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厦门·鸿山公园(寺)

$
0
0

厦门·鸿山公园(寺)


    停车后,远远看到山顶上有几个鲜红的大字——鸿山寺。我的目的地到了,来到这里依然不是为了寺庙,因为我知道,厦门著名的寺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殆尽。南方的破坏力竟然比北方还要强劲,这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怪不得古代称之为南蛮,原来真是有原委的。鸿山应该仍是万石山的一部分吧!

    重建中的鸿山寺。

    鸿山寺原在鸿山与虎头山夹峙之间的山坡上,殿堂毕具,雄伟庄严,是厦门本岛以寺见称的第二座寺院。寺后有古道通向南普陀寺以东海滨地区。两山夹峙之间,四面通风,每当雨季,横风吹雨,雨丝交穿如织,故有“鸿山织雨”的奇观,为厦门八大景之一。寺毁于清初“迁界”,乾隆间(1736—1795)复建。清季于两山之间辟建“镇南关”,降坡开辟通衢大道,“鸿山织雨”奇观不复再见。

    鸿山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中段,鸿山公园广场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位于鸿山南麓,故名“鸿山寺”。法云法师为住持,共住僧众十多人寺庙简介鸿山寺在鸿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另传建于南朝,于史无考),历史悠久,据寺内碑文记载:“自南朝崇奉观音大士地藏王菩萨,刹古佛灵,护国佑民,祷雨祈晴,糜不立应。”寺原在鸿山与虎山夹峙之间的山坡上,殿堂毕具,雄伟庄严,是厦门本岛第二座以寺见称的寺院。。鸿山原与麒麟山相连,二山隘口为镇南关,是市区到厦港的必经关隘,三十年代辟为马路。关旁有鸿山寺,按碑记记载:“自南朝崇奉观世音大士地藏王菩萨,刹古佛灵,护国佑民,祷雨祈晴,糜不立应。”清道光时,“旁建弥陀庵,塑十八尊者其中”。

    鸿山寺曾毁于清初“迁界”,乾隆间(1736-1795)复建。清季于两山之间辟建“镇南关”,降坡开辟通衡大道,“鸿山织雨”奇观遂不可多见。
    清光绪十五年(1889),漳州南山寺喜参和尚应邀来寺住持,重修鸿山寺。两年后,喜参和尚应南普陀之请住持南普陀寺。民国初年,蒋以德居士独捐巨资重修殿堂楼苑。民国十三年(1924),转逢和尚献南普陀寺为十方丛林时,鸿山寺随之收为南普陀寺的下院。

    20世纪20年代中,厦门佛教界兴起佛化运动,佛教青年居士蔡吉堂、叶青眼、虞愚等人,发起组织“闽南佛化新青年会”,因鸿山寺地占适中,即以此为会址,建立“佛教宏誓会”,举办定期念佛会和讲演会。时鸿山寺住持为台湾青年僧人普松,他不仅全力支持,而且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佛化活动。后来普松返回台湾,住持由妙抉继任。民国二十七年厦门沦陷,鸿山寺住众大都离散内地,一度废圮,抗战胜利后,转由菜姑住持。
    建国后,菜姑修明住持寺院,恢复组织念佛会。1958 年,寺院由房管部门收管,分租居民进住,1985年经地方政府批示,由佛教协会收回屋权,迁走居民,并拨土地3000多平方米(4.82 亩)扩建殿宇。19864,新加坡龙山寺监院上妙下华长老为弘扬佛法、光大道场,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发心募集巨资,重兴古刹。初期复建工程由妙华法子世澄法师负责,1989年寺院重建工程交由门徒弟子法云法师主持。法云法师住锡鸿山古寺二十年来,致力修行弘法,不辞劳苦,身体力行,不断加强寺院管理建设,努力提高僧众素质,热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推动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成绩斐然,倍受赞誉。历史沧桑,兴废无常。

    当前寺院上山台阶陡峭、建筑之间楼梯错综复杂、布局十分不合理,住持法云法师暨两序大众共发悲愿,重建殿宇。古寺建成后将广弘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禅、净双修,启迪智慧,净化人心。


    鸿山公园原来是一座山头公园,看上去景色甚美,前景的楼阁是观雨亭和问雨楼、风雨亭。厦门极少有收取门票的景点,这里仍然是免费的。鸿山寺正在重建中,因此我们只欣赏了山上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这里竟然是郑成功练兵地之一,名曰“嘉兴寨”。

     鸿山公园的大门正冲着镇海路,我们停车时发现这里有许多岗哨,且禁止拍照,神秘兮兮的。回来上网一查才知道这条镇海路在厦门是条很重要的马路,因为它是通往南普陀和厦大的必经之路。从中山路这边进去,右边的一座小山是海军司令部,从民国以来,一百年间,占据厦门的军事力量都是海军,而所有占领厦门的海军将领都将司令部设在这座小山上,为什么呢?因为,小山脚下就是厦门的军港,海军舰艇都停泊在这个军港里。镇海路的左边就是鸿山,鸿山比海军司令部的那座小山要高出很多,有125米高,比对面鼓浪屿上的日光岩都要高。由于鸿山寺绵亘于鸿山南麓,面向鼓浪屿,与海岸线平行,登高望远,是观赏厦门城建于海上,海在城中,城景相依,上海交融的绝佳去处。

    刻着“鸿山公园”的山石右边通向鸿山寺,而山石的左边有一个隐蔽在山石背面的山洞,走进去可以看见一条地下通道,沿着这条地下通道可以一直走到石泉街。这条通道就是当年金门炮战的产物,它使得从海军司令部到鸿山之后的通道全部处于山体的保护之下,非常隐蔽,可以防止金门飞过来的炮弹轰击。现在这条通道就是市民们通行于洪山两侧的便利通道,从镇海路到石泉不必再绕路了。鸿山公园建于1984年,将鸿山寺和延平花园综合改建为现在的鸿山公园。鸿山公园原来是延平公园(鼓浪屿上的日光岩是延平第二公园),原因是在鸿山寺上有两个纪念郑成功的巨大的摩崖石刻大字“延平”。所以当时的厦门政府就把鸿山寺这块地方开辟为延平公园,以纪念延平郡王郑成功的丰功伟绩。鸿山寺的景点有:鸿山古寺,嘉兴古寨,双忠魂,延平郡王园,延平花廊,明代攻剿红夷石刻,观雨亭,问雨楼,风雨廊,益寿堂等。

    一路逆着这道水流往山上走,让我想起了刚教过的课文——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也是跟着溪水往山上走,形成了文章的一条暗线。只是不知道我所跟随的这道瀑布的终点在哪里?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的?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道瀑布给人的感觉相当惬意......

    公园三面环市,一面背山,总面积17.4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6.7公顷。园内山景气势雄伟,奇石星罗棋布,山林郁郁葱葱,显得秀丽清新,是一座城中休闲公园,也是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园内最高点海拔125米,比对岸鼓浪屿日光岩还高,登高远望,东望御屏山,西观鼓浪风光,南眺大担、二担诸多岛屿,北看中山公园,是市内上佳的登高望远处。山上原有一座鸿山寺,寺前因地势独特,风向多变,降雨时雨丝纵横交织,所以有“鸿山织雨”奇观,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鸿山公园内的“嘉兴园”,由亭、台、阁、池、花、木组成,两条500多米长的环山小路,把鸿山公园、延平郡王园”、双忠魂、郡王池等景点串联起来

    鸿山西麓有清代建筑的鸿山寺,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精小细巧的二进建筑。寺庙廊柱上的对联写道:“鸿图纪鹭江胜地平分八景,山光联碧海慈航普渡众生”。寺前有一巨石,上刻“鸿山织雨”四字,因过去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两山夹峙,劲风回旋,雨随风转,盘旋于绿林悬崖之间,如织布状,遂形成历史上有名的厦门大八景之一。


    鸿山寺左侧岩壁有明天启二年(1622年)攻剿“红夷”石刻,共6行60个字,均为楷书。当年荷兰殖民者派兵船侵扰闽南沿海地区,福建都督徐一鸣等带兵驻防中左所,抗击“红夷”后登鸿山游览,题刻纪念,留下了中国人民早期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重要实物见证。鸿山攻剿“红夷”石刻和虎溪岩后山同样内容的二处题刻因此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福建都督徐一鸣和赵颇攻剿“红夷”(荷兰殖民者)的石刻碑文,此历史文物古迹现列为厦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6月厦门延平郡王祠在鸿山公园落成。这种怀念拜谒郑成功的祠堂在台湾有58座,厦门却仅此一座。民间所称的“延平郡王”即郑成功。公元1662年,郑成功率军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使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开启了台湾社会的历史新页。数百年来,两岸同胞对这位民族英雄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仅台湾就有100多座庙宇供奉祭祀郑成功。厦门也不例外,位于鸿山公园南侧(太师墓旁)的旧祠,系厦门石井郑氏族人为奉祀郑成功而建。祠堂于上世纪30年代建成。当年,它因何而建?据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陈洋介绍,“从相关一幅历史画作题款内可窥见雪鸿泥爪”。这幅现陈列于纪念馆第一展区内的“松鹊画”主题为一对乌鹊相戏枯松枝叶间,作者郑煦(字霁林)是民国年间闽南著名画家,也是郑氏族人。画作右下题款明确说明,值厦门延平郡王庙及荥阳通祠落成,郑煦应邀作画为贺。也就是说,至少当时落成建筑物有两幢,一座是“延平郡王庙”,另一座是“荥阳通祠”。陈洋认为,荥阳是古代河南荥阳府,郑氏祖籍固始县为该府所辖,故石井郑氏认为自己系由河南荥阳南迁派生而来。从现存的旧祠来看,不像是通祠,故认定为“延平郡王庙”。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历史原因造成人为损坏,旧祠已经失去了风貌,大门原有一石刻对联“胜国奇男争第一,在天灵爽慰高皇”,为书法家罗丹所书,已被毁掉。就连“延平郡王”青斗石刻牌匾早先也流落到民间,后被郑成功纪念馆征集而得。

    厦门距台湾最近,也是台湾信众祭祀郑成功的重要一站。何况两三百年来,郑氏先祖由厦门移居台湾各地,后裔已达近30万人。这些年来,许多台湾郑家人回厦寻根谒祖,却无从祭拜。他们纷纷奔走相告,希望将厦门的延平郡王祠列入涉台文物进行保护。据了解,现存厦门的郑成功史迹多以遗迹为主,在建筑类还属空白,且在厦门涉台文物古迹中,超过200年的并不多。鸿山上的延平郡王祠的存在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样,在厦门文史界人士及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的提议下,2009年5月,“延平郡王祠”得以重建,在当年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上举行奠基仪式。

    新祠紧邻鸿山嘉兴寨墙,用地面积996平方米,仍采用闽南建筑风格,即一进三开正殿,两侧带护厝。陈洋说,“这个地址得到大多专家认可,嘉兴寨系郑成功在厦门岛内重要的屯兵遗址,与之连成一体,可与对面鼓浪屿上的龙头山遥相呼应。”













    嘉兴寨遗址位于厦门思明南路鸿山寺后山上。现残存石寨墙垣8处,最长的一段长11米,高2.5米;另一段长5米,高5米。鸿山之顶有一巨岩,上镌刻楷书“嘉兴寨”3字,每字高0.55米,宽0.43米,相传为郑成功手迹。嘉兴寨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的军事要地之一。当年,从鸿山嘉兴寨起,向东经碧山岩、澳仔岭、五老峰,一直绵延到胡里山一带都是郑成功驻军之地。该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壁画记载的史料: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开始,荷兰侵略者开始侵入我国沿海,对我国进行海盗式的掠夺,天启二年(1622)六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库恩,命令雷约兹司令官率舰队第二次占领澎湖,并以此为据点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厦门、海澄、漳浦、诏安、铜山(东山)等地深受其害。同年十月朝廷命福建都督徐一鸣率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浙江把总朱梁、王宗兆、李知纲等将领驻扎厦门攻剿红夷,战事得到了厦门人民的大力支持。徐一鸣采用了三国里面的诈降计,厦门人陈则赓给徐一鸣出主意:“红夷反复无常,要剿抚并用,先于荷兰人谈判,假意允其贸易,然后混入敌舰,伺机烧毁敌舰。”陈则赓自己出钱组织敢死队,带着放入毒药的酒肉,以庆祝中荷双方谈成互通贸易事项、犒劳士兵为名上了荷兰人的军舰,在荷兰士兵喝下毒酒后,指挥士兵乘船“挟所制油蓑直扑其舰,乘风纵火”,全歼了荷兰侵略者,取得了厦门军民第一次抗击荷兰侵略者的胜利。后来荷兰人在天启三年又来进犯厦门,还是被厦门军民合力击退。这些红夷海盗打不赢大明朝的守土将军,这些海盗就乘桴桴于海,飘到了台湾岛,侵占了台湾岛,就有了后来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鸿山寺上有厦门最早的明代建筑遗址——嘉兴寨,在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有:“鸿山顶寨,相传为郑氏所筑,石刻“嘉兴寨”三字,今废。”石刻“嘉兴寨”三字,相传是郑成功手书。厦门现有建筑的时代上限都为清代,嘉庆年间的建筑就已经非常罕见了,明代建筑几乎绝迹,这与厦门自明清以来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有关系,大量的古建筑多在历朝战火中灰飞烟灭,能保留下来的微乎其微。嘉兴寨也仅保存下来一些建筑基础,现在只能看见残存的寨墙城垣八处。最长的一段寨墙长11米,高2.50米,最高的一段长5米,高5米。寨墙由粗大的花岗岩条石砌成,依山岩走势而砌,利用天然巨岩与人工石墙,交错嵌砌,浑为一体。现在在这个古嘉兴寨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新的嘉兴寨亭子,这个嘉兴寨亭子海拔标高125米,比鼓浪屿日光岩还要高出20多米,站在嘉兴寨的亭子上环顾四周,可以看见东边的厦门植物园、万石山郁郁葱葱,西望鹭江鼓浪屿风光无限,南观大担二担屏障金门,北览厦门楼宇鳞次栉比,低头看见舞动的演武大桥,要想俯瞰厦门全景,这里确实是极佳的登高远望之地。

    嘉兴寨相传也是郑成功驻扎守军的军事要塞,从鸿山的地理位置看,嘉兴寨是郑成功指挥军队的理想地点,是控扼厦门海港和陆域的战略要隘。郑成功从这里率部将策马向西经青墓山、凤凰山到二十四崎顶水操台观看水帅操练,向南经蜂巢山到演武场看将士练武,到海边的沙坡尾风神庙水操台观看水师训练。到中左所、万石岩、虎溪岩、洪本部等处视察访友,都颇为方便,也是中心点。站在寨顶亭上举目四望,感到这里确实是控扼厦门海港的战略要隘,看来郑成功在此设寨驻兵,还是颇有战略远见的。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荷兰殖民者派使者来厦,要求开放对台湾的通商,郑成功在接见荷兰使者时,特地命令军伍从镇南关和嘉兴寨一带沿碧山岩、沃仔岭、五老峰一直到院东(今厦门大学操场)依山布阵,又命大将周全斌统辖戎旗兵七千人,身穿金龙甲,随侍左右,意在弘扬军威,震慑荷兰人。2010年6月,厦门市在鸿山公园嘉兴阁南侧,紧邻嘉兴寨墙。建设了一座新的延平郡王祠,建筑为闽南风格古建,格局为一落三间张双边护的格局。延平郡王祠在台湾有58座,但是在厦门,这还是第一座。



    站在鸿山西坡看鼓浪屿,就像一横幅竖山水画,是难得的观赏角度。 







    山顶嘉兴寨旁建有嘉尔园,它是座仿古城堡建筑,内有池溏水榭、亭台楼阁、花圃草坪和天然石景,还有工艺精品“睡童”石雕。



    厦门慵懒的狗狗到处都是......







    从嘉兴寨亭走下来,就是延平花园。延平花园的主体景点是后人为纪念郑成功在崖壁上刻的两个大字“延平”(不好意思的是我没有看到)。再就是有一座花园水池,池内睡莲片片。延平花园是鸿山公园里“延平遗风”景区的一部分,延平郡王石刻,双忠魂、太师太傅墓等人文历史景点,都在延平花园附近,形成一个以延平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区。























    鸿山寺上面有几处延平遗迹是鸿山公园的主要景点,有一座太师太傅墓,说的是在南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郑成功组织的一场抗击清军,保卫海澄(今龙海市)的战役中,郑成功叔父的长子和三子,即郑成功的堂兄弟彦千(郑广英)、涛千(郑海英)同日殉难,郑成功上奏朝廷,请求加封。南明永历皇帝追赠郑彦千为太师、郑涛千为太傅。郑成功将两人合葬于厦门大生里后的鸿山上。郑成功为表彰忠烈,激励将士,在嘉兴寨东侧山坡的巨石上刻“双忠魂”三个大字以示纪念。太师、太傅是明朝朝廷对官员逝世后的最高褒奖,当时南明小朝廷已经是朝不保夕,完全靠郑成功的军力在维持,对郑成功的要求自然是有奏必准,再说朝廷都不一定保得住,何必吝啬这些虚衔,太师就太师吧,准啦!这座太师太傅墓原来在鸿山南麓,后来因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居民房屋渐渐逼近这座明代古墓,将这个古迹淹没在城市楼群之中。1994年9月,厦门市政府主持将这座有纪念意义的古墓移到现在的鸿山公园“双忠魂”景点,重修了太师太傅墓,并在墓前修了“双忠魂”碑亭。



















——2014.2.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