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宁波路上的名人故居——王度庐故居(宁波路4号)

$
0
0
宁波路上的名人故居——王度庐故居(宁波路4号)
       近期一直在追随着岛城名人的脚步,这些名人故居大多大门紧锁,静静地伫立于大青岛的喧嚣之外,也曾见过王统照故居的破败,但今天沿着宁波路追寻王度庐故居时,真的被惊呆了!!!

       2000年由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由周润发、杨紫琼和章子怡等联袂主演的《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卧虎藏龙》的真正作者就是王度庐,他与青岛很有缘分,一生中的所有武侠小说都写于青岛。

  王度庐的一生颠沛流离,出生在北京,幼年丧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全靠自学,常去北大旁听,在北京图书馆看书,接触中外文学,竟就此入门。
  1933年后,因时局动荡,他辗转流亡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其间做过报纸编辑,当过小公务员,因既无学历又没关系,性格又内向,屡被辞退,颠沛流离中唯一的慰藉便是在西安娶了李丹荃女士,伴他一生。
  1937年,他来到青岛,在这里生活了十二年。他到青岛,本是投靠妻子李丹荃的大伯,这位大伯生活优越,本可让他们安顿下来,谁知不久后便遭遇日军入侵,1938年1月,青岛沦陷,大伯的房子被日军占去,只好在青岛宁波路4号租了房子,一大家子住在一起。
  如今的宁波路4号仍是民居,颇为残旧。当年这里也并非高尚住宅区,小楼的形貌和设计都不出彩,隐约间可体会到王度庐的落魄。就在这小楼的陋室中,他写成三十几部小说,且多连载于《青岛新民报》。
  1938年6月1日,他开始连载武侠小说处女作《河岳游侠传》,首次使用笔名“度庐”,据说有“寒门度日”之意。这本《河岳游侠传》属牛刀小试,并未出版单行本,而之后的《宝剑金钗记》则让他声名鹊起,连载结束不久,报社就推出了单行本,不及一月便售罄,又重印五千部,不久又售罄,于是一印再印,共售出数万册。之后多年间,他陆续出版数十部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其中《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这五部曲,是他奇情武侠的巅峰之作。
  他的作品虽走红,但抗战和内战期间稿费微薄,所以即使他出手极快,十分高产,仍难以糊口,写小说之余还得四处打散工,如在学校代课、在赛马场做售票员等,1946年春节更是要举家摆地摊卖春联以度年关。
  据王度庐的夫人李丹荃回忆,他“写东西很快,并不十分推敲字句,常常是振笔疾书,数页下来一气呵成,不留底稿,不看二遍”,现在想来,他全靠自学,所倚仗的无非是读过的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却能运笔如飞,简直是神奇。
  那时,王度庐的连载被认为是“青岛沦陷区苦难人民的精神慰藉”,甚至有“订报只为看王度庐”的说法,不少读者逐日剪报,将他的连载小说装订保存。《青岛新民报》的发行区域,也因为王度庐的连载扩展至诸多省区,堪称报业奇迹。另外,因他的作品大多出了单行本,影响极大,甚至在非沦陷区的大后方也极流行。
  据李丹荃回忆,王度庐在女中代课时,甚至还有对其连载入迷的学生跑上门来询问结局,更有女生同情言情小说《落絮飘香》中女主角范菊英的不幸遭遇,跑来求情,希望王度庐不要把菊英的下场写得太惨。
       因为这半生的颠沛流离,王度庐的作品总脱不开孤独惆怅的意味。又因年少丧父,他笔下的主角也多是孤儿,四处漂泊,处处遭冷遇。小说里的那些欲说还休,怕是只有亲历这切肤之痛,才可以写出来吧! 
       解放后,在"左"的文艺政策之下,武侠、言情小说都被作为黄色小说打入冷宫,“王度庐”也就在文坛上“消失”了。直到李安拍《卧虎藏龙》获奖,人们这才知道王度庐。其实老一辈人尤其老青岛人挺熟悉王度庐,他在报纸上写连载,人们那时看报就为看王度庐的小说,有‘满城皆看王度庐’的说法。”
  1949年,先生夫妇先到大连工作,四年后调至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今辽宁实验中学)任教,又因自己的名气,曾任沈阳市人民代表,皇姑区政协委员。“文革”中,先生被“送”到农村,1977年2月年病逝于铁岭。在这28年间,他再也未写过小说。
  那满满当当的几十部作品,就这样留在了他在青岛的岁月里,后人念及,只能徒添感慨。

       一生武侠留琴岛
       在搜索王度庐的创作年表时,可以看到抗战结束后,王度庐主要在《青岛时报》和《青岛公报》连载自己的小说。其间可以看出创作量是非常大的,从1937年偕夫人李丹荃来到青岛,至1949年带着夫人前往大连定居,一共12年的时间里创作有25部武侠小说和8部言情小说。其中武侠小说以《藏龙卧虎》和《铁骑银瓶》为代表,言情小说《虞美人》等为代表。
       王度庐所有的作品均是先在报刊、杂志连载后出单行本,影响之大,甚至在非沦陷区大后方也极为流行。王度庐的名气之响到了何种地步?古龙每每都要在自己武侠小说前言中提起最喜欢民国的两位武侠作家王度庐和朱贞木。曾有评论认为,王度庐在现代文学“雅”和“俗”的融合方面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金庸,如果没有王度庐这样的作家,便不会有后来的金庸,金庸自己也认为王度庐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一个起承前启后的作家。
       可惜,一代武侠小说大家因为历史原因,于1949年去到大连当老师后,再也没有写小说,王度庐的创作时光在1949年1月16日戛然而止,当时他在《民治报》连载《玉佩金刀记》,只写了16期,永远未完待续……王度庐将其一生的武侠留在了青岛,也留给了青岛后人一笔骄傲的文化财富。
       半生落魄居斗室
       王度庐在《青岛新民报》连载自己的武侠处女作《河岳游侠传》时,给自己取笔名“度庐”,据说有“寒门度日”之意,由此似乎可以窥见作家那时生活并不如意。确实,当时王度庐带着夫人李丹荃来到青岛本是投奔李丹荃亲戚,无奈抗战时局混乱,这亲戚的房子被日军占去,王度庐一家四口只好在宁波路4号租住了一间小屋子。王度庐虽然武侠小说写得名气极响,却稿费菲薄,那时战乱交通不便,许多稿费他都收不到,虽然后来也发行了很多单行本,但大多是盗版,他也是收不到稿费的,所以王度庐的生活一直很拮据。由此可见,宁波路4号绝不会是像小鱼山、观象一路一带都是别墅了,其实至今这里还是平民区,见不到高档社区。

       详说王度庐:
       王度庐(1909年-1977年),满族,原名王葆祥(后改名葆翔),字霄羽。“度庐”是其写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他与“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北派五大家”。
       王度庐,1909年9月13日(旧历七月廿九),生于北京一户贫困的旗人家庭,原名葆祥(后改为葆翔),字霄羽。父亲在清宫管理车轿的机构里当小职员。1916年,父亲病故,家境日蹙,全靠母亲和姐姐为人帮佣及做针线维持生活。自己十二岁起,也开始在外赚钱谋生,学业则一直断断续续,全凭自己苦修,自小的困苦环境,也间接造成日后在作品上的悲剧观点。早期创作言情小说。有《琼楼春情》《落絮飘香》《冷剑凄芳》《翠陌归人》《朝露相恩》《海上红霞》《朱门绮梦》等。1931年,受《小小日报》主办人宋心灯之聘,担任该报编辑。开始发表系列性的侦探小说,署名“霄羽”;也写短评,署名“柳今”。
       王度庐成年后的生活十分困苦,民国廿九年时,得到一名友人帮助,在《青岛新民报》上发表武侠处女作《河岳游侠传》,自此便开始了其一生的武侠创作;王度庐的武侠创作虽然名气极大,但是刚好碰上抗战时期,收入并不算丰硕,常常得四处打零工,才能养家。抗战结束後,上海励力出版社本来要重新出版他的着作,因上海解放,半途而废;1956年时,他曾一度当上沈阳市政协委员,但是又遇上文革,身份又被拨掉,可说一生十分坎坷,直至1977年为止,王度庐逝世,这才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1945年夏,在青岛《民治报》连载武侠小说《金刀玉佩记》(未完)。抗战胜利之后,曾在青岛市摊商公会兼任文墨,但仍以写作为主。直至1949年,陆续撰写、出版小说《雍正与年羹尧》(即《新血滴子》)、《风雨双龙剑》、《绣带银镖》、《宝刀飞》、《燕市侠伶》(未完)、《粉墨婵娟》、《绮市芳葩》(疑未完)、《洛阳豪客》、《龙虎铁连环》(未完)、《风尘四杰》、《香山侠女》、《金刚王宝剑》、《春秋戟》(疑未完)、《紫凤镖》等,多为中篇。

       创作风格
       30年代中期,王度庐改写武侠小说,以言情小说的笔法创造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王度庐的特点,是能够充分把握江湖儿女内心的矛盾、人性的挣扎、爱恨交织的复杂情境,写情则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写义则慷慨侠烈、血泪交迸,并因此谱成一部壮烈深沉的“武侠悲怆命运交响曲”使“剑胆琴心,侠骨柔肠”的书剑名士之气和恩仇江湖之情深入到武侠小说的灵魂深处。
       1.描写朴实、简单:在王度庐的作品中,看不到诡谲的斗智争霸,也看不到华丽的武林奇学;事实上,在他的作品中"点穴"已经是一门十分深奥的绝技,更别说有轻功、内功的描写了;不过这样的文字不但不会令读者感到不能接受,反而有了另一种的感受,因为王度庐的作品虽然情节简单,却在朴实的描写中,透露出深刻的人性和爱情的成份,这在当时的武侠盛世,是另一种成功、独特的尝试。
       2.悲剧思想:不只是武侠小说,事实上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悲剧的结局一直是很少见的,但是王度庐的大部份作品却多半是悲剧结局,或许是因为自幼受尽穷苦的背景,使他有这种创作思想。王度庐式的悲剧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牺牲,反而有点像是命运的作弄和世俗的无奈,似乎在向读者诉说着人间的现实与无情。
       与其它同期的作者如还珠楼主相较,王度庐的作品因为倾向朴实、简单,反而没有"枝繁叶茂、尾大不掉"的缺点,但是许多作品中,却常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在原本已经可以结束时,没有结束,减低了读者想像的空间,这是十分可惜的地方。

       作品评析
       在“北派五大家”中,王度庐独以悲情武侠著称,使得言情武侠小说旁支斜出又出现新的类型。从1938年开始,他连续写下《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五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武侠小说,成为他的代表作品。五部小说共包括三个悲剧侠情故事:江小鹤(后称江南鹤)和阿鸾、李慕白和俞秀莲、罗小虎和玉娇龙的爱情纠葛。最后一部《铁骑银瓶》写玉娇龙产下与罗小虎的私生子(韩铁芳),却又被人调换为女(春雪瓶),上一辈的情义演化为下一辈的情义;后来韩铁芳千里寻亲,在荒漠分别遇到生身父母而不知,父母又辗转死在儿子的面前;韩铁芳和春雪瓶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龙埋大漠”,“虎葬冰山”,弥天之憾,复何以堪!
       这五部作品构成了所谓“鹤-铁系列”,其中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展示社会风貌最为广阔生动的,当属《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1941年开始在《青岛新民报》连载,连载时名为《卧虎藏龙传》,题中暗嵌主人公罗小虎和玉娇龙之名,并喻示了他们的命运。玉娇龙身为九门提督之女,虽爱罗小虎,但为维护父兄官誉却不得不嫁丑翰林鲁君佩;玉、鲁大喜之日罗小虎闹婚,玉娇龙出走,倚仗盗来的青冥剑之利横行江湖;又因盗“九华秘籍”而受制于女贼耿六娘,为此遭李慕白、俞秀莲等“侠义道”围攻;后来得知母死家败,借机巧施跳崖之计,遁迹后与罗小虎相见,但又碍于封建门第观念,认为侯门之女终究不能委身盗匪,遂于一夜温存之后,仍然孤剑单骑,远走大漠。
       小说刻画玉娇龙这一人物极为成功。她是刁蛮任性、为所欲为的侯门之女,又是敢爱敢恨、豪情万丈的江湖女侠。她既具争强好胜的叛逆性格,不服输不信邪,所以敢于盗剑,敢于向俞秀莲挑战;却又冲不破传统名教观念的束缚,不敢“败坏门风”,只能怀着一颗破碎之心黯然离开。她那官家大小姐的身份恰是她心头无形的桎梏。台湾学者叶洪生先生认为,“作者悲悯地将玉娇龙这种对封建门第观念视同‘原罪’,并予以无情地揭露、鞭挞,正要世人认清其祸害本质所在。”而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借玉娇龙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方得以显示。在揭示人物内心上,作者甚得力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运用较为成功。
       《卧虎藏龙》中另一个成功的人物是铁小贝勒府的教拳师傅,绰号“一朵莲花”的刘泰保。他不仅是书中起贯穿作用的线索人物,而且是一位被塑造得最为血肉丰满、最具“浑圆”特征的角色。书中的刘泰保生性嗜赌好吹牛,喜欢管闲事、打不平;又爱慕虚荣,想入非非,常自以为是。他是北京市井中的混混头儿,故有几分“青皮”习气,但遇事却能“咬住不放”,用徐斯年先生的话说,是能够“用咬住不放的‘青皮’精神来伸张正义”,屡败屡战,永不气馁,既可憎可笑,又可爱可敬。由于熟悉北平下层社会生活及这一阶层各种人物的生动个性、语言心态,王度庐写起刘泰保这样的市井人物显得得心应手,格外入神。据说李安的电影里,刘泰保的戏要比较重,可惜的是,为了突出女主角,很多都被剪掉了。
       王度庐不擅长写武打,他小说里最绝顶的武技无非“点穴”,春雪瓶的连珠袖箭即可射得众多高手望风披靡。对他作品以情取胜的特点,叶洪生是这样评价的,“说来也怪!王氏书中没有奇幻情节,没有神功秘技,甚至连江湖帮派、武林高手都没有——简直不像是一般所熟悉的武侠小说!乍看之下,王派‘江湖’平平无奇,‘武艺’十分笨拙!其塑造的英雄儿女常唉声叹气,又心有千千结!似乎没一个叱咤风云的好汉,只有‘举杯浇愁愁更愁’……但细加品味,掩卷深思,他们的身影却都活生生、血淋淋地直逼眼前!泣诉江湖儿女生命的悲情、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
       王度庐的语言朴拙,虽然有时失之粗糙,但并非缺乏功力。深厚的传统底子加上新文学的滋养,使他的小说妙笔时出,常得意境之美。作为北京长大的旗人,王度庐行文幽默,有一种自然流露的京味儿,他的作品应当算作京味儿文学和旗人文学的一部分。
       长久以来,虽然普通读者对王度庐和他的作品知之甚少,但很多研究者却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如徐斯年、叶洪生诸位先生,就撰写过不少介绍和评论文章。
       在武侠小说家里,新派大侠古龙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中,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
       在海外,美国的《侨报》90年代初就连载过王度庐的小说。然而,直到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问世,才真正使王氏作品光芒再现。
       李安在台湾首次阅读小说《卧虎藏龙》之后便一直都想把它拍成电影。他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我最欣赏作者的传统手法,对中国古典社会文化充满怀旧味道,某种程度上,它十分写实,没有哗众取宠,没有离经叛道,而且女角的设计尤其突出,还有一个悲剧结局,两者都是武侠片绝无仅有的。”对于从小做着武侠梦,但又向来以文艺片见长的李安,文人气息重、传统意味浓的王度庐作品恰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 

       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掀起了“王度庐热”,群众出版社向王家买下版权,出版《王度庐武侠言情小说集》(已出《卧虎藏龙》);日本的一家出版公司也前来联系,要翻译“鹤-铁系列”。影视方面,李安表示要把“鹤-铁系列”继续拍下去,而大陆与台湾合资拍摄的电视版《卧虎藏龙》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新世纪带来了新契机,王度庐和他的作品终于受到了公正的对待。

       王度庐故居就说到这儿,下面的图片为宁波路上的老建筑,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它们所知道的历史......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13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