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背后的中国道路
——以民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2020年的春天,“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巨大的人类灾难,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快速应对,有效防控疫情一支支来自各地的医疗队紧急驰援疫情重灾区,一件件发自各地的救灾及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抵防控第一线,一句句“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温暖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凶险、顽强抗击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同各国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关键词】“新冠”疫情
有效防控 复工复产
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轨迹。面对这场巨大的人类灾难,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积极快速应对,有效防控疫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面对疫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面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国采取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举措决策非常迅速,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下,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从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的医务工作者到闻令而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的人民子弟兵,从及时复工、加班加点的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到争分夺秒、攻关创新的科研工作人员,从基层群防群治、构筑严密防线到交通运输、电力保障、市场供应等部门共筑坚强后盾……广大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效激发出了新型举国体制下全国一盘棋共抗疫情的强大合力。
1、及时封城,有效控制疫情传染源。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易感人群普遍、破坏性大,使得疫情防控工作成为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其形势变化之快、攻坚任务之重、风险挑战之大非常罕见。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离汉通道封闭,武汉封城。此时离发现病毒传染仅仅过去不到两周的时间。
“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团结就是力量,在疫情爆发之时,在生命健康遭受病毒侵犯之日,党中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立了“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战略原则,堵住传染源、切断传播链,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华夏腹地、交通要道被“封城”,湖北省对春运外流人员实施全面严格管控。用一己“隔离屏障”,护山河手足无恙。党和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一方封地换取八方平安,局部的付出赢得了全局的主动。党中央用坚决的手段及时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医疗援鄂,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武汉医疗物资短缺,医护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的情况,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全国紧急动员,从1月25日,国家卫健委派出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开始,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湖北,他们自带医疗设备与物资,紧急驰援疫情重灾区,有效缓解了武汉医护人员和物资的紧张问题。这些“最美逆行者”不分昼夜、不顾危险、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在抗疫一线与病毒进行生死搏斗,从死神手中抢救一个又一个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全力以赴做好患者救治和科研攻关、运输保障和联防联控等工作,当好疫情防控的先锋队、突击队。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坚定的眼神持续向患者传递必胜信心,给深受疫情困扰的人民群众带来莫大的光明与希望。
解决确诊者的收治难题,建设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以中国速度,与疫情竞速。火神山医院于1月24日动工开建,
2月3日,就开始正式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fei炎确诊患者,用时仅为十天。1月25日,武汉市决定再建雷神山医院,2月5日,雷神山医院具备交付条件,同样用时十天。十所方舱医院也同时竣工,满足了武汉病人的就医要求。“中国速度”的背后还有7000余名建设者的日夜鏖战。同时加快征用宾馆、培训中心以及党校、高校宿舍等作为集中收治隔离场所,增配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与此同时,一批批医疗设备和物资在中央的统一组织下,采取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从各个省市自治区星夜驰援武汉。许多省市的物资储备库全面开放,只要医疗队需要,不讲条件、不问数量,倾囊而尽。护目镜、防护面罩、医用隔离衣、一次性鞋套、洗手消毒液等紧急物资甚至成为“零库存”。
一支支来自各地的医疗队紧急驰援疫情重灾区,一件件发自各地的救灾及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抵防控第一线,一句句“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温暖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凶险、顽强抗击,尤其是在疫情快速蔓延的最吃劲阶段,发扬斗争精神,勇敢面对、迎难而上,雷厉风行、英勇战斗,咬紧牙关、誓死不退。
3、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守住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
“疫情在哪里,党员干部就战斗在哪里”,让党旗始终在抗疫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为壮大社区疫情防控队伍,增强疫情防控力量,做细做实疫情防控工作,2月5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fei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要下沉入驻村(社区),与村(社区)现有力量联合组成疫情防控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数以万计的党员迅速组成工作队到社区报到。他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社区的统一调度下,风雨无阻地在社区宣传防控知识与措施,开展送菜送药、信息核查、出入测温、给单元楼消毒等工作,同时给行动不便的居民和居家隔离者送生活和消毒物资,大大缓解了基层的人力、物力压力。
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危险、坚守一线,组成一条抗击病毒的“生命线”和“防护墙”。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高度赞扬武汉人民展现出的“顾全大局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和默默耕耘的奋斗者,保证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对全国人民可贵精神品质的高度诠释。
4、抗疫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为武汉付出
顾大局,讲奉献。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的各类志愿者,不惧危险和困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奋战在人民生活保供战线上。志愿者团队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对接捐赠方,有的负责物资采购,有的负责物资运输,有的负责任务调配,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转运急需医疗物资,维系社会正常运转而努力工作,构筑起了防控疫情、击退病魔的坚实堤坝,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身体力行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广大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执着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始终胸怀全局、顾全大局,自觉融入全国一盘棋,把对国家的挚爱化为默默奉献的实际行动,用无数举手投足的“小爱”,汇聚成对祖国、对社会的磅礴“大爱”,充分彰显了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奉献精神。
二、采取系列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
紧急支援武汉的同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省区市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及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造了一张严防死守的天罗地网,从街道社区到乡镇村口,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的防控局面。其作风之雷厉,效率之迅捷,作用之显著,令世人动容。
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人口聚集流动,防止了疫情扩散传播,这客观上也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缓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加强对失能老人、低保户、残疾人等生活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重视把疫情防控和人文关怀统一起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三、积极复工复产,统筹经济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及时推出一系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春耕备耕、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组合拳”,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复工复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已经出台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企业。
2、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3、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统筹用于疫情防控、保障重点支出。
4、一些地方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5、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优化预算内投资结构。
6、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7、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
8、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
9、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
10、区域之间要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11、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
12、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我国四月份的出口逆势上扬,出口总值1.41万亿元人min币,
同比增长8.2%。这个增速不仅扭转了3月-3.5%的下降态势,也大大高于去年同期3.1%的水平。随着中国国内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国内供应与需求的回升将有助于国际供应链的恢复。当前,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与竞争力不断增强,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将继续引领外贸增长。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这次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给新兴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把握危和机的辩证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以勇于攻坚克难、积极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为发展打开新空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四、携手应对疫情,共同迎接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疫情没有国界,病魔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中国的“大考”,也是世界的“大考”,需要各国政府坚持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价值基点,共建共享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作为负责任大国,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中国始终本着对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全社会动员控制疫情蔓延和向外界传播,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通报分享中国疫情防治情况,为维护和健全开放合作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援助中国政府抗击疫情,170多个国家ling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向中方表示慰问支持,60多个国家向中国捐赠了疫情防控物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同各国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欧盟、非盟等组织和有关国家建立了技术沟通机制,及时提供中国疫情防控和诊疗技术指南的更新版,通过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形式支持中外专家交流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技术,共同提升相关国家疫情防控和诊疗、疾控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等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向有关国家捐赠口罩、药品、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向一些国家出口急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等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认为,中国举国动员应对严峻挑战,以巨大的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以大国担当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了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新时代担当精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天下一家,心手相牵。当前,人类生活的关联度之高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多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全球性问题需要有全球性解决方案。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错误做法,在展现负责任大国道义担当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共享共赢,切实担负起各方应尽的责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把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事实证明,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全国一盘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抗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的勇敢担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斗争,最终成就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充分彰显了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新时代斗争精神。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其初心和使命推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打赢防疫阻击战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始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弘扬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果断决绝、“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定意志,勇挑最重担子,敢于冲锋陷阵,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1、苏梁波 汪玉明
侯嘉斌:《“新时代抗疫精神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程熙:《阻击疫情最大力量来自中国制度优势》,东方网
3、肖鹏:《有一种中国精神,叫“抗疫精神”》,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