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庆·红色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南与沂南县西部交界之处,属蒙山山系,面积1.5平方公里,同名主峰海拔536米,最高峰大庵顶海拔575.2米。系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传说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并于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闻名中外。
广义的孟良崮,即孟良崮山系,位于汶河与蒙山之间,西起沂南县岸堤镇的岩山,西北~东南走向,终于沂南县砖埠镇的大山肚子。山系总长42公里,平均宽12公里。孟良崮及其周边山系是沂河支流汶河与蒙河的分水岭,两河的不少支流发源于此。孟良崮西南麓界牌乡北庄和垛庄镇刘三庄,有煤矿储藏。孟良崮沂南县一侧建有孟良崮林场和鼻子山林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并开发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西侧则开发有红色旅游景区孟良崮旅游区(英雄孟良崮主题公园景区)。也是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站在停车场,就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地势险要,是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遗址地跨蒙阴、沂南两县,作战范围包括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主攻点在芦山大顶、孟良崮、雕窝、五二高地和五四高地。现存战役遗址主要有战役指挥所和防空洞等。战役指挥所设在孟良崮东北30公里处的双山村一农舍里。东去20米许有一深沟,有用门板和木棒搭成的简易防空洞。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就在此指挥这场战役。
沂蒙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和云蒙湖园区组成,总面积1804.76平方千米。地质公园地处沂沭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块上。最古老的地层、太古宙大规模的侵入岩系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热液蚀变形成的“金钱石”,独具特色。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已经产出了180万克拉金刚石。这里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崮群簇集,形态典型,蔚为壮观。这里峰入天际,云山雾海,溪流飞瀑,自然景观引人入胜。这里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东夷文化的中心,融道教、佛教、儒教于一体。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在这里融聚,凝练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沂蒙精神。
世所罕见的地质地貌,神奇秀丽的山水灵韵,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善良的沂蒙风情,使地质公园成为了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的胜地。鹰峰夕照,云海松涛;湖溪飞瀑,花映群崮。
![]()
孟良崮主体有距今25.2亿年新太古代形成的二长花岗岩构成,可见清晰而典型的流动构造及形态多样的揉皱,是典型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构造节理形成的“刀劈石”,侵入岩中似“心”形的包裹体,更增加了孟良崮的科学内涵。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碑,都在诉说着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里群山突兀、森林茂密、石洞叠连,集地质遗迹、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于一体,是普及地学知识的天然课堂,是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休闲旅游的不二选择。
![]()
这里是孟良崮的大门牌坊了......
孟良崮主体有距今25.2亿年新太古代形成的二长花岗岩构成,可见清晰而典型的流动构造及形态多样的揉皱,是典型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构造节理形成的“刀劈石”,侵入岩中似“心”形的包裹体,更增加了孟良崮的科学内涵。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碑,都在诉说着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里群山突兀、森林茂密、石洞叠连,集地质遗迹、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于一体,是普及地学知识的天然课堂,是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休闲旅游的不二选择。
这里是孟良崮的大门牌坊了......
孟良崮的名字是这样得来的:传说北宋名将孟良、焦赞带领人马路过蒙阴,来到山下,孟良在崮上安营,焦赞山下扎寨,因而得名。山顶尚有孟良军营的旗杆窝;连接孟良崮和大顶子的山梁叫跑马梁;东面有数十个形似拴马桩的岩石叫拴马石,顶端有1个用巨石砌起来的洞叫马棚;大顶之阴处叫刑场,是孟良、焦赞军营的法场;大崮顶前脚下1.5公里处有一片废墟古遗址,传说就是当年焦赞的营盘。
孟良崮旅游区(英雄孟良崮主题公园景区),主要有孟良崮战役遗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孟良崮古营塞、翠竹园、大庵顶、水洞、泰山行宫旧址、古银杏树、五彩泉、雕窝峰等。其中孟良崮战役遗址区被国家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孟良崮战役经典形象......
战役打到第三天的上午,正是最激烈的时候,敌人的炮火压得我军官兵抬不起头来。这时我军得到一份情报说,敌八十三师第一团的指挥所就在对面的村庄刘家河疃,华野二纵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接到上级命令立即摧毁这个指挥所。战机稍纵即逝,但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具体方位。施连长心急如焚。这时,一位老大娘不畏炮火来到阵地上,向他指点确切位置,施连长随即指挥炮兵只用了十几发炮弹就压制了敌人的指挥所,摧毁了敌人的两座地堡。战火硝烟中,施连长焦急的神情和这位沂蒙老大娘同仇敌忾的表情形象生动,老大娘仿佛在说:“敌人就在那里!”而这一时刻随着这幅经典的战地照片,化为了历史的永恒。
![]()
![]()
![]()
![]()
傲徕山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形成与距今25.5亿年前,之后又深埋地下,经历了长期的变质作用而成为片麻岩。岩体中不规则小型褶曲,好像天然的水墨画,那是在岩浆侵入或重熔时形成的。岩体中矿物颗粒粗大,属于重熔型深成侵入岩。
![]()
![]()
“金桃石”(包裹体):浅色二长花岗岩中包裹着多个暗色的包体(斜长角闪岩),最大者酷似桃形,故又称“金桃石”。它们是在花岗岩侵入过程中被捕获的更老的岩石。岩石中的浅色条带也很发育,它们都是地壳早期形成阶段的产物。
![]()
孟良崮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鲁中隆断区,新蒙断块束的新甫山单断凸起东段南翼,新汶——蒙阴单断凹陷东段、蒙山单断凸起中段北翼。其构造由南北两个单断凸起夹一个单断凹陷而成。基底岩系为褶曲构造,由新甫山背斜和泰山——徂徕山——蒙山背斜构成;古生代盖层是一个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中生代盖层则为一个断陷向斜构造。控制其地形地貌的断裂构造为北西向断裂有:铜冶店—蔡庄—孙祖断裂,经过上温村——蔡庄——旧寨;新泰——垛庄断裂,经过由常路村北——方山——刘官庄北——垛庄。此断裂特征,规模大,沿长数十或数百公里,都由数条平行小断裂组成,弧形弯曲。断层面大都倾向弧形弯曲的内侧,倾角多在60°~70°。断层下盘除局部地段外,均系泰山群地层;上盘(南盘)除个别地段外,都是沉积盖层。断裂性都是上盘下落的正断层,具有多次、多期活动的特点,不同地段各有差异。
孟良崮山地,在地貌上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该类位于蒙阴盆地两边,海拔在300~800米。山顶多呈浑圆状、馒头状及桌状,沟谷发育明显,沟谷呈“U”型或“V”型,切割深度200~500米。除个别岭顶有基岩裸露外绝大部分是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下伏地层多是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侏罗系沉积地层分布。此地貌类型中局部地段存有不发育的岩溶地貌。地貌考察表明,这种地形是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当地称为“崮”,闻名的沂蒙七十二崮,包括孟良崮就是代表之一。
傲徕山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形成与距今25.5亿年前,之后又深埋地下,经历了长期的变质作用而成为片麻岩。岩体中不规则小型褶曲,好像天然的水墨画,那是在岩浆侵入或重熔时形成的。岩体中矿物颗粒粗大,属于重熔型深成侵入岩。
“金桃石”(包裹体):浅色二长花岗岩中包裹着多个暗色的包体(斜长角闪岩),最大者酷似桃形,故又称“金桃石”。它们是在花岗岩侵入过程中被捕获的更老的岩石。岩石中的浅色条带也很发育,它们都是地壳早期形成阶段的产物。
“一刀开”(节理): “一刀开”又称试刀石、斧劈石,传说是孟良在此屯兵时试刀所至。其实,是地球构造活动使产生的节理把这些巨石平整的劈开,仿佛刀劈斧砍,这些被“劈”开的巨石为二长花岗岩。
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3日~16日),是在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时,中共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沂蒙地区孟良崮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山地运动歼灭战。这次战役,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遵照毛主席“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放到蒙阴东南孟良崮附近地区,乘敌不备,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中央突破、两翼钳击的战法,突然包围了敌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经3昼夜激战,将其全歼。同时重创各路援军。全战役共毙伤俘敌三万二千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 ,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山地进攻战役 。1947
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国民党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共60个旅约45万人,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在徐州设立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其中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为17个师43个旅约20万人;以其精锐的整编第11、第74师和第五军为骨干编成
3 个兵团,成弧形向鲁中山区推进,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其决战或北渡黄河。
华东野战军曾多次定下歼灭国民党军的决心
,除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整编第72师主力外 ,均因其密集靠拢行动谨慎而未能实现。针对上述情况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敌军密集不好打时,忍耐待机;一不要性急 ,二不要分兵,将主力集结于机动位置;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
。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遵照指示,于5月上旬调整部署 ,把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
。蒋介石、顾祝同得悉华东野战军主力撤退,即令3个兵团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 。
担负右翼进攻任务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不待第二、第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
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七军及整编第48师北犯沂水,策应整编第74师作战;以整编第65师担任蒙阴防御。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决心集中主力5个纵队东移
,歼灭整编第
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山区。经过13、14日的猛烈攻击,15日形成了对整编第74师的四面包围。激战至16日上午,全歼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此役,在国民党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上给以迎头痛击,歼灭其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等部
3.2万余人,震惊了国民党军内部,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
击毙张灵甫之地:孟良崮地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这里发生了中外驰名的孟良崮战役。16日凌晨,华东野战军高喊着陈毅元帅“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口号发起了全面总攻。华野将士个个英豪,如猛虎攻山,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顽固抵抗,但在华野的强大攻势下,部队土崩瓦解,张灵甫被迫从孟良崮半山腰的指挥所撤退到此处的天然石洞内继续顽抗,被最早攻上山顶的华野六纵战士击毙在洞内。至此,七十四师全军覆没。
时过境迁,由于山体自然风化及水土流失,洞早已坍塌,遗迹尚存,历史可鉴。同时,这里也是傲徕山二长花岗岩的测年取样点。测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代距今约25.17亿年。
![]()
![]()
大崮顶,位于孙祖镇西部、孟良崮西南与蒙阴交界处,山峰四周陡峭,顶部平坦,故名。海拔571米,面积0.6平方公里。西坡属蒙阴县,东坡属沂南县孟良崮林场,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峰顶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1948年建孟良崮战役纪念碑,耸立于大崮顶之巅的白色碑身,分外引人注目......
纪念碑碑高30米,正立面投影为“山”字形,寓意为:战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沂蒙山区。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矗立在群山最高处,起空间统治地位。三把刺刀坐落在等边三角形基座上,象征我人民战争靠“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正面稍高的刺刀象征我军主力部队野战军,两侧刺刀象征着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低矮舒展,增强碑体的稳定感,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广大人民群众与参战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与上部“山”字配合,新意构成“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三角翘起的花坛,松柏簇拥,意为对参战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额革命家及革命烈士的缅怀。
碑姿别致,庄严大方,采用钢筋混凝土建成,表面镶贴白色大理石。碑的正面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碑名:“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左侧镌刻的是陈毅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右侧镌刻着粟裕手迹“英雄孟良崮”。
这里不愧是革命老区,走在路上,《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悠扬。小朋友上台表演,直接唱国歌。刚刚坐下、疲惫不堪的我们,只得又站起来肃立......
一线天(观象台):二长花岗岩1被垂直节理切割形成裂缝,后期的风化作用把裂缝加宽,故称“一线天”。传说孟良屯兵此山时,他和军师经常到此处的山顶瞻观天象,据说此处天地贯通,最能看清星辰的明暗、运转,阴阳的变化,吉凶的存在。
“神鸽”石(条带构造):巨大的二长花岗岩体表面有明显的浅色不规则条带,看起来像是流动的波纹一样。它们是在岩体侵入之后,由于重熔作用或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传说孟良在此占山称王时,除恶扬善,杀富济贫,深得老百姓的拥护,杨家将佘老太君听说后,用飞鸽传书孟良,要他诏安归顺朝廷为国效力。孟良高举义旗归顺杨家,完成传书使命的鸽子,因慕孟良崮幽静美好的山水,不思回归,在此地化作一块鸽形巨石,永远守望在孟良崮的山峰顶上。
张灵甫指挥所:此洞据传乃老君洞也,现山下尚有老君堂废墟遗址。皇明万历二十年曾重修老君堂,残碑碑文记载了老君在此山修炼的遗事。北宋名将孟良、焦赞未诏安前在此山占山为王,杀富济贫,惩恶扬善,历时十年之久,老君洞一度成为孟良大王府。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二日,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率部占领孟良崮,曾把此洞作为战地指挥部。我华东野战军五月十三日凌晨五时对七十四师发起总攻。五月十五日早,张灵甫弃洞退至大崮顶南侧大石壁下,搭设临时指挥部,十六日下午五时战役结束。我军打扫战场时,发现此洞有张灵甫遗物:军床、军呢大衣、桌椅餐具、寝具洗刷用品,还有电话机、报话机、收音机、纸币文书、国民党《中央日报》、蒋介石相框等。
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随后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合两团兵力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日军第106师团陷万家岭。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
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
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
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在督战时负了伤。
1944年5月,张灵甫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
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日,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
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
但他也是争议人物......
1936年,张灵甫枪杀了结婚三载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东窗事发后,张灵甫遭到了妇女界的一致tao伐,胡宗南出于怜才,没有执行蒋介石派人押解张灵甫到南京受审的命令,而是要求张灵甫自解南京。张灵甫带着少量盘缠上路了,用完了盘缠后他就mai字糊口,一路走走停停,两个多月才来到南京。随后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
但他却与第四任妻子的感情甚笃。1946年,42岁的张灵甫与18岁的王玉玲在南京举行盛大婚礼,感叹终得知己,人生无憾。这位小妻子也一直为其守节,终生未再嫁。
出得洞来,阳光再次洒在身上,让人感到和平的美好......
“弹击石”(包体凹坑):岩石表面,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凹坑,它们是岩体中的包体脱落后,在后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也有传说,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时,猛烈的炮火在岩石表面留下的炮弹爆炸痕迹。当日,我华东野战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孟良崮发起总攻,密如雨点的子弹射向孟良崮。此处周围奇石群被我军子弹击中。时隔60余年,奇石壁上累累弹痕现在仍清晰可见。身临其境,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我军激战孟良崮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战地军械残骸......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一九四七年五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二十四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四十五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一九四七年四、五月间,国民党四十五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二十七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三万两千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两个师都只相距十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四十五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一百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国民党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四十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十来公里,远也不过一百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四十多万国军的重创。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四十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五月十三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十四、十五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一点五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一万两千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解放军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sha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二十四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夜战为躲藏敌飞机、坦克),十六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十六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直到十六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两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五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三万两千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七千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的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要点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附:
有特色的停车票......
门票。比停车票正规许多......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