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大海寺
荥阳禹锡园的对面就是大海寺。去禹锡园祭拜诗豪,路过这里。我是个好奇的人,回来后整理照片,突然发现了它,于是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张照片进行了补充,让它变得生动起来......
荥阳市大海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二十公里,310国道(郑洛路)边,荥阳市市标对面三百米处,面对天下最大的象棋盘。它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据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前期(525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原名代海寺,传说观音北行渡人,移居荥阳,多次显圣救人,并以荥阳护城河随南海上潮示人,从此荥阳护城河开始随海水潮汐瑞落,故名代海寺(意思是代替南海)于是代海寺就成为观音菩萨的第二故乡。
李渊代海寺还愿碑拓片
隋唐时,李渊任荥阳郡太守,李世民目患眼疾,求遍名医无效,后由郑先生的女儿郑蓉蓉(李世民尊称大师姐)的指点到代海寺拜佛许愿,眼疾立愈。李世民登基后,命尉迟敬德扩建代海寺,东西长二十里,南北宽十八里,规模如海,故名大海寺,明清几经兴衰,失灭于民国初期。
一九九四年九月清定上师来荥阳参加郑氏谒祖,在原大海寺遗址处,感应到毁灭的古寺非常遗憾,随即指其弟子智妙(俗名曹云霞)设法重建大海寺,并题字(青云直上)作为鼓励!经过努力于一九九七年七月,省、市有关部门批准恢复重建大海寺!并对外开放,一座十米高的滴水观音铜像已于九九年农历九月十九日举行了隆重开光仪式,中国佛教协会来电祝贺。现在的大海寺,山门辉煌,七层高的千佛塔极乐园已经开始使用,存放高僧和居士众生的灵位,大雄宝殿正在建设,主体建筑工程已经完成,莲花佛国已经建成并开放,在这里,绿树丛丛、鸟语花香,梵音缭绕,我们相信在大德高僧、多方居士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荥阳大海寺将更加美丽!
一九七六年大海寺遗址处出土佛、菩萨、石刻造像42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特别是唐代观音群像及十一面观音,非常精美,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维纳斯!”现仍然在河南省博物院和郑州博物馆展现风采,2005年9月被国家博物馆接到北京展览一个月,2006年又在深圳香港展出,十一面观音重放佛光。一九九七年七月,省、市有关部门批准恢复重建大海寺!
史事和考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十月:密因说让曰:“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禀,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让从之,于是破金堤关,攻荥阳诸县,多下之。
荥阳太守郇王庆,弘之子也,不能讨,帝徙张须陁为荥阳通守以讨之。庚戌(二十七日616年12月11日),须陁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馀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陈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馀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勣、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鹰扬郎将河东贾务本为须陁之副,亦被伤,帅馀众五千馀人奔梁郡,务本寻卒。诏以光禄大夫裴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代领其众,徙镇虎牢。
此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海寺之战。
但关于大海寺的位置,至今很多著作都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基本都是因袭《读史方舆纪要》。以至《纪要》错,而他本皆错。《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郑州荥阳县金堤关:“隋大业十二年,李密说翟让取荥阳,于是破金堤关,攻荥阳诸县,多下之,即此。又县东北四十里有大海寺。李密与隋将张须陀战,伏兵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陀战死处也。”后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亦因袭此说。以致不少的隋唐史著作出错,今的更正,可谓拨云见日。
大海寺造像碑
大海寺旧址的中心就分布于今荥阳市人民广场一带。1976年3月,郑州市博物馆等在这里对一个窖藏坑进行清理发掘,一次出土石刻造像40余件,其时代分属北魏、唐代中晚期和北宋三朝,内容包括造像碑1通,坐佛8尊、菩萨18尊、菩萨头像10个、释迦牟尼佛1尊等。这些石刻造像雕刻精美,造形极为生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我国石刻文物宝库中的珍品。造像碑就是这批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碑由青石雕成,高1.35米,宽0.98米,厚0.44米。碑底部有榫,座已失。正面雕佛龛,龛楣为莲瓣形,本尊为弥勒佛,头戴宝冠,饰项圈,长帛从双肩搭下,百褶长裙贴于腿部,交脚坐在长方座上,脚踩莲台,左手下垂,右手半举,掌心均向外,作说法相。两侧立二弟子、二菩萨。本尊背光中最里层为莲花纹饰,其外环绕7个体态轻盈的供养飞天,最外边是火焰纹。佛龛上方,左右各有比丘、比丘尼8人,合掌作听法相。龛额雕坐佛7尊。龛楣由蟠龙交尾构成,龛外左右各雕力士,长须瞪目,面向龛内,力士下有4比丘侍佛供养。
碑阴雕双龙盘首。其下雕刻分3层,上层有5个小龛,主要雕佛、菩萨像等。中层是造像题记,记述185人于魏孝昌元年(525)七月十日供养佛事情况。下层雕供养人5排。碑左侧面,上刻庑殿顶小龛,内雕结跏坐佛1躯,下层刻供养人等。碑右侧面,上层左雕“释迦降生”图,右边为塔形龛,龛内雕1佛像,结跏趺坐;下层与碑左侧面同。此碑整体雕工精致,线条优美,布局匀称,是郑州地区石刻之名品。现存河南省博物院。
1976年,在大海寺遗址处出土佛、菩萨、石刻造像42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大海寺出土石刻造像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最早的为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造像碑,最晚的为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释迦牟尼佛造像,以唐代造像居多。
唐代造像中有7件坐佛,其中2件为结跏趺坐阿弥陀佛造像,5件为结跏趺坐弥勒佛造像。阿弥陀佛造像(图1),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身着通肩袈裟,内着僧伽胝,左手平放于膝。弥勒佛造像(图2),善跏趺坐于圆形或长方形须弥座上,内着僧伽胝,外着通肩袈裟,袈裟垂搭在须弥座上,线条圆润,舒缓、流畅,很有韵律。在1件阿弥陀佛造像上刻有“显圣二年”纪年,“显圣”为史朝义年号,“显圣二年”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从艺术风格上看,其他6件造像年代应早于“显圣二年”,这些造像雕刻刀法纯熟,衣纹表现精细,具有较强的质感。大海寺遗址除出土5件弥勒佛造像外,还出土有一件弥勒菩萨造像,显示了弥勒信仰的盛行。弥勒信仰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尤为推崇,从初唐到中唐诸帝都和这一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武则天,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她假托弥勒下生卒践帝祚,并于证圣元年(695)上加尊号“慈氏(即弥勒)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可见其对弥勒的推崇程度,这一点反映在佛教造像上当是弥勒造像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武则天晚年及其以后,弥勒在皇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高,但一直到中唐乃至宋代,弥勒信仰在民间依然存在。关于弥勒造像,从实物资料和研究来看,在武则天时期最多,且多善跏趺坐弥勒佛,此前的弥勒或坐或立、或交脚,呈多种姿势交叉出现。武则天之后,弥勒造像由皇家逐渐转向了民间,数量遽减,且造像已不限于善跏趺坐弥勒佛像,又见弥勒菩萨形象,大海寺出土的弥勒菩萨像即为一例。
大海寺遗址出土造像以菩萨像为最多,共有菩萨造像17躯,另有菩萨头像11件,反映了中国佛教信仰中对菩萨的崇拜。其中刻名的菩萨造像有:天王菩萨、辩积菩萨、狮子吼菩萨、花严菩萨、光相菩萨、金髻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另可辨识的还有十一面观音菩萨。这批菩萨造像中5件刻有纪年:1件刻“更(庚)子之年” 纪年(即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4件刻“长庆”纪年,无纪年菩萨造像的艺术风格与“长庆”纪年的造像非常相似,应属同一时期的作品。
菩萨,意为“觉有情”,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实行者的称呼,一般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神。菩萨崇拜是中国佛教的独特现象,与菩萨崇拜相伴的又一重要现象,就是菩萨造像的女性化特征愈加突出。菩萨早期传进中国是“善男子”形象,之后逐渐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南北朝始见女相观音菩萨,唐代受武则天崇信佛教的影响,菩萨的女性化更甚。唐代菩萨像多肌肤圆润、曲眉丰颐,体态婀娜多姿,衣饰华丽美艳,以慈爱温和为其特色。大海寺出土的这批菩萨造像,就造像数量和艺术成就而言,基本反映了唐代中晚期佛教造像艺术鼎盛时期的状况,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石刻艺术的成就,也标志着大海寺在唐代中期发展到了鼎盛。
大海寺出土的菩萨头像(图3),雕刻十分精细入微,菩萨面部造型丰腴饱满,眉眼秀美,双唇丰实,她们或慈爱和善,或端严庄重,或含笑贤淑。菩萨头束高髻,饰宝相花,精美别致,发髻或为宝珠式,或为双鬟式。同为宝珠发髻,其雕刻方法又各不相同,或由内向外旋转,或由前向后卷,自然生动,而且镂刻的发丝缕缕可数,其技法之纯熟让人折服。
大海寺出土的菩萨造像,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雕塑和绘画手法完美地结合运用,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刻绘了菩萨丰富多变的衣饰,既体现了风格的一致性,也表达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十一面观音造像(图4),残高171厘米,六臂十一面,顶为如来相,7个菩萨头像环绕其间。观音主像慈祥和善,正中脸眉间雕刻有白毫,主像之侧,左边耳朵后面刻有凶相面,右边耳后刻有善相面。观音造像身上雕六只手臂,其中两手在胸前合掌,两手做说法相,又两只手臂下垂,下垂的左手执莲花,右手虽残,应为手执净瓶和柳枝。造像袒胸,上身披帔帛,下身着裙,衣纹褶皱清晰,层次分明,腰彩的花结,让人感到无比柔软细腻。精心雕刻的项圈、臂钏、腕钏使造像更增添几分雍容华丽。
辩积菩萨造像(图5),通高215厘米,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束腰部有突起的圆形装饰。头束宝珠形高髻,额前头发呈双层花瓣状,后部披发已残。面容饱满宽阔,弯眉细目,鼻梁挺直,双唇丰厚,面相沉静,若有所思。上体袒裸,颈饰宝珠项圈,双乳突出,腹部微凸。双臂戴臂钏、腕钏。左臂自然下垂,手施与愿印,右臂残缺。胸腹间饰以帔帛,帔帛从右臂绕过,至双膝提起,绕于左腕后下垂。长裙紧贴双腿垂至足面,微微扭动的身姿隐约可见,舒缓的裙褶以阴刻线表现,流畅自如。
弥勒菩萨造像(图6),通高223厘米,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头戴发箍,束宝珠高髻。脸庞圆润丰满,慈眉善目,嘴角微含笑意,神情安详沉静,似在教化和普渡芸芸众生。颈饰宝珠项圈。身着通肩袈裟,袈裟的衣褶为圆刀法,贴泥条式的衣纹随势波动,疏朗平缓,流畅自如。在轻薄的袈裟掩盖下,菩萨身形隐现,为典型的“曹衣出水”样式。莲座也雕刻精细,上刻:“弥勒菩萨/一躯/更子之年/十月戊午朔/五日壬戌建……”,由此可知造像时间是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光相菩萨造像(图7),残高220厘米,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上体袒裸,披帔帛,颈饰宝珠项圈,戴臂钏。系腰彩,下着裙,裙紧贴双腿垂至足面,尤带“曹衣出水”之风韵。身姿呈S形,虽然弧度较小,却给人修长清秀之美。菩萨华贵典雅,体态丰盈,腰肢扭动,显现出女性特有的柔美之态。飘动的帔帛,挽结的腰彩,衣褶疏密适度,舒缓圆润,流畅自如,显现了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仰覆莲座刻有题记。
佚名菩萨造像(图8),残高130厘米,体形呈“S”形。上身袒裸,体态饱满丰盈,腰肢弯曲。胸腹间系腰彩,下身着罗裙,罗裙自然飘摆下垂,借助圆刀法的表现十分流畅,极具动感。大海寺共出土了八躯体形呈“S”形的菩萨造像,身姿最为优美,雕刻手法极为大胆、自由,成为大海寺菩萨造像的代表,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开朗自信的雍容气度和审美的雅趣,其所蕴涵的宗教神韵与艺术魅力,为后人所仰望不及。
大海寺石刻造像技艺之娴熟、雕刻之精美,绝非一般民间工匠所能达到,很有可能是流入民间的皇家工匠的杰作。大海寺出土的有纪年的菩萨造像,可以作为这一时期造像风格的界标,对整个河南乃至全国的佛教雕塑都有可参考的价值,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海寺出土佛像头(河南省博物馆)
唐代观音群像及十一面观音像,非常精美,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维纳斯!”现仍然在河南省博物院和郑州博物馆展现风采,2005年9月被国家博物馆接到北京展览一个月,2006年又在深圳、香港展出,十一面观音重放佛光。
——图片、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2013.7.10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