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的街头公园——信号山公园

$
0
0

青岛的街头公园——信号山公园

       要问这美丽的景色是从哪里拍摄的,那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青岛的一处看起来不起眼儿的山头公园——信号山公园了。

       信号山就座于青岛市著名的龙山宾馆购物街旁,地处“龙江路”、“龙口路”、“龙山路”、“伏龙路”五条带龙字的道路之间,又名“五龙山”。这是一座主峰海拔98米的小山头,但对于青岛这个沿海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城市来说,它无疑显得山势峻峭,怪石嵯峨。雾霭浮动之时,由于山上遍植花草绿树,青翠欲滴。山坡上,造型优美的亭、台、楼、阁黄白分明,点缀其间;石阶小径,曲折回转,蜿蜒于林荫之下。更有山巅的3幢红色的蘑菇楼,宛如3柄火炬,屹立于满山青黛之中,十分夺目。这个以欧式风格规划建设的公园因山得名,即信号山公园。

       德国侵占青岛后信号山公园内设有旋转观景楼是游览的理想的沿海观景公园。占地63936平方米的信号山,是青岛市海拔较高的临海山峰。此山原名大石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曾在山顶架炮,后在山上建立占领青岛纪念碑,并将山名定为“棣利士山”,以纪念侵占青岛的德东洋舰队司令棣利士。后来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1处,为青岛最早的无线电台,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又命名为“华兹马克山”,市民称“挂旗山”或“旗台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整理青岛区划及地名时更正为“信号山”。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改为“神尾山”,以纪念侵占青岛的日军大将神尾,也建立了日本占领青岛纪念碑。这些曾使中国人蒙受耻辱的碑刻早已被凿去,仅留遗迹。解放后命名为信号山,并由青岛市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区。


    从信号山公园门口,登几十级石阶,有一个大型的石刻壁画,据说这个壁画是为了让人们对信号山的“信号”方面有所了解,画中详细介绍了我国从古代至今信号的演变历史。






    在石壁的南边是通往山上的六角门,被郁郁葱葱的植物包裹着。六角门的旁边是信号山的碑记,记录了信号山百余年的历史过往。

       信号山是观花赏绿的好去处,更是登山望远青岛市风景的最佳地点。园中游览山路十四条,全长1984米,高低起伏,连接十二个景点——蘑菇楼、六曲长廊、玉兰亭、观景台、石鹰、露天茶座、烽火楼、休息长廊、石雕壁画、梦缘厅、俄罗斯小木屋、五龙泉等,造型独特,坐落在优美、恬静、清幽的茂林密树园中,构成了优美、恬静的园林景观。著名学者愈平伯曾为信号山做诗一首:古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公园种植以黑松、火炬树、凤尾兰为主,与樱花、碧桃等其它花灌木融为一体。登山远望,全市美景尽收眼底,岛城的“红瓦绿树,碧海兰天”的山光水色可以一览无余,漫步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远眺胶州湾游船如梭,波涛浪涌,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旧时信号山一年中有两个时节人流最多,一是“端午节”,人们清晨相约上山采艾蒿,俗称“拉露水”,带回家中祈求一年无病无灾,平安无事;二是“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登高,因时值初秋,天高气爽,该地又是市内制高点,环顾岛城为最佳地点,故有此一说。

       这里现在也是市民采艾挹露、登高望远的好地方。采艾挹露是胶东人的习俗,每年端午节黎明前,市民们纷纷登上信号山,采艾蒿,拉露水,消灾祈福,保佑平安。重阳时节,山顶更是游人如织,人们登高望远,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信号山公园始建于1984年,1987年建成,1989年又续建旋转观景楼。公园内,遍植黑松与花草。园内建筑,独具匠心,形成优美的欧式风格。

       山路是由一块块花岗岩拼砌而成,两边有鹅卵石的装饰。是青岛最常见的鹅卵石小道......

       这里是信号山上第一处观景平台了,小小的平台不大,最多也就能容纳十几个人的位置,但却是少有的观景胜地。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胶州之湾,享有东方瑞士之美誉,景色之美自是不言而喻......

       信号山是青岛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周边就是百年青岛的建筑的摇篮,所有的古朴具有风格的建筑都在她的周围:胶奥总督府、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而且信号山作为老青岛的中心,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摇篮,很多知名的作家学者都在信号山附近的地方,安家居住,比如康有为先生、闻一多先生、老舍先生、梁实秋先生等,他们在上世纪的早期,在信号山附近长期的居住,并且在那创作作品。

 


       前方这座美丽的小岛就是名扬海外的小青岛,面积1.2公顷,海拔17米,距岸720米,原名“青岛”,青岛市的名称既有此岛而来。从高处看,它特别像一把小提琴,故又称“琴岛”。岛上耸立的白色八角形灯塔,高16米,1900年12月,德国人在岛顶设5米高之导航灯,1908年改建为灯塔,它与栈桥一起,被视为青岛市的主要标示之一。每当暮色四合之时,灯塔吐辉、波光摇曳,构成绝妙夜景,被誉为青岛十景之“琴屿飘灯”。





  信号山是一座承载了青岛伤痛与屈辱历史的山。

       1897年11月的青岛,有碧海、蓝天和或绿或黄的树,但还没有红瓦。那时候,中山公园所在地仍然是一片村庄,沿海一线散落着清军的炮台。就在这个月14日的清晨,数百德军以借地操演为名登陆,首先强占了信号山,把大炮架在了山上,将炮口对准了清军总兵衙门。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占据了至高点的德军自然有了谈判的底气,不敢接招无力应对的清军弃炮而走,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青岛。

       后来,德国人又在山上建立了青岛最早的一座无线电台,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一处,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专为轮船及帆船入港时传递信号。因此,德国胶澳总督将该山命名为“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日军侵占青岛后,更名为“神尾山”,神尾的真正身份是日本“青岛攻城军司令长官”、第十八师团长神尾光臣。1922年青岛收回主权后,称之为信号山,又名挂旗山。

  德国人日本人,将殖民的历史印记留在信号山。1898年11月14日,德国殖民当局在信号山南麓举行“迪特里希碑”落成典礼。德国人在信号山下刻石,“迪特里希纪念碑”有中德两国文字。1914年,日军战胜德军,在“迪特里希纪念碑”的中央,用日文加刻了“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几个字,以显示自己“战胜国”的身份。中国从日本手中接收青岛主权,据说此碑被日本人切割走了。至今仍能看到切割的痕迹。

       沿路上行,不远处有一块人工砌成的平台,平台不大,离山路近的一段是一块细长的长方形,地上铺着鹅卵石,深处的平台是圆形的,同样铺着鹅卵石。这里是1897年德占时期的一处碉堡遗址。















  信号山又是一座蕴含着青岛文学与艺术内涵的山。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青岛信号山作为市区的游览景点,迎接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登临,有人为之赋诗,有人为之作文。信号山以文艺结缘,其来有自。

  1934年7月,郁达夫应汪静之邀请,到青岛避暑。在青岛期间,游览市区信号山、贮水山、青岛山、炮台以及崂山。晚上月明,郁达夫和自上海来访的林微音,在海滨漫步。郁达夫来青岛,是报刊争相报道的新闻,《北洋画报》的记者带着一位栾小姐来访。栾为国术家,“相貌很美,身体亦强健,在青岛接见的女士中,最为娇艳温柔”。郁达夫在青岛游览,留下颇有意味的一个信号。

  著名学者俞平伯游览青岛时,以《青岛信号山》为题作诗:“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沙温浪软飘情侣,烛暗弦低含舞俦。此夕凭虚君不见,万千灯火占齐州。”“一山高下尽红楼”之句,赞美青岛是适宜居住的城市,又是诗情画意的城市,而“沙温浪软飘情侣”,说明青岛是浪漫之都,适合情侣山盟海誓、蜜月旅行。人在信号山观万家灯火,心却想着九州共此今夕美景。



 









       继续上行,来到回音亭,这是个钢架透空的建筑结构,据说站在亭子的中央大喊,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回音绵延神奇异常,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到一处非常大的平台——踏浪观景台,说它踏浪观景,显然有点夸张,但站在围栏边远眺,山下的景色一览无余,海滩、栈桥仿佛触手可及。

       信号山上的观景平台呈阶梯状分布,这处观景平台虽位于半山腰,但却是信号山上最棒的一处观景平台了。站在这里,美景扑面而来......



       小青岛海湾内停泊着军舰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海军博物馆,它是海军组织筹建的一座大型专业性军事博物馆。1988年11月筹建,198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1993年3月正式列编,1997年3月被山东省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海军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室内展厅、武器装备展区、海上展区三大部分,面积4万多平方米,藏有数千件珍贵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海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历程。

       山脚下这座建筑,它就是著名的青岛迎宾馆。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德国古典皇宫庭院建筑。德国驻青岛总督沛禄文和迈尔.瓦尔德克先后在此居住,为总督官邸。1914年秋德国战败,同年11月11日至1922年秋成为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1922年底---1929年底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0年后改为市长官邸。1934年由当时市长沈鸿烈题之为“迎宾馆”,成为专门接待外宾及政府要员来青的下榻处,遂名响中外。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至1992年为青岛市人民政府专门接待高级领导人和国际客人的宾馆,毛泽东、陈云、林彪及国外人物胡志明、西哈努克、希尔等都曾在此下榻。1992年后,迎宾馆成为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的综合性宾馆,1996年,国务院批准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德国人建造在中国领土上的“德国皇宫”在现代确实还有他的“稀有”价值。因为在德国,原有的,真实的皇宫已毁于战火,在德国国内,已经没有“皇宫”的痕迹。所以,一战后,德国政府就有人想出重资买下青岛的这块土地,然而被民国政府拒绝了。故而青岛的这个“德国皇宫”成了稀世珍宝,尤其是在德国,经常有人来中国青岛瞻仰他们德国的“皇宫”。由于是德国早期的殖民地,虽说建筑物有它的独特之处,但作为中国人,总感觉不是滋味......

       前方的古典塔楼即小鱼山,这里因靠近鱼山路而得名小鱼山,是青岛市第一座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公园。小鱼山海拔60米,面积2.5公顷,绿地面积2.1公顷,主体建筑览潮阁三层八角高18米,山之西坡有一挑檐式六角亭,因站在亭内可一览碧波荡漾的汇泉湾,故取名碧波亭,东面是四角的“拥翠亭”,其风格和碧波亭相似。上述三处的匾额,皆是著名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的题字。

 



       青岛十景中的“飞阁回澜”说的是前方与小青岛齐名的的青岛栈桥,俗称“浅海栈桥”,它与小青岛隔海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栈桥始建至于清光绪18年(1892年),为总兵衙门张高远所指挥承建,1893年竣工。后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5米,宽8米,栈桥南段的双层飞檐八角阁定名为“回澜阁”,“飞阁回澜”由此而得名。栈桥是青岛历史的见证,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小鱼山脚下有一块大的操场的地方是中国海洋大学本部所在地,此处德占时期曾是德军三大军营中最大的一座,名为“裨士麦军营”。海洋大学始建于1924年,后经几个时期的变迁,于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现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

       前方这座高耸的钢塔,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钢塔”的青岛电视塔,坐落在高116米的太平山上,塔体高为232米,是青岛最高的旅游景观。从电视塔往近处看的这座小山是青岛山,又名京山,海拔128米,是市区的第二高峰。德国侵占青岛后,在此山南北两处修建了永久性炮台,称“俾士麦炮台”,1914年,日德争夺青岛的战争中,这座炮台曾发挥较大的作用,后德军向日军投降时,将此炮台炸毁,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目前,青岛山炮台遗址已成为青岛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景台的旁边有一座挂满红色心形铁锁的拱桥,这里是连心天桥,又称吉祥桥,是情侣许愿的地方。






       再往上走,有一汪潭水,叫五龙潭,是五龙闹湾的写照,水潭中四条黑龙围绕中央一条昂首的金龙。金龙喷涌水柱汇聚为潭,飞落为瀑。














 


 

       石鹰,据说其所在之处原是德军占领青岛期间在山上建立的一座碑,它记载了中国受外来侵略的耻辱。解放后石碑凿毁,利用其石雕刻成一只石鹰。没有想象中那展翅高飞凶猛残暴的造型,它只是在山体一处,被树木遮盖着,蹲坐在一块裸露的石基上。

 




       前方小山丘上这座德国式的建筑是江苏路基督教堂,是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德国胶澳总督出资,于1910年10月23日建成。当时作为在青的德国信徒礼拜的会堂,故又称“德国礼拜堂”,又因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



       山海之间观世变。在老城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风景,都会看到青翠欲滴的山上,耸立着三个红色的蘑菇楼,错落有致,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登临者的眼睛。这就是信号山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在此可以登高望远观沧海,胶州湾的百年风云,尽收眼底。


       信号山的设计别具匠心,特别是山顶三个不同高度的红色圆顶蘑菇楼,它寓意中国古代用于传递信号的三支红色火炬。坐落在信号山的观景楼上,极目远眺,青岛的全貌及汇泉湾的美景尽收眼底。美丽的栈桥、小青岛与碧蓝的大海交相辉映,岛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光水色在这里可一览无余。这三个红色蘑菇建筑大小不一,功能也不一样。

        最高的1号楼为旋转观景楼,它建于1989年4月,当时,被誉为“山东第一转”,信号山旋转观景楼楼高20米。一层楼内的墙壁上刻有古代传递信号的方式:烽火台、牛角号等;二层楼的墙壁上刻有现代传递信号的方式:信鸽。并且有信鸽组成龙舟,寓意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热爱和平。三层楼内为旋转音乐茶座,在这里极目远眺,青岛的全貌及汇泉湾的美景可尽收眼底,美丽的栈桥、小青岛与碧蓝的大海交相辉映,岛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光水色在这里可一览无余。


       二号楼是娱乐厅楼,三号楼是邮电局的微波站。
 

       2002年,信号山被评为“青岛市新十佳景点”、2003年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4年被青岛市民评选为“魅力青岛—青岛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青岛市旅游诚信单位”。

       信号山最美丽的景色是“红楼暮霞”,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整个天际,三座小红楼在晚霞的晕染和周围树木的烘托下,显得更加娇艳美丽。“红楼”的一旁是六曲长廊,长廊内挂有46个信号旗语图解。 

 

 

 



 

 


       北边海湾内停有船只的地方是青岛大港码头,青岛海港口岸主要有老港区、黄岛油港和前湾港区等一类口岸组成。现有商用码头15座,泊位73个,其中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30多个,五万吨级泊位7个。青岛港拥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20万吨级矿石码头、2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现代化10万吨级煤炭码头。
      前方有著名的青岛啤酒标志的一片厂房就是青岛啤酒的所在地,1903年,青岛啤酒厂有德、英商人创办,时名“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生产设备、原材料均从德国进口。该厂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青岛啤酒是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自1991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国际啤酒节。

 

 

 

 












       玉兰亭......

 


 





 



 























       栈桥北端连接的就是青岛是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中山路,全长1329米。青岛由50年的殖民统治历史,中山路是这段历史的晴雨表。1897年,德国人占领了青岛,规划中山路至汇泉湾为洋人居住区,当时中山路是一条较宽的马路,名字叫“斐迭里”街。其后日本又占领青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2年收回青岛,“斐迭里”街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山东路遂改名为中山路。解放后,中山路一直作为青岛的金融、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成为中外游客必选和青岛市民常去的购物休闲之处,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山路中南部高岗上有两个巨大的十字架的建筑是著名的天主教堂,原名“圣爱弥尔教堂”,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始建于1932年,1934年建成,占地2470米,建筑主体长80米,大门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顶尖各竖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钟楼内悬挂大钟4个。每到礼拜之日,四钟齐鸣,声闻数里。天主教堂于1982年4月复活节重新开放,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方这座小山叫观象山,原名水稻山,海拔79米。1905年,德国将气象检测所迁至山上,始称观象山,又称侧候山。当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地磁观测屋。1912年,在山顶建成“皇家青岛观象台”。1926年,在该山上确立了青岛天文基准原点,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1930年在山顶建成中国第一座由国人自己建造的圆顶天文观测室。1932年自行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青岛观象台是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穹台窥象”为三十年代青岛的著名景观。1954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作为中国的海拔起点。1984年,封山育林,兴建观象山公园。1987年8月,在天文观测室北侧,落成“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碑名系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手书,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座大型纪念碑,国际天文学会决定用原青岛观象台天文磁力科科长高平子先生的名字来命名月亮山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项殊荣,1988年,公园建成开放。

 

 


 













       梁实秋在青岛时说:“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我是北平人,但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1917年秋,康有为来到青岛,用十六个字,概括这座海滨城市:“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此时的他刚经历了政治的失意,在这里找到了知已。

 


 



       不知这处新建的“烽火台”为何作用?!

 

        德国占领青岛之前,信号山是一座荒山,因为上面石头多,所以老百姓叫它大石头山。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当时在此山附近世代居住者大多贫苦,书香门第几无。而且,虽然此地有驻军,并且从此山可俯瞰整个前海一线,但并没有承担太多的军事功能,否则虽不至于有个雅名,至少也可以以功能而论称之为“烽火山”、“炮山”吧。

       西方人喜欢用第一个发现者为山峰、河流或某新发现的物种、定理命名,比如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物理学上的薛定谔定律等。德人在占领青岛之后,即以德军司令棣利士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棣利士山”,后来因为在山上建立了青岛最早的无线电台,设立了指挥船舶进出胶州的信号导向台,又将其命名为“齐格纳山”。“齐格纳”,即德语“信号”之意。这座初名大石头山的山头最终定名为“信号山”,即渊源于此。


       又是一处暗堡的痕迹......

 

       侵略者的到来,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家国之不幸,但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青岛能由渔村一跃而为城市,德人的最初经营之功不可抹杀。虽然这里的“功”伴随着的是丧权辱国的屈辱,这里的“经营”伴随着的是土著居民不情愿的搬迁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彼时,欧美国家早已完成了由古代国家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转型,而中国则仍在艰难地走出古代,懵懂而急切。


       一百多年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德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但德国文化的影响却通过其所留下的教堂、官邸和民居等建筑得以延续,使得青岛具有了独特的异域风情。一系列的新建建筑,虽然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形都很少有德式建筑的影子,但却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盖上了一层红顶——从信号山顶上放眼望去,红彤彤一片,只是新建筑的红瓦比老建筑的更鲜亮一些而已。


       外族入侵历来是史书上沉重的一笔,其统治所留下的痕迹通常也会在外族离开之后得到清理。但青岛的异域元素却得以保留,这与其说是出于受伤害者的包容之心,倒不如说是外族留下的东西太过精美或实用,使得他们成为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想抹,也无法抹去——比如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下水道,比如信号山下的德国总督府,比如仍然不断响起祈祷之声的教堂。


  山海相依伴红楼,历史的印记,文艺的色彩,老街的格调,成就了信号山。不妨在樱花绽放的春日,到信号山公园坐看水云间:海鸟高飞尽,浮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信号山。

 

(部分文字整理于网络资料)

——2015.5.24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