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汉字源流释古今(一)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恢弘的建筑,分为四层。观众的参观区在1-3楼。其中,二楼有三个展厅,都是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一展厅位于二楼北厅,主要包括字法自然、甲骨纪事两个单元。
第一部分 汉字源流释古今
第一单元 字法自然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才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它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字法自然》单元追寻汉字本源,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博物馆第一展厅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关于汉字的起源在中国有两种解说系统,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另一种是关于文字起源的科学描述。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厅右侧展示的是仓颉像。关于文字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了。仓颉奉皇帝之命创造汉字。大家可以看到图中的仓颉长了四只眼睛,说明他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观察力!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于是很受启发,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考古挖掘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展厅左侧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这是从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组理想中的地层关系。每一层地层代表不同的文化时期,由上往下,年代越久,埋得越深。
底下棕红色的土层是生土层,生土层的意思是指地层没有受到人工干预,是自然堆积,表明人类还没有到达这里。从生土层往上看,第一层是裴里岗文化时期,距今约有七、八千年。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刻画符号,随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物。裴李岗文化层的上面一层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约五、六千年。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留下的遗址分布更加广泛。黄河上、中游已经发现了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彩陶,其中有的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再往上面的地层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四千余年。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文字已经产生。龙山文化地层的上面,我们看到一个地层标有“下七垣文化”,这支古文化是分布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古文化。它的年代相当于文献中的夏王朝。距今约3600年至4000年前。这一时期应该已经到了文字应用阶段,但可惜没有证据保存下来。再往上一个地层是商文化地层。代表商王朝留下来的遗迹。甲骨文正是属于这个时代。商代地层以上,堆积的西周、东周、秦汉地层,直到最上面的耕土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地层。考古学家们正是根据考古地层以及地层内出土的古代文物,特别是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来研究文字的起源。
史前时期是文字的酝酿阶段。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它们有的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缸,大家可以看到在陶缸的表面有一个彩绘图案,这说明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想法。
这一展厅,有一处是反映古人制陶的场景。一台投影仪器正在工作,栩栩如生的雕像后,是看起來触手可及的一泓清水和飞翔的鸟儿。精妙的声光电技术配合,将人带入了一个史前时代。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之一。这片龟腹甲上面有一个刻划符号,看上去象现代记数符号“八”,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汉字起源有某种联系。
第二单元 甲骨纪事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并且成系统的文字。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和中期,发现于卜辞上。但99%以上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最集中的出土地。殷墟是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商代12位国王在此建都近300年之久,留下了丰富的甲骨遗存。在殷墟3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了13万片刻辞甲骨。
商朝人几乎每天都要在龟甲上进行占卜。首先,在龟甲的背面凿出长槽并钻出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钻孔中灼烧,让骨片受热产生裂纹,商王根据裂纹的走向判断事情的吉凶。事过之后,商人有时候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我们看到的甲骨文。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商王讨伐方国的记载,又有关于农业、田猎、天象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生活,提过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幅画包含了很多含义。高亮的地方是突出的三片甲骨,甲骨的背景却是生动的壁画。先来看左边:这片甲骨中有“日”、“月”二字,这是商代人对天象的描述。其背景是取材自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图案,里面三只脚的乌鸦,叫做金乌,在汉代代表了太阳。右边是一只住在月亮里蟾蜍,汉代代表月亮,这个场景说明了商代到汉代天象知识在传承着。再来看中间的甲骨片。这片甲骨记录了商王在打猎时追逐一只犀牛的场景。这是甲骨文“车”字。这片甲骨的背景是汉代的围猎图,说明汉代的狩猎早已有传统。第三片甲骨是有关于农业的记载,这个字是“协”字,是殷商时期众人耕田的描述。背景画的是汉代的农耕,这是农业文化的延续。
很多人误以为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所仅有的,其实不然,在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歧山凤雏村意外的发现了27000片先周至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其中带字的就有200多片。它和殷墟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也独具特点。西周大多数文字刻写精细,字体普遍细小,甚至用肉眼都看不到。被有些学者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微雕。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字体,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规则,但最常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
象形独体字:左上角是一个侧面直立的“人”,它是最基本的一个象形文字。“首”、“心”、“口”就像是商代人在铜镜里看到自己的身体部位一样,非常形象。
会意字:所谓“会意”,是指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思。这是甲骨文“毓”字,上面是女人的“女”字,下面是儿子的“子”字,表示生育的意思。卿是两个跪坐的人,中间是商朝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
指事字:是利用本有的象形符号加些简单的指事符号实现表意功能的一些字。“下”字下面的短横用来指事方位,“上”字就是短横在上用来指上面。
假借和转注也可以理解成“用字”而非造字。
形声字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一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洹”字三点水是形旁,“亘”字是声旁。在甲骨文中还出现了合文,这是“五百”,这是“十朋”、“上甲”,“延雨”表示连绵不断的下雨。
这些特殊字符,它们出现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表示一些族名和族徽。形式多样,很有特色。我们看外面是亚字,里面是官职名字或者是族徽、族长的名字。
动画演示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非常形象生动......
大厅里的专家访谈节目......
——2013.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