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象二路

$
0
0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象二路


       圣保罗大教堂的旁边就是观象二路了。观象二路由胶州路口向山顶伸展,分作两条,一条是可以通行车辆的正路,盘旋至山顶,一条是供人行的石阶路,直达山顶。

       观象二路1号是基督教的圣保罗教堂。基督教在世界、在中国都分很多教派,信义会(亦称路德教会)是其中一派,在中国是一个较大的教派。1897年德占青岛后,德国基督教信义会的柏林教会派传教士昆祚等来青岛。昆祚既是青岛信义会的传教士,又是德国胶澳总督的顾问。在青岛,信义会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还拥有一处公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国信义会也陷入经济困难。1925年,美国信义会以2万美元买下了青岛信义会财产,名为鲁东信义会。青岛信义会教堂原在胶州路、易州路口,规模很小,1940年在观象二路建成了新址,称圣保罗堂,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仿罗马风格,红清水砖墙,除教堂外还有单钟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

       圣保罗堂旁为王大珩旧居,王大珩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年就读于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是国家“两弹一星”的元勋,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被称为“863计划”。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在青岛九中度过了他的中学时期,并和青岛著名海洋学家朱树屏先生结下了深厚情谊。

       王大珩祖籍江苏吴县,1929年,14岁的王大珩跟随父亲由北京迁至青岛,住在观象二路5号,就读于礼贤中学(即现青岛九中)。当时同班同学年龄多为18岁,甚至有20岁的,王大珩是最小的一位,只有16岁。王大珩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之余王大珩还常去父亲工作的青岛观象台观测天文气象。在青岛九中,留有两处王大珩的题词。一处是在校史馆内,王大珩为学校100周年庆题的字“百年树人,百年辉煌。”另有一处,是学生们的图书楼外侧的四个大字“见贤思齐”。

  青岛是闻名于世的中国海洋科学城,对虾、海带、紫菜人工养殖等一大批具开创性的发明与成果也始于青岛,这些成果的首创者朱树屏先生早年与学生时期的王大珩先生为科学救国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8年9月19日,朱树屏和王大珩等22位考取了第六届中英庚款赴英留学的留学生从中国香港登上了赴英国的轮船,至此,朱树屏与王大珩先生开始了他们的友谊。1942年朱树屏与王大珩及其他留英同学还共同编辑了《东方副刊》,将英国或国际上的学术研究新情况向中国介绍。。朱树屏任首届自然科学部常务主编,后因回国则由王大珩接任常务主编。

  抗战胜利后,留英学子们纷纷回到了祖国,满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壮志。朱树屏于1946年12月回到祖国,1947年在青岛创建了山东大学水产系。王大珩也于1948年回国,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虽然回国后,二人身居两地,但仍然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而经常在北京相会。

  2007年7月,为纪念朱树屏先生诞辰100周年,《朱树屏文集》《朱树屏传记》出版发行。病榻上的王大珩先生专为此撰写了“序言”,以表达对学友亦为挚友的怀念,《序言》最后的一句话:谨以此文纪念可敬佩的留英学友,世界著名的海洋生态学家和水产学家朱树屏博士。

       从这个小路口,可以斜插到江苏路......


 


 



       这条岔道里的建筑,门牌均为观象二路。斑驳的石墙,昭示着历史......







 















       观象二路曲折上行,它从胶州路口向山顶伸展,分作两条,一条是可以通行车辆的正路,盘旋至山顶,一条是供人行的石阶路,也达山顶。

       1930年,胡若愚任青岛市长(张学良在《回忆录》中说,是他推荐胡若愚任青岛市长的)。他任职一年间,建了两座公园,一座叫若愚公园,他离职后叫海滨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另一座即观象山的观象公园,一个大门在观象一路,一个大门在观象二路。
       观象山曾被认为是青岛赏夜景最好的地方,著名诗人王亚平为此写有《青岛的夜》一诗,诗中写道:“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朦胧的灯火,照着/朦胧的山色。//美呀,美呀!/青岛的夜,/静穆的天空,吹起静穆的风/静穆的风,盘旋在/静穆的山峰。”
       观象山巅是著名的青岛观象台,它是中国天文事业的发祥地,曾与上海、香港并称“远东三大观象台”。蒋丙然任台长,1928年设海洋科,宋春舫任科长,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发端。高平子任天文磁力科科长,在测量经度上有贡献,今山上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月球上有以高平子命名的山。
       1931年观象山上建了高14米、直径8米的穹顶天文观测室,“穹台观象”曾是青岛十景之一。
       中国全国水准原点也在观象山上,全国一切海拔标高均以这里为测定原点。



       观象二路10号正在大修,是与观象山上的石头楼同期建造起来的德式建筑,曾作为观象台台长官邸使用,从德占时期的台长梅尔曼到收回青岛后的蒋丙然都曾在此居住过。

       中国的气象事业始于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气象科的气象工作则由蒋丙然始创。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量度仪和超人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较好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 
       蒋丙然1883年9月3日生。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蒋仁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历任福建大学堂教务长。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蒋丙然自幼聪颖好学,受父亲“提倡西学,注重实业”的影响。
       蒋丙然少年时代在贞仁学塾求学,于1905年到上海先入法文学校学习法文,后入上海震旦大学物理科学习,受教于马相伯。他学习成绩优异,深受马相伯的器重,成为马相伯的得意门生。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并获比利时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最早派出学农的留学生之一。
       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1913年夏,应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到北京中央观象台任技正、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还在参谋总部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气象学。

       1924年2月,他代表中央观象台接收日本管理的青岛测候所,并将该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他出任台长,直至抗日战争期间青岛沦落止。
       民国13年(1924年)起,历任青岛市观象台台长、中国气象学会会长、国民政府教育译名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研究所筹备组常委。
       1932年丙然被意大利气象学会聘为名誉副会长,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丙然还担任国际天文联合会委员。
       抗日战争中,滞留北平,1938年1月,任沦陷区“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教授。
       1946年任山东大学教授,筹建山东大学农学院。不久,赴台。
       1946年12月至1966年12月,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讲授气象学。
       1958年8月17日 台湾气象学会和天文学会成立,蒋丙然分别被选为首届理事长。有译著《生与死》行世。
       1966年12月24日 病逝于台北。

       蒋丙然故居位于观象二路10号。蒋丙然(1883-1966),福建闽侯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蒋仁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历任福建大学堂教务长。蒋丙然在比利时获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1924年2月,他代表中央观象台接收日本管理的青岛测候所,并将该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他出任第一任台长。1938年1月,蒋丙然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任教授兼主任。1946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12月,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1958年8月17日,台湾气象学会和天文学会成立,蒋丙然分别被选为首届理事长。
       蒋丙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从第一届连任到第五届。蒋丙然在青岛气象台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量度仪和超人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较好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
       观象二路10号的德式别墅是蒋丙然在青岛的故居,蒋丙然住在这栋别墅的楼上,楼下一层曾是地震科科长王应伟的故居。1932年5月8日开馆的青岛水族馆,同时是亚洲最早的水族馆,亦由蒋丙然兼任馆长。1937年7月14号晚上,沈鸿烈市长亲自给蒋丙然打电话,通知撤离青岛。1946年任山东大学教授时,曾短暂返青岛。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1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