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厦门·万石山·虎溪岩寺

$
0
0

厦门·万石山·虎溪岩寺


    虎溪岩仍属于万石山景区,也算“5A”级别了。GPS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一路蜿蜒上山,导航到虎溪岩,就看到这块巨大的山石,下车仔细观察一番,已经无路可走了。于是又开车下山,来到了虎溪禅寺的门前。

    虎溪岩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北隅玉屏山麓,亦名“玉屏寺”。相传岩下有藏虎山洞,故称“虎洞”,洞下流泉汇成小溪,故称“虎溪”。以庐山东林寺有“虎溪三笑”故事,故亦名此寺为“东林寺”。山上林木蓊郁,怪石嶙峋,鸣泉清澈,岩壑幽深。其中洞口朝东的棱层洞,最先看到月光照在洞内罗汉和土虎之上,形态逼真,景色清幽,故有“虎溪夜月”之称,列为厦门大八景之一。 

    据《厦门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5年),有名士池显方“寻幽到此,心赏奇观,因建刹,名玉屏(寺)。”当时建有大雄阁、棱层洞、石室、夹天径、六通洞、宛在洞以及山腰的啸风亭等,寺建成后,池显方即迎僧住持,整日与僧人学禅论道。

    虎溪岩满山皆巨石,尽皆奇险天成。山门旁有一巨石如芽,其上镌刻“先露一芽”。
    虎溪岩顶有“棱层”、“摩天”的摩崖石刻,字径数尺。岩壁上有明何乔远、池显方及清黄日纪等名士题咏石刻。一线天附近还有明末抗击荷兰殖民者的记事题刻二十一字:“天启癸亥年十一月廿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巢夷至。”虎溪岩寺四周,山石如神工削成,石壁诗刻有“怪石环岩皆鬼斧”之句。


    明末清初,玉屏寺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十年(1700年),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捐资重修,并迎聘黄蘖宗高僧元飞和尚主持营建。先后重建大雄殿、垂云楼、啸风亭、虎渡桥以及山门围墙、登山石径等。建成后,即改玉屏寺为虎溪岩,此后,虎溪岩即为南禅临济派黄檗宗有厦门的祖堂,自元飞和尚为开山祖师以来,法脉相承,传至一九八五年重兴虎溪岩寺的星洲华籍宏船法师,为十二代法裔。据文献记载,虎溪岩重建后曾先后六次举行传戒大法会。清雍正九年(1713年),元飞和尚应厦门提督兰廷珍之请启建三坛传戒大法会,兰廷珍夫妇同时皈依元飞和尚。清乾隆五年(1740年),再次应请举行,各地前来受戒的四众弟子多达数百人,极一时之盛。此后,其弟子瑞峰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十二年(1747年)、十四年(1749年)前后举行过三次传戒弘法大法会。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海蜃寺开山祖佛敏和尚也应地方官绅之请,在虎溪岩开坛传成。
    宣统元年(1909年),虎溪岩主持善温和尚将虎溪岩交给他的门徒会泉和尚主持。会泉是当代一位杰出的高僧,在厦门与转逢、太虚等名师,积极倡导开展佛化教育活动,并募资重修寺宇,并扩建印月楼等僧舍楼房。一九三二年即在虎溪岩创办“虎溪莲社”和“楞严学会”,同时并扩建印月楼和僧舍楼房。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印月楼被日机炸毁。会泉和尚和弘一法师移位万石岩,在石岩洞居室,自题“殉教室”,以示爱国殉教的宏愿。一九三八年六月,厦门沦陷,会泉避居鼓浪屿,辗转至新加坡弘法;虎溪岩由其徒孙开慧、开教主持。
一九四九年后,寺务由僧宏辉住持。一九五八年虎溪为部队借驻。一九六六年爆发“文化大革命”,虎溪岩寺设施被毁坏殆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落实宗教政策,部队撤离,由厦门佛教协会接管。一九八五年,会泉法师高徒新加坡华僧宏船法师从海外募集巨资,重建寺宇。先后新修扩建大雄殿、弥勒殿、垂云楼、印月楼、功德堂、啸风亭、虎渡桥、棱层洞以及山门、围墙、登山公路等,规模宏伟、庄严。并由其徒开正法师主持。

    进入寺门,上的一段台阶,就来到这处拱门前。左转进得此门,才可以一窥“虎溪岩寺”全豹。但这里正在进行大的整修,寺庙是不得见了。但我本就是来欣赏巨石与石刻的,于是继续前行,寻觅我的最爱去了......

    虎溪岩寺,寺为唐陈俦所建。明万历年间绅士林懋时集资拓建。清康熙年间,元飞和尚应福建水师提督吴英之请来厦门主持该寺,并大兴土木,重建大雄宝殿,增建垂云楼、大悲殿、一啸亭、伏虎洞。经三十多年苦心经营,才颇具规模。继元飞和尚之后,厦门海防同知李暲出资白银5000两,又兴建了准提阁、弥勒楼、供佛泉、飞鲸石、渡虎桥等建筑。因此,虎溪岩寺在清代盛极一时。

    依着巨石建的石阶......

 

    这里原来是虎溪岩寺的另一端围墙......




    这样的依山建筑在万石山处处可见,真惊叹于厦门人的创造力!这里是“灵则名”洞?!洞名取意唐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句。洞里甚凉,使人有"入洞方知六月寒"之感。

    溪岩位于厦门虎溪路的尽端。满山岩石,尽皆奇险天成,大若虎踞,小如羊蹲。石顶三米来宽的石沟便是“虎溪”。

    踏上石阶,环视四周,但见山石奇形怪状,如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故有“怪石环岩皆鬼斧”之诗。

    弓形石桥,称“仙人桥”,亦称“渡虎桥”。

 

 







    从渡虎桥再向前,镌刻着“三笑”两字巨石,这是借用庐山的典故。据《庐山纪》载,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有慧永、慧持、道生等3人参加。慧远和尚每次送客以不过溪为约,若过溪,虎就吼叫,故名虎溪。

    寺庙的天王殿建在这样的位置是很奇特的,上到殿前,就更感叹神奇了,原来,这里竟然也是一处山洞!








 





    在寺之左侧,有夜月洞,叫伏虎洞,洞顶刻“棱层”、“啸云”四字,洞中伏着一只泥塑老虎。每年中秋,月光照到泥虎头上,只见它双目炯炯,眈眈注视洞外,令人望而生畏,故名“虎溪月夜”。





    左侧有一石门,门外磐石夹峙,称“夹天径”,即“一线天”。

 


















    从夹径可攀上“虎牙洞”,势若猛虎张口,洞口绕以石栏,与虎牙无异,又有古榕攀绕“虎牙”,紧贴“虎颔”,宛若虎髯,而气根飘垂,恰似虎髯。虎口上龈刻着“划然长啸”、“凌空一漱”八字,下龈蹲着两只石虎,造形生动。











    再从虎牙洞转弯,可达玉壶洞。石壁有林尔嘉诗刻:“几度匡庐过虎溪,归来还爱此山低,一登绝顶能观海,不似云深路易迷”。



    咦?这里好熟悉呀?!





    竟然到了白鹿洞寺的后门!!!














——2014.2.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