青岛沙锅”,当然还有最具青岛特色的“海鲜烧烤”。如果你是戏剧迷,那么“江宁会馆”是不二选择,传统老式的茶艺、青岛风味小炒、更有青岛当地戏剧“柳腔”、“茂腔”等的真人演出。劈柴院极具青岛的风俗特色,很好的诠释了青岛的民风、民俗。
谦祥益青岛分号旧址:青岛谦祥益创建于1911年,是章丘旧军孟家祥字号企业和青岛老字号绸布业商店之一,位于北京路9号。资金白银3万两。其门头字号为清朝翰林、法部侍郎王序(同音字)所书写。孟家先后在周村、郑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武汉、济南、烟台等地设立若干总号、分号近20处,投资白银合计400余万两。抗日战争时期,谦祥益经理时品三兼任青岛市绸布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及青岛市商会会长。1955年谦祥益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成为国营企业。“文革”期间老字号招牌被砸,更名为青岛东风绸布商店,1970年又更名为青岛绸布呢绒商店。1985年恢复原店名,这座百年历史的老楼至今还在北京路上。只可惜,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1987年谦祥益又与全国200多个厂家联合发起成立全国纺(针)织品“祥”字老号联合会,进一步沟通了与各地的纺织品产销联系,经销杭州、上海等地名牌产品。
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的位置极为特殊,它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的北端,同时成为五条交叉路口上最重要的建筑标志。再往北就是闻名岛城的大窑沟。这处建筑现在是青岛市商业银行中山路支行办事处,历史上一直是电业管理部门的办公地址,曾经是青岛电业局青岛市供电公司、市三电办公室等电业管理机构。
史料记载,这座塔楼建于1914年至1922年之间,也就是建于青岛第一次日占时期。
日本人于1914年战败德国,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日本人顺着德国人的青岛规划图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从大窑沟、市场三路、聊城路向北修筑自己的商业势力范围,将中山路最北头仅有的一点点空地,建了一座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塔楼。从班鹏志1922年12月10日后不久编撰的《接受青岛纪念写真》中所收录的图片看,至少在1922年时,此建筑还是一座有圆形塔顶的孤零零的塔楼,塔楼北边和西边的三层建筑是在后来加建的。从照片上看,圆顶之下设有观景台的这所塔楼,像个大型供水装置(水塔,作者按),塔楼入口面东,中部和顶端开有竖长的窗户。从西北两个方向看,塔楼远远高出周遍建筑,其外立面的竖向装饰,则加剧了观者对其高度的敬畏。
日本人于1914年战败德国,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日本人顺着德国人的青岛规划图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从大窑沟、市场三路、聊城路向北修筑自己的商业势力范围,将中山路最北头仅有的一点点空地,建了一座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塔楼。从班鹏志1922年12月10日后不久编撰的《接受青岛纪念写真》中所收录的图片看,至少在1922年时,此建筑还是一座有圆形塔顶的孤零零的塔楼,塔楼北边和西边的三层建筑是在后来加建的。从照片上看,圆顶之下设有观景台的这所塔楼,像个大型供水装置(水塔,作者按),塔楼入口面东,中部和顶端开有竖长的窗户。从西北两个方向看,塔楼远远高出周遍建筑,其外立面的竖向装饰,则加剧了观者对其高度的敬畏。
史料上对这处建筑的具体年代和内部设置,没有很详细的记载,但从内部结构来看,有五层内室,旋转而上的楼梯,塔楼的最上层是一个环周的窗户,更像是一处观光塔或者是瞭望塔。
日占时期该处塔楼是一座孤立的单一的塔楼,并没有相配套的其他建筑。设想一下,是不是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建筑是在1922年日本人交出青岛前的迅间,日本人还没有完全完成这栋建筑的全部施工,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就匆匆撤离青岛了呢?或者说这就是一座日本资本势力的象征性建筑?为的就是在中山路商业街的大窑沟中心,建一座征服青岛的“功碑”。直到若干年后,在塔楼的北、西两侧,才又加盖了与之配套的平顶三楼,算是中洋搭配的一座混合体,但也掩饰不了此塔楼的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