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路上的名人故居——鱼山路36号(原山东大学第一公舍)
早上起来站在大学路和鱼山路交叉路口的立交桥上,拍摄鱼山路36号这座在青岛非常著名的建筑。这里曾住着童第周、束星北、陆侃如和冯沅君、丁西林等文化名人。
这个院落中一共有五座别墅,都是风格相似的日式建筑,也被称作日本别墅大院。右手是1号与2号,左手是3-5号。
大门醒目的位置悬挂着200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的文化名人故居的标牌,上面写着他们各自的简介。
鱼山路36号(过去是26号)的别墅大院,据说是学界一流水平的教授才有资格入住。它的规范叫法是山东大学第一公舍。山东大学第二公舍,即今天的合江路1号。山东大学早在1958年便迁到了济南,宿舍中的住户也换了好几茬,但人们在习惯上还叫这两个大院为山大宿舍。现在这两处仍都是中国海洋大学教职工宿舍,这也是青岛最早的大学教职工宿舍。
第一个入住鱼山路36号的是童第周先生,他1934年至1937年任山东大学教授时住在这里的1号楼。10年后,1947年,冯沅君和陆侃如搬入此处3号楼。束星北先生来此是1949年以后。
童第周的故居:在1号楼最右边。
童第周青岛故居位于鱼山路36号,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们的宿舍区,当年童第周就住在一号楼的东头。故居是一座两层日式小楼,门前种着几棵香椿树,童第周在这里住了11年。
现存房屋系清代晚期所建,纵进深22米,通面宽21.5米,坐北朝南。前排为平屋,东、西两边为灶间,后排二层楼房是童第周先生出生、居住、学习过的地方。现居室内遗有床、桌、写字台、衣柜、坐椅等10余件清式家具,且保存完好。天井长9.3米,宽4.8米,中间铺有圆形纹饰的鹅卵石子,四周为方纹饰的鹅卵石路面。天进四边配有长工约3米左右的长条阶沿石,保存比较完整,是一幢典型的清末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该房屋从始建迄今,未曾进行过改建或较大规模的维修,总体结构依旧,古韵味十足。
童第周,英文名Tung
TC(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省鄞县塘溪镇人。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助教,后长期在山东大学任教。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千百年来,人类渴望破解生物繁衍生息的遗传奥秘,曾经历尽沧桑,艰辛探索。20世纪世界科技领域在生命科学上取得了空前的辉煌,2000年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同时宣布,人类基因图工程全部完成。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中国科学家就将人类对生物进化和细胞遗传与变异研究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种的历史先河,被誉为世间克隆第一人。90年代即被列入世界100位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他,就是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童第周。
老山大涌现出多位国内教育界、科学界、文学界等各个学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其中有一对携手走过近六十个春秋、并共同缔造过中国文坛佳话的“神仙眷侣”,就是曾经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陆侃如、冯沅君夫妇!
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又名雪成,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的一个爱国士绅家庭。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
冯沅君
(1900~1974年),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史家,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沅君、易安、大琦等。河南唐河县人。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她是继陈衡哲、冰心、庐隐之后,中国文坛又一驰名于五四新文学文坛的著名女作家。
陆侃如(1903.11.26~1978.12.11),著名学者。原名侃,又名雪成,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的一个爱国士绅家庭。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研究院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述甚丰。他与夫人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是第一部开创性的影响较大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已被译成英文和罗马尼亚文。
>>>在青期间住在鱼山路36号
冯沅君与陆侃如于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相近的专业、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开始频繁接触。1929年1月24日,陆侃如在上海与冯沅君结婚,从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比翼双飞,在文学研究领域同心协力著书立说,其代表作品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堪称当时一对令人羡慕的“文学伉俪”!
1947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陆、冯二人接到青岛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盛情邀请,来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青岛,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来青后,陆侃如在山大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兼校图书馆馆长、《文史哲》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务,1951年春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他研究《文心雕龙》,出版有《文心雕龙选译》,著有《文心雕龙术语用法举例》等。在此期间,他还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社主任委员、济南分社筹委会主任等职,并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956年,陆侃如当选为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任主席。
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在青期间的住所位于现在的市南区鱼山路36号。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宿舍院,陆、冯二人当年住在一号楼靠近院门的地方,楼房白墙红瓦,呈一字型布局,楼前还种着一棵高大的紫荆树。院落与古香古色的青岛博物馆一路之隔,靠近大海,院内花木葱茏,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冯沅君曾说过:她很向往“一间房,两本书”的生活。这个愿望在这里实现了:在此居住期间,陆侃如编写了《中国文学理论简史》,冯沅君则完成了《古剧说汇》。上世纪40年代,陆侃如发表的一些著作文末均署:“写于青岛鱼山别墅”。所谓的“鱼山别墅”就是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在青岛大学路(今鱼山路36号)上的教授宿舍。
>>>夫妻二人通力合作著书立说
冯沅君的学生郭同文(后为青岛大学教授)回忆她讲课时的情景:时值山东大学校园内鲜花盛开,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望着窗外,她深情地讲到:诗人用春风比北风,用梨花比雪花,何等深切,何等独特!同时也表明了:寒冷的日子里也蕴含着明媚的春意来临,显示了诗人在严寒中的乐观情怀!
在青岛,她参与文联、妇联等社会活动很多,又忙于备课,并致力学术研究。1955年,冯沅君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2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她还与陆侃如合编了《中国文学史简编》和《中国文学简史》,和林庚教授一起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为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课的教学提供了教学依据和系统教材。1958年,夫妻二人随学校迁往济南,离开了他们共同生活了长达11年之久的“鱼山别墅”。
>>>关心教育设立“冯沅君文学奖”
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走完了她74岁的人生历程。冯沅君逝世前立下遗嘱:夫妇全部存款捐献给学术事业,为此设立了“冯沅君文学奖”,以鼓励工作者努力献身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1978年12月1日,陆侃如病逝,享年75岁。临终前按冯沅君和他个人的愿望,将其珍存的全部书籍和近3万元存款捐献给山东大学。
山海重逢,蓝色相约。2012年3月17日,阔别青岛长达54年之久的山大重新回到了青岛。
“伉俪应无恙,当惊山大殊”!有理由相信:当已经离开我们多年的陆侃如、冯沅君这对曾经在青岛、在山大闪耀过灿烂光芒的“文学双星”夫妇在另一个世界看到这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盛大场面时,必将面带微笑……
束星北(1907-198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有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讲课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人才。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后转向气象科学研究。晚年,为开创我国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束星北是个陌生的名字。这位早年求学于剑桥、麻省的“海归派”,曾和王淦(音gàn)昌一同开创了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先河,并曾培养出诸如李政道、吴健雄、程开甲等一批知名学者。他本有机会成为“两弹元勋”那样的功臣,然而命运则将他的后半生卷入了政治的风暴。在青岛,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30年,而如今走过鱼山路的“束星北故居”,又有多少人会想起这位学者的传奇往事?
留学归国,一身傲骨
“我28岁就成了名教授,自恃有大才,恨不能把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比下去。”
——束星北,个人档案散卷
1907年,束星北生于扬州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17岁时,他进入杭州之江大学学习,次年又转到济南齐鲁大学。之后的几年,他游学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地,并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进修物理,直到1931年母亲催他回国成亲,他才结束了自己的海外求学生涯。
回国之后的束星北受到极大的关注,于第二年被聘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物理学教官,并受到蒋介石的召见。“蒋介石到学校来视察,专门要见他。他当着大家的面问蒋介石为什么不抗日,为什么从东北一枪不放就撤了。这一下子就把蒋介石问火了。”束星北的长子束越新回忆,父亲年轻时脾气耿直,心里存不住话,而且嗓门相当大。“我婶婶是宋美龄的秘书,她说宋美龄跟她说了,老头子回家很生气,让我们赶紧跑。”于是束星北带着全家人离开南京,前往浙江大学任教。
来到浙大的束星北很快和日后的“中国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成为了朋友。而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敦厚内敛不同,束星北锋芒毕露。他经常当面和人争论学术上的分歧,王淦昌虽是他的好友,但两人却整天吵吵闹闹。而在给学生讲课时,则时不时蹦出几句“什么狗屁东西”。尽管颇有争议,但他还是在28岁就成为教授。然而,他对待自己喜爱的学生又格外热心。“那时李政道每周都要来我家吃饭,我真嫉妒啊,爸爸给他吃鸡腿,我都吃不上啊。”束越新回忆,那时父亲时常会带学生回家吃饭、聊天,“现在这些人都出名了,其实我小时候都见过的。”
而当时束星北也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他不仅与王淦昌共同研究了β衰变问题,还开始探究相对论。而除了物理学之外,他还涉足激光、无人机、雷达、发报机等领域。1945年,他造出了中国第一台雷达,不久他又做了一场《原子弹理论》的学术报告……
1952年,从杭州到青岛
“哲学不能管自然科学,也不能管物理学,其他科学也不能管。”
——束星北,1952年与华岗通信
束星北的才华与个性让他成为了浙大有名的“束大炮”。而在这所被誉为“东方剑桥”的学府里,他也过得自在逍遥。然而,1952年高校院系大调整后,束星北不得不离开浙大,并最终来到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
“刚来山大时,束星北的名气很大,他那时穿件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根手杖,很有气派。”当时在学校负责党务工作的徐瑜回忆,时任山大校长的华岗起初十分看重束星北,并将其安排在鱼山路的高级教授别墅里。但束星北似乎对现状并不满意,“那时他在会上说学校官僚主义太重,又说什么‘不能抬头’之类的话。而华校长是搞革命出身的,理论性很强,喜欢开导人。”由于迥然不同的观点,两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第一次见面便争吵起来,一个强调“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另一个则坚持“各分各的账,谁也别管谁”。不欢而散之后,回到家的束星北火气依然未消,又写信给华岗继续理论,两人的矛盾日益升级。
其实,束星北并不愿参与到科研之外的纠纷。但是性格的原因让他难以袖手旁观,早在浙大“三反五反”时期,他就因替苏步青仗义执言而成为众矢之的,而这次刚来山大又与校长展开了论战。虽然他经常说“以前大学都这样”,但他忘了,当时的形势早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没有错,为什么要认罪?”
“山东大学里据说有什么‘华大派’、‘山大派’,我摸不清楚,让别人去揭发吧!”
——束星北,1957年《山东大学右派言论集》
束星北没有想到,他和华岗的争论在1955年中断了。那年“肃反”中,他们两人被同时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华岗从此落马,最后死于狱中。而束星北则相对幸运,在经过一番调查后,他被“无罪释放”。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其实他刚来山大的时候是教物理的,后来去搞气象学了,再后来又研究海洋学了,所以我们现在给他的称呼是海洋物理学家。他搞气象实际上是遭人排挤的结果。1956年,山大去了济南,他也没跟着去。”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束星北的学术研究便趋于停滞,因为一个又一个运动将他彻底从实验室里拖了出来。
1957年,本已“无罪”的束星北因反映自己在“肃反”中的不公正待遇而被打成“极右分子”和“现行反革命”,1958年他又被发配到崂山月子口修水库。期间因为饥饿难忍,还下地偷过地瓜。1960年水库修完后,他又被安排到青岛医学院打扫厕所。“我老爸这个人,真是不懂政治,人家一引他,他就上当。我当时因为他的事,部队的工作也丢了。我就回青岛来劝他,教他如何应付那些人。后来人家说,写个检查就可以不抓你爸,我就劝他写。他就说我又没有错,为什么要认罪?还说那都是毛主席让他说的。”束越新回忆,在遭受批斗的初期,父亲的对抗十分强烈,“好几次我都把他按倒在沙发上,要不然他就要冲出去和人吵。”
被时代拧断的钢筋
“我发现刷茅房能帮我刷掉剥削阶级的意识,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
——束星北,1965年《申请长期刷茅房》
但渐渐地束星北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和妻子先后丢了工作,而家中的7个孩子除了同样丢了工作的束越新外,其他都还在上学。这个曾经“工资比毛主席还高一倍”的教授瞬间开始面临生存的问题。不久,束家人又被要求从鱼山路的教授别墅搬出来,住进了合江路的两居室里,再后来全家人又被安排住进了登州路的一个更小的房子里。“其实就一间屋,十来平米,我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住,妹妹住校了。放不开家具,我就天天晚上在桌子上睡。”束越新说。
而除了吃住的困境外,批斗与揭发也在冲击着束星北的精神。“我从海洋一所里边拿到很多束星北的档案资料,这其中有他自己写的检查,也有他揭发别人的检举信,他已经被当时的形势压垮了。”《束星北档案》一书的作者刘海军介绍,在重重压力下,束星北如同一根被拧断的钢筋。
其实在长达20年的“改造”中,束星北也希望能通过好好表现来“摘掉帽子”。他除了认真完成打扫厕所的任务外,还主动维修医院里的贵重仪器。他甚至提出,希望允许他联系自己在海外的学生一起为国家研究原子弹,但这个设想因不久后中国原子弹成功试爆而破灭。到了上世纪70年代,年近古稀的束星北陷入了绝望。他在思想汇报中公开恳请:“希望领导能拉我一把,在我未死以前,让我发挥下‘一技之长’。”
直到1972年,事情出现了转机。“那天突然把我爸喊到办公室,说束星北你表现很好啊,明天给你开摘帽大会。我爸一听很激动,然后私下想,我怎么突然表现好了。过了几天才知道,原来是李政道要来了。”束越新回忆,当年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回国,并受到周总理的接待,期间并不知情的李政道提出想见自己的恩师束星北,这才有束星北“摘帽”的机会。“但当年只摘掉了一个‘反革命’的帽子,那个极右的帽子是1979年才摘掉的。”不过,青岛医学院经过综合考虑,还是拒绝了李政道来青岛看望束星北的请求。
1978年,“文革”结束后的束星北终于再次回到科研舞台。他被聘请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驻青岛)从事海洋学的研究。尽管自己是物理学出身,尽管已离开科研前线20多年,但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数学基础,很快对海洋内波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填补了国内空白。1979年春,束星北设计的一项航天方案被国家采纳并实验成功,他也成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轨道的计算者。1979年,束星北终于赢来了彻底的平反。
“他只是一个标本,那个时代的标本。”
“没办法,人是不会改变的。”
——束星北,1980年与王淦昌在青岛重逢。
重获新生的束星北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一会儿带着团队出海考察,一会儿又会点评学生的作业“你这狗屁玩意还有点用”。1980年,王淦昌来青岛看望束星北,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激动不已,没想到不一会儿两人又吵了起来,一问才知道他们又聊起40年前争论的物理学问题……
但真的一如既往吗?束星北的女儿束美新回忆,在父亲“摘掉帽子”后,她在公园丢了一辆自行车,后来一个民警到家里来。没想到父亲一看警察来了,异常紧张,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女儿一问才知道人家是来送自行车的。而刘海军则说:“我没有说束星北是完美无缺的偶像,我们也不好去指责他的妥协。那时千千万万的人都是这样的,束星北只是一个标本,一个最典型的标本,一个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而如今同样从事物理学科研的束越新则说:“我还是觉得老爸只是个科学家,不要说得他多戏剧性。他从小就和我们说:一要为人正直,二要锻炼身体,三要好好学习,就这么多。”
1983年,束星北在青岛病逝,享年76岁。临终前,他决定把遗体捐给自己生前工作的青岛医学院,用以做成教学标本。然而遗体捐赠后,恰逢各级领导班子调动,此事被人遗忘。半年以后,有人突然想起此事,发现束星北的遗体早已腐烂不堪,只得草草安葬在学校篮球场旁的一副双杠下……
绿顶的是3号楼。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一人兼领文理皆有成绩,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奇才。而他两次在青岛生活、工作了多年。
因为丁西林既有物理学著作,又有话剧剧作,常有人疑问是二人同名还是同一人,其实是一个人。丁西林留学英国学的是物理学,但同时喜欢文学、戏剧、音乐。在物理学方面,1917年开始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析率试验,获得成功,1930年出了测定引力常效9的绝对值方法,在戏剧创作方面写出了《亲爱的丈夫》等剧作。他创作的喜剧《一只马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泛演出并拥有广大观众的剧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戏剧、小说名著。归国后从事业余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丁西林发表的剧作共10部:《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根据凌叔华同名小说改编,1925)、《压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1939)、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孟丽君》
(1961)。其中7部是独幕剧。丁西林生前未发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纲》已一并收入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杜出版的《丁西林戏剧集》。丁西林的喜剧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和《等太太归来》中。他的剧作绝大部分都曾被搬上舞台,尤其他的独幕喜剧,堪称喜剧领域中的上乘之作,代表了中国“五四”以来话剧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成果。
五笔软件中之所以把“木、丁、西”这三个放在S键这一并不符合字根规则的键上,就是软件研发者为了记念丁西林。丁西林对汉字的难写、难认、字体混乱和查找不便等缺点深为关注,经常在业余时间从事改革的尝试。虽然简化汉字笔画和减少通行的汉字数量为汉字改革的主要课题,但改进汉字检字法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他创造了“笔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已被吸收进《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
国立青岛大学改组为山东大学以后,赵太侔出任校长,广聘教授。丁西林1935年来青岛,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当时青岛有“四大剧作家”,即洪深、丁西林、宋春舫、秦惠亭。
宋春舫与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中都以“喜剧”著称,唐弢说“喜剧作家中丁西林之外,宋春舫是又一位。”而二人同在青岛,因宋春舫开办有褐木庐戏剧图书馆,其中包括外国戏剧集,他常去借阅,二人也是朋友,在青岛期间他创作了四幕话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
上海协社话剧团来青岛在山东大戏院(今中国影院)演出,演出剧目有《新茶花》、《上海阔小姐》,丁西林认为这些剧目还是“文明戏”时代的话剧,当时已经是1935年了,应该推广新剧目。
在学生眼中是个严肃的老师
丁西林是英国海归人才,又是国际上有声誉的物理学家。英国驻青岛领事馆在新年于国际俱乐部举办鸡尾酒会时也邀请丁西林参加。
丁西林在山东大学的教材《物理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讲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印象中是一个严肃的教师,与他的喜剧剧作中的幽默、诙谐恍如两人,这也是有人怀疑到底是一个丁西林,还是二人同名。在青岛,他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丁西林离开了青岛去了大后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筹备复校,赵太侔仍任校长,他广揽人才,任老舍为文学院院长,丁西林为理学院院长。
“二战”期间,中、苏、美等结为同盟,“二战”结束后,美国邀请老舍、曹禺去美国访问,前苏联邀请郭沫若、丁西林去访问。丁西林回国后即来青岛,因为他有过两年的青岛生活,让他对青岛印象很好,虽有几个大学聘他,而他选择了青岛。
丁西林任理学院院长,聘李先正为数学系主任,郭贻诚为物理系主任,刘椽为化学系主任,童第周为生物系主任,曾呈奎为植物系主任。丁西林主持下的山东大学理学院人才荟萃,在国立大学中可称一流。
在“山大”任教,曾住在鱼山路上
过去,日本在青岛有一处东洋拓殖会社,在大学路上为高管建了宿舍。朝鲜总督府驻青岛办事处在其邻,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这几座楼座交给了山东大学,学校以其当成教授宿舍,简称“一舍”(今大门在鱼山路)。丁西林、童第周、冯沅君、陆侃如等均住在这里,成为青岛名人高地。
这一期间,他出版了《西林独幕剧集》和《西林戏剧集》,学校剧团演出了潘孑农的讽刺喜剧《裙带风》,请他指导。
1947年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山东大学学生开展反内战、反饥饿运动,校内民主气氛浓厚,演唱进步歌曲。王统照先生因支持学生运动,被开除了教授的职务,丁西林表面上看不出对学生运动的支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他“不问政治”,实际上地下党一直与他保持了联系。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立即成立了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丁西林为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务,使多数人大出意外。
新中国成立后,丁西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青岛去北京任新职。以后他还来过青岛参加会议,但仅是短暂停留了。
绿树掩映中的2号楼。
——2015.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