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二部分:民族文字大家庭
三楼北厅是第四展厅,主要展示民族文字大家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这个展厅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创新民族文字三个单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
第一单元 拾文遗彩
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他们为古代少数民族掌握和使用,今天已不再流行。
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一张古代民族文字的总表。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创制和传入我国的民族文字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较晚创制的则有16世纪的满文。
佉卢字:又称“驴唇文”传说是一个叫驴唇的大仙所发明出的文字。是古印度的重要文字之一。大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了我国新疆地区,流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的于阗、鄯善一带。佉卢字很早被婆罗米字母所取代,所以它在后来的许多世纪间都是无人能识的“死文字”。现在佉卢字文献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它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了解古代楼兰、鄯善文明的重要资料。
龟兹文:焉耆-龟兹文过去称“吐火罗文”,是中亚古国吐火罗国使用的原始印欧语系中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字。大约6至8世纪间,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流行这种文字。展板上都是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了吐火罗文的残卷,内容大多记录的是佛经和佛教故事,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最早的一些汉译佛教名词的认识,它不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过来,而是通过吐火罗文转译过来的。
回鹘文:书写的定慧卖奴契,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先民使用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唐至明代(8—15世纪)的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它的字体书写是纵向的,和蒙古文有些相似。确实蒙古文、满文、锡伯文都是在回鹘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创制的。
还有一些民族的文字是仿造汉字而创建的。
西夏文经: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佛经原本是梵文的,唐朝翻译成汉文,后来又转译成西夏文。他出土于20世纪初,出土地点是宁夏灵武,他的字体基本笔画全仿汉字,但看起来要比汉字复杂,以会意字为主,西夏在北宋时期就懂得活字印刷了,我国现存的木活字印本,其中就有西夏文印制的。
女真文:女真起初是无文字的,建立自己的国家后,为了加强统治,先后创建了女真大字、小字。它是仿造契丹文和汉文创建的。
契丹文:两个墓志是不一样的,左边的叫契丹大字,像汉字。右边的叫契丹小字。大字是单个的符号是表意字,小字:好多符号是表音字,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为研究契丹文对学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积累资料,例如出土更多的可以用于参照的文字资料。
满文:古代民族文字较晚创制的是满文,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在这之前他就命文人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参照蒙文字母创制拼音文字,俗称“无圈点满文”。这是满汉达呼尔合璧词典,它和蒙文很难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1632年,皇太极又命人将此文字改成“有圈点满文”。在字的旁边加上点,这样就有效的区别于蒙古文。
以上都是古代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的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下面是第二类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
第二单元 承古传今
传统民族文字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且今天仍在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您看到的是蒙古文的文献,它和满文不好区别,蒙古族开始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到17 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派。一支是现行蒙古文;另一支是加入蒙古语西部方言(卫拉特方言)特点创制的托忒文。
藏文:相传公元7世纪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借鉴梵文创制。藏文由辅音字母和元音符号组成。因为西藏海拔很高。藏文也被称为书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展柜中都是藏文写的佛经和相关的壁画,可见藏族是非常崇拜佛教的。
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都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之上创制的,分别在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朝鲜文是从朝鲜半岛迁移到我国东北境内定居下来的民族使用的文字。以前曾长期使用汉字汉文。1444 年1 月由李氏朝鲜世宗大王“训民正音”,创研出现代“朝鲜文”。
其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通用于本民族地区,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具有正式官方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社会使用最充分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
东巴文,它是在风景秀丽的云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文的文字,主要以象形文字为主。我们现在看到的掌柜中展示的就是像图画一样的东巴象形字,它记录的内容是祭祀牲畜和五谷之神。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在很长的时期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它们千方百计地想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单元来了解一下这些民族的文字是怎样创制的。
第三单元 创新发展
50年代以后,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民族文字共有17种,其中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羌文等。
壮文:这里陈列的是壮族一年级的教材,壮汉英词典以及十七大文件汇编。解放以后,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指示,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之后,于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为正式文字。
纳西文:上面是图画上形式的象形字,改制后就是这样的文字,以拉丁字母为主,就很像我们用的拼音字母,只是拼写方法不一样。
这些新创文字有三个共性的特征,第一,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第二,他们都是以本民族的某个地区的方言为参照创制的。比如:壮文是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纳西文是以纳西族西部方言为基础的。第三,加入能代表本民族特有发音的符号和声调。
中国民族文字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本民族的语言,传承着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2013.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