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庆·红色临沂——琅琊印象
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我的旅行脚步被迫打断,于是把积攒了几年的疾病统一集中治疗了一下,做了两个不太小的手术,休养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目前生活逐渐回到了常态。于是,又拾起了伴我十几年的新浪博客。
******************************************
今年的脚步几乎没有踏出家门,但去年的国庆,我们老两口却是在临沂度过的。
许多年前就想到临沂一游,最好是带着儿子。因为这里有王羲之,有颜真卿;这里有萧望之,有诸葛家族;这里还有红色的沂蒙山,那是从小唱到大的地方。但儿子显然与临沂无缘,这个十月一,研一的儿子和同学自驾出游,撇下了我们,只得孤单成行......
不由想到:家乡青岛之于山东,其实很尴尬。因为山东是一片有着古老底蕴的土地,中华文明在这里源远流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现代化的青岛,其实不过200年的历史。
路上竟然看到了颛臾国遗址,不禁想起了高中的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临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目前正在打造商贸物流中心。
这里因临沂河得名,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东南部、黄海西岸、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鲁南临港产业带,是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被誉为“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临沂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自北有沂蒙等山脉延伸控制着沂沭河上游流向,向南冲积出广袤的临郯苍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临沂的夜景,竟然有小江南之感......
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50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栖息在临沂北部的鲁中山区中,创造出了远古文明。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现使用文字符号。旧石器晚期,远古先民逐日南下,定居沂沭河大平原。现沂河和沭河流域发现的近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1-2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1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沂沭河流域建立了密集的聚落群,开始了最初的原始农业活动。沂沭河流域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摇篮之一。5000年以前,这里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使用砭石治病。
虞夏时,禹划九州,临沂之域构为徐州。公元前2053年大禹后裔姒少康中兴夏朝,封其次子曲烈于临沂域内的缯衍之地。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丰存过郯、莒、费诸方国。周灭商后,临沂地域并入青州,分属齐、鲁两国,境内见于《春秋》的有颛、阳、向、莒、郯、根牟、于馀丘、杞等分封国。其中鄅国国都是今临沂城的建城伊始。
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修筑启阳城作为鲁国东南屏障,成为今临沂老城的前身。临沂域内除商周时期古国外,见于《春秋》
的还有中丘、祝丘、费、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邑、蒙、郓、堂阜、盖、艾、纪障、密、鄢陵等20个。其中季文子在次室邑推行的“初税亩”被视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始。战国时期,临沂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齐长城在临沂域内设置的穆陵关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关”。战国末年,楚国在临沂域内设兰陵县,成为山东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县邑,因荀子在此治邑治学,“兰陵多学”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
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启阳城更名开阳并设为开阳县。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临沂域内的郯县为徐州治所。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汉时,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光武帝子刘京将琅琊国迁都开阳,自此开阳称琅琊。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三国时期,开阳一直作为琅琊国国都,封有琅琊王。临沂地域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琅琊阳都的琅琊诸葛氏族人分辅三国,其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晋时期,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其中琅琊国是晋元帝司马睿的潜邸。南北朝时期,临沂的琅琊王氏家族拥护司马睿南渡建立了东晋王朝,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晋室南渡后,临沂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后临沂域内的兰陵萧氏家族南渡,荣登南朝政坛,建立齐梁两代王朝。北魏中期琅琊国改作琅琊郡,后魏置北徐州治所琅琊开阳,北周改置北徐州为沂州。
隋朝时,大业初年(605年),将开阳、临沂、即邱3个县合并为临沂县,治所设于今临沂城。临沂地域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时,武德六年兰山县并入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时,临沂地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金朝时,临沂地域分属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时,临沂地域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沂州府,置附郭兰山,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辖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1918年撤销。1936
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临沂地区是华东、山东党政军领导指挥中心,以临沂地区为核心的沂蒙与井冈山、延安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陈毅从沂蒙出发,率师挺进东北、直下江南。
夕阳西下,寂寞的小路边忽然出现了如画般的美景。是一处水库吧。沉默的景致告诉你,到底什么叫作水平如镜;什么是风景秀丽......
在路边停车,专门等待落日余晖......
奔向临沂的最大目的就是红色沂蒙,蒙山是必来之地。沂蒙山作为人文地理概念指“沂蒙山区”,是以蒙山山系和沂水流域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位于山东临沂、潍坊等地的沂山景区、蒙山龟蒙景区、蒙山云蒙景区三个景区,有沂山、蒙山等山峰。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位于蒙山,是山东省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山,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所在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具特色的
《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总面积17191.2平方千米,南北最大长距228千米,东西最大宽度161千米。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除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叠系及中、下侏罗统、老第三系古新统、新第三系地层缺失以外,其他各期地层都有发育。主要构造以郯庐断裂带(境内称沂沭断裂带)为主,郯庐断裂带经郯城北北向延伸,纵贯全市,以断裂为界,临西为鲁西台背的一部分,属华北地台范畴,临东为胶南隆起的一部分,属扬子大陆块范畴。
城市以沂、沭河为中心,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境内山脉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条主要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其中蒙山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素称“岱宗之亚”,久负盛名,享誉中外。境内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当地称为“崮”,素称沂蒙七十二崮......
岱崮地貌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成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岱崮地貌是指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它们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宏观层面包括临沂沂水、临沂蒙阴、临沂沂南、淄博沂源、临沂平邑、临沂费县和枣庄市山亭区等7个县、区境内。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这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
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为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类型。岱崮地貌在国家地理地貌类型史上和世界地貌类型历史上都异常罕见,具有十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质地貌标本研究价值。
岱崮地貌以独特的地貌特征、丰富的文化资源博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光,2019年沂蒙山岱崮园区被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
“崮”这种独特的地质形态,称的上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亿万年来“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灵居所,不被世人所认知,而等到“崮”这种奇崛的形态一个个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帘时,你除了赞叹和惊奇,可能带给你更多的还有激动。诗人王心鉴应邀游览后留《岱崮》一诗赞叹:“静心入深山,爽气越重峦。惠风栉田垄,祥云萦桃园。幽涧惘朝暮,洞天无暑寒。徜徉龙须上,石人已通禅。”
临沂的名人太多,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名家均在临沂,不愧“书法名城”之称。临沂还是“智圣”诸葛亮故里,沂南古称阳都,诸葛亮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这些只是其代表人物而已,临沂的名人数不胜数......
季文子:春秋鲁国正卿,杰出的政治家,辅佐三代国君。受封于临沂费邑,死后葬于临沂兰陵,谥文。
郯子:临沂郯城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二十四孝之一,孔子师郯子、鹿乳奉亲典故主人公。
仲子:鲁国卞(临沂平邑)人。名由,字子路,孔子贤徒,位列十哲,被仲氏尊为始祖。
曾点:鲁国南武城(临沂平邑)人。字晳,曾参之父,孔门72贤之一,有鲁之狂士之称。
澹台灭明:鲁国武城(临沂平邑)人,字子羽,孔门72贤人之一,被誉为鲁之名士。
曾子:鲁国南武城(临沂平邑)人。名参,字子舆。参编《论语》、著《大学》、《孝经》,被奉为“宗圣”。
荀子:名况,赵国人,后迁居兰陵(今临沂兰陵)为令,著书终老其地,葬于兰陵。
蒙骜:临沂蒙阴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官至秦国上卿。历仕四朝,秦统一全国的奠基人之一。
蒙武:祖籍临沂蒙阴,秦国将领。前224年率军攻打楚国,斩杀楚将项燕。
蒙恬:临沂蒙阴人,中华第一勇将,率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直道,发明毛笔,有“笔祖”之称。
蒙毅:临沂蒙阴人,秦朝大臣,秦始皇近臣,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
匡衡:东海丞(临沂兰陵)人。字稚圭,西汉丞相。少年勤学,有“凿壁偷光”典故。
刘洪:临沂蒙阴人,天文学家,算盘的发明者,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
诸葛玄: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的叔父,刘表属吏,官至豫章太守。
诸葛瑾: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与孙权“神交”,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亮:琅琊阳都(临沂沂南)人,字孔明,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武宣卞皇后:琅邪临沂人,曹操的正妻,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母亲。
糜夫人:临沂临沭人,昭烈皇帝刘备妻子。
大懿皇后:琅邪临沂人,吴大帝孙权的皇妃。孙和生母、孙皓祖母,孙皓继位后追尊大懿皇后。
王览:琅琊临沂人,二十四孝之一,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官至光禄大夫。
司马睿:史称晋元帝,曾袭封琅邪(今临沂)王,潜邸临沂城。 [36]
王祥:琅琊临沂人,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羊祜:泰山南城(临沂平邑)人,字叔子,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王导:琅玡临沂人,字茂弘,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三朝丞相,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戎:琅琊临沂人,字浚冲,“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王融: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王俭: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18岁任秘书郎,后辅佐齐太祖萧道成即位,谥文宪。
王肃:临沂郯城人,著名经学家,司马昭岳父,唐二十二先贤之一,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王羲之:琅琊临沂人,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世称“书圣”,著有《兰亭集序》。
王献之:祖籍临沂,生于会稽。东晋书画家,与父并称为“二王”,“书中四贤”之一。
王元姬:临沂郯城人,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生母,尊为皇太后,谥号文明皇后。
东海孝妇:东海郯城(临沂郯城)人,本名周青,出自《列女传》。关汉卿以其身世为基础创作了《窦娥冤》。
于定国:东海郯县(临沂郯城)人。字曼倩,西汉官员,曾任丞相、光禄大夫等职。封西平侯,谥安侯。
薛宣: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字赣君,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
王方庆:祖籍琅琊临沂,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
羊欣:泰山郡南城(临沂平邑南武城)人;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药学家。
颜延之:琅邪临沂人,南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鲍照:临沂郯城人,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萧望之:山东兰陵人,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
萧道成:琅琊兰陵人,出生于武进,字绍伯,通习经史,南齐开国皇帝。
萧衍:祖籍琅琊兰陵,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萧瑀:祖籍琅琊兰陵,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卒赠司空、荆州都督,谥曰贞褊公。
颜之推:琅邪临沂人,出生于建康,字介,中国古代文学家,曾著有《颜氏家训》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颜师古:琅琊临沂人,名籀,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著有《汉书序》《急就章注》。
颜杲卿:琅玡临沂人,字昕,不肯屈服于安禄山被杀,谥号忠节,文天祥赞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颜真卿:琅琊临沂人,出生于长安,字清臣,唐代大臣,书法家。
颜相时:琅琊临沂人,中国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公鼐:临沂蒙阴人,字孝与,谥“文介”,两代帝师。
左宝贵:费县地方镇人(临沂平邑人),字冠廷,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大儒,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在兰陵做官、主政、理民,最终定居兰陵讲学,著书立作,从而吸引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一批才俊前来学习,韩非、李斯、陈器、毛亨、浮丘伯、张苍等都是荀子的学生,造就学术史上一时之盛,由此开创了兰陵文化的辉煌。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著名学者有孟卿、孟喜、萧望之、王良等人。孟卿授郯人后苍,兰陵人疏广。疏广因明《春秋》,汉宣帝时为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功成身退,辞归故里,将毕生积蓄散与乡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兰陵文化,
有兰陵多学的美誉。汉人刘向在《孙卿书录》中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兰陵地处鲁南苏北地区,在古代这一区域为齐鲁交汇之处,是吴、越、楚等大国北上争霸必经之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具有兼容并蓄之特点。兰陵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了一个丰富并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兰陵地区离孔孟之乡的曲阜、邹县较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不仅如此,孔子七二贤中的曾参、高柴等都在兰陵讲学,他们为儒家思想在兰陵地区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贡献,使儒学文化在早期兰陵文化中逐渐渗透和深入。
兰陵美酒的名字应该如雷贯耳吧!人家的广告打得大气磅礴:先有兰陵酒,后有酒文明......
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兰陵美酒相传即为萧氏家酿,是由萧氏将酿造之法引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兰陵酿酒业。
其实,兰陵美酒的酿造史同中国的青铜器一样古老,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鬯其酒”的记载,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一代圣哲荀子两任兰陵令,为兰陵酒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1995年秋,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发掘中出土了具有2148年历史的兰陵酒。出土的陶制球形坛内,泥封上印有“兰陵贡酒”、“兰陵丞印”、“兰陵之印”戳记,保存完整无缺,进一步印证了兰陵3000年的酿造历史。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对兰陵美酒生产工艺进行科学分析,加工整理,并载入世界第一部农业科学经典《齐民要术》之中,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至今。
唐代开元盛世,歌舞升平,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兰陵酒业飞速发展,除贡奉皇宫外,还通过京杭大运河,远销江宁,钱塘等地。伟大诗人李白开元二十八年五月来山东游历,经下邳过兰陵,闻酒香弥漫,见酒旗飞舞,于是痛饮神往已久的兰陵美酒,触发灵感,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千古绝句。李白号称“诗仙”、“酒仙”,斗酒诗百篇,唯对兰陵美酒从色、香、味、情进行了综合鉴赏,描绘出兰陵美酒风格独特、色泽殊美、味压群芳的独特个性。当时,兰陵美酒已成为宫廷御用酒。天生丽质,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对兰陵美酒情有独钟,“风吹仙袂飘飘举,凝是霓裳羽衣舞”,尽显了兰陵美酒在皇室贵族中产生的独特魅力。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饮兰陵美酒后,挥毫泼墨,写下了:“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这一巨联真迹仍完好存于湖北襄樊的米公祠内。由此可见,北宋年间,兰陵美酒与阳羡春茶驰名于大江南北,被颂为宋代的两大名产。
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饮兰陵美酒后,从医学的角度给予高度赞赏,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
临沂是齐鲁风味的重要代表之一,临沂地区古代多为鲁国之地,千百年来形成以“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为框架的鲁南菜烹调技法,诞生了糁、沂蒙光棍鸡、临沂煎饼、一品三鲜鸡、蒜泥鱼、八宝豆豉、氽芙蓉黄管、兰陵美酒、沂水丰糕等几十种当地名吃。
这里的美食并不怎么符合我们老两口的牙口,平时吃软糯的东西较多,对于这里劲道的各色美食,只有兴叹的份儿了
......

在王羲之故居门口买到的烤栗子,物美价廉,不禁兴起了离此不远的刘墉板栗园......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