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商圈——台东商业步行街
话说青岛的台东,那可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我们从小到大的日用品,几乎都来自于这里。这里每天人流如潮,自从2006年买了车,就很少再来台东了,因为不敢在人流中穿行,更找不到停车的位置。今天因为教研,不得不来,而且转了两圈后找到了不错的停车位,于是工作结束后舍不得马上离开,再次畅游了这条步行街。
找到一张2009年1月28日照的照片,与现在的台东几乎毫无二致......
“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台东商圈是青岛目前最大的商圈,集合了台东步行街、南山花鸟市场、南山宠物市场、夜市等等,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黄金商圈,无论是外地人还是青岛本地人,台东都是一个逛街购物、品尝小吃的好去处。尤其是到了晚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里不是香港,这里是台东。
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长1000余米,是特色街区的中心街,也是目前全市商机人气最旺的一条商业街,于2006年10月13日被青岛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青岛市台东商业步行街”。
广告牌上介绍着青岛其他的特色街区......
步行街内有国内外知名的沃尔玛、万达广场、百信鞋业、利群集团、苏宁电器、三联家电、亚泰电器、新华书店、医保城等各类业态的企业245家,个体工商户565户,室内专业市场7处,涉及商业、金融、餐饮、药品、文化五大行业,每天的人流量达20万人次,最高达50万人次,是岛城五大商圈之一。
休息的长椅上也很有台东的特色......
台东商业步行街先后被评为“青岛市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山东省和青岛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青岛市语言文字示范街”,在青岛乃至全省享有盛誉。
在青岛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建设过程中,市北区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陶冶作用,从环境上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邀请中国建筑环境研究院专业画家,对步行街两侧21座商住楼6万余平方米的墙面进行统一彩绘,精心绘制了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大型壁画,形成了独特的彩色画廊,这是全国最大的手工彩绘一条街;聘请专家进行亮化设计,将夜晚的台东三路装扮得灯火通明;设置了步行街地下文化小品,建设了男士、女士特色广场,营造出优美的购物和休闲环境,使市民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还享受着文化特色的盛宴。到台东商业步行街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以其舒适的购物环境、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和旺盛的人气,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被形象的称之为青岛的“王府井”。
交通信息:途经线路:1路,2路,3路,4路,11路,15路,19路,28路,30路,32路,36路,104路,110路,119路,125路,205路,206路,212路,217路,218路,219路,222路,226路,227路,229路,232路,301路,302路,306路,307路,314路,320路,367路,372路,台钢大站车。
这里寸土寸金,时间也很是宝贵。一到午后四点多,各色的夜市就开始出摊了。卖的服装都很廉价,在这里只能捡到一些不错的小玩意儿,要想买到可心的服饰,那还是得去商场或街边的小专卖店......
商家会出奇招招揽顾客,可怜的唐僧,也变得如此势利......
利群商厦是岛城唯一仅存的且盈利的大型本土综合商店了。
介绍一下利群:利群集团是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跨地区、多业态、综合性的股份制商业企业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商业连锁、商业物流、酒店连锁、药品批发物流、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等领域。利群集团的前身——“德源泰百货店”始建于1933年,1956年由“德源泰百货”、“永信绸布”、“大光明眼镜”、“福兴祥文具”和“福兴昌玻璃”五家店铺公私合营为国营利群百货商店;1994年11月,由集团自行承建的集购物、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3.8万平米的利群商厦竣工营业,标志着利群集团“重新创业”的开始。
台东的每条小街都被利用得非常充分,瞧瞧这条小吃街......如果不在乎卫生状况,你一定会享受到无穷的美味......
老台东印象......
早在1898年德国殖民者进入青岛的时候,德国殖民者就把台东包括威海路两侧划定为贫民居住区,而大陆市场则和菜市一路的市场楼,大窑沟的市场楼,东方菜市一样是德国人划定的贸易区,是周围居民和远处以及临近村民买卖商品交流的集市。据史料记载,市场内除居住外,分布着许多行业的店铺,分门别类,相对集中。有饭店、杂货铺等,历史上的大陆市场曾非常繁荣,市场周边基本是密集、低矮的居民区或棚户区,市场中有烟酒糖茶铺、日用小百货铺、果品蔬菜铺、土产杂品铺、几家卖炉包、大锅饼、馄饨、面条、煮猪骨与骨汤的饮食小吃店,外围有银行、鞋帽布店、煤店、柴草集市、修地排车自行车的等五花八门。
这里的几条小街巷,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在靠近威海路的云门路有一个大戏院:慈光电影院,这里经常放映电影,还经常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
威海路西侧是青岛最大的里院之一新华里,在靠近洮南路、太平镇一带居住着几万户贫民都是从事着周边纺织厂,印染厂和卯子工的劳苦工人,这里就是他们交流产品、衣食住行的大陆市场。每日清晨,许多台东、四方一带的农户及附近做小买卖的生意人纷纷踏至,或推着捆着偏篓的独轮车、或拉着自造的各式小车、车上满载菜蔬,瓜果,粮食等农产品,手工业产品,他们用马车,牛骡车、手推车或肩挑人扛、或臂挎竹篮编篓。他们在市场中露天设摊,兜售水果、蔬菜、鸡蛋等农产品,还有自制的儿童小玩具及各种家用小玩意等。农闲时,还经常有揑面人、吹糖人的手艺人驻足。
当时礼贤中学的教师,著名诗人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女子则侍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在大陆商场附近,有一个两层建筑,那就是殖民者的巡捕房,台东巡捕房。台东5路12号,德占时期青岛六大巡捕房之一。殖民者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鬼子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逮捕。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在日占时期,在威海路靠近台东五路,有日本宪兵队的审讯室,那里整天传出犯人的阵阵哀号,在寒冬腊月,经常有抗日志士和百姓被捆绑在电线杆上毒打。所以,这里的人们去市场,总是绕着路,避免遭受不测之灾,这也是后来传说“鬼屋“的根源所在!
解放后,威海路周遍的房屋多次改造,许多小门头,小业主、固定摊成立了合作性质的土产店,烟糖百货店,蔬菜店、鞋帽绸布店、饭店、煤店等。六十年代,当经济困难时期过去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打击投机倒把,不准非法经营,大陆市场也慢慢冷清了下来,私人露天摊位基本销声匿迹,只剩下了正规的商业单位在经营。
——2014.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