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庆·红色临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红色临沂,最绕不开的就是孟良崮了。解放战争中的这一战役,是改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役。十月一日在家看完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式后,二号直奔目的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南与沂南县西部交界之处,属蒙山山系,同名主峰海拔536米,最高峰大庵顶海拔575.2米。系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孟良崮地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并于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闻名中外。
孟良崮及其周边山系是沂河支流汶河与蒙河的分水岭,两河的不少支流发源于此。孟良崮西南麓界牌乡北庄和垛庄镇刘三庄,有煤矿储藏。孟良崮沂南县一侧建有孟良崮林场和鼻子山林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并开发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西侧则开发有红色旅游景区孟良崮旅游区(英雄孟良崮主题公园景区),也是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岩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旅游区内孟良崮山顶,于1984年为纪念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而建。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
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纪念馆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红色代表着红色革命、红色旅游。纪念馆前面的大台阶也是47个台阶,寓意也是象征着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整个台阶铺展开来的话,总长度约7000米。
纪念馆位于孟良崮烈士陵园内,坐北朝南,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纪念馆高19.47米,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新纪念馆在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前夕建成。该馆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分为二层:一层是以孟良崮战役形势、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欢呼胜利、英烈业绩六部分为内容的展厅部分;地下一层是情景体验厅。馆内增加了最新征集的图片、文字材料、文物等,多媒体厅的声光电设施再现战役场景,设计先进,情景逼真。原馆内的陈毅、粟裕大型雕塑移至馆前广场正中,更体现出战役指挥者的雄姿。
门厅正面是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题词和孟良崮战役大型沙盘。
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战役厅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示了战役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支前厅展示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英烈厅展示了部分英模人物、战斗英雄的事迹情况。双拥厅介绍了蒙阴县走出山门,开展异地拥军,获得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的情况。
前言: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为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集中优势兵力,在山东省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山地运动歼灭战。此役,华东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两翼钳击的战法,经过三昼夜激战,一举将国民党精锐王牌整编七十四师予以全歼,同时重创多路援军,毙、伤、俘敌三万二千余人,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华野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山东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地方武装积极配合的结果。
孟良崮战役震惊中外,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是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扭转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它既使我军开始赢得了战争主动权,又吹响了战略反攻的胜利号角,对改变全国战局起了重要作用。
![]()
第一部分 鏖战孟良崮:1947年4月,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重兵向鲁中山区推进。华东野战军主力主动东撤,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在两翼配合下,不待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向坦埠以南进攻。华东野战军一、八纵队隐蔽楔入七十四师与配合部队的结合部,将其割裂包围于孟良崮的狭小地域。整编七十四师被围后,坚守待援,国民党军10个整编师(军)分路向孟良崮驰援,企图与华野主力在孟良崮进行决战。华野主攻部队则对被围之敌加速猛攻,双方对孟良崮附近制高点进行反复争夺,战况空前激烈。国民党各路援军被解放军阻援部队拖住。5月16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王牌整编七十四师等部队3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
第一单元 两军对垒,战云密布: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和平建国,而国民党统治集团自恃实力,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8个月内歼敌71万余人,迫使国民党军放弃全面进攻,实施重点进攻。面对国民党军密集靠拢、逐步推进的战法,陈毅、粟裕从4月初到5月初,采取“耍龙灯”战术调动、分散、打击敌人。
![]()
![]()
![]()
在华东战场, 山东和华中野战军于1946年12月到1947年1月先后发起了宿北和鲁南战役,共歼敌七万多人,这两场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对我军的半包围圈,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从此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了更大规模。
![]()
1947年1月底,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华野成立后,部队北移鲁中山区。于1947年2月举行了莱芜战役,三天之内歼敌5.6万多人,粉碎了敌人企图南北夹击我军的计划,使渤海、鲁中、胶东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
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占领了我解放区105座城市,却被消灭了71万人马,相当于每占一座城市,就要付出7000兵力的代价。战线过长和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将进攻重点对准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
![]()
![]()
![]()
![]()
![]()
![]()
![]()
![]()
第一部分 鏖战孟良崮:1947年4月,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重兵向鲁中山区推进。华东野战军主力主动东撤,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在两翼配合下,不待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向坦埠以南进攻。华东野战军一、八纵队隐蔽楔入七十四师与配合部队的结合部,将其割裂包围于孟良崮的狭小地域。整编七十四师被围后,坚守待援,国民党军10个整编师(军)分路向孟良崮驰援,企图与华野主力在孟良崮进行决战。华野主攻部队则对被围之敌加速猛攻,双方对孟良崮附近制高点进行反复争夺,战况空前激烈。国民党各路援军被解放军阻援部队拖住。5月16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王牌整编七十四师等部队3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
第一单元 两军对垒,战云密布: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和平建国,而国民党统治集团自恃实力,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8个月内歼敌71万余人,迫使国民党军放弃全面进攻,实施重点进攻。面对国民党军密集靠拢、逐步推进的战法,陈毅、粟裕从4月初到5月初,采取“耍龙灯”战术调动、分散、打击敌人。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为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蒙阴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著名的山地运动歼灭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和平建国,而国民党倒行ni施,将大量军队调往内战前线,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进攻解放区,悍然发动内战。国民党犯下了滔天罪行,导致解放区的人民群众被迫拖儿带女,逃离家园。
在华东战场, 山东和华中野战军于1946年12月到1947年1月先后发起了宿北和鲁南战役,共歼敌七万多人,这两场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对我军的半包围圈,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从此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了更大规模。
1947年1月底,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华野成立后,部队北移鲁中山区。于1947年2月举行了莱芜战役,三天之内歼敌5.6万多人,粉碎了敌人企图南北夹击我军的计划,使渤海、鲁中、胶东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占领了我解放区105座城市,却被消灭了71万人马,相当于每占一座城市,就要付出7000兵力的代价。战线过长和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将进攻重点对准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
1947年3月,国民党军以精锐主力整编十一师、整编七十四师、第五军为骨干,编成三个兵团,另加两个绥靖区,集结了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约45.5万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制定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方针,成弧形一线式推进,妄图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或逼迫我军北渡黄河,实现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战略目的。
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华野官兵集中整训,积极备战。陈毅、粟裕的方略是:一方面持重待机,力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在运动中削弱、迷惑、调动敌人,创造战机。陈毅把这种战法形象的比喻为“耍龙灯”。就是像挥舞彩球,逗引敌军,像长龙一样左右回旋,上下翻滚。
粟裕将军说:“从4月初到5月初是一个创造战机的过程。这一阶段作战行动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同孟良崮战役割裂开来。孟良崮战机的出现,是这一段作战行动的结果。”
中央军委、毛主席高度关注山东战局的发展,先后两次电示:诱敌深入,相机歼敌。5月4日毛主席给华野的指示电文:一、要有极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地惊动敌人后方。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主力撤至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让敌军放胆前进,待机歼之;第一纵队、第七纵队停止南下;已经南下的六纵隐伏鲁南敌后待命,配合主力作战,摆开阵势待机。
华野3月中旬调整作战部署,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华野调整作战部署果然奏效,蒋介石误以为华野后撤是攻势疲惫,无力决战,遂于5月10日下令跟踪“进剿”,顾祝同命令三大兵团放胆向沂水、博山一线急进。5月10日夜,华野得悉敌第7军和整编第48师先头部队有继续进犯沂水的动向。华野决定以主力歼灭该敌,作战命令已下达,但就在此时华野首长及时获取了敌人的绝密情报,使这一灭顶之灾,在一日之后,落在了整编第七十四师和张灵甫的头上。
美制M2-2式火焰喷射器
第二单元 运筹帷幄,斗智斗勇:由于国民党军一直保持稳扎稳打、梯次推进的战术,华野难以捕捉战机,陈毅、粟裕焦急万分,提出分兵南下扰敌后方的设想。中央军委、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示华野要沉得住气,持重待机。蒋介石误以为华野以攻势疲惫,下令全线进攻。汤恩伯更是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以整编七十四师为骨干,对华野实施中央突破。面对战机,陈毅、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决定兵行险着,“猛虎掏心”,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
华野前线指挥所驻地在蒙阴县坦埠,整编第七十四师进攻方向直指坦埠,准备实施中央突破。而此时,华野各纵一字摆开,位于敌七十四师进攻的正面。
这时,粟裕发现敌七十四师已处于突出位置,而且与左右邻军空隙较大,可以迅速集中五倍于该师的兵力加以围歼,这正是他等待已久的歼敌时机。
中央军委5月12日电文: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5月13日陈、粟向中央军委并刘、邓报告围歼七十四师的决心和计划。
华野主攻兵团第四、九纵队从正面发起攻击,扼制了整编第七十四师前进的道路,第一、八纵队从两侧迂回穿插,割断了整编第七十四师同左右两翼整编第二十五师和整编第八十三师的联系,六纵飞兵兼程北上于5月15日拂晓攻占垛庄,断敌退路。第七、第三、第十纵队分别阻击河阳、新泰、莱芜的国民党军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整编第十一师、第五军,第二纵队保障第八纵队左翼安全,并策应第七纵队作战。主攻兵团和增援部队里应外合,在孟良崮地区形成了对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四面合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将七十四军整编为第七十四师,张灵甫任师长,编制三万多人,全部美械装备,并且经过了美国军事顾问团的训练。曾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南京卫戍部队,蒋介石将其视为“国军模范”,号称“王牌师”。1946年8月调出南京,成为进犯华东解放区的主力和急先锋,被称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屡次受到蒋介石“嘉奖”。
华野一纵从整编二十五师与整编七十四师结合部向南插入,于14日上午抢占了界牌及以西的天马山、蛤ma崮等要点,割裂了敌军的联系。华野八纵从整编八十三师与整编七十四师结合部插入,于14日上午夺取了孟良崮以东的桃花山、磊石山、鼻子山等战略要点,完成穿插分隔任务。
在一纵部队快速开进穿插时,敌七十四师也正在向孟良崮收缩,由于两军过于靠近,互相看得到对方在运动,这时敌人在山岗上运动,我军在山坡下疾进,我们知道对方是整编七十四师,而敌人却以为我军是他们的友邻整编二十五师。好在当时雾气很大,视线不清,敌军没有吆喝口令,不打枪,我军也不吭声,抓住时机,没有一丝犹豫直奔预定战场。
5月12日中午,陈毅、粟裕电令在鲁南地区隐蔽待机的第六纵队,立即星夜北上、迅速抢占垛庄。5月12日黄昏,六纵快速集结行动。行军路上山峦叠嶂,道路崎岖,天上有敌机扫射,地上有国民党军队和土匪袭扰,加上粮草不足、路途遥远,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吓倒六纵的将士。迈开我们的飞毛腿,英雄铁脚走天涯。他们发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边走边召开“飞行会议”,传递“飞行快报”,干部身先士卒,主动帮助战士扛枪、背包,把马匹和干粮让给伤病员,许多战士鞋磨破了,用破布、烂草包裹一下继续行军;来不及支锅做饭,便用干煎饼、地瓜干、生麦粒充饥。渴了,就捧着河水喝上一口。
六纵凭双脚两昼夜急行军100多公里,提前八小时到达了指定地点,封闭了合围口,为围歼七十四师赢得了宝贵战机。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野阻援部队誓死坚守阻援阵地,在枪林弹雨前岿然不动,使敌增援部队始终没能迈入孟良崮主战场。
陈毅在沂水召开孟良崮战役总结会时说,“伟大的歼灭战离不开主力的佯动及箝制战,佯动与箝制战常常是打歼灭战的基础。这次在孟良崮,若不是箝制有力,不能提早拖住增援的敌人,七十四师消灭不了。”
孟良崮战役进行到第二天,在蒋介石的严令催逼下,从西线赶来增援的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和六十五师,倾巢出动,加紧猛攻。当时担任阻击主力的华野一纵大部分接到命令,抽调到孟良崮投入对七十四师的总攻,仅剩一纵一师廖政国率领的3个团正面阻击敌人。5月15日,战斗进入白热化,敌人已攻上天马山的山腰,正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候,华野四纵二十八团的一个营,从山沟里向东疾进,廖政国师长立即对营长说:“天马山阵地的得失,关系重大。如果敌人打通联系,全盘皆输。我是一师师长,命令你们立即赶援天马山。”这位营长回答:“为了整体利益,我们执行你的命令!”这个营立即投入战斗,堵住了被撕裂的阵地口子。枪声就是命令,华野部队不分单位,灵活机动,主动协同,哪里有敌人就向哪里打。粟裕在战后总结报告中指出,我们的队伍“真正做到了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几十万大军如同一个人一样,捏成一个铁拳,锤到预定歼击敌人的头上。”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恃宠而骄,轻狂无比,他的杂牌部队则各怀鬼胎,各谋其利,他们之间经常上演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的闹剧。有的国民党将领总结蒋介石军事失败的原因时这样说“战事毁于人事,战术毁于权术”。由此可见,华野指战员这种团结支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正好与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以邻为壑、见死不救,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单元 浴血奋战,沙场狂飙:5月13日黄昏,战役打响。华野四、九纵队对整编七十四师正面突击。一、八纵队从两翼穿插分割,二、三、七、十纵队对其他国民党部队展开牵制阻击。15日拂晓,六纵星夜飞兵,攻占垛庄,完成对整编七十四师的合围。二国民党军又以10个整编师(军)对华野形成反包围之势,以图里应外合实施决战。16日凌晨,主攻部队先后会师于孟良崮、大崮顶等山峰,战至下午5时,彻底消灭了国明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
“迈开我们的飞毛腿,英雄铁脚走天涯”。在鲁南隐蔽待机的华野六纵接到急速北上、占领垛庄、断敌后路、封闭合围的命令后,立即兼程北上,召开“飞行会议”,边行军边动员,战士们听说要打老对头,无不摩拳擦掌,士气高涨。图为六纵战士夜行军。
廖政国借兵:孟良崮战役中,华野一纵一师师长廖政国率部驻守界牌,阻击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东援。15日部分阵地失守,战事告急。廖政国手里只剩下七八个警卫员,非常焦急。这时正好华野四纵十师二十八团二营营长率部赶往孟良崮途经此地,廖政国向该营营长说明了情况,营长顾全大局率部立即赶赴天马山阻援阵地,将敌击退,确保了孟良崮战役的最终胜利。
这是孟良崮战役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孟良崮战役打到第三天的上午,正是最激烈的时候,敌人的炮火压得我军官兵抬不起头来。这时我军得到一份情报说,敌八十三师第一团的指挥所就在对面的村庄刘家河疃,华野二纵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接到上级命令立即摧毁这个指挥所。战机稍纵即逝,但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具体方位。施连长心急如焚。这时,一位老大娘不畏炮火来到阵地上,向他指点确切位置,施连长随即指挥炮兵只用了十几发炮弹就压制了敌人的指挥所,摧毁了敌人的两座地堡。战火硝烟中,施连长焦急的神情和这位沂蒙老大娘同仇敌忾的表情形象生动,老大娘仿佛在说:“敌人就在那里!”而这一时刻随着这幅经典的战地照片,化为了历史的永恒。
在华野强势攻击下,七十四师固守待援无望,于15日下午倾全力组织三次突围,均未得逞,被迫压缩在520高地至大崮顶、雕窝一线的狭窄山地中。
七十四师弹药水粮俱无,只好依赖空投。但国民党军空投的食物和弹药大部分降落在华野阵地上,华野官兵笑称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无奈之下,第七十四师的士兵只能宰杀战马,充饥解渴。
16日下午3时后,在战士们收拢部队、清理战场时,华野前线指挥部发现孟良崮地区仍有敌电台的信号在活动,粟裕严令各部更加仔细地清查毙伤俘敌的实际数字。各纵队的数字陆续报上来,经汇总核查歼敌数量与整编七十四师编制数相差很大,粟裕即令各部继续进行战场搜索,清剿残敌。在孟良崮至雕窝间的山洼里,部队发现有大约7000人的部队黑压压的聚集在一处。华野将士们迅速扑上去,将隐藏的残敌全部俘虏。
5月16日下午5时华野部队肃清残敌,至此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全军覆灭,孟良崮战役大获全胜。粟裕打电话向陈毅报捷,陈毅兴奋地说:“老伙计,这仗你是越打越神了,我在电话里向全体将士祝酒致贺!”随后诗兴大发,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孟良崮大捷》:“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击毙张灵甫,活捉参谋长:16日下午2时,华野一、四、六、九纵队猛攻孟良崮600高地。绝望中的张灵甫命令参谋长魏振钺率1000余人冲到山腰抵抗。华野九纵七十三团团长兼政委孙同盛指挥该团与六纵特务团、一纵和四纵各一个团与敌展开激战,将敌歼灭,生俘敌参谋魏振钺。在迫近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所在的山洞时,六纵特务团一营三连指导员邵至汉冲在在最前面,胸部中弹,血流如注,他支撑着身子靠在山崖上,挥手高喊:“冲啊......冲上洞口!”直至英勇牺牲。华野战士们奋不顾身逼近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的山洞口,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将张灵甫等击毙。
第四单元 胜利辉煌,影响深远:孟良崮战役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极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内部,瓦解了蒋军斗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吹响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冲锋号。山东解放区党政军民欢欣鼓舞,士气高涨。而国民党军内部受到极大震惊,蒋介石痛心疾首,认为此次失败“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战后纵队工作总结
毛泽东5月22日电文原稿中写到:孟良崮战役“意义极大,说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灭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这次蒙阴胜利,在华东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第一,这是打击了蒋介石今天最强大的和几乎唯一的进攻方向。第二,这是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四、五个精锐师之一个)。第三,这个打击是出现于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
第二部分 兵民是胜利之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战争的胜负不仅是作战双方兵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且是民心和民力的较量,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根本的因素。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全面支前,“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涌现出了无数支前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铸就的沂蒙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人民军队和老区群众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也雄辩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陈毅
第一单元 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解放区各级党组织与政府,按照中共华东局的指示,普遍建立了支前的领导体系和指挥体系,加强对支前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援战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正如华东支前总结委员会在《三年支前总结》中所讲的:“山东人民的支援工作,是随着形势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与政府的具体组织推动逐步取得人民支援战争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重要性,针对支前工作做出明确指示。山东解放区各级党组织与政府,普遍建立和充实了支前组织机构,委派党政军主要干部负责领导支前工作。各行署、专署都成立了支前司令部,县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区、乡、村建立了支前生产委员会,从上到下建立健全了支援战争的领导体系和指挥系统。
蒙阴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主任的支前委员会,区、村也建立了支前组织。全县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支前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共出动临时民工六十九万人,二线常备民工十五万四千人,随军常备民工七万六千六百人,总数达到九十二万多人。据史料记载,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仅蒙阴县就出动支前民工10万人以上,而在当时,蒙阴县总人口只有20万。也就是说,支前民工的数量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民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陈毅在道士海:1947年春天,为组织指挥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我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来到这里进驻板崮崖行政村道士海自然村,商计军事,运筹帷幄,为夺取战役的胜利埋下了可圈可点的伏笔。
第二单元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党政军一切为人民,人民铁心跟党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形成了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强大合力。
第三单元 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翻身的沂蒙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到处都有干部带头,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及亲友联袂入伍的动人情景。“到前线去,到主力去!”“反蒋保田,杀敌立功!”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广大民兵配合主力部队,英勇参战,打击、袭扰、迷惑、疲惫敌人,为部队当向导、搞运输、看押俘虏,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单元 一切为了战役,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战役,一切服从战役,一切为了胜利”,沂蒙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要人出人,要粮有粮,“大军联营七百里,家家灯火到天明”,呈现出独轮车车轮滚滚,担架队浩浩荡荡的支前场面。战争时期的沂蒙人民对子弟兵倾注了最质朴而深厚的情感,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乡亲,照料伤员比对亲生儿子还要贴心,比对生身父母还要细致,其间蕴含的真情挚爱感天动地。为了救治伤员,倾其所有,甚至不惜生命,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子弟兵早日养好伤,沂蒙人民用汗水、乳汁甚至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颂歌。
这幅照片是拥军支前女模范“沂蒙六姐妹”1997年的合影。拍摄这幅照片的时候,公方莲老人已经去世20多年了。她们分别是冀贞兰、伊淑英、伊廷珍、杨桂英和张玉梅,现在都已经先后去世,其中伊淑英老人是于2016年6月份去世的,享年91岁。
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六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出头,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她们主动承担起了拥军支前的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运粮草、护理伤员。战役期间,伊淑英正怀着身孕,挺着大肚子,她仍然翻山越岭,筹集草料。张玉梅白天运粮草,晚上烙煎饼,有一次累得一头晕倒在鏊子旁边,身上被烙伤了好几处。杨桂英在转移伤员时,一颗炮弹落在了她4岁儿子的不远处,巨大的爆炸声当场就把他震聋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此就生活在了无声的世界里。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道了她们的模范事迹,从此“沂蒙英雄六姐妹”远近闻名。
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红嫂们都忙着打鞋壳、做鞋帮、搓麻绳。一双鞋要用二尺布、六两麻,十几道程序。一只鞋底至少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四五道工序,这一针一线里都寄托着红嫂们的无限深情,满载着沂蒙山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爱。
迟浩田将军每次到沂蒙山区,都要亲自看望沂蒙六姐妹。在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的时候,他在蒙阴亲笔给六姐妹题写这样一句话: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解放战争期间,迟浩田在沂蒙山区南征北战,曾多次负伤。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是老大爷推车几十里把他送到后方医院。醒来后他才知道,当时一位大娘拿出自己仅有的半碗小米饭,一点点往他嘴里喂,米饭因为时间长了,又干又硬,喂不下去。正在哺乳期的大嫂便偷偷挤出了自己的乳汁,泡到米饭里,才一点点喂了下去,终于救活了他。
解放后,迟将军先后八次来沂蒙寻找救命恩人,期盼着能够找到亲人。当时热心的村干部也给迟将军找来了好多个红嫂。她们中有的当年抬着担架不怕枪林弹雨,有的用家中仅剩的一点小米给伤员熬粥养伤,有的在敌人的刺刀面前也不肯说出伤员的藏身之地。迟将军向她们讲述自己当年受伤被救的过程,老人们听后个个摇头否认,一位满头白发的大娘说:“大兄弟,这样的事在俺们这里太多了,谁都做过这样的事,谁没救过咱队伍上的人,那是应该的呀,你就别找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红嫂。她们用乳汁救伤员,掩护革命战士和党员干部,精心抚养革命后代,红嫂成为战争年代沂蒙妇女的模范群体。沂蒙大地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
我陈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他们在战斗中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陈毅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胜利归功于广大人民的支援。鲁中人民群众战前实行空舍清野,给敌人造成很大困难。战役中有二十多万民工大力支前,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老解放区地方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支援,胜利是不可能的。——粟裕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迟浩田
第三部分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不畏强敌,敢打必胜,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2043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9000多人光荣负伤,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积极配合作战,人民群众踊跃支前,涌现出许多英模群体、战斗英雄和功臣,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结束语: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实践,是陈毅、粟裕等华野首长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展现,是华东野战军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的辉煌战果,是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前谱写的一曲凯歌。它书写了解放战争中的辉煌篇章,在华夏大地上竖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孟良崮战役的光辉历史,我们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广大军民的历史功勋,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和感人业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沂蒙精神,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