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龙山路(栾调甫故居)
龙江路与恒山路交叉口,就是龙山路的南端起点。这条路和“龙”真的形似,竟然还有龙爪。龙山路是青岛的“五龙路”之一,青岛五条带“龙”字的路,被称为“五龙路”,包括龙江路、龙山路、龙口路、龙华路、伏龙路,因此,信号山还有个别名“五龙山”。其中的龙山路依信号山而建。北端与齐东路、伏龙山路、苏州路、江苏路和观象一路共六条道路交汇。北段的老建筑不少,其中不乏一些早期德国军人的居住场所,它们的风格多以简单实用为主。4号的龙山路基督教堂,是从前青岛地方教会的聚会处。中段是信号山公园的大门,正对着几步之遥的江苏路基督教堂,南段有著名的德国建筑青岛总督官邸。
有资料说,龙山路是1923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后依山劈石填沟建成。据说,当年的路面是一条山涧,俗称大沟,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后来来了个姓胡的生意人,觉得这样太影响生活,便自己掏钱买了很多石块把深沟给填上了。由江苏路修一个大石堤通往龙山路。抗日战争时期,龙山路西侧的山涧填平,南部是花园,北部建了日军房舍。抗战胜利后作为青岛保安队司令部。
龙山路一直是青岛的居住区。据1933年的《青岛指南》记载,当时青岛的市民住宅大致分为四等,龙山路与金口路、齐东路、莱阳路等一同被列为一等,不属于平民住宅之列。
龙山路43号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据说当年这里曾经种了很多漂亮的植物,现在院子都铺满了地砖。小楼为3层,红瓦屋顶,淡黄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并砌到一楼处。小楼的侧面有多边形凸起的飘窗,飘窗由7组细长的气窗组成。飘窗的顶部有三角状带木质檐边的山墙。小楼二、三层的南面有方形的露台,露台后墙上方有圆形气窗。
走不多远,就到了龙山路的第一个拐点,这里有著名的迎宾馆,也叫提督楼。德国占领青岛后在山坡上建了一个纪念碑,因为1897年11月德军登陆青岛,首先占领大石头山(也就是信号山,也叫龙山),架上大炮对准总兵衙门,强迫清军撤退,所以在这里建了象征统治胜利的纪念碑,又在附近建了豪华的宫殿式的总督官邸(迎宾馆)。
迎宾馆是青岛建筑中的一枝奇葩,它可以让你惊叹其庄重大方的外形;迷恋其奢侈华美的装饰;沉醉于它内部细致精心的设计。这座著名的建筑位于龙山路26号,在信号山南麓,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总督官邸”或“总督私邸”。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也有资料说是施特拉塞尔设计),草图设计为设计师马尔克。它的建筑风格是德国威廉时代,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被中外友人赞誉为世界珍贵的建筑“标本”。
龙山路41号是栋卧式小楼,小楼的两侧是两个尖顶的塔楼状设计,中间是长方形的露台。屋檐下和露台的围栏都用长短不一的白色的细长方形装饰。淡黄色的墙面,房屋的边角用大理石装饰。进入小楼的木门,每一扇都有两组以上非常漂亮的雕花,上面的一组是象征长寿的仙鹤,下面一组是象征福禄的公鹿。
走到这里,看到墙上的路牌,就知道我要找的龙山路十九号应该沿着楼梯往下走了,这里的小巷纵横交错,都叫龙山路,形状很相是龙的后脚爪。
龙山路19号的房子外形红瓦起顶,卧檐式造型,屋檐下,还精心设计了一处用小泥造型的浮雕式牡丹花,应该是寓意富贵吉祥的。1931年,留学生于贵元回国后,喜欢上提督楼对面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便在此自己设计盖起一座卧式楼房,还精心设计这处浮雕式牡丹花,也是当年这段龙山路上盖起的第一座楼。半年后,有一位姓王的商人,在旁边盖起了一座几乎同样风格但更加漂亮的住宅楼。在龙山路上17号甲和19号两栋小楼的外形非常相似,而屋檐下均有浮雕“小花”,但相比之下19号的“小花”更加夺目。
这是龙山路十九号的北墙了......
沿阶而下,果然看到了19号的门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看大门的国学大师——栾调甫。
栾调甫是一位在逆境中,靠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家。他以研究墨学闻名于世,是当代四大墨师之一,同时又精于经学、文字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农学,学术成果丰硕,人称“齐鲁怪杰”。这位靠自学成材的墨学大师,一生手不释卷,勤于钻研,因为用功极深居然导致双耳几近失聪,又贫困交加,先后失妻夭女,自己也因营养不良和瘟疫九死一生。在齐鲁大学,他还曾看过大门。栾调甫凭着自己的勤奋,终于成就为一代墨学大师。
1936年,山东大学发生学潮,赵太侔被迫辞职,原齐鲁大学校长林济青代理校长。栾调甫于1936年8月来到青岛,任中文系教授,担任了古今体诗习作,词及习作,汉魏六朝文及习作,唐宋以降文等课程。1938年3月离校,住在龙山路19号。由于校图书馆馆长胡文玉离职,栾调甫还兼任馆长一职。栾调甫因教课忙,又兼重听,到馆时间很少。栾调甫兼任馆长时间不长,由从美国归来的前任馆长黄星辉继续担任馆长。
在青岛,栾调甫创立“字系说”,著“说文解字补正”(10册20万字),编印《中国语言百科全书》、《中国语文学》。在这一期间,手不释卷,利用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充实提高自己。因为用功极深,居然导致双耳几近失聪,又贫困交加,先后失妻夭女,自己也因营养不良和瘟疫九死一生。其学习的勤苦,由此可见一斑。栾调甫凭着自己的勤奋,终于成就为一代墨学大师,人称“齐鲁怪杰”。
好大一棵樱桃树......
栾调甫(1889-1972)名延梅,以字行,号山东侉子,书斋曰“三经堂”。山东蓬莱人。1889年5月1日,栾调甫出生在父亲供职的上海英租界三马路“格致书室”。由于其父月薪仅12元,无法供养9口之家,所以先生出生满月后即被送回蓬莱老家。6岁时返沪,由其父授《三字经》,当年又读完《百家姓》等,为启蒙之始。1896年,寄居山东黄县(龙口市)宋家瞳,入教会义塾,半工半读。1898年又重入上海明强学堂。1899,再归故里,入免费的郭氏英文义馆,跟随一贺先生学习“四书五经”与英文,使其具备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和较高的英文水平。这样颠沛流离,反反复复,时辍时读,所有蹦跳式的学习时间积累起来,也很短暂。
1902年,栾调甫彻底辍学,被迫回到上海“格致书室”,做起了书店的小伙计。书店的生活反而能够让他广为涉猎,沉下心来读书,自学儒家经典。他又通过父亲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从中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又因为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得以在上海翻译英文工业书籍。这些经历,使他虽然没能接受正规教育,却在无形中开阔了眼界,秉承了当时山左学人“承受朴学,融合西学”的普遍求学、治学道路。15岁立志破解绝学《墨经》,7年后,终于写出为人所称道的《名经注》,号称“海内墨辩第一善本”,可惜这部学术巨著却并未能刊行,仅在小范围内流传。栾调甫说:“此为余专治《墨经》之始,也是余注《墨经》之始。”
1920年,因为栾调甫在上海翻译英文图书严谨,已经小有名气,遂应齐鲁大学博医会之邀至济南翻译医书。业余仍苦心钻研墨学,对墨子研究提出“坚白离盈”说,深入阐发墨辩逻辑的丰富内容。因为墨学之辩,先生声名鹊起,虽然没有正规的学历,但先生却为齐鲁大学所重视,经中文系主任周干庭推荐,与张默生同聘为中文系助教。
1922年,梁启超耗费了20年精力完成的《墨经校释》出版。栾调甫阅读之后,深感该书中的许多观点“任意删改荡弃旧法,籍其(梁启超)盛名,唱和成风,颇足为古书危……”。于是在济南南关山水沟的茅屋之中撰写了《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发表在《哲学》杂志第七期上,立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梁启超本人为栾调甫的学识所折服,1925年10月亲往济南齐鲁大学拜访他。校方竟不知校内有栾调甫其人。几经查询,方知栾调甫此时是在中文系代课,曾兼管过校大门职事。梁启超千里迢迢来拜访这位“把门大将军”,虚心请教,赞誉栾调甫的这篇文章:“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遂虚心请教,一时成为学界佳话。
栾调甫的学术成就远不止于墨学。他先后写成过《论语讲义》、《论语研究》、《释夫子》等儒学专著。其文字学著作更达十余种,从基本的《文字学概论》到艰深的《说文解字补正》、《古今文字考释》,文字学研究已经自成体系。
历任齐鲁大学教授,主持齐鲁大学文学院和国学研究所;建国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以研究墨学闻名于世,号称当代四大墨师之一,同时又精于经学、文字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农学。在上世纪中前期与王献唐、路大荒等共同高举朴素求真的“齐鲁学派”大旗,就学术成就与私人交往而言,可并称为“山左三杰”。
虽然栾调甫只有不足5年的学历,一度在学校看大门和代课,鉴于他在墨学研究上的成就,1929年,齐鲁大学聘请栾调甫担任国文系教授,年薪960元。1930年,在栾调甫倡议下,筹建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担任主任,聘请老舍、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学者执教兼从事研究,一时人才济济,为国学研究所的极盛时期。期间,他撰写《墨子讲义》、《论语研究》、《历代书籍制度考》、《如何承受西方科学》、《守旧的中国》等著述。
虽然先生研究金石版本之学的文章保存极少,但是金石版本学的一代宗师王献唐先生却屡屡求教于他。后来王献唐南去巴蜀,在考校金石时因为没有先生相助而感到遗憾,并赋诗道:“玄亭风雨忆侯生。”
此外,蒲学大师路大荒也被栾调甫《聊斋志异刻本有几种》一文所折服。
栾调甫又开《齐民要术》研究之先河,后辑为《齐民要术考证》一书。该书为农学界所盛赞,也被称为“《齐民要术》研究开创之人”,“贾学第一功臣。”
栾调甫藏书万卷著述等身。业余时间经常与王献唐、路大荒、张景栻等藏书家优游济南书肆,广罗群籍。他到底有多少藏书,实在是难以计数。虽然因为战乱漂泊,他的这些藏书多有流散,即便如此,至先生身后,还尚余万卷之多。
栾调甫藏购图书,亦可用“书痴”来形容。1943年,正是贫困潦倒的时间,仍然坚持购书,他自己说道:“夺口腹之奉以购书求之,今世恐无几人也。”济南舜井街上友竹山房的店主吕川升,外号“吕狠子”,十分精明,无论栾调甫还是王献唐先生,都被其沾过不少便宜。买其《顾虎头画烈女传》,被吕川升敲了竹杠,却说:“明知出价大,不得不忍痛出之。”
栾调甫藏书,非想据为己有,而是始终考虑传承的问题,希望能为后人所用,而不是存之居奇。所以后来他的剩余藏书最终还是全部捐献给了山东省文史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共计1030种,4705册,其中颇多珍本善本。
在藏书之余,栾调甫亦多题跋,学术价值很高。但这些书跋如今散佚各处,尚待整理。终先生一生,著作百万余言,可惜多未正式发表。这主要是先生朴实求真的学风和不求人知的态度所决定的。
遗憾的是,栾调甫一生著述丰富,但发表很少。栾调甫秉承齐鲁学人著述严谨、不求人知的学风,许多手稿都未能刊行,以至于王献唐先生叹道:“治墨四十年,发表太少,深以为憾!”如今所能见到的著作,主要包括专著、墨学论文、文字学论文、题跋和其他零散论文文章七十余种。其中《墨学研究论文集》和《齐民要术考证》两书,在建国后得以正式出版,代表了栾调甫的学术水平。
1972年12月,这位世纪学人逝世,安葬在济南英雄山。
正对19号大门的小别墅......
龙山路37号是栋很别致的房子,红瓦卧檐式的屋顶,正面两栋山墙的中间有两个三角形的老虎窗。两栋山墙上面用不同形状的花岗岩装饰得非常漂亮。老虎窗的下方是个被四根立柱支起的长方形露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立体的卷边花纹外,每根立柱的柱饰都不一样。小楼背面屋檐下有红色木质的檐边,和红色木质线条装饰,檐边上还有圆形的花纹。小楼的楼体是淡黄色的,花岗岩筑基上还有花纹装饰。
沿着小巷往深处走去,看到了这座典型的日式小二层楼,记得以前整个即墨路都是这样的小楼,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这些小楼都已不见了踪迹。这里却有极其完整的一座......
深深小巷里,却有着精致的小楼。走过时,恰巧听到钢琴声响起,让人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
这样的防贼措施好古朴呀!几十年不见了。小时候几乎家家的院墙都是这样的......
拾阶而上,继续徜徉于龙山路的主干道......
梧桐果,我们儿时的玩具啊......
龙山路的南段环山而建,其柔和的“弧度”,让整个龙山路宛如一条静静地缠绕在信号山间的腰带。由于山坡的缘故,路两边的房子高低错落。一面像是低矮的平房,另一面却是一座座高高耸立的花园洋房,直须仰视......
据说当年青岛的居住区分为四等,龙山路是一等区,每月每方丈的租金为5元,十分昂贵,居住的也都是上层社会人士。
龙山路17号,因为在路西侧,小楼地势矮了很多。小楼为2层设计简洁大方,大斜坡的红瓦屋顶有点欧式的味道,淡黄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小楼的正门在楼西侧,正门两侧有花岗岩引梯。据说钢琴教育家王重生曾在这里居住过。
龙山路主干道的第二个拐点,一个小小的街头公园。这里和龙江路、龙口路、江苏路等道路接壤,正对面就是龙山地下商业街和信号山公园。还有一座名宅——龙山路18号。
龙山路18号,这里据说曾是高实甫的私宅,由中国设计师乐子瑜设计,1933年建成。不得不说这座私宅的主人是很有眼光的,建筑坐落在信号山西侧,拾级而上的地势,让小楼显得非常高大。其大门巧借山势,以山墙为照壁和引梯,给小楼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小楼为2层带半地下室,红瓦坡顶上有个独特的风标,是3个金属条编织成的圆球。西南角有塔楼式木质长廊观景阳台,上有中国亭式顶,据说立于其中可眺望前海小青岛一线。
小楼的正门前数级石阶,成梯形而上,5根粗壮的立柱,支起一个长方形的露台,立柱和露台的围栏都有精美的装饰,而这虚实对比手法,让立面与周围的密林交相呼应。底部是花岗岩筑基。
信号山公园,龙山路16号甲。早在德国占领时期,山顶上曾建立了当时青岛的第一个无线军用电台,还建有信旗台,专为船舶入港时传递信号,故得名“信号山”。整座山的形状像个圆锥形,岩石巍峨,是老市区里最有气魄的山头。山顶上的三个深红色蘑菇状的建筑物居于青山翠柏之中,虽看着有些唐突,但这已经成为青岛市的标志性景观,且经常会出现在代表青岛的明信片或是宣传手册上。其中一座建筑中有一个30分钟可转360的双层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一览青岛全貌。这个以欧式风格规划建设的公园因山得名,即信号山公园。若是个晴朗的日子,等到半傍时分,站在信号山公园的山顶上,当晚霞把迎宾馆的建筑映得通红时,便成就了青岛新十景之一的“红楼暮霞”。
龙山路16号的大门在信号山公园的石阶上,小楼为两层,多角红瓦屋顶上有显眼的老虎窗,灰色的墙面,楼体呈“凸”字形,小楼的南侧有多边形的飘窗。因为建在高坡上,这让在路口的它非常显眼。
龙山路14号,龙山地下商城,是青岛年轻时尚“土著”常常光顾的服饰店铺集中地。嘿嘿,我就常客之一。这两年由于忙孩子,所以来的次数明显减少。这里的各种商品物美价廉,服装、鞋帽、皮革制品、工艺制品、小商品、小饰品、文化艺术品、家具应有尽有。是购物的天堂。 之所以喜欢逛龙山地下商城,除了东西相对便宜之外,冬暖夏凉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在地下,这里有点象陕北的窑洞,不需要空调,所以不论逛多久都不会有空调后遗症。
它的全名叫作“青岛市人防龙山地下商业街”,位于风光秀丽的信号山下,毗邻前海栈桥,1985年9月20日开业,是全国开发使用最早、闻名国内外的大型综合型人防平战结合项目。因为是防空洞改建的,所以龙山地下商城有几个出口,一般比较常走的是江苏路出口和青医附院的出口,从外面看不出来,但是内里乾坤,四通八达,看得出来当年的人防工事可不是闹着玩随便整的,所以逛起来很累的,各位MM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从这里继续北上......
龙山路14号是龙口路龙山路交汇处比较显眼的一栋小楼,虽然小院的植物很茂密,但站在路口,依然可以看到小楼的方形塔楼。小楼是二层,多角大斜坡红瓦屋顶,屋檐下有绿色的木质檐边,淡黄色的墙面,方形的气窗下有花岗岩的条形装饰。在小楼的西南面是栋长方体的塔楼,它比小楼高出一层,塔楼墙上有绿色线性的装饰,让它更加亮眼。小楼的正门在南侧,有方形立柱支起的门廊。楼内木梯的扶手上有精美的木饰。
龙山路4号,系原青岛基督徒聚会处的会所。由聚会处的信徒陈子万出资,于1943年建成,奉献给教会作聚会使用。当时因聚会处不参加日伪的华北基督教团,被停止聚会,所以该会所建成后没有聚会使用。
在一整群德式欧洲建筑风中,这座小楼实在是太独特了......
这栋建筑处在一段坡度很大的狭长地块上,临龙山路的主入口被设计成一个二层的骑楼样式,由下面的门洞进入,依次为砖木结构的两层会所办公楼和供聚会使用的单层礼拜堂。办公楼的内侧有木质的立柱和围廊,并有一段红砖砌成的矮墙。
抗战胜利后,大约在1946年初,聚会处正式使用该会所聚会。1958年联合聚会后,聚会处的信徒仍在此聚会。后安息日会迁入,于礼拜六上午在此聚会。
院墙之外......
大约在1960年,该会所由市政协占用,聚会处的擘饼聚会先后迁济宁路31号和圣保罗堂。1962年市政协迁出,聚会又迁回。1965年停止聚会,该会所被青岛医学院点用,作简易病房。
约在1985年疧,原聚会处的信徒在江苏路堂恢复了擘饼聚会。於1994年,擘饼聚会迁回龙山路4号会所。至2003年,原聚会处的信徒在龙山路4号又相继恢复了造就聚会,交通聚会,祷告聚会。
青岛星期六聚会(原安息日会)于1928年5月由济南传来青岛,解放前聚会地址在安徽路20号甲的房屋布道聚会。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星期六聚会迁之龙山路4号教堂至今。
礼拜堂的设计非常简单,墙体和院落中,未见任何与传统基督教有关的装饰和标志。礼拜堂进出的入口在后部,并排开有若干长形窗洞,下饰花岗岩石条。礼拜堂内部被设计成两层,二层设置了带坡度的座椅。
龙山路3号 4号
6号是栋3层的楼房,楼体为长方体,红瓦屋顶,在楼的两端有半圆形的山墙,顶部的墙面有数个圆形的墙饰。楼房的墙面是淡橙色的,气窗均为长方形,花岗岩从楼底一直砌至一楼。楼房的南面有石阶和石质拱门。进入拱门内有方形的对开木门,然后是大厅,大厅内有粗壮的立柱支撑,立柱两边均有楼梯至二楼。久居在此的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当年是德国人的兵营,日占后被改造为民居,并在楼的北面另开一门入内,并增加了楼外楼梯。
龙山路7号院内有两栋2层小楼,一栋楼体呈阶梯状,设计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窗饰。一栋则是长方体和多边形塔楼的组合体。长方体的楼体南面设有凸起的露台,据说当年露台的下方是四根立柱支起的门廊,现在已经封死了。露台的上方有六边形的气窗。多边形塔楼的西侧的拱门是进入小楼的另一个门。据说这栋小楼当年住的是德国的传教士。
龙山路10号是栋非常漂亮的二层带半地下室的小楼。红瓦屋顶,淡黄色墙面,花岗岩筑基。小楼楼体为长方体南面的中部有圆形凸起的飘窗和露台,二层飘窗的下面有一条鹅卵石的装饰带。小楼楼角的沿边砌有长短不一的花岗岩的装饰。小楼的正门在飘窗的西侧,近20级的石阶,呈梯形由下而上,直至正门。正门为长方形,门上有不规则的气窗。楼木梯的围栏设计非常精美。顺木梯而上,在白色的墙面上隐约能看出云纹墙饰。周围的居民说这里最早住的是德国的军官。
龙山路11号甲是栋二层小楼,红瓦屋顶,淡黄色的墙面,小楼的东侧是正门,正门的上方是圆形的露台。最吸引记者的是进入小院的大门,方形的石门上方有“山”字形的门头,两侧的凸起是方形的镂空,中间的凸起则有漂亮的花纹装饰。
龙山路12号只有一层,但因为所建的位置高,站在路面上,只能仰视小楼的“容颜”。小楼是多角的红瓦屋顶,淡黄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12号的院子不大,但楼两边的植物却长得非常茂盛。枝头早已穿过了围墙。
(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