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当惹雍措与文布南村
当惹雍措是大湖,我们的车一直沿着湖岸在当惹雍措湖盆中行驶,在这寂静的无人区里,只有藏羚羊、黄羊、野马不时出现在路边,或好奇地看着我们,或默然置之不理,或静立深思,或专心啃食,一路和我们作伴,到达文布。
寂寥空旷的荒原、神秘圣洁的雪山、变幻莫测的白云、碧蓝如洗的蓝天、颜色各异的圣湖构成了藏地标志性的美景要素......
广漠的高原草甸上,有成群的牦牛在游荡......
翻越山脊公路,居然又来到了当惹雍措湖畔,只是这里的水域变窄,湖畔的半岛在碧蓝的湖面形成弧度优美的之字型。湖心的半岛、沙丘与绿色草原、构成了色彩斑澜的美丽线条,蓝色湖畔的边上就是绿色的高山牧场。这里更加宁静,呈献出另一种安详之美......
万里羌唐的西部,是著名于世界的“无人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的双湖,文布地区,每6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存在。西藏又一座著名的神山“达果神山”和四大雍错中的“当惹雍错”异常冷寂的浅伏在文布荒原上。除了偶尔在民间神话或传说中被提及,很少有人知道,到过这里的人就更少了。
![]()
![]()
![]()
位于西藏藏北高原中部的当惹雍措是西藏苯教三大圣湖之一,其深度超过210米,是目前已知的西藏最深的湖泊。当惹雍措是高原断陷湖,于300万年前形成,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南北长约80余千米,湖滨平原广阔,是藏北主要牧区之一。
西藏有三大圣湖:玛旁雍措、纳木措和羊卓雍措。”“措”在藏语中是“湖”的意思;“雍错”在藏语中意为“碧玉似的湖”。在西藏,并非所有的湖泊都可以称为“雍措”,连被誉为“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措也没有得到“雍措”的称号,可见藏民心目中对“雍错”有着多高的标准!而没在三大圣湖里的西藏第四大湖当惹雍错却得到了“雍措”的称号,可见在藏族人心中当惹雍措的圣湖地位。
当惹雍措不在“西藏三圣湖”之列,但它却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中本和西藏第四大湖所崇拜的最大的圣湖。当惹雍措在历史上也管经辉煌一时,它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最重要的圣湖,与著名的达果神山-起在苯教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由于历史上与佛教在宗教地位之争中落败。藏传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当教雍错作为圣湖的宗教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加上位置偏远、道路艰险、生存环境恶劣,前来朝圣者明显减少。这使得当惹雍错与达果神山异常寂寥的栖身在羌塘草原上,逐渐被人淡忘。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推移,当惹雍错除了偶尔在民间神话或传说中被提及,很少有人关注它,到过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当惹雍措又称当热措,位于藏北文部二村和张雄的废墟旁,与达尔果神山在远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藏的三本“雍措”中,羊卓雍措是最著名、最具参与性的,因为它离拉萨很近。玛旁雍措作为神山的领导人,站在冈仁波齐峰的一边,因此虽然它远离阿里地区,但朝圣者络绎不绝。在尼玛县,当地藏民对当惹雍错充满感情,提到当惹雍错,就像提及自己最心爱的女子,充满眷恋和喜爱。对于当惹雍错的神话与传说,他们更是耳熟能详。
当惹雍措是构造湖。历史时期,当惹雍措北部与当琼措相连,南部与许如措相连,全长约190公里。此后,由于气候干燥,湖水退却,当琼措、许如措与当惹雍措分道扬镳。当惹雍措位于藏北和羌塘高原时,湖水主要由冰雪融化的水供应。
湖水在厚重的云层下仍然显现出梦幻般,不断变化的蓝绿色,泛起丝绸般光泽的波纹。此时此刻,当惹雍措就像一个披着薄纱的美人,静静地依靠着南面是达果雪山。它们是神山,圣湖,在本教,就像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在藏传佛教的地位一样崇高。它们依山傍水,依偎在一起。
雍仲本教(Bonismo)简称“本教”,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历史上因修行本教象雄大圆满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它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更是不计其数。古象雄文明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象雄”
起源于中国西藏冈底斯山一带,从西藏历史的角度来说“象雄”几乎就是古代整个西部的代名词。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源头。
雍仲本教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们献给世界的瑰宝和值得藏族人民骄傲的宝贵精神财富。现今,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庙、僧侣,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
象雄古国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于645年亡于吐蕃王朝。
雍仲本教是古象雄文化的传承者。象雄文化是中国西藏的本土文化,它包括了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以及天文学、哲学等浩如烟海的文化体系。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祖文明智慧的结晶。
西藏本土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作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据介绍,《象雄大藏经》内容原本篇幅浩大,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其中一些内容已轶失不存,现存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虽然名字叫“经”,但《象雄大藏经》并非单纯的宗教经典,而是一部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弥沃祖师对过去原始苯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最初是40多个字母,由这40多个字母发展成大食文,藏语叫“达克塞”。大食文中有两种邦体文,一种叫“邦钦”,一种叫“邦琼”。后来,又从邦体文演变为玛尔文,玛尔体文中也分两种,一种叫“玛尔钦”,一种叫“玛尔琼”。这就是象雄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辛饶·米沃祖师还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
雍仲本教不同于原始苯教。雍仲本教是辛饶弥沃佛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历史上因修行本教象雄大圆满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它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更是不记其数。古象雄文明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象雄”
起源于中国西藏冈底斯山一带,从西藏历史的角度来说象雄几乎就是古代整个西部的代名词。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源头!
象雄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十字枢纽和交通要塞,其创造的古象雄文明,既是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根源,更是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远古起源之一。今天的藏族文化和远古象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老的藏族文化就是在象雄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周边各民族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据记载,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依据高原的生存条件和文化融合性,创造出以冈底斯山周边地区为地理中心,以本教文化为信仰基础和文明内容的古代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古象雄文化是雪域高原先祖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象雄文化遗产,就留住了古象雄文明的精神遗存。打开古象雄厚重的历史巨卷,象雄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承载着藏民族不朽的精神,代表着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雪域高原留给世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象雄文化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了藏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统治着藏民族的心灵世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源头和根基文化!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象雄王朝,作为西藏文化的源头,在那片高耸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它所展示出的灿烂文明之光直到现在也依然映照着整个藏区,由此而延伸出的种种传统风俗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转神山、拜圣湖、磕长头、撒隆达、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火供、水供、会供、煨桑、朵玛、酥油花、擦擦、金刚结;还有藏文、天珠、天铁、以及跳锅庄、宣舞、绘画艺术等等也都源自于古老的象雄文化。 古老的象雄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象雄文化甚至影响了众多其他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依旧能够找寻到这些来自远古象雄的文明符号,至今依然能够看到来自远古象雄文明的遗存,无愧是藏族乃至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雍仲本教发祥于“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由于西藏古代政治、宗教等历史原因,许多藏人们只熟悉吐蕃正史里记载的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公元617~650)之后的这一段正史,而对公元七世纪之前的历史和文明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正史所描述的佛教传入藏地之前的西藏处于一种蛮荒的时代,人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生活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说法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变:根据国外一些史学家的考证,在松赞干布以前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即使这一点有所分歧,但毫无疑问的是,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最初的土蕃,仅限于雅垅部落,是象雄的藩属部落,
[8]
雅垅部落兴起于聂赤赞普,并且聂赤赞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而象雄王室的承袭早在聂赤赞普以前就存在了。或许这点有所争议,无论真相是什么,这已经将我们带回了洪荒的古代,在那个名称和地理都与现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本教就存在了。在西藏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人们发现了很多千年以前的灌溉的痕迹,包括农田、水渠等等,然而藏民世代都以游牧为生.....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早期存在过农耕文明,曾经有先民生活在这里并过着农耕的生活,只不过后来由于气候变得恶劣,农耕方式消失,游牧的生产方式才占据了主导。在阿里“穹窿银城”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就是古象雄文明。
古象雄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羊同、杨童。“象雄”一词里的“象”在藏语称为“甲”,汉语称为“鸟”;“雄”在藏语称为“琼”,汉语称为“鹏”,“象雄”即为大鹏鸟所居之地。根据古象雄人以大鹏鸟为图腾的情况来看,上述解释是合理的。象雄国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并创制了象雄文,依本教史书记载古羌人在达瑟文的基础上创制了象雄文。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象雄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上千年。(象雄文至今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一些部落仍然被某些古老的民族所使用着。)据一些学者推断,象雄文可能是藏文的前身。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雍仲本教的寺庙依然存在,传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
古象雄部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相当于诸羌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象雄王国,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广阔。据著名学者朵桑坦贝见参(skal
bzang bstan pvirgyal 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vdzam gling yul
bsbad)记载象雄地域分三部:“里象雄应该是在冈底斯山向西走之外的波斯(Par zig)、巴达先(bha das
shan)和巴拉(bha
la)(巴达先和巴拉大概是在今天印度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向西走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占巴南卡(dran
panam mlchav)的修炼地穹隆银城(khnyung lnny ugul
dmkhav)(包括大部分藏区和印度拉达克地区),这曾是象雄王国的都城。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khyung po ri stse
drng)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sum pa gyim shod)。包括三十九个部族,北嘉二十五族(rgya sde
nyer lnga)(现安多上部(mdo
stod)地区)。随着时代变迁,象雄的国势逐渐走向衰弱,而吐蕃却日益强盛。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公主与象雄王李迷甲通婚。松赞干布得到吐蕃公主提供的情报,得知李迷甲会在某日带少量随从去象雄与吐蕃毗邻的边陲地区视察,遂用一万兵马设伏杀死了李迷甲,象雄国事陷入动荡。随着苏毗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西面的小羊同、大小勃律,以及广大的多康地区都已经不再属于象雄的版图。
[10]
到公元8世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彻底征服了象雄。十世纪以后,吐蕃王室后裔开始传播佛教、压制本教,通用藏语文,将象雄文明逐步同化,而后吐蕃日益强盛并逐步成为青藏高原的霸主,而象雄文明仅遗留下了一些零星的历史记载和古城的残垣断壁。
本教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西藏
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象雄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了影响。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雍仲本教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角,但它和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特别是本教和宁玛派都拥有大圆满教法以及伏藏法,他们的关系更是微妙。而今天藏民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某种程度上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玛遮么耶萨雷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本教的遗俗
。第十世班禅确吉坚赞曾说:“本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因明、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本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们要保护他,宣扬他,把他当做藏传佛教与文化的一部分。”
特别有意思的事本教的主要标志——“雍仲恰辛",它由两个“卍”连接在一起组成。这个金制雍仲钤记,表示“本”无变无灭,象征证得雍仲之藏及具十八文义。”据本教《雍仲业尽》一书记载:“从太古斯巴传来的恰辛,由通晓十八藏之辛饶,常持不离身、旋绕诸宗之上,能使雍仲本教立胜幢,常断邪见疑惑皆威慑。”“雍仲恰辛”的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辛”表示引入解脱,恰辛两端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的两朵莲花包象征无上大圆满,早在印度佛教传入藏地之前在本教大藏经里就有对此法义的多种解释。
笔直的公路就这样延伸着,没有车,也没有人。公路远处,大山的脚下,当惹雍措的湖滨能够看到一个小小村庄的影子,那就是文布南村。展现在眼前的简直是最美丽的伊甸园。湛兰的当惹雍措,雄伟的达果雪山和弥漫着象雄文明的古老村寨协调地融为一体,美不胜言......
阿里地区至今还沿用着古象雄时代的地名,“文布”就是其中之一。文布村是个渗透着古文明的村落,这里是是古老的象雄王国故地,也是苯教的发祥地。被人称为最后的本教部落,默默地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坚守。村庄后面的山是一座火山,常地震,但村民们不愿意搬离此地。房子即便被地震震塌了,也不搬走,还会在原地继续盖房。
这个地处世界屋脊中的屋脊,深藏在藏北荒原腹地的原始藏族村庄,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人文风俗,对于研究西藏历史人文地理有着特殊的地位。
这里海拔4000多米,已经是纯牧区,但因为当惹雍措的存在,湖里储存的巨量水体白天吸收太阳的热量,晚上再缓缓释放这些热量,就像一个巨大的暖气片,形成了沿湖地带的温暖小气候,青稞田便是这小气候的产物。村里人多数半农半牧,放牧牛、羊、马等牲畜的同时,在湖滨开了一些田地,种植青稞、土豆、油菜和小白菜等。在海拔4500余米的地方,居然还能种植这些作物,着实令人惊奇。这要归功于当地的湖区气候。
这里的一片湖区在阳光的映衬下好美,我们央求司机在此处停车......
当惹雍措,西藏四大雍错之一,据传当初是个魔鬼湖,后来象雄第一代王子苯教的缔造者敦巴辛绕制服了湖中的魔鬼,成为了苯教的神湖,达果山也被奉为神山,其在苯教中的地位与佛教所认为的世界中心的岗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身价相等......
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上被厚重的云层覆盖,远处雪山白色的山顶也藏在云层之中,只在湖边远处山脉边上留了一道蓝色的天空。有些压抑,有些惆怅,不由相信了当地禁忌:当惹雍措不能下水,传说有恶龙
......
沿湖而行,长浪不息,连绵到目之所极处,湖水清澈异常,无数美丽的石子五色杂然,铺满湖水深处,可望而不可及,就像年少时曾有的梦想......
走累了,靠在卵石滩上,浪花时而溅上身来,静闻涛声明灭,闲看云卷云舒。太阳在水面上反射出一条耀眼的金光,波光闪动间宛如有生命般跳动。望着水天深处达尔果雪山的皑皑神峰,坐得久了,浑浑然物我两忘,天地间静悄悄的,只有哗哗湖浪冲击在碎石滩边,亘古不变的旋律,让人感受着永恒和面对永恒的过客的悲哀和无力......
当惹雍措的傍晚有些凉意,云层堆积在群山顶上,湖面倒映出蓝天白云,空气极其澄静,穿过六、七十公里宽阔的水面,可以清晰眺望到湖对面达尔果神山的雪峰。“达果”和“当惹”都是象雄语,意为“雪山”和“湖”,达果雪山据说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圣地,传说这里是古象雄诸神的聚集地,也是是象雄王宫所在地,和当惹雍措一起被人们奉为法力灵验的神山圣湖。
但是,人们记住的永远是胜利者,在苯教和佛教的冲突斗争中,达果、当惹雍措成了苯教最后的圣地,文布南村也成了最后的苯教部落,遗落的古象雄文明似乎只有在这里还能找到蛛丝马迹......
水鸟飞得太快,只来得及拍到它飞走时留下的圈圈涟漪,打破了水面的平静......
当惹雍措沿湖地带有着许多象雄文明时期的遗迹。文布村被一条沟壑分成南北两部分,南村才是精华所在。文布村里有些房屋建筑年代久远,当年战败于松赞干布的象雄王和他的臣民们选定这里落脚后,这里并没有适合开凿洞窟的山体,只好采取石头砌垒造屋。石屋里处处是地道与暗室,这些地道与暗室全是用石头砌成,据说这是象雄文明时代的建筑物。文布村旁边还有象雄文明留下来的宫殿遗址,这里还有古稻田遗址,据湖中钻取的沉积物表明,这一带在几千年前确实有过一段温暖湿润的时期,象雄文明繁盛的时期可能与那段时期相吻合。
当惹雍措的湖水太让人心醉,真的像面镜子一样倒映着远处的文布南村和村子背后的群山......
在这个村庄里,时间的分、秒维度仿佛失去了意义,生存和发展都具象为一个个具体事例,劳作、放牧、念经、修行,物欲成为了一个抽象概念,壮美的自然风景,艰苦的生存环境,只是为了一次次磨炼纯粹的信仰。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由得让旅者匆忙的人生不沉下来,静下来......
文部南村地处羌塘高原的腹地,古象雄王国王宫遗址坐落在此。
“文布”,曾译为“文部”,藏语为“红柳”。了解西藏的人都知道,红柳主要盛产于阿里,是耐旱抗寒的冠状植物,生命力极强。阿里被称为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可就在这草木难生的地方却遍地红柳。在雪域高原,红柳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阿里的象征。藏北草原并不常见红柳,可石头村却是以红柳命名,很显然与古象雄(阿里)人早年定居此地有一定关系。住在这里的人们真需要和高原红柳一样坚韧不拔的意志呢......
又据说,“文布”藏语的意思是“牛奶泡”。苯教有一部经文叫《什巴卓浦》,这部经书据说是由象雄文译成藏文的,其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世界起源的记载,说世界是由5种本原组成,而这5种本原都是卵。露珠和雨也从这5种本原中产生出来,形成了海。一个膨胀形气泡跳到其中一种本原——蓝色光卵的表面,破碎后,出现了一个青蓝色女人,她和桑波奔赤法师没有点头没有触鼻的结合,生下了野兽、畜类和鸟类;他们低头触鼻的结合,生下了9个兄弟和9个姐妹。这些兄弟成了世界的九男神,这些姐妹成了世界九女神。这对夫妻及其他们的18个子女形成了苯教众神的祖先。
气泡和卵接触生成人,这在苯教经书中并非一处。信奉苯教的文部人相信他们是象雄古国的后裔,在他们的经书上记载着连他们自己都不认识的象雄文。
像神秘的玛雅文化一样,象雄文化也非常得扑朔迷离。在公元10世纪吐蕃帝国不可一世地向外扩张的时候,纵横捭阂于西藏的西部、东部,古老的部落联盟——象雄王朝顷刻土崩瓦解。
象雄王朝的消失成了千古之谜。
没有人知道象雄古国诞生于何时?只知道她灭亡于吐蕃帝国的崛起时。
没有人知道象雄古国的大食文、玛尔文从哪里来?只知道她比藏文的历史更久远。
没有人知道象雄语是怎样的语言,没有人知道象雄人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象雄人的历史。
很多学者都在探索象雄文化,但至今最肯定的回答依旧如故,象雄是个谜......
文布究竟是不是象雄古国的后裔,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沸腾的牛奶鼓起来的泡,消失又鼓起,鼓起又消失,就像象雄古国和古老的苯教,在历史长河中大起大落,命运多舛......
好美的小村落。本来我们今晚要住在文布村,但司机这几天对我们很是了解,告诉我们,文布南村虽然现在有农家乐,为远道而来的旅行者提供住宿,但是,旅行者真的稀少得可怜,所以别指望农家乐有多么高大上。劝我们放弃这里的住宿,直奔尼玛县。想想这几天恐怖的住宿条件,我们点头同意了......
我们的车行驶在天地间,一路美景不断、让人目不暇接,连绵起伏的草原和蜿蜒曲折的高山公路还有梦幻的蓝天白云、光影交错的辽阔草原......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