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城——青岛的欧洲范儿
带儿子的德国小伙伴儿游览青岛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青岛找有特色的地方,于是想到了天幕城。记忆中天幕城最美的地方就是头顶上方的“天幕”了,你绝对会惊叹,这原来只是室内的景观!天幕美食城最大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点就是天幕为顶,在室内空间中营造出“旭日东升”“正午时光”、“夕阳晚霞”等自然景观。天幕的颜色层层叠叠,在一片纯粹的蓝色中,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如果你仔细看,一片片白云仿佛会流动一般,还有飞机在上面翱翔呢。天幕城是目前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唯一的室内步行商业街,还因其特有的青岛历史建筑立面造型和极具想象力的“天幕”景观而被正式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天幕城是在原青岛丝织厂和青岛印染厂旧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把青岛许多的纺织企业和橡胶企业都改倒了,印染厂值钱的就剩这块紧邻着台东商圈的地皮了。
上次来天幕城,还是天幕城刚开业的那会儿,儿子还在上小学。那真是人山人海呀,虽说有许多亮点,但架不住人潮涌动,再加上用餐费用的昂贵,使我望而生畏......倒不如这次来,虽然冷清,但可以仔细品味,不用在人群中随波逐流了。
青岛天幕城是青岛市北区于2007年新建设打造的一条特色商业步行街,也是目前青岛市乃至全省唯一集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室内步行商业街。天幕城位于原青岛丝织厂与青岛印染厂厂区内,与寿光路平行,毗邻台东商贸区、辽宁路两大商圈,贯通青岛啤酒街、文化街、婚纱街三大街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天幕城总长度约460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天幕面积8900平方米。
天幕城创造性地把胶澳总督府、亨利王子饭店、青岛市民大礼堂、胶澳帝国法院、青岛花石楼、大港火车站等20多处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筑做成微缩景观浓缩于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万国建筑风景线。还有目的的展示了一些现代的著名建筑,实现了古典艺术与现代时尚的和谐共鸣,充分展现了东西方古今建筑文化的浓厚艺术神韵。经过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将单纯的商业步行街打造成了人文气息浓厚的青岛历史文化建筑长廊,呈现了城中有街、街中有城,城街一体的独特景象,使游客们在品尝天下美食的同时还能感受到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内涵。
青岛纺织博物馆:这里竟然就是纺织博物馆了。青岛纺织博物馆于2009年4月份开始筹建,建国60周年之际开馆纳客。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在全国同行业中素有“上青天”的美誉。青岛纺织博物馆地处青岛丝织厂和青岛印染厂的原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青岛天幕城内,由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联合青岛纺织总公司共同打造。2009年5月初开工建设,9月底建成开馆。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郝建秀同志为博物馆写了馆名。综合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2012年10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5月被山东省科协授予“全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5月被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2010年被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青少年教育基地”2012年10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每周二至周日免费对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青岛纺织人和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全国科普日”、“市北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广泛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氛围,有效促进了公民科普素质的提升。
纺织博物馆共分为四层:一层为纺织复原车间展厅,展示了纺织业基本的工艺流程;二、三层为历史展厅,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前青岛纺织业的形成与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纺织业的辉煌与贡献;四层为纺织科普互动展厅,通过互动使游客了解高科技纺织知识和现代高科技纺织的发展趋势。
二层内设多功能厅,可举办会议、服装表演、服装发布、各种大赛。曾成功举办少儿宝贝大赛、迪信通杯手机宝贝大赛、新丝路少儿模特大赛(预)决赛。青岛纺织博物馆是青岛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是青岛这座城市崛起的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的新亮点。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30——下午5:00
亨利王子饭店:纺织博物馆是仿照亨利王子饭店的建筑。该建筑位于市南区太平路29-33号,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级饭店建筑。饭店建筑为砖石木结构,二层,正面双层外廊,正门分两层三拱券,立面纵向三段式处理,两段为"山"字型屋脊。东山墙上刻有一个中文"寿"字作为山花。整个建筑处理为当时欧洲流行的饭店建筑形式。该部分为亨利王子饭店东馆。1905年在饭店后侧新建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立面以"拜占庭"格调的连续檐口为特色,同时带有中国传统的装饰线脚,除勒脚外,墙面嵌少量石装饰。整座建筑居于饭店的中轴线上,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一层,砖混结构。大厅可容纳400-500余人。1911年,又在饭店西侧增建一旅馆部,称为亨利王子饭店中馆。石基粉墙外廊式三层楼房,除地下室外,一至三层各有8套单间。中轴对称,建筑为红瓦顶,窗台、勒角嵌花岗条石,底部以粗花岗石作拱形窗基底,中央突起曲线山花,山面有花草纹雕饰。由德国建筑师里希特设计。现为栈桥宾馆。1911年,在中馆以西新建西馆,形成当时青岛最大的西餐馆,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设地下室,内设餐厅、浴场、茶室等,建筑三层,石、砖、木结构。顶部为红瓦蒙莎顶,立面三段式处理,具有德国建筑风貌。
花石楼:八大关景点南端有一处伸入海中的呷角,花石楼就坐落于此处。花石楼背靠八大关,位于八大关风景疗养区黄海路18号,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建于1930年,1931年完工。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建筑面积800㎡左右。建筑由圆形5层与多角形4层楼构成,欧洲古城堡式建筑风格。。该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已成为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据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楼门台阶下为花岗岩石尊,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楼下石阶分为2层,上层6级,下层9级,有石径通往铁栏大门,庭园内广植花木,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
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陈毅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他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花石楼与影视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内景和外景。
花石楼前立着两块截然不同的标志牌。其中一块花岗岩石碑,是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4年7月27日设置的,将花石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注明花石楼1903年由德国人所建。另一块不锈钢制作的标志牌,是1997年6月青岛市旅游局设置的,注明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此牌记载的"花石楼"始建时间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贵族所建。出现这种不同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至今仍在进一步考证中。
在天幕城,除了可以观赏到美丽的建筑,更可以品尝到精湛的美食。天幕城总长度540米,城内划分各类店铺约27家,作为餐饮本身,青岛天幕城集合了小尾羊、蕃薯岛咖啡茶餐厅、淮阳三头菜馆、天赐食府、名苑阁菜馆、海之港海鲜大酒店、湘菜馆等多家特色餐饮单位,它集合了传统膳食、融中华8大菜系和欧式菜。天幕城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实行串菜制,也就是说“进一店、品全城”,只要食客在一家就餐,就知道全城菜单,集各家名菜,可以实现“走一家门,尝百家宴”的当代满汉全席。
在建筑细节上,天幕城注入和谐的文化元素,每一处景观的设置都有其良好的人文背景,努力实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共融。主入口处的浴女喷泉展示的是西方雕塑艺术,但材质却使用了中国雕塑常用的汉白玉,辅助喷泉,射灯,使东西方的雕塑艺术,水光电等手法在这里和谐共存,交互辉映。以美食为主题,在寿光路与登州路交叉口设标志性雕塑“举箸”,象征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对寿光路街道进行了特色美化、亮化,道路铺设红色沥青,对建筑立面进行了专业处理,紧扣岛城滨海特色,让海星、海螺随着流动的曲线图案,跃然于墙上,生动活泼的造型使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了增加天幕城的自然气息,市北区还专门设置了榕树景观。
天幕城主门口顶棚上的欧式壁画......
天幕城因面积8900平方米的天幕景观而得名。由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制作的“天幕”景观位于近20米高的上空,设计理念独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手法,在特殊材料制成的棚顶上喷绘了绚丽多彩的图画,利用声光电等不同技术手段,以天幕下的漫步为特征,营造出旭日东升正午阳光、夕阳西下、午夜星辰四大自然景观,时空变幻,给人以震撼、新奇的视觉享受,使天幕城成为真正没有夜幕笼罩的城中城。
天幕城最大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点就是天幕、水幕和天幕电影。天幕城设计理念独特,化自然景观为人文景观,以人文景观展现自然景观,率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天幕”设计手法,利用声光电等不同技术手段,在室内空间营造蓝天白云、璀璨星空等室外感觉,以“天幕下的漫步”为特征,营造“旭日东升”、“正午阳光”、“夕阳晚霞”、“午夜星辰”四种壮丽的自然景观,变幻时空,给人以震撼、新奇的视觉享受。天幕城顶部设有网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5000平方米的演出场已与巴西著名演艺公司达成意向。天幕城入口以欧式城堡为起点,将人带入神秘的古代和现代、白昼与黑夜的交错空间。在入口内侧,设置了视觉冲击强烈,面积达800余平方米的水幕墙,下部为400平方米水幕台阶,形成晶莹剔透的帘幕。天幕水幕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衬托出天幕城独有的商业魅力和艺术品位。
贝恩住宅:江苏路8号的住宅建于1900年,建筑由F.H.施密特公司负责施工。住宅的业主是担任顺和洋行的董事罗兰德·贝恩。顺和洋行成立于1850年,总部设在香港。1899年,贝恩来到青岛开展业务。
贝恩的寓所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德国建筑风格,占地1026.67平米,建筑面积571.47平米。建筑南北两侧屋顶建有装饰性山墙,东立面建有漂亮的塔楼,塔顶建有椭圆形的盔顶。底层开有半圆形的拱窗,二层北侧设有内嵌式的木结构阳台。
后来,贝恩把这座房子卖给了李德顺。李德顺,祖籍广东,因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早年在北洋机器局担任翻译,后投奔直隶候补道杨士骧。杨士骧担任山东巡抚后,恰逢胶澳租借地开辟,李德顺陪同杨士骧到青岛考察,跟德方官员交流顺利,从而受到了杨士骧的青睐。在杨士骧的推荐下,李德顺谋得了津浦铁路北段总办的美差。在筑路过程中,李德顺暗中指使女婿勾结包工头倒卖土地,后来被革职查办。李德顺逃到青岛避难,于是购买了贝恩位于江苏路的宅邸。李德顺迎娶了一位德国女人,1945年他在青岛去世,家人在1953年搬往开封,1958年离开中国,返回德国。解放后,这座建筑由民盟青岛委员会和青岛标准局使用,现在这里是青岛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办公用房。
李德顺住宅:江苏路12号的“二提督楼”位于江苏路基督教堂正西面,建于1908年,由建筑管理局设计。建筑面积808.11平方米,两层另有阁楼和地下室。立面装饰复杂,对比强烈,异常华丽。住宅内设计有舞厅、卧室、火墙,每个房间都有至少两个出口,东西设两条楼梯,窗棂为舰形图案。原来住的是胶澳总督的助理,老百姓称之为"二提督楼",1914年李德顺购得这一住宅,1922年8月11日转为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支店长佐佐木栋太郎的物业。1947年4月4日起,该建筑成为青岛市保安总队队长高芳先私宅。也有说是德侨潘氏旧址。解放后,曾长期作为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现为是交通稽查使用。
李德顺,祖籍广东,因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早年在北洋机器局担任翻译,后投奔直隶候补道杨士骧。杨士骧担任山东巡抚后,恰逢胶澳租借地开辟,李德顺陪同杨士骧到青岛考察,跟德方官员交流顺利,从而受到了杨士骧的青睐。在杨士骧的推荐下,李德顺谋得了津浦铁路北段总办的美差。在筑路过程中,李德顺暗中指使女婿勾结包工头倒卖土地,后来被革职查办。李德顺逃到青岛避难,于是购买了贝恩位于江苏路的宅邸。李德顺迎娶了一位德国女人,1945年他在青岛去世,家人在1953年搬往开封,1958年离开中国,返回德国。解放后,这座建筑由民盟青岛委员会和青岛标准局使用,现在这里是青岛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办公用房。
礼和商业大楼:离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很近,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41号的一栋楼房,是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礼和商业大楼旧址”,建于1902年。该楼建筑面积1513.09平方米,地上二层,专地下室和阁楼,砖石木结构。花岗岩砌基,墙体为多孔沙浆抹面,中轴线对称,立面中间的二层部分,采取了内凹的形式,作成宽大的阳台,可以观赏海景。两翼屋顶隆起山花.二三及屋檐有凸起的装饰线,折坡屋面。沿街墙面外突,中间顶部起山墙,长方形窗户上方作拱券式窗套。整体结构严谨,朴实庄重。
德占时期,德商礼和公司青岛分号设于此处。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该建筑为日本东京建物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使用。1945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解放后,该建筑曾用作青岛市河南路小学。现作为超市使用。
青岛市民礼堂:山东青岛市民礼堂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凸字形,正前面是两层楼房,中间主体部分三层,轴线居中对称。整个前两层为办公用房,与中部凸出部分同宽的后边为大礼堂。礼堂正门为铜皮包面的木制大门,门两侧是凸出的壁柱,柱顶用花纹刻石。礼堂外墙壁用3遍剁斧石面,正前上方装设大钟。大厅内地面为黑白相间的磨光人造石,厅顶雕有图案。
1932年地方政府将青岛原第四公园的土地售出,建了7家银行,这7家银行捐款3万元在兰山路港务局检疫所旧址建了一座礼堂,1935年7月落成。当时征求名称,有青岛市民礼堂、青岛公共礼堂、青岛大礼堂等不同意见,最后定名为青岛市礼堂,供群众集会、学术演讲、艺术表演之用。
1938年1月,日军占据青岛,不过当时日本鬼子和二鬼子伪军在山东各地烧杀劫掠,而青岛市相对安定一些,所以山东各县许多殷富人家迁居青岛,也有些破产农民来青岛打工,这使得青岛人口剧增,一度呈现虚假繁荣。而青岛市礼堂也成为一处剧场,以演出京剧为主,如奚啸伯来演出《空城记》、《伍子胥》等剧,毛世来演出《十三妹》等剧,当时全场可容七百位观众,一个时期上座率不错。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节节败退,经济困难,中国百姓也收入渐少,京剧演出上座不好,于是兴起一股”商业经济京剧”,尤其是市礼堂不受传统约束,脱离了传统京剧形式,任意表演,有人称其为”商业京剧”。
抗战胜利后青岛市礼堂仍作为剧场用。1958年,这里改造成为市群众文化艺术馆,曾拥有全市内最大的交谊舞池。60年代,这里一度辟为展览馆。90年代中期,这里又成为光大银行。2006年,这里改建为音乐厅,一直沿用至今,建筑外观保持原貌,修旧如旧。
青岛海滨旅馆旧址:位于南海路23号汇泉湾畔,建于1903年至1904年,建筑面积5694.29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木钢结构,红瓦坡顶,三层带外廊,平面呈条形,布局严谨,中轴线左右对称,大门居中,整个建筑以红砖清水墙白灰勾缝,两端局部山墙为混水墙,比例适当,简洁明快,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装饰手法。当时业主为青岛旅店业股份公司。海滨旅馆曾被称为汇泉大酒店、新大陆旅馆,与亨利王子饭店同属一家经营,是青岛最早的假日旅馆。
海滨旅馆从建筑平面布局上看,海滨旅馆呈对称的E形,E形的三个横划部分构成了南北走向的三列带坡顶的组屋,东西走向的E形竖划部分的南面为敞开的走廊,北面则是客房。旅馆建筑通体砖木结构,建筑师并将木制构架的通灵贯穿在整栋建筑中。三层高的海滨旅馆每层高约4米,便于观览的外敞走廊和罩于外廊之上的红色坡顶,在朝向海湾的南立面上形成大面积的凹凸对比,也让整个建筑变得轻盈了许多。当这种轻盈与建筑二层以上装饰的仿木构架一同出现在晌午的阳光下时,旅馆的清凉与适宜便也一览无余了。建筑师让墙体直接裸露出清水砖,与海滨浴场的沙滩产生了一种有机的联系。旅馆门庭向外突出,并排三座券拱式大门洞,门庭上方结合屋面起山墙,顶部处理为富于个性的折角。山墙折角之上的坡顶正中还建有一个具装饰性的小塔冠。旅馆内含31间双人客房、若干浴室、餐厅、阅览室、沙龙客厅以及一个舞厅。
1912年,孙中山在青岛停留的时候,曾入住海滨旅馆。当年10月11日出版的《德文新报》报道说,9月28日孙先生在青岛停留两天,家眷随从等一行人员共占用了旅馆客房的16个房间。这一数字已超过旅馆所有房间的一半。
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德国三段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594平方米。灰岩石砌基并呈条状镶嵌墙体和墙角,折坡屋面.东西墙面中有高直屋檐。下为露木装饰。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坚实,无多余雕饰。现为民宅。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华山东矿务公司总部位于太平路上,又名山东路矿公司。约建于1902年,占地面积约594平方米,高约14米,为砖石木结构。红瓦尖顶三层。该楼的山墙上原砌有一石板,上饰矿工的行业标志----两把交叉的铁锤。建筑立面是封檐、抱角,券拱则为清水墙粉面,花岗石砌体。几处高墙上饰以木桁架建筑式样。东立面上突起一座花岗岩石挑楼,使相对封闭的立面富有主体感。朝海的南立面上一层设有拱廊,二层设双柱敞廊。门窗呈半圆形,室内设旋转木楼梯,地面为朱黄瓷瓦和木地板。后又在原建筑两端接建,使建筑整体趋于平衡。现为部队家属楼。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德县路2号,原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主入口亦朝向广场。该建筑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为青岛德占时期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设计者为汉斯·费特考尔,采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
这栋建筑的建造试图标志着一种稳定的法律秩序的建立,但其完成时间却已近青岛德占时期的尾声。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为胶澳商埠青岛地方审判厅,后改称青岛地方法院,1935年分为山东高等法院第二法院和青岛地方法院(包括各检察处),1949年后相继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南区法院,现为青岛市南区检察院。
建筑为两层,呈E形平面,并设地下室和阁楼,砖石木结构,主要包括厅堂建筑体与侧翼办公楼两部分。使用花岗岩砌基和粗蘑菇石勒脚,折坡屋面上覆红牛舌瓦,黄色拉毛墙面饰浅壁柱,开三联长窗并采用长条剁斧石间隔装饰,通过其竖向和横向分隔提供了良好的遮阳条件。
大港火车站: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商河路2号,青岛历史优秀建筑。大港火车站是青岛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德国人建胶济铁路时期修建的火车站。现在官方认可的观点是1899年建造,而且可能在青岛站完成之前,大港火车站或许是胶济铁路的起点。因为客货运都不经停大港站了,大港站目前是一个车票代售处。较后来规模更大和更具代表性的胶济铁路青岛车站,建造的有些夸张的大港火车站早在20世纪初叶业已势微。但史料显示,在胶济铁路初建时,这座火车站的站舍实质上是规划中的胶济铁路胶澳青岛起始地,是青岛最早的火车站。
1899年秋胶济铁路兴建之始,大港火车站便也同时开始兴建,规模不大的车站随后建成,在1901年更大规模的新青岛火车站建成之前,这座临近港区的火车站承担了最初的始发站使命。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岛欧洲区内的新火车站是外国人火车站,而大港火车站是华人火车站,其实并不确切。依据最初的规划,胶济铁路的终点便是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新港区,而后来新火车站的出现是依据调整过的方案另外增加的。因两个火车站分处欧华两区,所以在后来的使用上功能有所区别。
大港火车站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无可替代的。正在兴建的现代化深水港口使这个火车站成为市区中远为栈桥新火车站重要的铁路车站。依照以港口、铁路和商业区为重点的1898年青岛城市规划初稿,以“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为城市定位的管理当局试图沿胶州湾东岸、城市的西边缘修筑铁路,路港相连,以利在租借地内推行自由港制度。1910年,这一规划的扩张计划依然以港口和铁路为城市布局的依托,要求沿胶济铁路两侧自南向北带状展开,并以大港为中心,形成港口、仓储和货物集散枢纽区。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地图上,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普集路一块地段上明确标有“青岛车站预留地”字样,这表明,依据规划,胶济铁路的青岛中心车站始终在这一区域。在1935年1月青岛工务局完成的实行都市计划方案的初稿中,则明确:城市交通体系以大港为中心,大港车站为总火车站,并在胶州城东平原规划综合车站,而临近栈桥的青岛火车站则为单纯的铁路客运车站。
主立面有些怪异的大港火车站与港区近得只隔开一个街区,处在一片高起的坡地的边缘。铁路线和港区的一条平行的便道形成近5米的落差。站房主立面朝向东方,略为退后于街道,在前面形成一个小广场,这不仅使车站人流有了一个缓冲的空间,也使得不太高的建筑更容易被辨认。站房为砖石木结构,地上三层,包括阁楼,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978平方米,最初设站长室、行车室、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等。楼内有木制旋转楼梯,红漆地板,门窗为拱形。块石砌筑的两个主门被设计的很大,很有些像城门,成为建筑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两门之上,是一个很大的阶形山花,上开竖窗。这一颇有些喜剧性的设计使整个车站的表情即快乐,又轻松,活脱一个被自家酿的啤酒喂的过饱的纯朴农夫形象。在楼的北面屋檐下,设有德制铸花式双面候车钟表。
路德公寓:(也译作鲁铁尔公寓、路德家庭旅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德县路4号,建于1905年,是一座舒适,美观的公寓式旅店。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业主海伦·路德女士。德国三段式公共建筑,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花岗岩墙基,牛舌瓦折坡屋面。公寓高二层,一层为木制拱形窗户.北立面以木制阳台及露木架构装饰,阁楼上有老虎窗。立面简洁而富于变化,这种变化由中间虚空的外廊和两端触目的实墙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红色坡顶成为其最明显的标志。居中的主人口和开设在坡顶中部的阁楼窗洞,构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公寓的一楼有四间带敞廊的客房,北面是客厅和餐厅,其下方的地窖里设有厨房。宽敞的主楼梯通向二楼,上设两间套房和五个军人间。除了一间军人房外,其余军人间内均无浴室和厕所。公寓的南面有一座网球场,西边则设有车房。
俾斯麦军营:德国海军当局在青岛建设的大型军营之一,以德国“铁血宰相”Otto von
Bismarck(1816-1898)命名,兵营位于青岛山的南麓,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建造时间:1903年至1905年(第一、二营房)约1906年至1909年(第三、四营房)。工程指导:洛塔尔·马尔克斯。建筑现状:建筑体保存良好,附属建筑已拆除。
以德国“铁血宰相”Otto von
Bismarck(1816-1898)命名的俾斯麦兵营位于青岛山的南麓,虽然被周围起伏的丘陵所包围,但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极好。在兵营开建前,原址曾有一座章高元驻防时期(1892-1897)建造的旧式军营——东营,亦称嵩武中营。
俾斯麦兵营是继伊尔蒂斯兵营(建于1899-1901)后的第二座大型营房。该营自1903年I号营房开工至1909年IV号营房竣工,历时7年,耗资约75万马克。兵营除了四座大型的营房,还设有士兵活动中心(礼堂)、军官公寓、士官公寓、枪炮修理厂、马厩等附属建筑。由总督府建筑管理局(Gouvernments
Baudewaltung)设计,马尔克斯(Lothor
Marcks)监理,承包商F.H.施密特公司负责施工的I、II号营房,被德国学者约瑟夫·林德评论为“堪称对未来的建筑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奢华的南立面采用了新哥特式的装饰,优美的拱券,大块花岗石砌筑的墙壁,明亮、通畅的外廊饰以小型的罗马柱,凸字形的山墙中心为德意志帝国的鹰徽浮雕,这些装饰让两座部队营房更像是欧洲沿海的度假旅馆。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营房的设计采用了新的卫生标准,除了宿舍配有与厕所分开的盥洗间,甚至还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抽水马桶。
然而,奢华的装饰必然导致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出于经济上的原因,1906年,从为安置自胶州撤回的第五连而建的III号营房开始,无实用价值的装饰就逐渐开始被放弃,只有承载着传统的明廊还被保留着。到了最后完工于1909年的IV号营房,建筑的形体就更为简化,明廊彻底消失了,装饰性元素也更少,呈现出了向实用主义转化的趋势。
从俾斯麦兵营的平面图上看,四座“工”字型营房的中间是一个方形的操场,用于驻防的德海军陆战第三营的日常作训。操场西侧依次排开的三座附属建筑,也体现出了逐步转化的过程。1983年被拆除的士兵活动中心,与I、II号营房同期设计建造,山墙上“品”字型排列的圆窗和漂亮的花岗岩拱券体现着其与兵营主楼的一致性,是其中最具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士官公寓与III号营房同期建造,因此体现出某种折衷、过渡的风格。而1990年拆除的军官公寓(与西北靠近马厩的今“一多楼”应出自同一图纸),建造的最晚,因此呈现出简约、实用的风格。
应该是出于卫生的原因,位于今“一多楼”西北的兵营马厩,远离主营房。其阶梯形的山墙和红色清水砖砌筑的立面与中山路、湖南路口的弗里德里希路商业综合楼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进行这种对比,这座曾经做为大学印刷厂和汽修厂的建筑,已在1999年被拆除,用于开发房地产。
与1899-1901年建造的伊尔蒂斯兵营,以及1906-1908年建造的毛奇兵营进行比较,俾斯麦兵营的德国建筑恰好处于由热衷装饰的历史主义向实用主义过渡、转化的时期,四座营房,三种风格相似,但细部却明显不同的立面,可能在德国国内也没有相同的个例。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部分是出于经济上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到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公共建筑趋向于更加实用化、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在德国国内是如此,青岛的建筑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出现了这种渐变的回应。
胶澳总督府: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1904年5月开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面对小青岛和青岛湾,处于当时青岛市中心处,是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办公的地方,又称“总督府”。
这座由花岗岩砌成的“总督府”,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耗资85万德国马克。
建筑采用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理,中轴线非常突出,建筑平面呈“凹”字型。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四层设半地下室。位于二层的扁圆大圆券门廊为主入口,由宽大的39级石阶和两边的行车坡道直通,
建筑的2~3层为主办公楼,由中部大楼梯联通,层高4米。半地下室、四层及阁楼层是独立辅助办公楼层,仅能由两侧次段楼梯与各层联系。整个建筑以古典主义立面划分,底层作为基座,用粗大的蘑菇石砌筑,敦实厚重,以上为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柱和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头,柱间做石砌拱檐,拱上部为石砌墙面,
墙上开小窄窗。南主立面的三层柱间作拱形明柱廊。配以折线型屋顶,覆以筒式红瓦,开启有弧状屋面窗,顶侧装有铁栏杆,既用于装饰,又做避雷针,十分精巧。[1]总督府为5层楼房,主体高20米,1、4、5层楼均为窗户较小的辅助性房间,主要办公室都在2、3层朝阳的一面,走廊均在背阴的一面。办公室宽敞明亮,门窗很大,办公室外还有长廊式阳台,室内除装有柚木护墙板和地板外,别无其它装饰,使人感到庄重朴实。整个建筑外形非常庄重,处理手法也非常严谨。大楼外为一拱圈形大门,进门则是2层。2层的门厅和3层的会议厅及主要大厅都很高大。总督府内的门窗等木作皆用柚木做成,耐变形。外墙转角处为向外斜出的石砌勒脚,以加强稳定感。屋盖配以高耸的蒙莎式层顶,挂红筒瓦。整个建筑气势宏大,庄严而生动。该建筑位于楼前广场的中轴线上,广场前方通过叠落后的青岛路及中心花坛直对海面,更加突出行政建筑的庄重格局。解放前该楼为历届政府办公楼。解放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2]由于它背山面海,楼前广场空间开阔,更显得蔚为壮观,在建筑方位多不规则的青岛市区内,它是少见的一座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军驻青岛守备司令部。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此楼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4月,总督府又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的所在地。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又成为日伪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先后称为“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总督府再次作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这座办公大楼先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现为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办公场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列纳住宅旧址:建于1900-1909年,位于青岛市德县路3号,属德式建筑,曾为德国人克列纳住宅。
地址:市北区辽宁路80号
公交车:市内可以乘坐002电车、002路、008路、008路四方火车站临时车、211路、217路、218路、221路、222路、232路、301路、301路支线、371路、371区间车到利津路站下,步行15分钟左右即到。
天幕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目前已建成面积1.3万㎡、 车位近 500个的停车场,但由于经营不善,这里相当冷清,饭店也大部分处在停业状态。
——201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