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避风坞——老厦门印象
怎样?一幅美景图吧!出游前,在网上搜寻到一组美丽的图片,那就是沙坡尾了。这里很是不好寻找,GPS指引我们来到下面的小巷后,就失去了踪迹。在路上闲逛良久,问了好几个本地居民,才左拐右拐的在一条土路上觅到了她的芳踪......
沙坡尾是厦港街道辖7个社区之一。其名来源是因为这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而且各处的沙子都会流到这里来。早期与附近的避风坞一起作为鱼船停泊的船坞,后来修建演武大桥,大一点的船的都无法进入,如今沙坡尾变为环岛路的一部分。
根据闽南文化研究者陈复授先生整理的资料,沙坡尾避风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早期的厦门港是一处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型,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美称。
玉沙坡按其历史又可划分“沙坡头”与“沙坡尾”两个阶段,其分界线是一条由碧山岩汇聚而下的溪流,称为南溪仔乾,溪流的出海口即在是现今沙坡尾避风港坞口的位置。沙坡头靠近虎头山一侧,位于现今鱼行口街、金新街、关刀河一带,原先有打石字渡伸入海边,其状酷似一把关帝爷的大刀,这便是当时俗称为“关刀河”的小避风坞,前后经历了近300年历史,至今周边街巷地名都保留着原貌。沙坡尾靠近蜂巢山一侧,位于大学路和沙坡尾一带。原先这里遍布着许多大中小埔头,大桥头、马鞍桥头、料船头等,至今还保留原来地名。
1925年前后,厦门市政当局沿着鹭江修筑堤岸和马路,此时关刀河小坞已不堪重负,遂倍填平迁移,在沙坡尾与大学路之间重新修建了避风坞,沙坡尾避风港随即兴起。以后避风港又经历多次修建,其中经1969年的扩建到现在的规模,1980年前后有加砌了防浪堤。
沙坡尾是厦门闹市里唯一的避风坞。老厦门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厦门港最有灵气的地方当属沙坡尾和避风港。对于许多以海为生的厦门港人,只有这里才是真正的厦门港。许多海外乡亲就只认沙坡尾,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到外面闯荡的。在众多渔民心目中,沙坡尾避风坞已成为一段梦萦魂牵、不能割断也难以割断的历史。
我们来时正值退潮......
沙坡尾避风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早期的厦门港是一湾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型,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的美称。从当年的地理环境论,此乃天然避风之所,沿海渔船,“朝出暮归,在大担南北采捕,风发则鱼贯而回”,渐渐地渔民进出多了,便成了港口。
另据1946年出版的《厦门大观》载,厦门的造船业随渔业活跃而兴盛,集中在沙坡尾一带。造船老板、技工多为惠安籍,收入不菲。1949年以后,沙坡尾的几个私人船厂合并成厦门第二船厂,1957年又与厦门造船所合并为厦门造船厂,在沙坡尾船厂原址又设立了厦门水产造船厂。避风港最繁荣时曾经达到一两万人,渔船近4000条。沙坡尾避风坞,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厦门港!
沙坡尾右侧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龙王宫庙,史书称它为“通台贩洋,南北贸易商船”之“正口”,凡过往船只挂验牌照等皆在此办理。当时“货物聚集,关课充盈”,有大小商行30余家,岸两边堆满了准备外运的茶叶、碗等物。“帆影敝津梁,桅尖拂苍昊”,足见这里曾经何等繁荣。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
涨潮之时,渔船争先恐后驶出沙坡尾避风坞,海风鼓起了一片片船帆,船艏犁出朵朵浪花,连成一片,宛若两道翻飞的银链,在阳光下闪闪烁烁。鹭江出海口千船如箭、扬帆竞发,唯见海面上,蓝天、白云、船帆、海浪构成了一幅雄伟气魄的景象。驻足在沙坡尾港避风坞,脑海里呈现这般美景,虽然已无可挽回,却着实深藏在了历史中。
老厦门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厦门港最有灵气的地方当属沙坡尾和避风港。对于许多以海为生的厦门港人,只有这里才是真正的厦门港。许多海外乡亲就只认沙坡尾,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到外面闯荡的。在众多渔民心目中,沙坡尾避风坞已成为一段梦萦魂牵、不能割断也难以割断的历史。
造船业的发展,带动了打铁、染帆、商业、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来大量的移民,聚居在“厦门港”一带。厦门旧港和沙坡尾是许多人的外婆家,又是许多人的摇篮记忆,几百年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闽台人的生息,它的兴衰的历史反映着厦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翻阅着关于沙坡尾的记载资料和老照片,多少感悟到了它昔日的繁华昌盛。沙坡尾赫赫有名,许多海外“乡亲”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闯荡世界。最繁荣时曾经达到一两万人,渔船近4000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具有百年历史的沙坡尾避风坞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一小段被演武大桥隔离的避风坞和一排破旧的老渔楼。今天,厦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前茅。而承载着厦门港口历史印迹的沙坡尾却是风华淡去。
这里白鹭成群,可惜相机不行啊......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胥民(个人觉得类似三亚的蛋民)。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住着一种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古称游艇子、白水人、白水仙、白水郎、白水婆、庚定子、卢亭子、泊水,现称胥民。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属越国地,其土著居民统称百越族。百越族擅长造舟航海,“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去则难从”(《越绝书》),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避风坞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仍沿袭着其特定功能———避风、加水、补给、修船的埠头,大量岸边的旧建筑风貌,风韵犹存,这里有旧鱼行口,骑楼式商业街,大量特色的渔民民居,福海宫、龙王宫、龙珠宫、风神庙、华严寺、修造船厂......
由于沙坡尾多年来似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所以沙坡尾地块和坞内,泥砂淤积、污水横流、建筑、堤岸、船只等,都陈旧破烂,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厦门历史......
——201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