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记忆——劈柴院
清明小长假,带着儿子的德国伙伴保罗和菲利普周游青岛。现代化的青岛、德国的古老建筑走了个遍,想想:哪里最有我们中国的特色呢?于是决定带他们到劈柴院——这可是青岛最古老的小吃街了!
这里是劈柴院的正门(东门),位于中山路上。如果你是步行,就请从这个门进入,因为历史大约兜里此不远。如果是开车,那只好经由西门进入,因为只有那里可以停下几辆车......
果然来对了。其实儿子也是第一次来这里,由于这里不好停车,而且以前宰客的消息频传,我们这些老青岛人其实也只剩下对劈柴院的记忆了:那香喷喷的豆腐脑,烤得外焦里嫩的又酥火烧,清清鸡汤里漂着的透明馄饨......想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那时候最愿意周日回外婆家了,只因有一碗嫩嫩的豆腐脑或一碗喷香的馄饨,那滋味,绝了!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劈柴院的形成始于德国占领青岛之初。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按照德国的城市模式对青岛进行了城市规划。1901年,有一平度官姓商人和一即墨胡姓商人在大鲍岛直隶路(今河北路)置地买房,应是劈柴院最初形成的原点。1902年,德国人在此修建了一条街道,此路整体呈人字形,东连中山路,西通河北路,北至北京路。
劈柴院里现在呈“十”字形,有三个门可以进入,请听我娓娓道来......
江宁东路:从正门进入后,我们面对的是江宁东路,我记忆中的老店大约都位于此......
在青岛人的记忆中,劈柴院是青岛人常去打牙祭的地方,也是百戏杂陈之处、丝竹繁华之地。徜徉其中,旧时中间道路的大青石条铺成的十字巷,四周围是江南临街店铺式样的二层小楼。楼与楼比肩而立,密密匝匝,还有各式各样的门洞。进了门洞,可见庭院、旋转楼梯和雕花木制回廊。游人驻足其间,恍若置身于江南街衢,耳畔似有丝竹之声隐隐传来。劈柴院是旧青岛普通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风味小吃街”和“购物广场”,形成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像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和济南的大观园。
说到青岛的饮食文化,那就要先说一说青岛的起源了。青岛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饮食文化也算鱼龙混杂,我的记忆中除了海鲜,大约没有什么是青岛所特有的美食了,其实长大了才知道:就连海鲜也算不上是青岛特有的......
劈柴院算是本地的“美食一条街”,各类小吃沿街叫卖,锅贴、豆腐脑、烤肉、馄饨、凉粉……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海鲜烧烤摊随处可见,其实从外观上看还是挺不错的,而且价格也不贵,虽然环境比较脏乱差。
劈柴院这个名字是民间传统叫法,关于这个名字的渊源,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砖瓦,此处紧邻窑场,而那是木柴是烧窑和居民取暖的主要燃料,所以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劈柴市;另有一说,据青岛近代诗人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的记载:“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屋,故名。”即因此地多有劈柴搭建的房屋而有劈柴院之名。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另外这里还有“劈财院”“卜字院”“竹竿院”“批采院”等说法。也许因为劈柴院整体呈人字或卜字,一条街道分叉两股,似被斧劈开而得名。
推想下来,劈柴市的说法似乎更加靠谱。德国租借青岛之初大兴土木,劈柴院北临大窑场,而胶济铁路尚未通车,烧窑取暖皆靠木柴,劈柴市应运而生自在情理之中。至于劈柴架屋,偶尔有之,绝非皆然,因为德国人定规大鲍岛建筑为砖瓦结构,即便使用木料,也是上等材质,决不会用烧火劈柴。劈柴院最初的市场活动类似于现在的早市,卖货的基本上是早晨忙活一阵子就散场;后来出现了固定的常摊,他们租下劈柴院业主的地皮,在院内搭建了木板房,这里也就逐渐由早市变成了全天候市场,而劈柴院成为全天候市场的时间大约是1920年代。1930年代的报纸曾在文称:“自我到青已有20年的历史,却没见这里有人卖劈柴。再打听资格老的朋友,也没人知道。那么劈柴院之为劈柴院由来久矣。”
1910年,随着德国人的规划的实施与青岛港的开放,大量外来人员涌入青岛,劈柴院也随之趋于繁荣。1907年,青岛建起了“三江会馆”,三江指江苏、浙江、江西,会馆是明清时代兴起的城市工商管理团体协商业务的聚会场所。三江会馆曾是青岛最有影响力的工商团体之一。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青岛时曾经到访过三江会馆。三江会馆即位于劈柴院中,是今天江宁会馆的前身。三江会馆对于劈柴院在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劈柴院最早指的也是江宁路10号(今江宁会馆),后来江宁路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街,劈柴院进而成为整条街道的代称,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青岛,正式将劈柴院街区定名为“江宁路”,“江宁”是南京的古称,这里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但劈柴院之名早已深为百姓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劈柴院豆腐脑:用青岛人的话说,这个豆腐脑没有给青岛人丢份。无论是外来旅游者还是青岛当地的朋友,对这个小店都是赞不绝口的,小清新公道的说,卫生不好,服务一般,但是味道和价格的确没的说。这个门头已经老少三代了,老板算账很快,口述,不需要借助任何现代化的设备,听着一串长的我都头疼的单子丝毫不差的报出总价,让人钦佩。狭长的一间小店,当早上周边还是静悄悄的时候,这里已经差不多满桌了,听说早上的队伍排的可谓是壮观,店铺本来就小,店铺两边靠墙的都摆放着桌椅,只有中间一小道可供一人身站立排队,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排到店外老长。肉片和茶叶蛋会直接装给你,馅饼和豆花要在窗口自己拿,拿好还要从人堆里挤出去,馅饼的味道不错,里面有卷心菜吧应该是。他家的豆腐脑相当嫩滑,3元一碗,浸在满满的卤汤里,是勾芡过的,咸香可口,酥脆的火烧和萝卜馅饼也很好吃。
这里是劈柴院的中心点,向四面形成了一个“十”字。再向前走,就是江宁西街了......
江宁街中心的雕塑......
劈柴院的标志......
江宁西街:这里的摊位好像是新建成的,没有什么历史厚重之感。都是清一色的海鲜烧烤的大排档。今天来,没有什么挨宰的感觉,价钱很是公道,但不知质量如何......
据1947年11月份的一张报纸介绍,当时的劈柴院有百余个香烟摊,主要经销美国烟、上海烟、青岛烟以及土制烟,品种齐全,价格便宜,从十小盒起码,全是“批发价钱”。据1946年6月14日《青岛公报》介绍,劈柴院的香烟“货色多,价钱又公道。有自美国来的金骆驼、红吉士,也有土烟、天坛、司太飞;有的十根数千元,有的六百元就可以买百根,应有尽有,随意选购。烟贩们多是言不二价,不过货色如何,却需你自己长眼色。”
请客吃饭到馆子要上一桌席,照青岛人的说法——很展洋。孩子们来玩,有糖果、花生、瓜子、栗子等各种零食。好喝两口的,有酒馆“一条巷”,店中一个大缸,红纸写着斗大一个“酒”字。不过平头百姓不可能天天吃大餐,价廉物美的小吃才是草根阶层的最爱。曾有老报纸载:“上世纪30年代初在劈柴院东门门洞里有个卖锅贴的,支了一口锅、摆了两条长凳和一张破桌子就干起来了。虽然门洞里的卖锅贴店空间小、条件差,由于锅贴做得好吃、地道,时间不长就有了名气,每天来吃锅贴的人络绎不绝。没过几年,门洞里的锅贴店竟然发达了。于是,锅贴店就离开了门洞,在劈柴院租了门面房继续卖锅贴。不料想,离开了门洞的锅贴店,尽管场地、桌椅比以前讲究多了,但锅贴的味道则大不如以前,回头客也越来越少”。其实,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杨家豆腐脑个顶个都有一大批忠实的美食粉丝。
老劈柴院有个绰号叫“乐子院”,套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平民娱乐城。上世纪40年代《青岛晚报》特辟专栏,名曰劈柴院,专门报道此地的娱乐动态,可见影响之大。
劈柴院的说书场与茶社在岛城知名度极高。据1933年的《青岛指南》记载,当时劈柴院有说书场5家,以江宁路37号(当时的门牌号)院内为最多,分别是“王教顺说书场”、“刘廷乐说书场”、“赵唐祥说书场”、“王兰芝说书场”,另外在江宁路附2户还有家“苗心诚说书场”。有王教顺说书场、刘廷乐说书场最叫座。据报载,那时听书“坐在凳上听一晚大鼓或是二簧,十几枚铜元也就凑付了;如果你要摆阔的话,沏一壶香茶,占一等座位,几毛钱也够你支消”。唱西河大鼓的刘泰清开有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快打慢唱”一派,经典剧目《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都极有观众缘。不过茶社比较说书场属于高消费,特别是有歌女的,“点唱一段定价千元,手头大方的堂客一掏五千,有目的的捧场客人更是一掷千金无吝啬。”这就不是短衣帮们玩得起了。劈柴院还有一家茶社叫“泰清茶社”,该茶社招揽客人的方式就与其他三家茶社不同,1947年12月的《青岛晚报》如此说:“泰清茶社,无论晴雨寒暑,每日基本七八个茶客,坐长板凳上洗耳恭听说书先生说话……”
像北京天桥,许多名角儿曾在劈柴院“撂过地”。相声大师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时只有18岁,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叫座。多年以后,他来青岛开会,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感慨万千。著名演员新凤霞刚出道时也曾在劈柴院客串过角色。劈柴院见证了艺人们充满辛酸的成功之路,也将老青岛人一代代浸润的人生体味化为城市的精神皈依。
儿时记忆中好喝的凉粉儿......
劈柴院特色小吃:1、何记客家:牛排牛丸套餐;2、劈柴院秘方排骨:排骨米饭;3、黄家灌汤包:黄家灌汤包;4、张家坛子肉:张家坛子肉;5、泥瓦罐:特色泥瓦罐;6、红头鱼大卤面:红头鱼大卤面;7、茵茵特色小吃:茵茵馄饨;8、老潍县朝天锅:朝天锅、青岛老甜沫;9、德尔特烤肉:德尔特烧烤系列;10、上海特色包:生煎包;11、香香居:虾仁水饺;12、江宁会馆:淮扬鱼汤面;13、重庆老鸭汤:老鸭汤;14、老街仔仔烤吧:仔仔烤海鲜系列;15、姑嫂合饼屋:姑嫂合饼。
劈柴院特色风味宴席:1、顺兴楼:顺兴宴;2、江宁会馆:福禄寿喜宴;3、宝龙新菜馆:香辣蟹风味宴;4、天天渔港:渔家养生宴;5、大经英记楼:风味农家宴。
江宁西路的大门,外面的街道是河北路,这里是唯一可以停车的地方,车位缺少的可怜,由此可以看出:劈柴院的定位可不是本地人呐......
大门右侧的雕塑,这里有最后一家烧烤大排档......
江宁南路:让我们再转回路的中间,和中山路平行的这条小街就是江宁南路和江宁北路了。江宁南路是死胡同,一眼就可以望到底。这里只有一家较有名的酒店,叫做“老街里客栈”,就算不住,你也应该进去欣赏一番,真是太有味道了(别急,下面会有美图,专门介绍)。价格不贵,淡季200左右,旺季300多元......
江宁北路:回首再望,就是江宁北路了。这里倒是有几家较老的店铺,但比较冷清,很多都已经关门了,也不知为什么。
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
江宁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馆、饭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北街则是卖熟肉的,有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肝等。论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也最抢手。来逛劈柴院的人们,大都也是一边买着一边吃,一边吃着一边逛。
江宁路的主街上,两侧主要是饭店,其中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福、异美斋等家,其中元惠堂最大,也最有名,除街上两层楼房外,在后院楼上还有几个单间。鲁菜分济南菜系、胶东菜系,元惠堂是济南菜系的名店。江宁路西段,以卖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货为主,多为前店后厂,零售加批发,主街通往北京路一段主要是酒馆,门前则是熟肉摊,经营猪头肉、酱肝、酱牛肉等,有的也是前店后场,酒馆,主要卖散酒,店中一个大缸,红纸写着斗大一个“酒家”,顾客买酒用2两或4两的“酒提子”提出来。只供应豆腐干,花生米酒肴,如需肉食,需从门外的熟肉摊上买了送进来。
几个大院中,如4号院有旧书店、文具店、杂货店,8号院加10号院是娱乐场所。曾是青岛平民娱乐中心。上海的大光明电影院曾是全国最大、设备最好的电影院,这里的一家电影院也叫大光明,却只能容100多个座位,以后成为演出地方戏的戏院,解放后是三好魔术团,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组成的魔术团,演员及售票服务者全是一家人。劈柴院有鲜艳茶社、永安茶社、共乐茶社等几家茶社,如共乐茶社曾有歌女(演员)达23人。此处还有苗心诚说书场等曲艺场。在院子里则是“撂地’的艺人,即露天演出,摆上几条或十几条长凳,演完一段就收钱,站着看的可以不交钱,坐着的则一定要交钱。还有些测字、算卦的散落在江宁路上。
论风味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劈柴院里的著名艺人也不少,早在“天津卫”就享有盛名的“戏法大王”王鼎臣,一来青岛就扎进了劈柴院,新凤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闲时,还到劈柴院里帮工。另一位评剧演员白玉霜,还在这里唱过名剧《拿苍蝇》。还有相声演员侯宝林、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西河大鼓泰斗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摊儿,闯荡江湖。
如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1932年,年方18岁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以后,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山东琴书演员商业兴与关云霞结婚后来青岛也曾在劈柴院演出,后称为“东路琴书”代表性演员,解放后参加全国曲艺会演,1959年重回青岛,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以后成为著名山东琴书演员的朱丽华出自他的门下。
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1932年在10号院内开了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圆,形神兼备,唱腔多变,创“快打慢唱”,刻划人物细腻逼真,演出剧目有《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解放后获山东省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刘泰清是劈柴院里著名的曲艺世家。他的妻子系平度人,是山东大鼓演员,二弟刘泰喜是木板大鼓演员,三弟刘泰盛和儿子刘吉祥、大女儿刘立琴均是伴奏。二女儿刘书琴继承父业成为著名西河大鼓演员,获山东省曲艺二等奖。三女儿刘惠琴是中央广播说唱团主要演员,学过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又向曲艺家白风鸣学河南坠子、多次出国演出。前些年,她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她一个人演出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又演唱民歌、西洋美声歌曲,风靡京城,被誉为“青岛刘三姐’。
劈柴院艺人中有著名评书艺人葛兆洪、王宝亨等人,1948年葛兆洪在电台连续播讲《三侠剑》,是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也是第一个在电台播出长篇曲艺的演员。
解放后,在“三大改造”中,艺人及摊贩都组织了起来,离开了劈柴院,只余下了元惠堂等几家饭店,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新时期以来,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被称为小吃一条街。
有名的“沧口锅贴”。
重点介绍两家有特色的店铺:
一、江宁会馆:从劈柴院正门进入后,走不了两步,右手边就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原始的电灯罩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斑驳的木格窗昭示着这里的古老——这就是江宁会馆的后门。
进入这个略显破旧的门洞后左转,一定会令你产生别有洞天之感......
江宁会馆位于劈柴院10号院和2号院,和劈柴院一样是有历史的,如今,江宁会馆修缮一新,搭好了新戏台,摆好了八仙桌,配齐了长条凳,古色古香的庭院中时不时上演着劈柴老院乐逍遥的文艺表演。其紫金阁戏台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客栈院内有砖木结构的三层楼,分东西两个跨院,属于老青岛典型的里院建筑,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情调,古香古色,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底蕴。这里既有劈柴院的小吃、也有青岛本地菜,带着外国友人来此体验中国味,真是正确的选择。
古朴回廊、旋转木质楼梯、雕花檐头等建筑被复原,焕发新颜的里院里“挤”上了数十家饭肆酒楼,老戏台也被修葺一新,曾在青岛活色生香的京剧、相声、柳腔、茂腔再度登上了这方戏台……
江宁会馆的由来: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兴起工商业团体的聚会场所,是中国独特的商业文化现象。会馆主要功能是协调工商业务,沟通感情的聚会宴请场所,又是接待远方来客的住宿之处。会馆中设有戏楼、茶楼、客房、饭庄、议事厅。许多名人和会馆都有着密切关系,如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南海会馆起草清朝历史著名的“公车上书”,孙中山则在各地的广东会馆发表大量的革命演讲,毛泽东在北京的湖南会馆发表讨伐湖南军阀的著名文章。而在青岛最著名的会馆有广东会馆、三江会馆、齐燕会馆等,其中,三江会馆影响力较大。清末,很多江浙人来青岛从事行栈代理批发业,对青岛的土货购销进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907年,在青岛建成三江会馆工商团体(苏、皖、浙、赣会馆,因江苏、浙江、江西三省都有一个“江”,安徽和江苏曾称江南省,上海尚为江苏的一部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作为青岛工商业为最有影响力的工商团体,曾作为华人代表参加了胶澳总督参议会,成为中国商会与官方当局联系的纽带。青岛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对青岛的贡献很大,而三江人士在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上对青岛的贡献尤为突出。三江会馆汇集了江南的建筑特色,设有戏台、饭庄、议事厅、客房,是德、日占领时期青岛中国人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1912年,孙中山到青岛曾到访三江会馆,三江会馆在青岛历史商业地位举足轻重,有着很重的历史商业文化印迹。劈柴院主路——江宁路,当时有很多三江人士居住、经商,江宁路也因此以当时民国政府所在地南京别称“江宁”命名。
从这里出去就是位于江宁北路的江宁会馆正门......
江宁会馆文化餐饮大院演出时间表
中午
晚上
星期一 民乐演奏 民乐演奏
星期二 民乐演奏 民乐演奏
星期三 柳腔
民乐演奏
星期四 吕剧
民乐演奏
星期五 京剧
曲艺
星期六 曲艺
曲艺
星期日 京剧
民乐演奏
江宁路10号院内,原先有一家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影院叫大光明,成为岛上唯一专唱地方戏的场所。戏法大王“王傻子”真名王鼎臣,在此变得一手中国戏法绝活。评剧演员新凤霞、相声演员侯宝林、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等均在这方舞台上留下倩影。那些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艺人在院子里届时摆上几条或十几条长凳即席“撂地”演出,中国相声大师—马三立曾在这里说过相声。1932年,年方18岁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以后,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就连康有为、梁实秋、老舍、王统照、王亚平和臧克家等一些文人墨客也常常光顾这里。黄宗江等“黄氏兄妹”和凌子风的夫人韩兰芳在青求学期间,也对劈柴院记忆犹新。
还能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青岛街上那酸酸甜甜的冰镇酸梅汤,比其他城市卖的都要好喝,这可不是吹的呀......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根据劈柴院10号院和青岛三江会馆的商业文化背景提议,根据江宁路地名、经营者的家乡、早期居民身份、三江会馆的延续、10号院历史文化、10号院的经营内容六大因素,前三者取名“江宁”,后三者取名“会馆”,将江宁路10号院取名“江宁会馆”,既有利于突出劈柴院传统商业文化的载体特色,又可重继三江会馆的文化基因。同时劈柴院10号院作为会馆功能定位相符。原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主任,现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胡平先生亲自题写了“劈柴老院
江宁会馆”匾额,江宁会馆成为劈柴院民俗文化风情特色街区的中心所在,由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先生主理,力创商业文明;以德化人、以义感人、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全心打造青岛的特色文化餐饮大院。现在,人们到这里可感受齐风苏韵;听曲看戏;品鲁菜、淮扬共之美食;住风情客栈,购特色工艺品;享受老青岛风情,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经青岛市市南区政府改造后,这里传承了历史文化风韵,现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老青岛百年历史文化餐饮大院,周周举办戏曲、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等传统曲艺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这里不但是青岛市民的情感家园,还是外地游客体味老青岛风情的逍遥场,有吃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听头、有买头、有住头的民间博物馆!
四川长嘴壶功夫茶艺表演可把德国小孩儿给惊呆了!
高兴坏了,主动要求喝青岛啤酒,也不知道德国18岁以下的孩子允许喝酒不?!
二、老街里客栈:这里是位于江宁北路的后门,和江宁会馆的后门正对。低头走进去,院内环境不敢恭维,但环顾了一圈,发现客栈本身还是很有美感的......
从江宁南路的胡同进入老街里客栈,给人的感觉怎么样?!不同凡响吧!本人也算游山玩水的小行家了,但这样的酒店,且价格亲民,是绝没有见过的。
青岛老街里劈柴院民俗客栈整体采用砖木仿古结构,大院石子铺路,绿竹点缀其间,深红色的木质旋梯,雕花木质的回廊,木门木床木地板,客房内的仿古雕花实木家具,青砖墙面,红瓦屋顶,仿古壁灯吊灯,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朱红色的基调,使其散发着浓郁悠久的中国古典气息。
客栈开业时间2009年08月,局部装修时间2010年01月,主楼高3层,客房总数45间。不过这里没有停车场,自驾游的伙伴儿们就不是很方便了。
令人惊奇的是,这里不仅有标准双床房、标准大床房、豪华套房,竟然还有特色土炕房、龙凤大床,太有感觉了。虽然我是青岛人,但有时间有机会,我也一定会到这里来过一夜的!一定!!!
劈柴院见证和承载了青岛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老青岛人的心中是最能体现岛城文化底蕴的地方,是青岛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戏曲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集合地,是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市井文化发展的缩影。作为老青岛,徜徉于院内,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劈柴院文化”。
——201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