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
0
0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青岛的街道总是纵横交错的。观象一路的初始端与平原路、黄县路、观海二路交错在一起。站在路口,就可以看到这座较为高大的建筑,建筑的右侧小道,即为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是青岛著名的环形路,它围着观海山转了一圈,从平原路进去,无论向左、向右都会转回原处。严格说,观海二路不是“O”形而是“Q”形,因为在西边有一支路直通观海山巅。这是青岛三怪中仅存的一怪了。其他两怪都已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消失于历史的时空中了。

       青岛的城市道路有三大怪,这三大怪分别是 “波螺油子”、“马路盖在房子里”和“转了一圈又回来”。

“波螺油子”位于胶东路,“波螺油子”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酷似“波螺”。“马路盖在房子里”则说的是沧口路与易州路交界处的大台阶。“转了一圈又回来”指观海二路,观海二路是一条围绕着观海山建成的道路,整条道路呈环形闭合形状,人们沿着路走一圈,能够回到当初的起点。这是目前惟一留下的一怪。

 

       从这个路口下去,就是观海一路。和观海一路比起来,观海二路显得朴素些. 一幢幢小楼缀满山坡, 泛着青光的石阶被踩得高低不平, 花岗岩的石墙,蜿蜒的小路,静静地守望着青岛的百年历史变迁,赋予了这里别样的韵致。

       站在路口左右看,左侧为观海二路3号,右侧则为观海二路75号。很晕吧!

       拐角处为观海二路1号,曾是日伪时期青岛邮政局局长的公馆,不过,这座一号大楼怎么看也像是新建筑了......

       老青岛,城市风貌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为特色。“红瓦、绿树”主要体现为绿树园林中红顶单体小楼。有人认为这些小楼都是德占时期所建,其实不然。德占时期主要建了一些公用建筑,单体小楼并不多。
       青岛现存的单体小楼中,金口一、二、三路一带的多为欧美人所居住,黄台路一带的主要是日本人居住,观海一、二路的则以中国人居住为多,其中观海二路住过一些文化名人。

 

       透过掩映的绿树,可以看到绝佳的风景......

 





       好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门啊......

       青岛沦陷时期,有居民离青,使日本人也得以入住观海二路,如观海二路1号曾是伪青岛邮政局局长公馆,5号是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社长住宅。


 





       王统照故居左邻,苏白自题书斋为“不三不四斋”。

    观海二路49号是“王统照故居”。王统照,字剑三,新文学运动早期已是著名文学家。蒋介石4.12政变后,国内局势混乱,1926年王统照来到殖民地青岛,在观海二路购地筑宅,门牌号为49号。故居的院墙已斑驳脱落,铁质的大门紧锁着,院墙很高,只能从外边远处遥望一下它的大致样子。

       院内有三进石阶,第一进石阶上是会客室和看门人的居室;第二进石阶上是庭院;再经过第三进石阶是曲尺型的平房,这里才是主人的书斋和卧室。王统照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 "望海楼",并在书房外修建了一个小平台,名 "望海台". 由于要三上台阶,所以许多人写作“小楼”,其实只是平房,其墙外就是观海山巅。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等文艺巨匠时常前来.        王统照宅是青岛文人雅集之处,本市作家及外地来青作家无不来此。当年他与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箫等文坛巨匠来往甚密,每每相会,登台望海,高谈阔论,品茶叙旧,气氛十分热烈,红学家俞平伯有诗:"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这个“地势耸然,居高临下,大海尽收眼底,四周环境格外清静”的居所给他提供了静心创作的条件,并在青岛《民报》杜宇、姜宏的支持下,创办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在青岛微微咸腥的日子里,王统照的才思如大海潮汐一样日夜不朽,创作了包括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短篇小说《号声》、诗歌《这时代》、散文集《片云集》、《青纱帐》等在内的大量作品。1950年3月,王统照去了济南,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
       1956年王统照曾为其旧居题诗: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三十年代的青岛,鸿儒汇聚,名流云集,这条风光的旧路,印记了那个时代. 当年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除了眼前这座物是人非的院落。




 














       两座双生姐妹样的洋楼......






 

       一条不长的石板路通向观海一路,一座绿树丛中的小小宾馆,让人感到了历史静静流淌的声音......

       观海二路7号......

 

 
 

        著名篆刻家苏白,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戏校校长孙毓敏都曾住在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13号甲是王献唐的故居, 后捐献国家。王献唐(1896—1960),山东日照人,我国著名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他幼承家学,国学功底颇深。1913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在青岛任记者,住于观海二路13号。先后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一等秘书及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 1928年去了济南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任职期间馆藏品大富,蜚声海内,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图书文物重镇。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孔子嫡裔、衍圣公孔德成拜他为师。受益匪浅。解放后,王献唐曾任山东省文物委员会主任,他的墓在浮山之阳茅岭。在康有为墓之侧。

     王献唐一生嗜书如命, 收藏无数,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 不惜重金购买, 为挽救和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居功至伟. 解放后, 向国家捐献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 他于诗、书、画、印等传统才艺亦功力深厚,无学不涉,涉无不精, 一生专著50余种,约两千万余言. 虽然历尽沧桑,但所幸许多重要的文稿还完好如初, 青岛出版社已准备陆续出版这些遗稿。 
    对于这位先生,知之甚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课堂上,他的著作,没有看过一本. 对他的生平,略有所知. 虽然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 对他的全部钦佩,应在学问之外。

 

 



       观海二路5号是日本株式会社社长的宅邸......



 

 

 

 

    观海二路3号,是 "岭南才子" 黄公渚的书斋. 那是一座单体小楼。黄公渚(1900—1964),字孝纾,福建长乐人,出身世家,擅诗词,工书画。1934年首次来青岛执教于山东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去了北平,1946年山大复校,又重来青岛,任中文系教授,授楚辞、宋词,自题书斋为“七十二叠山房”,为当时文人画师雅集之处,启功、张伯驹等来青岛时均到曾其书斋朝夕切磋画艺,诗词酬唱。

    1964年,先生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在泉城自缢身亡. 文革尚未开始,先生以一死避开了以后的劫难. 苦心收集的善本书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画以及书画创作、文学手稿,毁于一炬, 故居易主。 
    1980年, 山东大学为黄公平反, 补开追悼会。 
    如今, 观海山下的这幢小楼,小巷寂寥,庭院空空,现在的主人将楼内外装修得很好,当年的遗迹仅存一丝余晖, 书画余香似有似无......

       转了一圈,果然又回到了原点......

 




       严格说,观海二路不是“O”形而是“Q”形,因为在西边有一支路直通观海山巅。顺着观海二路东侧的台阶而上,可直达山巅。观海山是座很亲切的小山,是青岛市区十山中最小的一个。观海山海拔66米,面积5700平方米,与海岸最近距离为600米。20世纪20年代初建有观海方亭和观海台,始称观海山。观海山巅,胶澳督办赵琪建有一处观海亭,为青岛十景之一,诗云“风帆叶叶远浮空,海色山光上下同。最是雨余东望处,红楼翠岩夕阳中。” 
    1946年这里曾有一处商业广播电台,不播时事、新闻,只播文艺节目和插播广告。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3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