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
0
0

恢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汉字源流释古今(二)

    第二展厅位于二楼东厅,主要包括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这里展示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造型小巧精致的铜印;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

 

第三单元 钟鼎千秋

    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





























   

    司母辛鼎,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在这件鼎的内壁上铸刻有铭文“司母辛”。“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是指他的母亲,是子辈对其母亲的称谓,“辛”是妇好的庙号。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女将军。在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妇好率兵出征,最多一次率兵达一万三千多人。

它的口部成长方形,长边长64cm,宽边长48cm,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是比较直的,而壁的下部则是略向内收,底部为平的。在底部的下端还有四条圆柱形的足,足高为31cm,成透底空心足,足孔深为28cm。

在鼎外壁的四角各有一条扉棱,与四足上端外侧的扉棱呈一条直线,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雷纹衬地。腹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乳钉纹三排,乳钉浮出器面。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细眉巨角,纹样浮出,极为醒目。

最具代表的就是这件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它铸造于商代晚期,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鼎。大鼎通高1.33米,长1.1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字。“司母戊”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后母戊”。后是崇高伟大的意思,“戊”是器物主人的庙号。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祭祀自己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此鼎龙纹盘绕,鼎身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有虎食人头图案。我们可以从鼎的规模推想3200余年前商代铸铜工艺的水平。鼎,最早是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件圆鼎内侧有两个铭文。第一个字是一个族徽。第二个字是自己的“己”字。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字数普遍很少。当时的贵族常常把自己名字或家族的族徽铸造在上面。这件青铜器纹饰精美,正面是殷商时期常见的兽面纹。

()您现在看到的这一组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墓葬。每件青铜器内都有铭文“爰”字,是商代某家族的“族徽”。

您现在看到的是作册兄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銘文为“乍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乍册”多为史官。最后一个字“兄”,可能是这个史官的名字。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装饰着三组兽面纹。

    金文穿过商代的岁月长河,到了西周时期,其字的形体略承商代金文之风。














































   

这八件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是件善夫吉父鬲,“善夫”在西周时期的官名,有点象“炊事长”,负责饮食。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这组器物很有来历。它们最先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程潜收藏,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收藏了这套文物。

现在看到的是太师虘簋。这件器物的盖子上有铭文7行70个字。记载了太师虘受到封赏的年、月、干支日。在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余件,但是像这样完整记录年月日的仅有30余件,所以这件青铜器铭文非常珍贵。

()在周代众多精美青铜中,有这样一件重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件青铜器叫做逨盘。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逨盘于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该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这件器物重要就重要在它的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西周时期有一个权势显赫的“单氏”家族,其政治地位仅次于周公和召公。该盘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从皇高祖单公到逨8代人的历史,他们在辅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铭文在记述单氏家族历史的同时,自然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虽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对周王世系谱作了记载,但司马迁的这一记述一直没有考古学材料加以证实,难免让人将信将疑。速盘铭文则第一次从出土文物的角度证明了《史记》对周王世系谱的记述是正确的。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辅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绩,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是建国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铜盘。

()平王东迁以后天子势力逐渐衰落,而这时诸侯国的青铜器日益增多,无论是从青铜器的制作上还是金文字体都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为宋公栾簠。簠是当时盛食物的器具。这件青铜器上有铭文20字。其中第一行是:“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 。“殷”是指殷商,唐是指商代第一位国王成汤。宋公栾即宋景公。这段铭文中,宋公栾自称是商汤的后代。从整段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簠是宋公栾为其妹勾吴夫人出嫁时陪嫁的的器皿。

()您现在看到的庚儿鼎属于春秋中期之物,1961年12月山西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据铭文的内容判定它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其主人为徐王庚作为王子时所作之器。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定名为“庚儿鼎”。此鼎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请大家注意,徐国之器何以流入晋国呢,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徐与吴楚关系密切及当时有以“宗器相赂”的史实,认为此鼎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这可是古代贪官受贿的铁证了!鄂君启车节属于战国晚期之物。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青铜铸造。“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通过车节和舟节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得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形似剖开的竹节。铭文字数,黄金丝镶嵌铭文148字。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好象今天的通行证或者路条。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此节为研究当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外,其器型迄今为止仅此一见,更显珍贵异常。

()这件文物是陈喜壶。高48.5厘米,口径18.5厘米。陈喜壶属于春秋时代之物。1952年山西省政府文物室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古铜壶一件,后来在山西省博物馆公开陈列后引起学者重视,纷纷撰文考证。学者多认为是春秋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铭文与壶身纹饰风格不尽似,铭文可能是镶补所加,双耳亦可能是另铸拼接上去的,有作伪的可能。大家看看是否是呢?后来学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该器双耳并非镶补拼接之作,而是采用了分范合铸的方法铸造出来的。不是一次铸造的结果。是货真价实的山西古代铜器,当时山西制作的铜器十分精美,从这件上也可以看出来。

()




第四单元 物以载文









 

 

 

()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版,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面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温县盟书,出土于河南省温县。这些玉石薄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主盟人韩间子,为了争取力量打击敌人,于晋丁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了一次盟誓活动。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也有记载。温县盟书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资料,同时纠正了史书记载的一些错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您现在看到的是先秦时期的货币。先秦时期,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中国古代货币一般不铸图案,其主要修饰是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因此钱币文字的书法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最为丰富,有刀币、布币、圜钱、金版等。上面刻写的字数较少,多为地名和数量。您看到的 “安阳平首布”,它的形状像铲形的农具,上面刻有“安阳”两个字,是地方的名字。但不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当时韩、魏、赵三国均有叫安阳的地方。三个诸侯国“安阳”二字的写法各不相同。

()您现在看到是刀币。它是由古代青铜削刀演变而来的。您看到的这枚明月刀上面有“明”字,是燕国的一个地名。

您现在看到的是圜钱。圜钱分为方孔和圆孔。

通过这一单元的参观,可以看出,先秦的文字载体具有多样性,但与此同时,文字的字形也具有多样性,如这几块展板上展出的文字,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不便,因此,统一文字便成立社会需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接下来,就请大家进入文字一统单元,继续我们的文字之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