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鱼山路
一大早来到鱼山路和大学路交叉路口,开始了我的鱼山路之行。别看我在这里上过三年学,但是在鱼山路上走个全程,还真是第一次呢!
鱼山路位于市南区,依小鱼山南麓而建。西北起自大学路,东南至于文登路,全长896米。车行道宽4~10米,面积6948平方米,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面积1445平方米。鱼山路始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宽4~6米,沙石路面,为市区通往汇泉湾和中山公园的交通便道。因道路顺山坡而建,大雨时,路面常被冲坏。1939年将坡度较大之处改铺小方石路面。1941年8~10月,将鱼山路东端和文登路西端共延长300米,并将原路展宽,由原宽6米拓宽至10米。建国后,将沙土路面改铺为沥青路面。
鱼山路37号: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办公楼位于鱼山路37号,始建于1937年,1941年竣工,由建筑师王翰设计,公和兴营造厂施工,建筑面积1889平方米。办公楼为仿德国建筑样式,穹顶钢混4层建筑,总体属折衷主义风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南侧入口由一排四根仿科林斯柱构成正门虚廊,柱高三层,柱身上为黑地金字对联,两侧墙面上开扁方窗。建筑采用花岗石勒脚和粗石套窗,显得庄重、厚实,顶部为玻璃天窗、环视回廊。
世界红十字会,是一个宗教慈善组织,脱胎并受控于道院。解放后,世界红卍字青岛分会由青岛中华救济总会接管,办公楼由青岛市图书馆使用,后来市图书馆迁到山东路,这里并入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迁到崂山区后,现为青岛市美术馆。
路边的墙上挂着“文化名人故居示意图”。原来这里是大学校区,周边遍布着教授们的宿舍而已。现在这些楼里住满了住家户,有许多宅院只能从墙外一窥全豹了......
鱼山路36号:这里曾住着童弟周、束星北、陆侃如和冯沅君、丁西林等文化名人。鱼山路36号是个大院子,里面有5座别墅,都是风格相似的日式建筑。据说是学界一流水平的教授才有资格入住。它的规范叫法是山东大学第一公舍。山东大学第二公舍,即今天的合江路1号。山东大学早在1958年便迁到了济南,宿舍中的住户也换了好几茬,但人们在习惯上还叫这两个大院为山大宿舍。现在这两处仍都是中国海洋大学教职工宿舍,这也是青岛最早的大学教职工宿舍。
第一个入住鱼山路36号的是童第周先生,他1934年至1937年任山东大学教授时住在这里的1号楼。10年后,1947年,冯沅君和陆侃如搬入此处3号楼。束星北先生来此是1949年以后。
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动物系教授。1949年3月回青,居于山东大学第一教师宿舍,简称“一舍”,即今鱼山路36号,与冯沅君、陆侃如为邻。1955年在青岛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今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所长。
束星北:物理学家,1929年于剑桥和爱丁堡大学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与爱因斯坦一起从事相对论的研究。1952年来青,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1979年为航天工业部计算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弹头的数据。1983年病逝青岛。
冯沅君、陆侃如:冯沅君,女作家。陆侃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两人1929年1月结婚,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1947年同来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山大迁址济南,他们夫妇也离开了生活11年的“一舍”。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发现我总是从街尾开始走起......
鱼山路是一条很奇怪的路,从这里拐上去,是鱼山路的28-34号......
45
鱼山路5号:1921年日本中学校,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1921年在他们修的名町边,建起了一所学校,由日本人三上贞设计,日本公和兴营造厂建造,取名为日本中学校。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立山东大学入驻。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归山东海洋学院,现改称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海大,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鱼山路6号:近代名人吕海寰故居。吕海寰是山东掖县人,清朝末年著名的外交家,他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近代法律的开拓者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吕海寰来到了青岛,他在鱼山路上筑住两处住宅,一处是6号,另一处在13号,后来他去了天津。
从1号走到1号,是要费些时间的。我们来说说鱼山路的历史吧:
1、日本人开凿的沙石路——名町。当1892年清政府胶澳总兵章高元在青岛村前建立了总兵衙门后,新官的第三把火烧在了衙门后面的小山上。章总兵在山上建立了炮台,原来无名的小山也就有了第一个名字,人们叫它衙门山,也就是现在的小鱼山一带。1914年,日本打败德国,占领青岛。在衙门山开山劈石,修出一条山路来,路的北端就在总兵衙门身后约一百米处,而南头在衙门山南麓,靠近海边。日本人把这条沙石路叫做名町。
2、中国人的鱼山路,从马牙石路到沥青路。1922年青岛回到祖国怀抱,1923年中国政府把名町这个带殖民色彩的日本路名抛进了大海里,为它起了鱼山这个中国名字。山路把衙门山一分为二,有了鱼山路名后,两座山便有了各自的名字,东边的叫东鱼山,即今天的小鱼山;西面的称西鱼山,现在都盖满了房屋。1939年,鱼山路南北较陡的路段由沙石改铺为小方石,也就是人们所叫的马牙石。1949年后,又把鱼山路改铺沥青。
3、今天的鱼山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鱼山路,南起文登路和福山支路路口,北到大学路和龙口路路口,全长896米。在青岛市东部没有崛起之前,鱼山路是一条安静的小道,过往的车辆很少,只有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路上的行人才多起来,都是南来北往的洗海澡的人们。人们爬上一段陡坡,再走下另一段陡坡,便到了第一海水浴场,回来时亦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东部新城区渐渐成了气候,原来担负主要任务的莱阳路改为单行线,而从南到北的车辆都走鱼山路,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鱼山路上每天是车流滚滚。
鱼山路2号:海关副税司艾瑞时的住宅。税务司阿里文住在衙门山南麓,副税司艾瑞时的住宅就盖在了路对面,建造时间估计差不太多,谁设计的不清楚。1912年,中国海关第三任总税司安格联买下了这栋住宅区,把它作为来青岛度假的别墅。现在是青岛海底世界的办公大楼。
鱼山路3号:建在山坡上的老建筑,院里有两座楼,应当是有历史了,它一直归海军管,现在门口还挂着军事管理区的牌子。
鱼山路1号:这里竟然是小鱼山公园的一个入口。走进院落往左看,就有通向鱼山的石阶......
直着往前走,可以遥望到疏影中的一座小楼,那就是鱼山路1号乙——1900年德国人阿里文的住宅。
老宅建于1900年,设计师是它的主人——德国人恩斯特.阿里文。阿里文是一个中国通,从1868年起就来到中国,,他又搞海关业务,又喜欢搞建筑设计。北京的德国公使馆,俄罗斯公使馆,意大利公使馆,青岛的跑马道,都是他设计的。他在青岛筹建了海关,1899年任胶海关首任税务司。.他相中了衙门山南麓,在靠近海边的山坡上建造了这座楼房。1914年德国战败前夕,他带着收集的大量中国瓷器回国,那年他67岁。据说,这座老宅以后还先后住过其他德国人,还有日本人,英国人。
从围墙外看这座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