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印象
吸引我来到安阳的,自然是甲骨文和殷墟了。来到安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道路宽阔,新建筑较多,一看就是这几年才开发起来的新城市(当然,古迹除外),放眼望去,一点儿也找不到古都的痕迹,和青岛的地级市差不多。瞧,这个高速收费站够气派的吧!
河南省安阳市
(Anyang)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汉字之都、甲骨文之乡、《周易》的诞生地、上古颛顼、帝喾二帝陵墓所在地、魏王曹操墓所在地、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精忠报国民族英雄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安阳同时也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约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鹤壁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畿内地为邶、鄘、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年),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以东一带),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隋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
首个有文字记载的都城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和易经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接齐鲁,西倚太行,北濒幽燕,南望中原,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
早在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创造了著名的“小南海文化”。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率邻部族迁徙到安阳,历八代十二王,共255年。这一时期的商王朝疆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中国上古史的新纪元,也成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此后,相继有三国时期的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殷都废而邺都起,邺都衰而相州继,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阳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断,安阳成为“七朝古都”。
洹水帝都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位于安阳市西北的殷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建都于此,营建了中国青铜时代最繁盛的都城-大邑商,创造了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灿烂夺目的殷墟文化。
作为商代晚期的国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了一个高度繁荣都城的宏大气派。濒河而建的殷墟宫殿建筑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制多样,对中国古代的宫殿宗庙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宗族为单位的民居,成片分布,并铺设了陶制排水管道,其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12座王陵大墓和数量惊人的人殉、牺牲则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1961年3月,殷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漳水邺都
汉魏时期安阳概述
春秋齐桓公时期,在今安阳城北筑邺城。战国初年邺地属魏。西汉置魏郡,郡治在邺城。东汉末年曹操夺取邺城,将之营造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其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直至北朝末年,邺地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邺城也成为最著名的大都会。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续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邺城的经济发展、都城建设以及遗留至今的众多的石窟造像、北朝大墓等文物古迹,共同见证了邺城昔日的煇煌。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朝时期,安阳地区因处于京畿之地,生产力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以相州窑为代表的瓷器制造业逐渐兴盛起来。相州窑始烧于北朝时期,盛于隋,延续至唐初,是当时中国青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白瓷的创烧、绿彩的出现,为此后中国的陶瓷制造业开拓了一个新的气象。
古韵流长
隋唐以后,相州继邺城之后逐渐兴起。北宋时的相州城修建得极为雄伟壮丽,宋太宗称相州衙门为“朕居不过是也”。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明清时期,彰德一度是天下“要府”,是位于中州地区的一座地方政治经济中心。自杨坚焚毁邺城将居民南迁至此以后,安阳虽然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殷都和邺都的深厚文化依然浸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九府巷陌,华屋千家,明宅清居,盛世人寰。
去殷墟的路上,要经过这个火车闸口。在青岛长大的儿子好奇得很哪......
安阳名称由来:
北蒙——盘庚迁殷之前,安阳称北蒙。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率领臣民从“奄”迁来北蒙。他们自称为“商”。商朝灭亡以后,有人把他、们称为“殷”。
安阳——安阳之名,始于东周时期的战国末期。前275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在《史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相州——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檀)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仍属相州治理。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1949年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阳市为河南省直辖市。
超搞笑的广告,忍不住照了下来......
酒店够气派的吧!也不过200人民币一晚。
大厅很是气派,集休闲娱乐为一体。
逮着空儿,就黏在儿子身边。 这样听话的、还属于我的儿子还会属于我几年呢?!所以要分秒必争!!!
宾馆的饭店走廊,很有情调的。
早餐厅。气派的餐厅里,好难吃的早餐呀......
晚餐房间。菜品丰盛,价格不贵。想不到安阳还有许多美食呢!
1、安阳皮渣:安阳“三大宝”之一。其特点:好吃可口,多吃不厌。主要以粉条为主,加上大葱、大蒜、荤油、精盐、香油、虾皮。它有多种吃法:煎、炒、扣碗等。
2、安阳粉浆饭:粉浆饭,安阳“三大宝”之一。香醇浓郁,酸甜适口,有清热败火之效。
时间关系,没有吃到的美食:
3、道口烧鸡:道口镇素称烧鸡之乡。道口烧鸡“造型美观、色泽鲜艳、五香俱佳、肥而不腻、老幼适宜”,堪称形、色、味、烂“四绝”。
4、内黄红枣:安阳市内黄县是红枣之乡,全县有大面积的沙区,适宜种植枣树。当地人称枣树为"铁杆庄稼"。
5、内黄灌肠:内黄灌肠,是内黄县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它是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所制成。
6、楚旺扒糕:它是用荞麦面蒸煮而成,食用时先用小刀切成菱形小块,再用芥末、香油、蒜汁、陈醋调拌即可食用。吃扒糕可以调济胃口,振作精神,夏季还可消暑。据传,扒糕在楚旺始于道光初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楚旺一带的传统佳品。没有吃过扒糕的人,再去楚旺的时候,可别忘了吃上一盘,以饱您的口福。
7、安阳血糕:安阳血糕为著名风味小吃,用荞麦面、猪血佐以其它配料蒸制成糕,然后切片油炸,抹上蒜汁后食用。相传血糕创制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安阳暴雨成灾,庄稼淹没。灾后官府发放大量荞麦种,以解饥荒。荞麦丰收后,人们以荞面为食。当时县城西北皇甫屯村一王姓农民将蒸制的荞面糕用油炸后,拌以蒜汁食用,鲜食味美。后又在荞面中加入猪血,味道更浓。于是他迁居城内,以卖血糕为业,生意十分兴隆。安阳血糕营养丰富,酥香适口,味道鲜美,经济实惠,风味独特,深受当群众和外地游客的欢迎。
8、安阳扁粉菜:老崔家扁粉菜:精华在汤、营养在菜、口味在辣。老崔家扁粉菜特别注意汤的熬制,采用大骨头、猪板油加上以三十余位中草药为主的独特配方,经数十道工序熬制而成。其汤肥而不腻,有油不见油。入口绵香厚醇、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其主菜以豆腐、时令青菜、猪血、扁粉条为主。配伍合理,营养丰富。豆腐蔬菜是健康食品众所周知自不待言,猪血堪称“养血之宝“,含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铁、磷、钙、尼克酸,是解毒清肠、补血美容、排毒养颜的理想食物。扁粉条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有防癌之神效。三十余种中草药或提味醒神,或除腥去膻。即调众口于一味,又添许多药用之功能。常食之对高血脂、便秘、贫血、肠胃不适、面容焦黄等有药效之不抵的神奇功效。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崔家的独树一帜辣椒油,辣而不燥、辣而不爆,辣而有度,辣而色俏。所以每天吃上一碗油滚滚,香喷喷、辣呼呼的扁粉菜,即可果腹又利健康还有食疗之功效,一举数得,何乐不吃?老崔家扁粉菜创始于1952年,距今已有半个世纪。老崔家扁粉菜如今已成为安阳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成为安阳的名片、名小吃。食客尽可查互联网,既有扁粉菜的Flash,更有相关信息数千条。可谓是闻名遐迩。到安阳必吃扁粉菜
吃扁粉菜必到扁粉菜发祥地---南关扁粉崔
9、老庙牛肉:老庙牛肉用十五种佐料和陈年老汤,以木炭火煮制而成。
10、安阳蓼花:成品燎花,造型美观、面色金黄、剖面洁白、状如蜂巢、外撒对丝、浪似蓼花,故又叫蓼花。落口香甜酥脆、软绵易消化,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被视为节日聚餐珍馐,馈赠亲友佳品。
11、炒三不沾: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效。此菜色金黄,味香甜,炒制时不粘锅、勺,盛时不粘碟、筷,吃时不粘牙,故名“三不粘”。“三不沾”也叫“桂花蛋”其创制人及创制年代已无从查考。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经彰德府,知府献膳,其中就有"三不沾"。乾隆食后大悦,立即令人记下此菜的制法。从此"三不沾"传至皇宫,成为宫中名菜。它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加适量的水搅匀炒成的,不粘盘,不粘牙,不粘筷子,故称“三不沾”。后来北京广和居有位姓牟的厨师结识了一位清宫御厨,学到制作“三不沾”的手艺,稍加改进,供应顾客。由于“三不粘”色泽美观,吃口绝嫩,堪称妙品,很受欢迎。广和居倒闭后,牟师傅到同和居掌厨,“三不粘”又成为同和居传统名菜,许多国际友人慕名而至。
安阳在河北河南交界处,是河南最北端。一出市区,车行没多远就到了豫冀交界处的收费站。
在山东境内由西向东横行,都觉得开不回家了......
——2013.7.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