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当穹措与文布北村
文布北村和文布南村统称为文布乡,属于那曲地区的尼玛县。但是因为文布南是苯教的传承而被更多记录和传送,相反不到一个小时车程距离的文布北和当穹措却鲜为人知。这里海拔4658米,驱车几十公里都人迹罕至,有种与世隔绝的静谧。这片辽阔的湖面已经不是当惹雍措了,它的名字叫作当穹措。它把自己的容颜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山间谷地。依山而建的小村庄,面对着静美的大湖,成为绝好的观景房。如果不是因为简陋的住宿条件和高反的双重作用,我们一定会选择在这里住一晚......
实际上当穹措与当惹雍措是在同一个湖盆之内,与当惹雍错相毗邻。湖水未枯以前本是同一湖泊。这正是当穷措名字的来历,藏语里当穷措即小的当惹雍措之意。据说此湖在一天之中能变换三种颜色。湖东岸是连绵不断、屏风般矗立的褚红色山壁,它们清晰地记录了当惹雍措湖水一次次下降的历史。被湖水冲刷而成的阶梯从湖畔山顶一圈又一圈地一直环绕到湖滨。
文布北村,一个极封闭、极幽静的古老山庄,清一色的藏民,据说他们是古象雄王国的遗民,说着古老的象雄语,仍然信奉着西藏原始宗教雍仲本教。小小的村落依山傍湖,恍如身处于希腊圣托里尼......
这是个全藏式土屋的小村落。进入村落的主路,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小村落默默伫立,再无其它的记载。没有发展由来,没有文史记载,也不知道有多少居民。倘若不是这次走阿里环线,完全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
村落很小,村民也很少,住得相对集中,生活气息浓郁。房子大多采用石头和泥土夯建而成,红色的墙上,刷着苯教的符号标志,不知其意,也无人可问。房子之间有胡同,左转右转,房门很矮。村里有一条主路,路两侧是民居,排列得井然有序。村子后山上的转经塔、玛尼堆,是村民每天去造访的地方。村里的藏民多数半农半牧,在湖滨开了一些田地,种植青稞、土豆、油菜和小白菜等。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居然还能种植这些作物,着实感觉生命力的强大。
来到文布北村,可以享受到外界难以体会的宁静。这是一块还没有被商业化的圣地......
站在高处俯瞰,村落颇有希腊圣托里尼的风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土屋是红色的,只是白的没有圣托里尼那么纯粹。这里,更为陈旧朴拙。藏式土屋样式和排列都非常陈旧,千年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同样。村落宁静祥和,遗世独立,似乎连云都不想多动一下。
此情此景,好似时空穿越,让人感到回到了遥远的曩昔。光阴在这里,好像是结束的......
遥远的几声狗吠,让这个小村落更显宁静了。斜阳时候,当穹措湖面闪闪发光。挺拔的远山,平静的湖水,寂静的村落......
文布是古象雄文明的中心。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市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象雄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十字枢纽和交通要塞,其创造的古象雄文明,既是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根源,更是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远古起源之一。象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发祥地,有着独特的象雄文。古象雄文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一万八千多年前,王宫位于尼玛县文布乡穷宗的古象雄王朝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古象雄佛法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尼玛县文布乡穷宗所传的如来正法,尼玛县成了古象雄佛法的发祥地。雍仲本教的《甘珠尔》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考古发现,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尼玛人民乃至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也是尼玛乃至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
这里的藏民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使用转经筒等本教遗俗。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尼玛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于殿堂之内或外围,尼玛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尼玛教徒们与信徒们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
这些也都源于古老的象雄佛教,这里才是西藏文明的发源地......
文布民居建筑最特别的是他的门,每家的大门也好,二门也罢,都十分低矮,进门时一定要弯腰,否则就会撞头。据说这和古俗有关,是为了防止行尸闯入室内而特别设计的。次仁玉珍对我说,她从一些见到过行尸的老者和天葬师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说起尸多发生在人死后的3-7天内,正因为这样,在这段时间死者要放置在家里,不能送往天葬台。起尸事先都有预兆,面部膨胀,肤色呈紫黑色,毛发上竖,身上起水泡,然后缓缓睁眼坐起来,接着举手直直朝前跑去。所有起尸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讲话,不会弯腰,不会转身,连眼珠子也不会转动,只会直盯前方,挺着个僵直的身体往前跑。民间还传说,如果某人被起尸摸了顶,会立刻死亡。所以,在原始时代灵魂崇拜的精神氛围中,人们为了预防起尸冲入家里,给活人带来不幸,便根据起尸不能弯腰的特点,为房屋专门设计修建了矮门,起尸撞到门框倒地后就起不来了。
怎么样?听起来有些恐怖吧......
从高空俯瞰,这里背靠群山,面朝辽阔的神山圣湖,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宝地,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战败的象雄人会选定在此落脚的原因吧。再看被当地人誉为象雄王国遗址的“当惹琼宗”(大鹏山),不仅是古象雄的象征,更是通往象雄部落(今文部南村)的大门,它就像一座俯首高昂的大鹏守护神屹立于当惹雍错与群山之间。山间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试想当年吐蕃将象雄王以及他的臣民们赶到这里,象雄王凭借天然屏障终于保存了他最后的实力,同时也割断了象雄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卫藏大地,在卫藏与羌塘草原之间重新建起自己新的家园,营造自己新的生活环境。象雄距今也已十几个世纪了,今天所看到的石头屋也许不是原初的样子,但它们却给我们研究象雄历史以及西藏文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和线索......
文布北村也是当琼寺所在地。当琼寺,又叫当穹寺,距今已有300多年。坐落在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当穹错北岸山坡上,文部北村内。因此村中有此寺,才成为文部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与文部南村信奉苯教不同,当琼寺是黄教的嘎举派寺庙,举派下又有很多分支,它是嘎举中最大一个派系,叫嘎玛嘎举。从转经的方向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佛教转经方向为顺时针,苯教则是逆时针。
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文布北村竟有着如此美景!登上寺庙的屋顶高处,放眼望去,天高云淡,鸥鸟飞翔,远山近村尽收眼底。寺内雕梁画栋,诵经声声,寺外农耕妇织,法轮常转,惬意祥和......
当琼寺最早建于何年?最早这个寺庙是不是苯教寺庙?这些问题就如同当琼人谈论他们部落历史一样,无论如何也说不清。值得关注的是,当琼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僧骑着一匹青马云游到当琼这一带的时候,遇上了在此伺机杀害他的强盗。他骑的那匹青马知道强盗就埋伏在山沟里,于是,腾空飞跃过去。青马落下来的时候,马前蹄恰好踩在了一块石头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马蹄印。老僧明白,这是神马的一种暗示,暗示他应该在这里建寺庙。于是,老僧便围着这个马蹄印修建了当琼寺。”
在一块好似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大石头上确实印着一个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后人给这个马蹄印涂上了红色。当琼寺已经搬到山上重新建了寺庙,新建的寺庙并没有把印着马蹄印的大石头搬移过去,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佛苯之争后,这个原来信奉苯教的部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信仰佛教的村落。
神山、圣湖、寺庙、白塔,和谐的共处同一个画面中,是藏区常见的景色......
在这片荒芜的高原上,寓居着许多隐士。在西藏,修密宗的人很多,修密宗就要修“观”。“观”的第一种境界会引发许多妄念、烦恼,能够摆脱它们,达到心安,就可以进入“观”的第二种境界,即虚幻境界,看到美妙、恐怖的幻象或幻境,如果执于一相一境,就会着魔出偏差,如果不去理睬它,视而不见,仍然心安如水,便可进入“观”的第三种境界,即入正“观”境界,达到“乐”、“明”、“无念”的佛境界。
修“观”实际就是修心的定力,因此,寂静荒芜的环境是与修“观”相合的最佳自然环境。隐士及修行者们选择深山荒野之地去修“观”,实际是为了尽可能快地达到正“观”境界。
当琼贡布和他的神山父亲......
在远古时代,当琼村这个地方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茫茫沧海,随着地壳的几次变化,海水渐渐退去,露出了苍茫的山峰、深谷和沟坡,只剩下了当热雍措和当琼措两片湖水。车行在古海岸线上,想象着它远古时的苍茫,同时感受着这些从海底浮出的世界。
觉吾祖神山就是从古海中浮出的一景,这座神山坐落在当琼村的旁边,山不高,像一个圆圆的大面包。觉吾祖神山是当琼村民供奉的神山,传说山神是一位穿蓝衣骑青马的英俊男子,他爱上了当琼部落一位美丽勤劳的牧羊女,不久,这位牧羊女为他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叫当琼工布。当琼工布长大后,成了名扬藏北草原的西部英雄。
当琼工布是历史上的真人,晚年正逢准葛尔部在西藏叛乱,在格萨尔王拴马桩的那座名叫匝拉的山上,当琼工布单枪匹马阻击叛军,一箭射穿了准葛尔主将台吉·次仁顿珠的右臂,并杀死了他。台吉·次仁顿珠的右手被放在了当琼寺,他的首级和右臂被献给了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人们认为他无恶不作,抢夺民财,毁寺杀生,是个魔,所以把他的手放在寺庙里,意味着镇魔。民间传说当琼工布射中台吉·次仁顿珠的右臂后,鲜血流成了河,一直流到匝拉山的阳坡。至今,当琼村前的白岩下还流淌着一股小溪,当地人称那里面流着台吉·次仁顿珠的臂血。
当琼工布杀死台吉·次仁顿珠后,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为了奖赏他的汗马功劳,在只有两个小部落的当琼村破例建宗(相当于县),并任命当琼工布为该宗的宗本(相当于县长)。传说当琼工布不愿意受禄,从此销声匿迹。
直到今天,当琼村仍然保留着当年被藏政府派来为当琼工布建宗的工匠们所住房屋的地基。在当琼寺,直到文革初仍保留着被当琼工布杀死的准葛尔主将台吉·次仁顿珠的右手。可是,令人困惑的是,当琼村没有留下当琼工布的任何东西,他的真正结局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民间传说也各说不一。
民间百姓中流传说当琼工布化作一道彩虹隐匿到他父亲觉吾祖山神那里,再也没有出来。寺庙僧人说他变成了魔,死后还要跨马蹬子,这时,一位高僧过来,用他的袈裟在他的尸体上狠命地扇了一下,当琼工布立刻变成了一只狼。还有一种传说说他死后变成了一匹野马。
依山傍湖的文布北村,是文布南村的姊妹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异域风情,面对当穷措,背靠山峦,修建层层叠叠,村里道路波折婉转。我们的车在这盘旋的山路上不停地折转,当穹措就一次次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里没有任何的污染,湖对岸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晰。有人说:城市,是文明的黄昏,风景枯竭的纪念碑!我们之所以不停地想要逃离喧嚣却无生命感的城市,寻找大自然的真谛,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文布乡一带是一片茫茫沧海。著名的苯教圣湖当热雍措和这里的当琼措都是这片古海的微小部分,而这些苍茫的雪山不过是那点点星星的小岛,至于当琼北边的觉吾祖神山也只不过是神秘的海底世界一景。随着地质的不断运动变化,古海渐渐干枯,只剩下两汪湖水——当热雍措和当穹措。高山出现了,陆地出现了,野兽出没,却没有人烟......
当穹措颜色多变,有翡翠般绿色,有果酒般的青色,还有牛奶浴般的白色。湖水远观平静透亮,近观水流湍急,这里也有一条长长地伸入湖泊的月牙湾,你可以静静坐在湖畔,欣赏这里与世隔绝的美......
当穹措如此纯粹的美,让我们舍不得离开。回眸,再回眸......
我们的车到达高高的山顶,黄土地上堆着玛尼石,挂着五色的风旗。这是祭祀达尔果神山的。远处露出一个头顶的雪山就是达尔果山神的宫殿。文布乡其实是看不见达尔果神山的,唯有这高山之巅才可以看见达尔果神山,人们跋涉至此,只为遥拜那传说中的神山......
从文布北村开车到尼玛县,开车只需一个多小时,路况不错。晚上入住尼玛县财康大酒店,这里仍然十二点准时停电,不过旁边有几家小吃店口味还是不错的,当然,不能和内地相比......
说说尼玛县,这个名字比较特别的地方......
尼玛藏语语意为“太阳”。尼玛县是那曲市下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那曲市西北部,南与日喀则市相接,东与双湖县、申扎县相连,西与改则县相邻,总面积72499.4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尼玛县原属纳仓部落。17世纪末,归西藏噶厦管辖。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噶厦设申扎宗。1983年8月1日正式成立尼玛县,隶属那曲地区,县府驻地设在文布乡。
尼玛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和高原寒带干旱气候。空气稀薄,多风雪,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150毫米。因为海拔过高,尼玛县经济以牧业为主,是纯牧业县。县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为主,全县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北部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尼玛县境内主要山峰有藏色岗日、江爱达日那、角木日、岗日伯鲁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藏色岗日,海拔6460米。还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尼玛县的河流主要有江爱藏布、波仓藏布、达热藏布,均为内陆河。主要湖泊有当惹雍措、昂孜措、布若措、依布茶卡、当穹措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布若措湖面海拔5158米。
尼玛县是国家级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玛依雪山位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而珍贵,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豹、黑颈鹤、棕熊、雪鸡、藏原羚、岩羊、盘羊、斑头雁、灰鸭、黄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20余种。尼玛县矿产资源有金、硼砂、碱、盐、水晶石、铜、铁等。
尼玛有独特的赛马节,藏语叫“达穷”,是藏北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公历8月1日举行,为期5至15天不等。赛马节之前,尼玛县方圆几百千米各乡各地的牧民们便带着帐篷,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佩戴齐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宝饰物,从草原上踏歌而来,在赛马会场四周搭起帐篷,举行物资交流、文艺汇演和各种民间体育如拔河、跳远、抱石头等以及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尼玛县赛马节赛程长短不一,多在十千米左右。按选手年龄还分有儿童、成人等种类,按比赛内容则分为马上射箭、打靶、竞技,短道冲刺,马上拾哈达、献青稞酒等,有时还包括有类似于盛装舞步的走马赛。赛马活动名目繁多、新颖有趣。赛马没有严格划一的裁判制度,形式较为自由,带有浓厚的表演意味。但夺冠马的名字却会迅速传遍草原,名声甚至远远超出其主人。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机会去看一看西藏这独具特色的赛马会了......
这里是雪莲花的故乡。尼玛雪莲花生长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雪线附近,耐低温抗风寒,花像莲蓬座子,顶形似莲花,故得名雪莲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除寒化痰、壮阳补血、温暖子宫等功能。1996年中国已将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是中国国家三级濒危物种。2000年国务院13号文件已明令禁止采挖野生雪莲。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