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厦门·万石山·白鹿洞寺

$
0
0

厦门·万石山·白鹿洞寺


    来到厦门才知道鼓浪屿其实和万石山算作一处风景名胜,而厦门大多数的知名寺庙都建在万石山上,白鹿洞寺、虎溪岩寺......都算在其中。在山上七拐八拐,车行过无数不容错车的陡坡,终于停在这个小小的寺门前,老公看了一眼,不屑地说:你自己去吧!这算什么景点?!

    白鹿洞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白鹿路,玉屏山南侧,与虎溪岩山相对应。白鹿洞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年),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明万历年间,厦门名士林懋时开拓岩洞后,在洞侧营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书院故事,称“白鹿洞”。后人在洞内雕造一只白鹿,并加以美化传说,乃有“白鹿衔烟”之说,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据《厦门志》记载:“白鹿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园、宛在洞、接因亭。清乾隆二十八年间(公元1763年),再拓六合洞、朝天洞、衔山亭。”

    白鹿洞寺左侧,清初建有玉屏书院,历来存在有“琳宫梵宇与书院黉舍争地”的矛盾,乾隆十六年(1761年),厦门海防同知白瀛曾有“逐僧徒,迁佛像”、“拆旧屋,建讲堂”之举,使寺岩一度受到破坏,直至道光、咸丰年间,书院萎缩衰落,佛寺才得重兴。

    在此之前,明尝建有义学,清初“迁界”,鞠为茂草。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威略将军吴英为水师提督,为奖励文教,建造文昌殿,复构萃文亭,增置学会为教学之所。不久,绛堂渐虚,遂为琳宫梵宇。乾隆十六年(1751年),代理水师提督倪鸿范倡学,乃逐僧徒,迁佛像,拆殿宇,建玉屏书院。道光四年(1824年),洞僧永瑞法师募集资金重建大观楼,施主自为《重修白鹿洞序》。清末民初,书院衰落,佛教再兴。随即先后重修、扩建寺宇,由觉斌和尚住持。后觉斌就任南普陀寺都监,由妙廉继任。


    民国初年(1912年),觉斌和尚任主持,重建梵宇殿堂楼舍,得以恢复旧貌。一九四九年后,寺一度驻军。一九八五年年部队撤出,由厦门市佛教协会接管。一九九八年,旅居香港的元果和尚集资重建。新建殿堂、楼阁、亭院,依山辟石,层层垒建,殿堂错落有序,别具洞天景色,不失为恢宏庄严的佛门胜地。

    据《厦门志》记载:“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楼、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间又开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

    这里三四块巨石互相倚靠,形成了天然的石洞,抬起头来,好恐怖呀!













    厦门的大部分寺庙都在修整中,好在我来这里的目的是欣赏自然风光的......



    据传,洞初开拓时,在这里建阁奉祀理学家朱熹。因朱熹常在在江西庐山建白鹿洞讲学,遂取名白鹿洞。后人在石洞中雕造一只白鹿,加以传说美化,因此有“白鹿衔烟”的传称,列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白鹿洞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甲申,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在此之前,明尝建有义学,清初“迁界”,鞠为茂草。康熙三十七年,威略将军吴英为水师提督,为奖励文教,建造文昌殿,复构萃文亭,增置学舍为教学之所。不久,绛堂渐虚,遂为琳宫梵宇。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代理水师提督倪鸿范倡学,乃逐僧徒,迁佛像,拆殿宇,建玉屏书院。道光四年(1824),洞僧永瑞上人募集资金重建大观楼,施主自为《重修白鹿洞序》。清末民初,书院衰落,佛教再兴。清末民初先后重修、扩建寺宇,由觉斌和尚住持。后觉斌就任南普陀寺都监,由妙廉继任。建国后,1958年部队借住寺宇,曾对寺宇进行重修。1988年由旅居香港的元果法师集资兴修,扩建殿堂楼阁,新塑诸佛菩萨金像,铺砌石级、石栏。装修楼台亭阁,寺容寺貌,焕然一新,现住僧众十余人,俨然为一庄严宏伟的佛教道场。

    白鹿洞后悬崖石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大都出自名家手书,其中有“明天启癸亥(1623)十一月二十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此”和“天启癸亥晋阳赵纡督师到此”的两行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为史学界所重视。















    本以为下面的殿阁仍然是白鹿洞寺的一部分,因为老公在门外等候,也就没有下去一探究竟。两天后才发现,那原来是虎溪岩寺呀!这两个寺院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呢!
































——2014.2.6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