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三部分:从印刷术到信息化
第五展厅位于博物馆三楼东厅,主要展示从印刷术到资讯化,分为印刷术起源、雕版印刷、活字演变、汉字进入电脑四个单元。
进入第五展厅,观众将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文字博物馆中收藏的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伍豪之剑》见证了那段历史。
第一单元 印刷术起源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发明,使手工抄写变为机械复制,开启了书籍复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使古老的汉字获得了新生,为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打开了大门。
印刷术的起源,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我国古代的印刷术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文字雕刻和复制技艺等重要技术基础上的。印刷术早期的这些意识形态,是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支持。纸张的发明可以说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成本低、产量大,书写方便。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正是在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应运而生。
第二单元 雕版印刷
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四步工艺,展板展示的是清代的木雕版。雕版印刷的具体做法:首先把写好字的纸张帖在选好的木板上,接着用刀子依照纸张上的字,刻出阳文反字,这样雕版就制作好了。然后上墨、铺纸,用棕刷在纸上均匀刷印,最后揭下来纸张,装订成册,这样印刷品就好了。
宋代的雕版印刷业极为兴盛,不仅各级官府机构刻书,还有私家刻书、坊间刻书等,他们互相影响,这边是一些雕版印刷的精品,主要是佛经,因为当时佛教兴盛,所以也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兴起和兴盛。
历代装订书籍的方法,最开始是模仿简帛的形制,然后出现了各种形制的装订方法,例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经折装,蝴蝶装,以及最常见的线装本。
第三单元 活字演变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工作流程: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是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为了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有纸灰的松脂蜡,然后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微熔化后,用平板压平字面,泥字便可以附着在铁板上,这样便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这种泥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在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上,后人又创制出木、铜、锡、铅等不同材质的活字,并改进了排版材料和检字方法。
历代活字印刷品。自北宋毕昇泥活字发明后,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与宋朝并存的西夏人用木活字印制了西夏文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元代初年,农学家王祯对木活字排版固定技术做了重大改进,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为木活字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关于铜活字的起源,至今还难以定论。清代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共5020 卷,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书工程。在活字印刷中,活字字体多为当时最通行的标准字体。到了明代,由于宋体字不但便于刻制,而且结构匀称,阅读醒目,因而成为活字最常用的字体。
转轮排字盘,也叫王祯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此盘用轻质木材作成,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重要发明。
1450
年,德国人古登堡在吸收中国活字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到了19 世纪初期,铅活字排版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的印刷工作者积极吸收这一技术,并按照汉字的特点设计制造了各种字体的铅活字字模。初期刻制的活字字模字体几乎都是宋体,之后才陆续出现了楷体、仿宋体和黑体。
墙上展示的就是当时的一些字模,印刷对活字的需求量很大。在木活字时代,只能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刻出来。有了金属活字,尤其是低熔点的铅活字,业者很自然地会想到通过模铸来大量、快速制造活字。
这边看到的就是铅字排版的模拟现场,一个的铅字女工正在忙碌着排版,这边就是当时的铸字机,在铸字机上安装字模(铸字面的模具)和字盒。旁边还有字盒,分为几个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有大小不一,用电光打好的字模,再将铅合金锭,放入铸字机的熔铅锅里,加热熔化(一般温度在350℃左右),即可开始铸字。铸好的铅字,被排放在字架上固定的字盘中,以供拣字用,平时铸字是以补充字盘的缺字为主要目的。所以从前印刷是十分辛苦的差事,首先要排版。工人们在如小山般的铅字堆中,捡字、排字、打样、做出纸型,再上印刷机进行印刷。遇到不常见的字,还要高温铸字,十分辛苦,又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铅字印刷,效率又很低。
直到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它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第四单元:汉字进入计算机
照相技术发明以后,给古老的印刷业带来了生机。展柜里有照排机的模版,字模版是由两块平整的玻璃胶合而成,一块玻璃上有透明的阴图文字,也就是照排机的字模库。
开启中国印刷技术引进计算机和激光时代的是748工程。1974年8月,周总理批准了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这一工程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748工程加速了汉字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得进程。
这个铜像是王选,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1975年承接了748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项目的研发,他不畏艰辛,呕心沥血,将生命置之度外,全力投入研究开发。最终,开创性地研制了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使汉字抛开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排版,推动了整个中文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展柜里的是王选的获奖证书和他的多项专利证书。王选被称为“激光照排之父”,为中国出版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还有国内外报刊对这一发明的报道以及用这种照排系统出版的报刊杂志等。
这里陈列的是印刷的书籍、报刊,其中就有运用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印出的。这两张报纸,都是经济日报,左边这张是1987年5月21号的,而右边这张是第二天5月22号的报纸,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二张要比第一张的图文清晰一些,这是因为左边这张是采用铅版印刷的最后一张报纸,而另一张是采用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印出的第一张报纸。这本《伍豪之剑》是第一本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出的第一本汉字图书,这张澳门日报是1992年采用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排印出来的,它是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输出的中文彩色报纸等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究成功之后,许多国内外报刊都对这一发明做了报道,像明报,人民日报等。刚刚我们提到了北大方正的彩色出版系统,而这本杂志同样采用了北大方正的技术,它是一本日文杂志《品川》,但却用的是我们中国的方正日文排版系统。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进入计算机的呢?
“用键盘写中国字”是许多人曾致力的一个科学梦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利用汉字字形、字音方面的信息特征,用键盘输入汉字是可行的。70年代末,国家先后组织制定了有关汉字信息处理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规范,使汉字编码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汉字键盘输入系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此后的30年间,各种汉字编码程序相继面世,终于开发出了规范、易学、易用和高效的汉字键盘输入系统。在这众多研究键盘输入汉字的学者中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王永民先生,这位就是王永民先生,他被誉为“当代毕昇”,我们现在所用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他在1983年发明的。
中文键盘输入技术成熟后,广大科技工作者逐步研发了各种非键盘文字输入方式,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识别与录入,使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证照王和汉王随身资料笔,他们就是利用扫描原理将图文信息记忆并输入计算机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非键盘输入的方式,像语音录入等等,您可以在这边的电脑上进行体验。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国际性的会议,通常会用到自动翻译的电子产品。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提出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翻译的研究发明。像“译星”、“快译通”电子词典想必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电子产品,在机器翻译中名列前茅。其中,“译星”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机器翻译系统。
我们知道中国除了汉字还有众多少数民族文字,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了中国文字的百花园。汉字已经实现了进入计算机,当汉字键盘输入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字进入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蒙古语、维吾尔语等传统语言的文字信息化取得较大发展。这些电脑中就分别装有不同民族文字输入计算机的程序。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大规模发展,众多的网络术语和流行符号应运而生。它们是古老的汉字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展望未来,中国文字的春天将会更加灿烂多彩!
附1:
互动与影像厅
在陈展过程中,文字博物馆还十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专门设置了互动与影像厅,设置了包括缤纷汉字、猜字谜、数字化汉字、文字载体展示等10个互动游戏,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不过,我们大约不是旅游旺季来的,因此该厅的所有多媒体设备均不开放......
特别展览:楷书篇
——2013.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