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厦门·竹树堂

$
0
0

厦门·竹树堂


    厦门市竹树基督教堂,始建于1849 年,次年落成并正式开堂礼拜聚会,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现有建筑系 1935 年重建,以原街名命名为竹树脚礼拜堂。礼拜堂所属范围面积为 2751 平方米,圣殿面积为391.5 平方米。 由于历史原因,本堂于 1981 年 12 月 20 日才恢复聚会,蒙主的引导与祝福,各项事工更是日渐完善,教会日渐兴旺。现任会正牧师:陈美满,牧师:吴瑞章、蓝美华、三位传道:卢贶、朱代平、陈进展,长老执事31人,在册信徒 5000 多人,并设有内部刊物《葡萄园》。

 
    这座教堂不是很好找到。开车游荡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这条开禾路。这里是一个海鲜市场,教堂,也混迹于其中,十足的原生态。

    好有特色的闽南老太太,好有特色的小鱼摊......



    突然,就在喧闹的市场上见到了这座闻名的教堂。说是话,无论是鼓浪屿还是厦门岛,我所见到的教堂与青岛的天主教堂均无法相提并论......

    厦门市基督教竹树堂位于厦门市开禾路133号。竹树堂在中国也是历史悠久的一个教堂。1847年8月,传教士租当地民房作为布道所。1850年7月,在原民房上加盖一层,楼下作聚会用,可容纳100人。

  该堂在中国也注意创办教育等事业,1855年2月6日创办小学,1884年开办救世医院厦门分院。1915年建立幼稚园和蒙学堂。1923年廖清霞、廖悦发两人开始筹备资金建立宗文小学。1935年开始重修圣殿,由毕业于美国工程学院的本堂长执子弟设计,同时由国外买来钟楼大钟,该圣殿于1936年重修完毕,也就是现在的圣殿。抗日战争中该堂活动被迫中断。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厦门光复,教会恢复礼拜,青年及慕道者人数众多。

  1958年厦门开元区关隘内堂会、溪岸堂会、深田内堂会合并入竹树堂会。1966年教会停止聚会,1981年初步复会,1983年开始修建圣殿。教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深受众民的喜爱,为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99年9月15日被厦门市宗教事务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作贡献的先进单位。1998年为灾区捐款14.5万元。

    150年前的竹树堂:
    1847年8月19日,美国归正会打马字牧师乘帆船卡罗莱号由香港抵达厦门。开始其在厦门长达四十多年的宣教生涯。
    打马字来厦后,在筼筜港岸边的一片因竹林茂盛而被称为“竹树脚”的地方(今开禾路口)租赁民房为布道所,他在每主日上、下午举行礼拜。1850年7月,布道所进行翻建,在民房上加盖一层。同年12月23日,竹树堂正式举行礼拜,主日上、下午聚会。当年受洗有五人(含新街堂会)。次年2月26日教会创办小学。1855年信徒发展到百余人。1856年5月13日举行首次长执会议,长执会制定规章八条,并公示三星期,得到所有信徒认可。由于信徒增加,教会遂于1859年10月30日,花费1300元大洋在竹树脚民房附近建筑一座正式教堂,并举行献堂典礼,教堂以所在地命名称“竹树脚礼拜堂”,现简称为“竹树堂”。次年6月26日,漳、泉长老会在竹树堂会召开成立大会。
    打马字牧师在竹树堂传道近二十年。他牧会非常成功,关心信徒生活,经常给予帮助,因而得到信徒的敬佩。打马字的家人亦热心福音事工,参与厦门的宣教、文教工作。1870年,打马字夫人马利亚在竹树堂开办女学,招收妇女入学。后学校迁往鼓浪屿,成为著名的毓德女中。其二女儿马利亚发起厦门戒缠足会,为厦门废止缠足陋习做出了贡献。
    打马字重视华人教会自治,积极推动自治运动。1855年4月8日,竹树堂与新街堂共同选举四位长老、三位执事。1860年6月26日竹树堂长执会成立,1862年,叶汉章长老被按立为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成为中华教会自养自聘牧师之始创。


    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叶汉章是平和人,生于1832年3月29日。年少被厦门一木材商家庭收养。他早年听过打马字讲道,被圣灵感动,决心归主,但遭到父亲反对。后来,叶家的财产在小刀会动乱中尽失。走投无路的叶家人被打马字收留,他们从打马字的行为中见证了基督的大爱,深受感动,遂全家归主。此后,叶汉章立志终生献给主,他进入神学院学习,同时在教会侍奉,由于他基要真理扎实,又熟悉厦门风土民情,因此成为首位华人牧师的不二人选。在竹树堂侍奉18年后,叶牧师又到小溪、台湾等地宣教,为福音在闽台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883年,叶汉章牧师前往小溪,郑鹏程先生任竹树堂会第二任牧师。次年,竹树堂兴办保赤医院(后为救世医院厦门分院)。1909年6月2日郑鹏程牧师归天家。由林温人先生任竹树堂会第三任牧师。1915年,堂会建立幼稚园和蒙学堂。1930年,吴景星先生任竹树堂会第四任牧师。1934年,由蔡志澄先生任竹树堂会第五任牧师。他开办民众夜校和勉励会,培养青年信徒读圣经,吟圣诗,学习文化。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鹭岛被日军占领。不少信徒逃往鼓浪屿或外地避难,使参加礼拜人数减少。杨怀德先生任竹树堂会第六任牧师。1940年,陈清洁先生接任杨成为竹树堂第七任牧师。1943年,林仪先生任竹树堂会第八任牧师。1945年9月日本投降,厦门光复。大部分信徒回到厦门,教会礼拜人数大增。教会聘请沈省愚先生担任第九任牧师,其妻邵友文女士负责青年及慕道者众的牧养工作。次年,沈省愚牧师离任,前往龙岩。郑锡爵先生任竹树堂会第十任牧师。是时教会信徒达600人。


    49年后,竹树堂加入“三自”。1951年竹树堂牧师参加厦门市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筹委会,并担任“三自”第一届代表会主要成员。1958年该堂附设的医院和学校由政府接办。同年,三自实施“联合礼拜”,将一些小教堂并入大教堂。厦门开元区关隘内堂会、溪岸堂会、深田内堂会合并入竹树堂会。此时竹树堂的牧师为严天佑。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竹树堂和其他教堂一样难逃厄运,被迫关闭。


    197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一些被关闭的教堂重新开放。1981年12月20日,竹树堂恢复聚会。据竹树堂史料称“是日信徒数百人,悲喜交集,感恩流泪。”在神的保守下,1983年,教会各项工作逐步恢复,教会动工翻修教堂,找回被拆走的大钟,有无名氏奉献偿还维修欠款,福音兴旺,归主人数增加至400多人,圣歌团人数增加至60人,信徒达1000多人。并设立勉励会、祈祷会、圣歌团练唱。厦门市基督教两会任命严天佑牧师为竹树堂会正。


    1859年以来,竹树堂先后存在三座礼拜堂。第一座兴建于1859年。1903年,因教堂附近民房失火殃及教堂,教堂在火灾中被烧毁。次年12月,由美国友人与信徒奉献,重新建堂,建筑费用7000元大洋,建起第二座教堂。现有建筑为第三座教堂,她于1935年重修,所属面积为 2751 平方米,教堂面积为 391.5 平方米。据专家介绍,竹树堂建筑风格接近于哥特式。教堂结构处理上则是对西方的先进结构材料加以折衷,融化在闽南建筑风格中:其屋顶结构未采用西方传统教堂的尖拱式扶壁技术,而采用木构三角镝。

 


    这里到处都是厦门的老建筑——骑楼。



——2014.2.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