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二路上的名建筑——青岛圣保罗大教堂
青岛市立医院的斜对面,有一座火红色的教堂,每次从东西快速路通过,都能看到它。这就是青岛圣保罗教堂,坐落于胶州路东端,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
从马路对面直视,就看到一座四层的方形阁楼,顶上立着十字架。阁楼在教堂的侧背部位,教堂建筑的右侧山墙鼓出一个半圆,堂屋正面正中伸出一截作玄关,教堂背靠观象山,居高俯瞰胶州路。
建筑整体都是通红的,从远处看很醒目,走近可见只是红砖砌成的墙壁,但给人强烈的印象,牌子上的解说词称之为清水墙面,这是一座信义会或曰路德会教堂,有人说,这种红砖建筑风格可能是建筑师的东正教背景影响。
这两天在青岛老街转悠,才了解到基督教有着众多的派别,仅在解放前的青岛就曾有过柏林教会,同善教会,长老会,中华信义会,圣公会等30多个派别。
青岛圣保罗堂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基督教)的路德教的一派。原名信义会,在中国是一个较大的教派。中华信义会是当年青岛信徒最多的教会派别。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德国基督教信义会(亦称路德会)派传教士昆祚来青岛布道,并任德国胶澳总督的顾问。在青岛,信义会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还拥有一处公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经济衰退,德国信义会也陷入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其远在青岛教会的资金投入。美国信义会在1925年仅以2万美元收购了德国信义会在青岛的教会资产,名为鲁东信义会。青岛信义会教堂原在胶州路、易州路口,规模很小,1938年于青岛观象山路购地兴建一座新的教堂,1941年2月建成,命名为圣保罗堂。
1938年—1940年,教堂由美国信义会在原德国俱乐部旧址建造,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清水红砖外墙,花岗岩勒脚,是一座仿罗马风格式建筑。建筑面积1482平方米,占地2252平米,内部可容纳300余人做礼拜,拥有方形钟楼,沿内部60级台阶可达钟楼。建筑式样为罗马式,敦厚、雄壮。钟楼高24米,成为附近多条道路的对景,与南面的基督教堂,西面的天主教堂,形成三角鼎立之势。
1958年,中国大陆基督教实行教堂合并,联合礼拜,青岛市区近50处教堂合并为7个聚会点(观象二路1号原信义会圣保罗堂、济宁路31号原浸信会、城武路35号原自立会、清和路42号原信义会路德堂、嘉禾路15号原四方神召会、四流中路182号原沧口信义会、龙山路4号原青岛地方教会),继续聚会,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时关闭。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十一中学的红卫兵将青岛观象二路基督教堂(圣保罗堂)的钟摘下,当成废品交给了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二十年后,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圣保罗教堂修缮一新,惟一遗憾的是缺少那口大钟。为此,青岛基督徒李灵明苦苦寻找了近二十年。青岛市区的几座教堂,在当初建设的时候都有钟楼,全都是从国外运来的钟。圣保罗堂丢失的教堂钟不是一般的铸铁钟,据说是一美国舰队带到中国的,由特种合金铸造,国内很难复制,教堂的老钟现在竟然有一百二十多岁了,是国外基督徒支持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友好见证。目前,这口钟已被运回,挂在钟楼上,据说,买价是四万四,当年红卫兵卖价是二十元......
进去的感觉则像一个普通的居家院落,院子里有几棵高低的树,因为是周日,教堂的屋里,信众坐的满满的。这里的信徒谦和有礼,真让人感到温暖......
站在门口迎接教徒的爷爷告诉我,最中间的这棵正在开花的树,是一棵珍贵的中药材,它的名字叫薄朴(po)。
回家查找了它的有关资料:
薄朴:芳香化湿中药,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顺;胸满喘咳。出自《神农本草经》。现为国度Ⅱ级重点护卫野生植物。
采收蕴藏:厚朴定植20年以上便可砍树剥皮,宜在4~8月生长衰期进行。根皮和枝皮间接阴干或卷筒后枯燥,称根朴和枝朴;于皮可环剥或条剥后,卷筒置滚水中烫硬后,埋置阴湿处发汗。待皮内侧或横断面皆酿成紫褐色或棕褐色,并现油润或光芒时,将每段树皮卷成双筒,用竹蔑扎松,削齐两头,曝晒干燥即成。
炮制: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这座历尽沧桑的教堂,于1990年恢复聚会。1999年12月,这里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这座充满人情味儿的教堂,沿观象二路继续上行,去寻找历史的足迹......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