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海沧·青礁慈济祖宫

$
0
0

青礁慈济宫


    厦门进入了雨季,这几天的雨总是下下停停,但并不影响我出游的兴致。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海沧区的青礁慈济祖宫。

    青礁慈济宫,又称东宫,是世界各地保生大帝庙的祖庭之一,位于厦门海沧镇青礁村崎山(岐山)东南麓(古属漳州府海澄县)东鸣岭下,供奉宋代民间神医吴夲(979-1036年,音滔,从大从十)。四周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供奉保生大帝吴夲(979—1036),系北宋著名的民间医生,自南宋以来受历朝十多次褒封。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吴夲深入漳泉瘟疫流行地区,拯救万民,采药时不幸落崖谢世。当地人民于其生前采药炼丹处龙湫坑,建“龙湫庵”,雕像祀奉。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庙,宋孝宗赐庙号曰“慈济”;宋淳祐元年(1241年)改庙为宫,因方位在东,故名慈济东宫。吴夲出生地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则称慈济西宫。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封吴夲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民间俗称大道公。目前全世界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有2000多座,信众5000余万人,其中台湾有分灵庙370余座,信众500余万人。

    该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奉祀北宋著名的民间医生吴夲(音tāo )。吴夲(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出身于福建龙海市白礁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云游四方,拜师学医并选定青礁村作为其修道、炼丹、行医之处。吴夲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治病不分贵贱,不取报酬。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吴夲义诊施药而得以存活者难以计数。民间还流传吴夲治愈宋仁宗母后的乳癌,被封为“妙道真人”而扬名四海的事迹。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吴夲在文圃山采药不幸坠崖而死,时年58岁。


    吴夲逝世的第二年,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白礁村的父老乡亲为纪念这位救死扶伤的名医,自发筹款在家乡建“龙湫庵”,庵内雕塑吴真人形象,虔诚供奉。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动支银库、遣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的庙宇,赐名“慈济庙”。后因进香人数众多,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显宦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为吴夲立庙。颜发献地又在吴夲炼丹处另建青礁慈济庙,供奉保生第三大帝,称东庙。由此形成东西两庙。淳祐元年(1241),奉敕改庙为宫,白礁慈济宫称西宫,青礁慈济宫,也则称东宫,为彰示吴夲的德行,自宋代以来,历朝皇帝先后予以追赐封号之殊荣,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为著名,吴夲亦因此被民间称为“吴真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医神和乡土保护神。明末清初,白礁300多人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对吴真人的信仰也随之广泛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至今,仅台湾就有数以百计的吴真人宫庙,还成立了“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这些经由大陆传炉的宫庙都遥奉龙海的白礁慈济宫和青礁慈济宫和为祖庙,每年组织大规模进香团前来举办瞻仰法会。



    进入山门后,一条长长的中医长廊一直延伸到慈济宫后面的山顶,是整个慈济宫景区的中轴线。长廊顶端,也就是海148米的岐山山顶,安放保生大帝塑像。保生大帝塑像高18米,连基座19.8米,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厦门大学教授李维祀先生设计,塑像采用泉州白花岗岩材质。雕像面向大海,遥望海峡东岸,寓意庇护两岸众生。

    历代名中医长廊贯穿整个慈济祖宫景区的中轴线,由811级台阶组成,高差达127.05米,坡度最陡处达28度,最高的台阶有16.3厘米,最低的也有12厘米。这条长廊是我国目前最高最陡的,最陡处有450多个踏步,相比南京中山陵的200多个踏步,足足超出一倍。
  中医长廊按照由今至古的顺序,安放着32尊中医塑像,包括李时珍、华佗、扁鹊、孙思邈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中医。中医长廊建于2007年第二届保生慈济文化节,贯穿整个慈济祖宫景区的中轴线,这些雕像神态自然、儒雅,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慈济东宫分五殿,飞檐交错。主殿有12根蟠龙大石柱,上刻蟠龙腾云、八仙游山及山川禽兽等,其中一对石柱如花瓶状,在福建的宫庙建筑中难得一见。宫内的大幅青石浮雕上刻着龙虎和隋唐故事,另两幅石屏上则雕绘哪吒闹海的故事,梁上木刻有狮象龙凤和奇花异卉,雕工精细,金碧辉煌。彩画中有一幅凤头、龙尾、龟身、四脚的神物,很是怪异。画着传说故事的油彩画和黑底描金画虽历经沧桑,色彩依然鲜明。殿顶铺绿色琉璃瓦,四周环饰着彩陶缀成的各色人物和12条龙。
  二层阁楼中的钟鼓楼,藻井为木拱结构,层层叠叠,玲珑轻巧。楼内大钟铸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宫中还保存着康熙、嘉庆、咸丰、光绪等朝代的重修碑记。
  宫后的岐山,有凉伞树、“心”字石、丹井药泉等景致。“心”字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间一点却放在底下。


    现存青礁慈济宫重建于清初,系重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三进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305平方米。中轴线自东向西逐渐增高,前殿重楼,由檐廊、门厅和钟鼓楼组成;中殿为正殿,内供吴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后殿重建于1989年,内供佛道诸神。三殿由两侧廊庑通连。宫内保存大量珍贵的石雕、木雕、彩绘艺术品,体现了闽南匠师精湛的工艺水平。
    青礁慈济宫还保存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四年(1854)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方重修碑记,是研究宫庙历代沿革的重要文献资料,而宫庙西北侧山上的丹井、丹灶和石臼,则是吴夲当年采制药草使用过的文物。

 

 

    青礁慈济宫重建于清初,系重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三进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305平方米。中轴线自东向西逐渐增高,前殿重楼,由檐廊、门厅和钟鼓楼组成;中殿为正殿,内供吴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后殿重建于1989年,内供佛道诸神。三殿由两侧廊庑通连。宫内保存大量珍贵的石雕、木雕、彩绘艺术品,体现了闽南匠师精湛的工艺水平。
  青礁慈济宫还保存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四年(1854)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方重修碑记,是研究宫庙历代沿革的重要文献资料,而宫庙西北侧山上的丹井、丹灶和石臼,则是吴夲当年采制药草使用过的文物。
  1989年至1991年,台湾的吴真人信徒捐资重修三殿。2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历史原状修复魁星楼和武圣楼。 


    吴真人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他不辞辛苦,不畏艰险,深入民间。北宋明道三年(公元1032年)漳、泉二州遇瘟疫,他则携门徒深入疫区,义诊施药,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吴真人治病,“上至太后,下至庶民,不分贵贱,不受奖赏,不索酬金”。一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被尊为“保生大帝”。海沧是保生大帝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海沧青礁慈济宫与龙海白礁慈济宫被公认为保生大帝两大祖庭,保生大帝悬壶济世、慈悲为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信仰。

 

 

 

    【龙湫庵】宋仁宗景祐四年,白礁村的父老乡亲为纪念这位救死扶伤的名医,自发筹款在家乡建“龙湫庵”,庵内雕塑吴真人形象,虔诚供奉。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动支银库、遣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的庙宇,赐名“慈济庙”。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后因进香人数众多,又在吴夲炼丹处另建青礁慈济庙,由此形成东西两庙。淳祐元年(1241),奉敕改庙宫,白礁慈济宫称西宫,青礁慈济宫,也则称东宫,为彰示吴夲的德行,自宋代以来,历朝皇帝先后予以追赐封号之殊荣,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为著名,吴夲亦因此被民间称为“吴真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医神和乡土保护神。

   【丹井药泉】吴真人取水熬药的遗迹。


  【保生大帝】为彰示吴夲的德行,自宋代以来,历朝皇帝先后予以追赐封号之殊荣,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为著名,吴夲亦因此被民间称为“吴真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医神和乡土保护神。

    吴夲(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乡(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白礁村)人。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本名吴夲(“夲”音tao),字华基,别号云衷......


    保生大帝: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tāo),字华基,别号云衷。生于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卒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于采药之时,羽化飞升。家乡为福建泉州同安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今属漳州市台商投资区。

    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立庙白礁,以祀吴真人。据《白礁志略》云:“绍兴二十年诏立庙白礁,即今之祖庙也。二十一年乡尚书颜定肃公师鲁请于朝,复立庙祀青礁,即修炼处,今之东宫也。”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赐号“慈济真人”。此后传说大道公屡屡显灵圣护国佑民,宋明两朝对其封赠不断晋级。相传开禧年间(1205~1207)漳泉大旱,漳泉民众聚集慈济祖宫祷求大道公,幸受庇佑,连降雷雨,五谷大丰。宋宁宗加封“英惠候”。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敕封保生大帝。
    据说,白礁慈济祖宫供奉的开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镇白礁祖宫,二大帝分迁台湾学甲,三大帝享祀青礁。《学甲慈济宫沿革》云:“保生大帝台湾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位于台南学甲之市区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开基祖神像(开基二大帝),于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护佑民族英雄郑成功之部分忠贞军民,自大陆渡海来台,在学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将军溪头前寮登陆。先民定居学甲后,先建简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显赫,香火益盛,乃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建为堂皇庙宫。”


    保生大帝台湾民间俗称“大道公”,宋代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人,因其精通医术、救人无数,被尊奉为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厦门与隔海相望的台湾岛,以及东南亚一带,坐落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吴夲(保生大帝)宫庙。每逢岁时年节,一座座的宫庙里总是人员辐凑,往来的信徒们满怀虔诚地在吴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烟,口中呢喃私语,希望吴夲(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学,生意顺利,无病无灾……
吴夲是何方神圣,竟赢得如此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不了解这一信仰的人们,大多会把吴夲想象成遥遥在上的神秘仙国世界里的神佛。其实,吴夲成仙以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间的医德医品极佳的民间医生。
    厦门高林村西村社孙姓的第十世祖孙瑀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撰写了《西宫檀越记》,文中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生前与吴夲相善往来的情况。其后,在十三世纪初叶,进士、广州别驾杨志与漳州守庄夏,分别撰写了《慈济宫碑》,两碑记对吴夲的事迹都介绍颇详。此外,发现于龙海的《白石丁氏古谱》,其记载也从某一侧面透露出吴夲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就从上述这些原始文献的记载入手,揭开笼罩在大道公身上的神秘帷幕。

    根据杨志、庄夏《慈济宫碑》的记载,保生大帝名吴夲,字华基,别号云衷,为紫微星转世投胎,父亲吴通,后追封为协成元君,母亲黄氏为玉华大仙转世,吴夲年少时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后举科举,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医术,后辞官修道,行医济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书僮,感动书僮主人知县江仙官与张师爷,追随吴夲修练道术,施药活人。吴夲早年活动于泉州府同安县与漳州府海澄县交界的白礁与青礁一带。吴夲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成神之前,吴夲乃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同时,也是一个济世救人、心怀众生的修道之人。如杨志在《慈济宫碑》中,认为吴夲“弱不好弄,不茹荤,长不娶,而以医活人。枕中肘后之方,未始不数数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可以看出,吴夲生前不吃荤、不娶妻等行为,确是严守戒律的修道之士;而他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也为他本人博得神医的雅称。在庄夏的笔下,吴夲仙医的角色,愈发生动鲜明。吴夲毕生从事民间的医疗活动,在医术上颇有创获,治病效果奇佳。而且,有时吴夲还借助一些道教的仪式,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效果同样显著。庄夏《慈济宫碑》称,“尝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沈痼奇恠,亦就痊愈。是以厉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可以想象,如果吴夲愿意,他所拥有的高明医术可以很容易地为他带来锦衣玉食,甚至是功名利禄。然而,生性纯朴而又慕道求仙的吴夲,并没有把他高明的医术当作追求功名富贵的工具,他的一生,都以能为民众解除病痛为矢志。对于登门求医的病人,吴夲一视同仁,“无视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吴夲高尚的医德医品,在此非常明显的体现。
    孙瑀的《西宫檀越记》,也给我们带来吴夲生前活动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西宫檀越记》里,孙瑀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在获得吴夲施药治病后两人相善往来的详细经过。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孙天锡食河鱼得疾,调养于家居附近的旗山居士庵。一个多月后,有一姓裴的方士,自号养真老子,年已80有余,但身着道袍,鹤发童颜,颇有神仙之概。裴养真周游到居士庵,与孙天锡相见之下,谈天说地,话语极为投机。过不多久,居住在白礁的吴悟真,“素以神医名”,听说周游于旗山居士庵的裴养真“妙契神灵秘旨,且深修炼之术”,在修道学仙上极有造诣,于是急忙涉水渡江,赶来拜访求经。裴养真一见吴悟真,就为其不同凡俗的外表与谈吐所折服,“知为超世人”,于是两人相得甚欢。在结为密友后,裴养真对自己所学毫不隐瞒,倾囊传授给吴悟真,“悉以神秘授之”。二人相处之余,吴悟真见孙天锡面带病容,即施妙手,替天锡治病,“三日而见效,半月而平复,阅三月而肢体强壮,颜色如故”。愈后,孙天锡大喜过望,要以百金酬谢,吴夲(法号悟真)却而不纳。于是孙、吴两人也结为深交,在裴养真走后,两人还不断地互通音信。
    孙瑀文中的吴悟真是否就是吴夲呢?答案是肯定的。孙瑀《西宫檀越记》开篇即指出,“里之有吴西宫,犹白礁之有祖宫也。盖白礁为吴公出生之乡,而西宫为吴公得道之始基耳”。白礁为吴悟真出生之地,且建有奉祀吴悟真的祖宫,这两者已大致能说明吴悟真与吴夲应该同为一人。重要的是,孙氏后裔在重修族谱时,又在《西宫檀越记》文后加上补注,“吴真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岁三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岁五月初二日,经今计封十六次”。由此观之,吴悟真就是吴夲,悟真可能是其修道时用的道号。从孙瑀追忆的这个故事来看,吴夲生前对道教方术兴趣盎然,在听说裴养真的消息后,不辞劳累,从白礁涉九龙江到厦门拜会。同时吴夲的医术也相当高明,面对孙天锡调养一个多月都未见起色的疾患,在施药调理后,三日见效。而且,吴夲医德高尚,当孙天锡以百金重酬其功时,不为钱财所迷,而是坦然却之,此等高风亮节,有神仙风范。 此外,《白石丁氏古谱》中,也留下一些有关吴夲生前的信息。龙海丁族三世祖丁迁过世前留有遗嘱,以诗歌的形式劝勉后人力行善事、节费济人,其第四子丁祖并为遗嘱作叙。到北宋仁宗间,族裔复请吴夲录遗嘱及叙于祠堂:“迨宋仁宗朝,吴真君以通家善书为吾舍再录此颂及叙于祠堂,为世守芳规。其榜末题云: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从吴夲的署名来看,其自署的“濮阳”应为籍贯,“泉礁江”则应指同安白礁,因旧时同安为泉州所辖。这一记载为吴夲出生于白礁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而且,丁族作为地方上的大族,会请吴夲帮忙以善书形式把祖先留下的劝诫重录于祠堂,作为世守芳规,说明吴夲生前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且精通道家的善书,所以才为丁族所倚重。
    有关吴夲的仙化,庄夏《慈济宫碑》仅提到“羽化于家”。但当地民众知道吴夲仙化后,自发在吴夲生前采药炼丹的青礁,搭建简易小祠——龙湫庵,供奉吴夲神像,呼为医灵真人,虔加祭祷。说来也怪,病人在龙湫庵祭拜后,其疾患往往不药而愈,仿佛是吴夲之灵还在冥冥之中护佑着病人。于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的民众纷至沓来,到龙湫庵祭拜吴夲,以求得病愈,结果效果同样明显。杨志在《慈济宫碑》中也记载了这一异事,“羽化之后,灵异益著。民有疮痬疾疢,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沈疴已脱矣”。
    元代,随着保生大帝信仰的发展与传播,上述宋代文献记载中吴夲模糊的形象,逐渐变得生动活泼与鲜明起来。
    元明清以后,保生大帝信仰的传播范围扩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且各地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数量也扶摇直上。明清时期,保生大帝信仰已经走出福建,传播到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据台湾学者考证,见诸文献记载的台湾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祠祀,应是肇建于荷兰据台时期的台南县广储东里的大道公庙,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载:“荷兰据台,与漳泉人贸易时,已建庙广储东里矣!”此后,郑成功入台,以及清朝统一台湾后带来的多次闽人移台高潮,都有力地推动了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的传播。时至今日,保生大帝信仰已发展为台湾的一种强势地方神信仰。据2001年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统计,台湾的保生大帝同祀宫庙共有264座(尚不包括未加入联谊会的宫庙)。至此,全台的行政区划中,除基隆市外,全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保生大帝的同祀宫庙。明清漳、泉商人在东南亚一带的活动,也促使保生大帝信仰走出国门,落户于浩渺万里的异国他乡。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加坡天福宫落成时,保生大帝即为主祀神明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三宝垄华人领袖陈宗淮还特地在大陆定制保生大帝神尊,迎返当地的大觉寺奉祀。此外,东南亚其他国家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也不在少数。









































    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台湾的医神保生大帝诞辰。
    1、在闽台两地流传的妈祖与保生大帝斗法的故事,被用来解释闽台两地农历三月刮风下雨的现象。这一方面建构了一主位的秩序,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点小小的冲突,使闽台两地绝大多数地方,不在一间庙中同龛供奉妈祖和保生大帝。然而,唯独厦门岛上,人们把妈祖和保生大帝供奉在同一龛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习俗。究其原因,大约是厦门人来自各地,在此弹丸之地,为了生存,形成了和为贵的思想,他们也希望妈祖和保生大帝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睦,希望这样的和睦能使妈祖和保生大帝共同给厦门人带来祥和的秩序;另外,妈祖和保生大帝有相等的头衔,共祀有经济和便利的好处等。这表明,神是人创造的,神明是在人们有某种需要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释。
    「保生大帝」吴夲,俗称「大道公」,同安出身。农历三月十五日,为保生大帝诞辰,故又称为「大道公生」。可是这一天,不知为什么,每一年都会刮起大风,故又称为「大道公风」。「妈祖」,本名「林默」,湄洲出身。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姐诞辰。不知怎么每到那一天,必然下起雨来,所以俗称「妈祖雨」。故事是这样的,大道公与妈祖,在还没成仙之前便互相较劲,看谁的法术厉害。由于两人旗鼓相当,皆神通广大,各种法宝全使尽了,依然分不出高下,天上诸神看他们这样斗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居中协调,双方言和,才结束了这场恶斗。可是双方面心里都还是有点不平衡,大道公心理想:「好!她三月二十三日诞辰,我就施法下雨,把她脸上的胭脂水粉,洗个干干净净,看她出糗!」而妈祖婆心里也想:「哼!说好不斗了,还那么狠,难道我怕你不成?三月十五日他诞辰那天,我就刮起大风,把他真人帽吹掉,让他变成四不像!」就这样,每年三月十五日必刮大风,三月二十三日,则大雨不断。
    人世间难免会产生纠纷,而神界也不例外。在台湾民间相传着这样一段传说:传说神界的单身贵族大道公与妈祖曾有一段友谊史,保生大帝得道后见妈祖端庄贤淑,便展开追求攻势,共同谱下一段“友情”。一日,妈祖乍见母羊产子之苦,毅然慧剑斩情丝与保生大帝断绝往来,大帝无端被抛弃非常懊恼,乃在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遶境时施法下雨,淋洗妈祖脸上脂粉;保生大帝拉不下面子,就决定下场大雨将妈祖脸上的粉洗下来,让她也体会没面子的感受。妈祖不甘示弱,也在保生大帝诞辰(农历三月十五日)神驾出巡时作法刮风,要吹落大帝头上的帽子。因此每逢妈祖诞辰便经常下雨,而保生大帝诞辰则常会刮风,此即民间气象谚语:“大道公风,妈祖婆雨”的由来。
    保生大帝和妈祖生前都没结婚。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都会下雨。其中有妈祖、保生大帝斗法的趣闻。妈祖上轿出发时,在路上中看见羊妈妈痛苦地产下一只小羊,心想结婚生子实在太辛苦,就断了出嫁的念头。
    因此,几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诞辰日都刮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都会下雨。保生大帝和妈祖斗法的趣闻是民间的一种幽默。也是,民间对自然气候的一种神话的解释。在今天的科学看来,显得有些不科学。但是,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传说,让民间的保生大帝和妈祖更有人性。
    大道公与妈祖婆的友情,妈祖为闽国人(五代十国),保生大帝大道公为宋代人,二神均为福建人氏,一在福建同安一在兴化湄洲,两地相去不远且双方均未婚即升天,因此民间盛传大道公与妈祖婆的友谊史。民间传说大道公与妈祖婆原系一对朋友,当大道公的轿子抵达妈祖家中之时,妈祖见母羊生产之痛苦状,萌生悔意,毅然拒绝;其实农历三月正值梅雨季节,刮风、下雨乃自然现象,转至神界的法力交战,而两位神祇呼风唤雨的能力,是海洋文化的表徵。

    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吴真君,福建闽南和台湾闽南籍同胞所奉的地方守护神。史载,神姓吴名夲,是宋代神医,又被称为吴真人、花桥公。生前医德如佛、医术如仙,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分文。民间传,吴真人生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慈惠济世,活人无数,深受时人尊敬,称神医。吴真人辞世后,人们自发地建宫立庙,塑像祭祀,渐渐发展为一种信仰崇拜,吴真人也渐由神医变成医神。现吴真人的崇拜遍及闽南、两广、台湾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所建庙宇近千座,仅台湾就多达数百座。作为保生大帝故里的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近几年来致力文化建设,并将保生大帝文化列为该地特色文化品牌。


    世代积德: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是周代泰伯的后裔,列国时分土金陵,建国吴县(现今的江苏省),传到三十一世的时候,遂以吴为姓。后来吴姓子孙繁衍,才分出一支,迁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定居,这白礁乡就是日后大帝生长的故乡。大帝名夲(音滔),字华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乐善好施的好人。成梦怀胎传到圣父名通,后来受封协成元君,平时也是勤俭治家,喜做善事,以劝人学好闻名。圣母黄氏,后来受封玉华大仙,性情幽雅贞淑,修前世功果,积德早已上达苍穹。有一夜,她正在酣睡,梦见吞食一只白龟入腹,醒来以吞食白龟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后来果怀圣胎,这就是大帝投胎。
    真人降生: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岁次已卯,圣母将要分娩时,恍惚看见长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护送一位仙童到她的房门口,说:“这是上界的紫微星君,前来投胎降世的。”他们刚刚说完大帝就降生了。这时候异香满堂,豪光灿烂,又见五老及三台魁星现身来拜贺。屋外上空五彩祥云朵朵覆室,紫气满庭,民众个个啧啧称奇,认为这不是寻常的瑞气。时正是农历三月十五日辰时。
    博览典籍:大帝本是紫微星君转世的,生来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和常人不同,幼小的时候,身体特大而且很聪明。及长博览群书,无论什么书籍,凡是读过一遍,都可以背念;不但天文地理,就是礼乐刑政的书也无所不通,尤其是对歧黄医术,他特别下工夫潜心研究,所以修正了前人许多错误,在制药方面,特别精研有方,达到奥妙,这就是大帝夙愿救世济人的缘故。
    偶遇异人:大帝十七岁的时候,遍游各地名山。有一天,来到江边,偶然遇见一位面貌与世俗不同的异人,在江上划舟,他忽然把舟摇过来,邀请大帝登舟一同游赏。大帝很高兴,也不推卸,登舟同往,任他摇到那里去。顷刻之间,只见前面有一座高大巍然峙立,四周的风景非常好。大帝问那个异人:未知前面的高山是什么山呢?异人说那是昆仑山。
    王母传法:异人请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这座山的最高峰。来到一座洞府,那异人便请大帝入洞,参见西王母。西王母大悦,就让大帝坐下,西王母说:“你前生与我有缘,今世得与我会面,我要将神方以及驱魔逐邪的法术传授给你,让你去济世救民。”大帝于是留在昆仑山过了七天,学习神方及法术。临别时,王母再三嘱咐大帝:“学成回里,别忘记旨在济世救人”。说完王母便仙法送大帝下山,不一会儿便回到家乡,大帝自思既然得了仙法,应立志修真、研究医法济世救人。
    辞官退隐:大帝平素孝敬双亲,和睦邻居,守信约,淡金钱,重义气,戒杀持斋,不娶妻室。传说大帝24岁中举人,朝廷授予御史,他为国家效劳数年,即辞官回归乡里,退隐於泉州府白礁乡文圃山龙池岩炼丹制药,济世救人。
    神方华骨:有一次,大帝要上山采药炼丹,经过树林,看见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来一看,只见那堆骨已经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于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时画符念咒,步罡踏斗作法,说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变成人形,原来是一个童子。那童子站立起来,啼啼哭哭,说要寻找主人。大帝问他什么原因?童子答说:“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县,行到林中,突被老虎冲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现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劝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为书童。于是命他背药同行,途中,遇见他的主人同安县知县,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县一见那个书童很惊喜,问他“你与我同往同安县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为何现在还活在世间:”大帝便将起死回生之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问大帝说:“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转生为死:”大帝点点头,即时施符念咒作法,那书童随即又变成一堆枯骨。
    江张从游:江知县看见大帝法力无边,知道不是凡人,他醒悟人生在世,争名夺利终久无用,便要求大帝收为徒弟。大帝即时允许,收为门徒。江仙官再要求大帝施法,将枯骨在化成书童。事后,江知县返回衙门,将遇见异人,收为门徒的事一一告诉张师爷(即张圣者),并表明愿意弃官跟随大帝隐居修道,并将官印交给他。张师爷得次仙机,也深悟爵禄荣华终是一无所有,天下既有此异人,岂能错过,所以他也弃官同行。
    结庐礁山:大帝带了江仙官,张圣者同归白礁,盖结草庐,隐居修真论道,行医救世。事后这消息传四方,受教日众,诸门下深明秘法,同成正果者,有黄医官、程真人、江仙官、邓、何、纪、黄仙姑,赵、殷、康、辛、王等诸元帅,王灵官,王、康舍人,张、萧、刘、连圣者,马、虎迦罗,诸天君并各神将等。


    揭榜医太后:宋仁宗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稻世。天圣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疾,朝里所有太医多次诊治,百药无效,病情反而同日见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来宋仁宗的母后患的是乳疾。太医诊治羞于开口,不肯让人视诊,服下许多丹药均无见效,太后病久不愈,太医束手无策,宋仁宗更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百般无奈,只好张贴黄榜广征良医。
    有一天,从福建到京都汴梁云游的民间医生吴夲看了黄榜,伸手揭下来,这消息轰动整个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当然有封赏,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当心脑袋。
吴夲揭榜后,被带进宫中,宋仁宗亲自召见,只见他道貌平凡,布袜草鞋,风尘仆仆,说话声如洪钟,上朝不拘礼节。宋仁宗心想,这分明是个乡下医生,岂能治好母后的病,既然敢揭黄榜,且让他试看看。
    吴夲被带到后宫,太后躺在房里床上,太监从房里接出一条红丝线,让他在丝线上把脉,吴夲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认真诊断一会儿,沉沉地叹了一气道:“没治了,没治了,脉搏已经停了”。说罢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众人大吃一惊,觉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个乡下医生看起来还有点真本事。刚才故意叫宫女将红丝线系在床杆上,被他诊出没脉搏,实非平庸之辈。众人见大夫要走,忙上前劝阻道:“大夫留步,请再为太后把一次脉。” 吴夲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聚精会神地把脉,低头沉思片刻又道:“没治了,没治了,太后的脉搏跳得和猫一样急。”以猫试他,又被他识破了,因此赶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脉。
    吴夲百般无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个指头按在红丝线上,垂头侧耳,专心致意的扫寸脉,关脉,尺脉,认真辨认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为太后隔幔灸艾柱,钢针刺背脊,又用丹药内服,经过一番调治,太后的病终于药到病除。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赐封御史太医,他起身辞谢,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众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
    宋仁宗见他坚持,嘉奖他的美德,赐他在故里白礁择地(现白礁慈济祖宫正殿)结庐修真悟道,行医济世。输米济急宋仁宗明道元年岁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两地久旱不雨,颗粒无收,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听见这个消息后,便搭盖了一座高台,台上竖起一面大旗,亲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众宣布十天之内,有大船载米前来救济,民众半信半疑,企望奇迹来临。不觉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数十只载米前来救济,大帝计口赈粮,漳泉两地灾民闻此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来,受赈灾民人山人海,灾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灾救难的善举,使漳泉两地灾民皆得饱食,个个感谢大帝功德无量。
    祛疠击魔: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两地瘟疫蔓延,民众相继而死,吴真人带领徒弟江仙官、张圣者等奔波于漳泉疫区,施医送药,拯救灾民无数。吴真人步罡踏斗,驱雷击毙瘟魔,平息一场灾祸。漳泉两地民众永怀吴真人的恩德。
    白礁飞升:景祐三年(1036年)农历五月初二,吴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绕道到文圃山龙池岩采药草,不慎坠崖,乡亲抢救回家,医治无效,午时乘白鹤协同圣父、圣母、圣妹、吴明妈、王舍人得飞升,吴真人时年58岁。远近乡民挥泪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炼处建龙湫庵,偶其像而祀之。
    除去贼寇:大帝乘鹤飞升后,仍常眷恋乡里。有一天,有群寇扰乱乡里,声势汹汹,乡里人惶惶不安,家家列香案,祷祈大帝显化庇佑。未几,官军来到,与群贼大战,大帝暗中相助,贼首季三当场被击毙,群贼无首,四散逃亡,贼乱遂平,乡民拜谢大帝庇佑,除去恶贼,桑梓幸得安宁。
    跨鹤退潮:有一次,大帝的乡里洪水暴涨,整个乡里变成汪洋,大帝跨鹤显灵施法,顷刻之间,洪水骤退,全村幸得安然无恙。乡民拜谢大帝神威显赫,解救乡里,每年四季演戏酬谢。
    露幡救驾:当宋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宋高宗即康王,是徽宗皇帝的第九子),大金国金兀术领兵侵犯中原,守军无法抵敌,皇上将太子康王送给金邦为质。经过长久的岁月,康王思念中原。有一夜,他看见月色明亮,便偷偷离开,步行到崔子庙,可是没有马匹是不能脱逃的,他正在焦急的时候,忽然听到庙廊下有马嘶,他即刻跳上此马逃走。当康王逃到江边,只见前面江水滔滔后面的金兵快要追到,他急得举头仰天祈神保佑,说也奇怪,顷刻间看见神兵阻止金兵,并见云端露出大帝旗幡。此乃大帝显圣护驾。康王逃回中原,不久登了帝位,在临安建都,派人四处查访,始知是大帝显圣保驾。
    兴膺庙祀:绍兴二十年岁次庚午(1150年),高宗皇帝颁诏建庙白礁,奉祀大帝,以答谢显化救驾之恩,这就是现在白礁的祖宫。绍兴二十一年岁次辛未(1151年),漳州府龙溪县有一位时任吏部尚书姓颜名师鲁奏请朝廷,复在青礁建庙,塑大帝神像奉祀。

    却贼封侯:宁宗庆元元年岁次乙卯(1195年),贼寇又再侵掠故里,大帝显圣协助乡民杀退贼兵,乡亲得以安然无事。朝中大臣闻知此事,启奏皇上,封大帝忠显侯。
    灵泉祛疾:庆元三年岁次丁巳(1197年),白礁乡民商议扩建大帝祠庙,因为工程浩大所费甚钜,无法进行。有一夜,宫前坛下突然涌出灵泉水,异香四溢,民众取泉水饮之,甘而且香,又能医病,这事传出,每日叩求泉水治病者人山人海,求水投钱不计其数,数月凑齐扩建祠庙的一切费用,使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旗退群贼:开禧二年岁次丙寅(1206年),因群贼侵入漳州泉州,官兵抵敌不过,正在苦战的时候,忽然看见空中出现忠显侯的旗幡,群贼畏惧,遂纷纷溃退,漳泉二地得保安宁。
    除旱丰收:开禧三年岁次丁卯(1207年),是年亢旱无雨,赤地千里,无法耕作。漳泉民众到慈济庙祈求大帝,幸受庇佑,连降大雨数天,驱除旱魔,币园复苏,旱年反比常年丰收。此事传到朝廷,追封英惠侯,由于东至蒲阳、长乐、延建,西至汀洲、潮洲、广东、广西,到处都知道此事。
    鄱阳救驾:元末明初,明太祖洪武帝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当时狂风大作,陈友谅将连环船列在上流向下压迫,洪武帝不支战败。那时他所乘的战船将要沉覆时,忽见大帝在云端显出旗幡,即时反风回浪,将陈友谅所乘的连环船吹翻,洪武帝于是转败为胜。后来洪武帝即位金陵(现今的南京)后,感谢大帝神力救驾之恩,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1372年),封医灵真君。
    国母赐狮: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文皇后患痼疾,朝内太医久治无效,皇帝下诏悬赏求医,黄榜悬挂旬余,无人应诏,而文皇后病情日益增重。大帝化成游方道士揭榜施医,药到病除,十分神效。皇帝要封他为御医,他辞谢不就,即乘鹤飞升。后来,文皇后派人调查,方知白礁医灵真君显化所救,成祖敕封吴真人为恩主吴天医灵秒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文皇后为感救命大恩,命京都能工巧匠琢造一只高举“亚”印章的石狮,专程运送到白礁慈济祖宫,历代相传永作纪念,后来人们就把文皇后所赐的石狮,称为“国母狮”。
    7祖殿
    神姓吴名夲(音tāo),宋代名医。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吴夲,世所称吴真君也。少超悟长得道术。不茹荤,不授(受)室。

    另介绍,保生大帝姓吴名夲(tao),字华基(公元979—1036年),号云冲,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相传其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礼,子孙向四处发展,传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亲吴通,母亲黄氏,避乱而南迁,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业医活人,按病与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叵晓之状,亦就痊愈。于是病人交午于门,无贵贱悉为视疗。景祐六年(景祐无六年-引者注)蜕化于同安之白礁。乡人肖像祀之。水旱疾疫,款谒如响。部使者以庙额请,赐名‘慈济’。开禧三年,公元(1207),草寇骚扰境上,忽睹旗帜,惧不敢入。事闻,封英惠侯。后累封普佑真君。”撰《志》者按曰:“《同安志》云:吴真人名夲,由贡举授御史。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景祐(1034~1037)间蜕化于漳州白礁龙池岩,乘鹤升天。此全与《闽书》所载互异。《闽书》不言(吴)本官御史,亦无医仁宗后事;惟记明永乐中,文皇后患乳,梦道人献方,牵红丝缠乳上,炙之,后乳顿瘥。问其居,对在某所。明日,遣使访之,云: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吴名夲,昨出试药,今未还也。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闽求而知之。皇后惊异,敕封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保生大帝,仍赐龙袍一袭。”由此可见传说之分歧。《台南市宗教志》所记更多神异。曰:“(吴)夲,泉州清溪县常乐乡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三月十五日生。幼习医术,曾遇异人,授与神方济世,兼授驱魔逐邪等术,遂成神医。曾中进士任御史,以治愈仁宗皇后痼疾,著称于世。寻退隐行医,时有神异,为时人所钦服。后收同安令江官、主簿张圣者为左右侍从,借上帝公侍卫康、赵二将军为左右护卫,黄医官、程真人、鄞仙姑等为门徒。四出行医除妖,著医书内外科十三册。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与父、母、妹、妹夫、仙官、圣者、书僮等,一齐骑白鹤飞升。时年五十八。世人感其恩德,建龙湫庙祀之,敕封为慈济宫。飞升后,神迹屡现,降魔解厄,逐寇安邦,医疾疗伤,受庇佑沐恩者难以计数。宋高宗时,封大道真人号,宁宗时封忠显侯。明太祖时,敕封为昊天御史医灵真君。”旧时福建漳州,泉州多建庙奉祀。传入台湾后,建庙亦多,为当地医师及漳州,泉州籍民所信奉。殿内供奉:保生大帝金身、右配殿从左到右分别为西圣侯(朝廷派来监建慈济宫的大臣) 三将军(祈雨的神明) 先生公(为建造慈济宫看风水的地理师)圣父圣母此为保生大帝的父母,前面的青年像相传为大帝之弟。公大妈婆王公广惠圣王即谢安,大妈婆即王公夫人金氏,前面的青年像为王公侄子大使哥即谢府元帅谢玄。开闽王,也叫白马忠懿王,开闽尊王,为唐朝五代闽国国主王审知。保生大帝祖殿护国公、观音佛祖和千手观音菩萨、注生娘娘金身、保生大帝驾前三十六天将、文昌帝君,朱夫子,魁星爷、关圣大帝,关平太子,周仓将军。
    庙宇:

    白礁慈济宫:又称西宫,传统上认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一说应追溯到北宋时期),位于漳州龙海角美镇白礁村,为保生大帝出生地,经历代修建,于文化大革命中严重毁损,1991年由台湾信徒捐资重修落成。
    青礁慈济宫:又称为东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依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岁在辛未,乡尚书颜定肃公,奏请立庙”,绍兴辛未年即绍兴二十一年;一说应追溯到始建于北宋景佑3年(1036年)的“龙湫庵”),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岐山东鸣岭上,为保生大帝生前炼丹修道之所亦是初享庙食之始地。青礁白礁东西两宫直线距离2280米。
    泉州花桥宫:为保生大帝生前施药义诊之处,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开始,该庙附设有施药局,如今称为泉州花桥赠药处诊所。
    漳州秋坑济安宫:在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0年)开建,在光绪二十二年八月重修,始建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悠久,庙宇分前后殿,总面积340平方,单层砖木建筑结构,庙顶峰精工细雕,塑造“双龙抢珠”“二龙拜塔”,分布装饰各种色彩的瓷片,显得古博锦秀。
    台湾:更多

    玉湖殿:感德镇石门玉湖殿始建于宋,是在吴真人羽化后,感德镇石门村的先民们为纪念这位终身为民的神医,在真人故乡石门尖麓建庙立祀,子孙聚集于此奉祀真人遗容。清代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作的《《吴真人祠记》》中写到:“吾邑清溪(今安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族人在其山麓建庙立祀。”
  明朝时,吴真人为帝后治好乳患,被敕封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赐同等居殿,故改名为玉湖殿。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为玉湖殿题写“真人故地”匾额。
  现今的玉湖殿,族谱中有详实的记载:“吴氏第十三世行伍公,于康熙己酉年六月,将其二夫人在赤血仑的墓地付大道公迁建玉湖殿用,另施殿左田租六石,殿右竹林一所为住殿道士斋粮。”
  玉湖殿依山而筑,坐落在半山腰,,殿后青山蜿蜒而上,气势雄浑,殿前是百多台阶,依次而下,前方有一座浑圆山包,称为珠山,整个格局,誉为“蜈蚣吐珠”,玉湖殿坐高望远,上仰青天,下俯家帮,一种博大胸襟沛然而至,正是吴真人的真实写照。站在殿前,远处三重山脉横亘绵延,又称“三重案”:在左边山上有一株巨松,巍然耸立,形如旗杆,称“旗杆树”:右边山上有一株玉兰香树,亭亭玉立,树冠直径五米左右,盖至地面,树干直径有米余,高有十五米以上,形如凉伞,称“凉伞树”。殿四周青山绿水,修竹清风,景色十分秀美。玉湖殿中供奉吴真人神像异于其他各地庙宇的塑像,别具一格,他头插金花,身着凤披,五缕长须,脸色红润,一派儒雅,亲切可人。可惜这座玉湖殿于“文革”
  期间毁为平地,殿中的神像,匾额,大柱无一幸存,只留下四粒宋代的石础。到1981年村民才集资在原地,按原样重建。因是杉木,经二十多年的风雨侵蚀,正面的门柱,板材都裂缝,油漆也脱落,再次集资重修。于2006年12月11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上午举行重修落成庆典,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廖武治先生(现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会长)和厦门青礁慈济东宫董事长周学辉,青礁慈济东宫办公室主任黎明先生,历史学者方文图先生及县有关领导人一行十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玉湖殿左右有祖祠两座:开基祖名曰中兴祖,始建于明洪武戊辰年,风格独特,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二世祖祠名曰都美祖,始建于1851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占地面积有870平方米,点灯起,二进,现作为吴真人纪念馆,馆内展出吴真人的塑像、历史文物、事迹资料。
  玉湖殿于1998年9月被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确认为文物保护标志并树保护标志碑;2003年6月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其保生文化信俗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物保护,石门玉湖殿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物保护扩展单位,并于2012年在安溪县政府、安溪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感德镇政府和感德石门玉湖殿管理委员会组织下,已成功召开第一次安溪县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筹备会,感德石门玉湖殿正以昂扬的姿态,踏着建设“山水茶乡,和谐感德”的号角阔步向前。感德石门玉湖殿旅游区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信俗:

    一:每年正月初一是众人的许愿还愿日,这天四乡八里的人都会来许愿还愿日,特别热闹!
    二:每年正月十五(农历)元宵节,夜里由群众抬着保生大帝金身巡境,这年活动要由去岁生男孩的村民出钱买烛分发给各户参加巡境的人,灯具各户自己负责,队伍中有锣鼓和各种故事队伍参加!
    三:每年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生日,在祖厝做佛事活动一天,由全村分角落部分群众做头,养猪参祭,这天还要请戏班演戏为保生大帝祝寿!
    四:每三年一次,做大佛头活动。时间是正月初一做到十二,初五出门请火,初六巡境。这次活动是要到外地刈火,全乡分三个角落轮流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前一年正月初一掷杯选出六名做头的人选,三人上火山(指定宫庙迎请),三人在家做准备工作。要到哪个宫庙也要进行逐个选择,每个宫庙都要三杯圣杯。选人也是一样要连续三杯圣杯。具体时间安排是初四出门到目的地,刈火后,初五回家,初六巡境。队伍中有相公狮阵,锣鼓,,十八学士,南音等。。佛事活动从初一做到十二,每晚都要演戏,十二这天轮到做头的角落,户户都要杀猪抬到祖厝参祭,做头事的六人要把活猪赶到祖厝进行比赛,看谁功夫好,杀的最快,众人围观拍手叫好。
另外,祖籍地还有一个特色是每逢男子成年结婚或者哪家要向保生大帝求医问药,都要到祖殿(玉湖殿)进行虔诚的祷告,然后用轿子把真人身抬回家,前面一个人拿着保生大帝令旗为真人开路,后面一个人拿着铜锣,一个人拿着锣鼓,另外两个抬轿子,其他的三个人跟随其后,排成“一”字形,把真人请回家。
    总之保生大帝信仰已成为闽台两地,海峡两岸同宗,同地,同缘,同信仰的非物质文化情缘见证。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到石门玉湖殿寻根谒祖,参观,拜祖,祭祖,许愿,还愿,参与保生信仰文化交流这一活动。

 

——2014.2.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