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行走西藏——魔鬼湖·色林措

$
0
0
2019夏·行走西藏——魔鬼湖·色林措
    色林措也在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这是一个会自己长大的湖,现在已经是西藏最大的咸水湖,是全国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的咸水湖,排名第二。
    该湖1976年面积为1666.96平方公里,1990年为1722.39平方公里,到了1999年这个数值增加为1798.95平方公里。1976~1990年时段内,湖面增长面积为55.43平方公里,增长幅度 3.32%。而在接下来的1990~1999年时段内,湖面增长面积为76.56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为4.44%。1999~2007年间,湖面面积增长速率明显加剧,湖面面积从1798.95平方公里增加到2287.63 平方公里,面积增长了488.68平方公里,增长幅度高达27.16%,面积年均增长率为 61.09 km2/a。2007年之后,湖面面积增长速率又恢复平稳,截至2009年11月,湖面面积仅增加了35.97平方公里,面积年增长率为18km2/a。从1976年到2009年,色林错湖面总体扩大656.64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为39.39%。近10年湖面面积增量是前24年增量的近4倍。遥感图像显示,2003~2005年间,由于水位不断上涨,色林错南部湖面在昌都岗地区同雅个冬措发生了联通, 并在此后的时间内,湖面逐步扩大到了雅个冬错的西南岸。据科学家考证,色林错面积曾达到1万平方公里,后因气候变化,湖泊退缩,从中分离出格仁措、错鄂、雅个冬措、班戈措、吴如措、恰规措、孜桂措、越恰措......
    色林措流域四面群山环抱,湖盆面积广阔,湖滨湿地水草丰美,是藏北重要的牧场,是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藏羚、盘羊、藏野驴、藏雪鸡......色林措裸鲤(Gymnocyprisselincuoensis)是藏北色林措湖泊中惟一的一种鱼类,美丽的斑头雁和赤麻鸭亦是色林措的常客。
    在这片广阔的荒原上,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和藏原羚在湖岸边觅食。呵呵,看见一只不长角的母鹿出现的湖畔,在这个季节,很是少见......
    是情侣吧!在这美轮美奂的湖畔,好浪漫呢......

    离湖边很远,就有收费处。在羌塘行车这么多天,第一次看到收费处,说明我们离无人区的边缘不远了......

    我们的车过了收费站,离开了公路,开始驰骋在这样的荒原地带了。公路距离湖边还有十几公里,看似坦途,沼泽甚众......

    想要看色林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需要爬陡坡上行。四驱的动力真牛,我们的车停在了45度的陡坡上......

    站在坡顶回望来时的路,一望无际的湖面展现在眼前。但这片湖却不是色林措,而是色林措的卫星湖——名字奇特的“错鄂”......
    站在这样的山坡,忽然觉得我们也是一只岩羊......


    色林措,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 、色林东错,湖面海拔4530米,位于冈底斯山北麓,申扎、尼玛、班戈、双湖四县的交界处。色林措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产生一个构造湖,为大型深水湖。湖泊形状不规则,长轴呈东西向延伸,长77.7km,最大宽45.5 km,平均宽约 20.95km,面积1893630公顷,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互相串通,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主要湖泊除色林措外,还有格仁措、吴如措、仁措贡玛等23个卫星小湖。
    从这样的角度观看湖面,也是醉了......
    色林措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构造湖,亦为大型深水湖。色林措、班戈措湖盆区是在新生代古近纪初开始发育的班戈断陷盆地基础上,在第四纪继承活化发育而成的新生断陷盆地。盆地长轴近EW向,南北两缘新构造发育,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而隆升,中晚更新世以来。大湖逐渐缩小,由于局部隆升差异而将大湖分割,逐渐形成现代众湖分布格局。
    色林措、班戈措晚更新世晚期以前为统一大湖,长轴东西向,晚更新世晚期分割形成二湖,东西向展布,二者之间仍有一EW向窄水道相连。流域内有许多河、湖串通,组成了一个内陆湖群,流域面积45530km2,居西藏内陆水系首位。主要入湖河流有扎加藏布、扎根藏布、波曲藏布等,均从其东南部汇入。波曲臧布发源于海拔5654米的巴布日雪山。扎根臧布发源于海拔6444米的甲岗雪山。扎加藏布全长409km,是西藏最长的内流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于色林措北岸入湖。上段东西向,长约80公里,为宽谷盆地,冰碛物发育;中段河谷宽窄相间,长约170公里;下段长230公里,色林措附近沼泽发育。扎加藏布流域面积1.6675万平方公里,河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众多的冰川融流河和湖泊互相连接,组成了浩瀚的色林措。








    在西藏有若干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或因美丽或因传奇被冠以圣湖的称号,可唯独只有拉昂措和色林措这两座湖被人们厌恶地称之为鬼湖。
    是色林措丑陋不堪吗?非也,色林措不仅浩瀚巨大,而且恰恰是那种美得颠倒众生、美得目瞪口呆、美得临措愕然、美得茫然失措的绝色湖泊!它的美丽也源自传说中的罪孽!色林措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魔鬼湖”,这个名字和它的成因有关,以前色林措所在的地方是9个小湖泊,由于某种原因湖水渐长,不断吞并,变成了现在西藏规模最大的湖泊。
    据传说,色林是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的大魔鬼,他每天要贪婪的吞噬千万生灵,包括人和所有的禽兽,对他的淫威,谁都束手无策。在一个雷雨过后的良辰,一路降妖除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找到了色林。于是在莲花生大师的紧追下,色林逃到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大师命令色林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在湖中虔诚忏悔,不许残害水族,并把这个大湖名为“色林堆措”,意为“色林魔鬼湖”。
    又传说,格萨尔王征战魔王阿炯,阿炯战败,口渴难忍,恳求让他死后能喝上足够的水。格萨尔王砍下了阿炯的头,把它扔进了色林措让其继续喝水,从此湖水纵有几条大河的汇入而永远不满。

    在这片“一措再措”的区域里,色林措存在感非常强,毕竟色林措是西藏的第一大湖。如果不是因为缺氧的急促呼吸,便恍如置身大海,唯独它特有的蓝,会提醒你这里是西藏。
    西藏所有湖泊的蓝色都有些差异,有蓝绿色、湖蓝色、近似天空的蓝等等,由于湖底地理变化的原因,导致一些湖水颜色是渐变蓝,但大部分的颜色都会比一些近海的颜色更蓝。色林措的蓝,是一眼看进心里的蓝,那种感觉叫:怦然心动。色林措的蓝,是勾魂摄魄的蓝,蓝得深入骨髓、蓝得溶化一切、蓝得足以令人产生幻觉......
    雨季的色林措多了光和云,这是色林措给旅者最美的礼物。天光云影与水面形成明媚光亮的交织,强烈的反差令人着迷,你也就可以体会为啥色林措在藏语中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的意思。
    色林措真是有魔法,有魔力的湖。烟波浩渺,水天相连,云岛迷离,岛若仙山,遥不可及、亦梦亦幻!千百年来,它静静地忍受世人的冷漠和嘲讽,默默地在寂静的天地中绽放芳华......


    抬头,竟然在西藏的天空中看到了展翅翱翔的苍鹰......
    苍鹰西藏亚种(学名:Accipiter gentilis khamensis)是苍鹰的亚种之一,体长48~61厘米,翼展135~165厘米,体重500~1350克。前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颈部羽基白色;眉纹白而具黑色羽干纹;耳羽黑色;上体到尾灰褐色;飞羽有暗褐色横斑,内翈基部有白色块斑,初级飞羽第4枚最长,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内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横斑。喉部有黑褐色细纹及暗褐色斑。胸、腹、两胁和覆腿羽布满较细的横纹,羽干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许褐色横斑。虹膜金黄或黄色,蜡膜黄绿色;嘴黑基部沾蓝;脚和趾黄色;爪黑色;跗蹠前后缘均为盾状鳞。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苍鹰西藏亚种为森林猛禽,栖息于疏林、林缘和灌丛地带。次生林中也较常见。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卅,也见于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
    苍鹰西藏亚种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在空中翱翔时两翅水平伸直,或稍稍向上抬起,偶尔亦伴随着两翅的煽动,多隐蔽在森林中树枝间窥视猎物,飞行快而灵活,能利用短圆的翅膀和长的尾羽来调节速度和改变方向、在林中或上或下,或高或低穿行于树丛问,并能加还飞行速度在树林中追捕猎物,有时也在林缘开阔地上空飞行或沿直线滑翔,窥视地面动物活动,一旦发现森林中的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中小形鸟类的猎物,则迅速俯冲,呈直线追击,用利爪抓捕猎获物。首选猎物是各种鸟类包括小型猛禽,也能够猎取大型猎物,如野兔和家养的兔子。 
    繁殖期在4月末至5月中旬,选择在林密僻静处较高的树上筑巢。常利用旧巢,巢材为新鲜桦树、糠椴及山榆和枝叶及少量羽毛。产卵后仍修巢。出雏后,修巢速度随雏鸟增长而加快。窝卵数3~4枚。卵椭圆形,尖、钝端明黑,浅鸭蛋青色。孵化由雌鸟担任,雌鸟整日卧于巢内,雄鸟除捕食外,多在附近栖落。孵化期30~33天。雌、雄鸟共同育雏,以雌鸟为主。雏鸟被白色绒羽。眼睁开,虹膜灰褐色。嘴铅灰色,卵齿长棱形,白色,跗蹠部及爪灰白色。经雌鸟喂育41~43天后离巢出飞。

    真心不是为了拍照坐在这里,而是因为高海拔,呼吸困难,必须随时休息......





    色林措湖中有山,山又有湖,山环水绕,风情万种。湖面蓝绿的色彩让蔚蓝的天空也相形失色......

    同样是西藏面积较大的湖泊,纳木措和色林措的待遇却有天差地别。这里的人们把纳木措称为天湖、圣湖。每到藏历羊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到蓝蓝的纳木措边,遥望远处神圣的念青唐古拉山,借着阳光与白雪,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水顺。
    色林措为什么这么“惨”,沦为圣湖纳木措的背景板呢?论风景,纳木措和色林措都有各种震撼的美。色林措有无数野生动物,而纳木措则很少有野生动物了。纳木措有两个色林措无法相比的优势:一、纳木错就在神山——念青唐古拉山附近;二、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就在纳木错南边经过,京藏高速已修到格尔木,以后还会到通拉萨,去纳木措游玩非常方便。色林措则位于人迹罕至的藏北高原,周边没有交通主干线,只有省道,路况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公路距离色林错有十几公里,遍布沼泽,不是太好走。
    纳木措既然是圣湖,那就需要一个“反面角色”来映衬自己的圣洁。色林措只好充当“反面角色”,以魔鬼湖的身份,把纳木措衬托的越高大越好。各种劣势,导致色林措的旅游开发不如纳木措,但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色林措原始生态的作用。色林措更多的保留了藏北高原那种撼人心魄的原始的美。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色林措的湖畔快乐地奔跑,还有藏野驴、棕熊、狼、兔狲、藏狐等很多种可爱的高原动物。藏狐是有名的网红动物,就是长着一张大方脸,生无可恋的模样。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可爱的狐狸,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照片上,左边的色林措和右边的错鄂近在咫尺——这两个湖相距只有650m。错愕也险些成为色林措的囊中之物。两湖中间是公路和随意穿行的荒原。如果这段公路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淹没,那藏北,天上的阿里,我们还能看到你的容颜吗?

    海拔4500米的地方气温很低,哪怕是夏季,哪怕是艳阳高照。羽绒服是不能脱下的,拍照臭美完,要马上穿上。在西藏,生病是件无比可怕的事情。不过好在病毒在这里同样难以存活。这次泛滥全球的新冠肺炎也无法在西藏流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儿子胆小,面对下面近百米的深渊,本想展现的潇洒有些变味儿......



    瞧瞧给吓得......





    色林措是个湖泊的王国,在它的周围有格仁措、吴如措、班戈措、错鄂等23个大小不等的卫星湖,如同翡翠项链般缭绕,据说几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整体的巨大湖面......
    西藏的许多地名都很有特点,比如:尼玛、错鄂......
    错鄂,又名错俄木,、触安姆错,位于羌塘南部申扎县境内,我国第二大湖泊,西藏第一大湖泊色林措的南面,系色林错流域内陆吞吐湖,是色林措的卫星湖,两湖分水岭垭口距离仅1千米。湖面海拔高度4562米,长28.5千米,平均宽度9.4千米,最大宽度16.7千米,最大水深18.5米,湖水面积约244平方公里,湖水按矿化度分类为微咸的淡水湖,湖水以入湖径流补给为主,主要入湖河流有永珠藏布和普种藏布,出流经阿里藏布入色林措。湖水清澈,湖滨水草茂盛,是良好牧场。湖内水生植物在各鸟岛周围生长茂盛,鱼类、鸟类资源丰富,湖岸线曲折,湖内大小岛屿共有6个,属于色林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其中鸟岛成了候鸟的第二根据地。每年的春夏季,都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地中海棕头鸥,不远千里从地中海飞过来,场面极为壮观。这里的棕头鸥其实跟在班公湖见的品种一样,都是修长的红腿,尖尖的红嘴,除翅膀和尾巴白中带灰外,浑身洁白的羽毛,性情温和,不太惧怕人。
    另外,在错鄂你还可以看到一种美丽奇特的景观。那就是"日耳"奇观,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当大气中的水气分布比较特殊时,空气中就会形成类似于棱镜的环境,太阳的照射经过云层的折射后,人们在地面上就可以看到“三日当头”的现象。
    桑勒日热鸟岛位于错鄂湖的东面,距湖滨约100米,岛面积随季节性升降在4600一5100平方米之间,高出水面1.5米左右,岛上鸟巢密布,平均每平方米2.52个鸟巢,最密处每平方米达6个鸟巢,岛内鱼骨遍地,鸟粪厚度达10—15 厘米。土壤质地为粗砾石沙质土,岛东南部和周围有大块石相间,植被盖度约30%,主要植物是藏蒿,高度可达20—30厘米。鸟的种类有:渔鸥(黑头鸥\斑头雁、赤麻鸭、凤头鸊鷉和凤头潜鸭。该岛是错鄂湖鸟类数量最多的鸟岛,在每年4月份至8月份鸟类繁殖季节,该岛共有鸟类总数量56000只左右。
    铁布甲勒岛位于错鄂湖的东北面,距湖滨300米左右,岛面积约19200平方米,高出水面1—16米,岛上鸟巢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其土壤质地有沙质土和沙砾、碎石。东南部多为大块石相间,岛内植被较茂密,平均高度可达到30—50厘米,主要植物种类是荨麻、大蒿草、野葱、藏蒿、小蒿草等。该岛鸟种类较多,记录有:棕头鸥、红嘴区鸥、白翅浮鸥、燕鸥、斑头雁、长鹬、金眶 、蒙古沙 、赤麻鸭、凤头潜鸭、凤头鸊鷉、赭红尾鸲、普通鸬鹚、乌鸦、雪雀等16种。该岛是2019年错鄂湖鸟岛中棕头鸥、燕鸥和斑头雁数量最多的岛,在2019年4月份至8月份鸟类繁殖季节,该鸟岛共有鸟类总数量59000只左右。
    昂公地布,藏语意思为斑头雁蛋岛。几乎位于错鄂湖的中部,与“铁布甲勒”岛相距200米左右,岛面积约17000平方米,高出水面1—14米,西北部有约12米高的悬岩。土壤质地,在西北部主要为沙砾石,在东南面主要是大块石和碎石带少量沙砾石上。岛内植被较茂密,平均高度可达到30—50厘米,总盖度达90%,主要植物种类是尊麻、藏蒿等。岛上遍布有高密度的旧鸟巢。岛周围水域绿色水藻较多。见有成群的鱼。该岛2019年几乎没有鸟类,被认为是一个寂静的荒岛,仅见到有10多只风头潜鸭惊飞入水中,2只燕鸥在大石顶站立,10多只雪雀在岛上空飞动,4只斑头雁不敢停留一跃飞过岛上空。岛上有狐狸抱土的痕迹和类便,也许该岛在湖水解冻以前,有狐狸上岛后一直留住在岛上,2019年来到错鄂湖地区参加繁殖的鸟类发现该岛有敌害,故迁移到别的岛上。
    色朵岗千岛,位于错鄂湖北面,距湖滨约100多米,岛面积最大,长约2100米,宽约1200米,达2.52方公里,高出水面1—12米,岛上的生态环境几乎与湖滨地区相似,土壤质地多为粗砾石和沙质土。植被盖度达70—90%,主要植物是小蒿草、莎草、羊茅、早熟禾、针茅、黄华、矮生二裂委陵菜、野韭菜(粗根韭)等,植被平均高度15-20厘米,在湖边野韭菜(粗根韭)和石崖上爬满了摇蚊。岛上有己倒塌的旧石房,现有几十只羊,是牧民在湖水解冻前将岛上的狼赶走后留下的一群羊。待冬季湖水结冰后再将自然长肥的羊赶回,该岛被称之为“天然牧场”。由于岛大,生态环境与湖周围陆地相似,所以岛上没有其它重要水禽繁殖,只有在陆地一样生活的鸟类,如:金雕、鸯、雪雀、沙鸥等。
    俄桑道里岛,位于错鄂湖的西南面,岛长约1800米,宽约1200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高出水面约100米,土壤质地多为粗石砾和粗沙土,裸露岩石达全岛面积的20—30%。植被与“色朵岗千”岛相似,生态环境与陆地相似。没有见到水禽,见有雀类和沙鹤在地面上筑的巢,由细软的草茎编织,直径约8—12 厘米,巢深约4—6厘米,在见到的7个巢中每个巢都是3枚卵,岛上靠近湖岸的粗沙质土上见有许多鼠洞。
    铁布查几岛,位于错鄂湖的东南面,岛长约300米。宽约120米,岛的西部为悬岩,高出水面约15米,土壤质地多为裸岩,岛东部较平缓的坡地植被盖度达90%,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植被高度约10—15 厘米,岛上的生态环境与“色朵岗千”岛相似,但没有许多摇蚊,岛上没有水禽,仅有雪雀类与沙鸻,还有三只绵羊。


    从陡坡下来,沿着色林措前行。开车行驶在两湖中间的公路之上,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这是奇异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幻觉,仿佛自己就是电影大片中的主角......





    司机把车停在了湖边......
    与藏北高原上诸多大湖一样,有着内地平原湖泊无法媲美的高透明度。其湖水的最大透明度达7-8米,可谓清澈见底。因为湖面面积很大,不同区域、不同角度呈现出的湖色都有不同,牛仔蓝、宝石蓝、孔雀蓝、甚至翡翠绿,你都能在色林措看到。在一马平川的高原上,视野开阔,风吹云动,阳光从云缝中泄出,各种光影不时变幻在湖面上,湖水颜色和亮度也随之变化,湖天相接,美轮美奂,让人心醉。
    面对近岸,宝石蓝到湖中孔雀蓝再到天际翡翠绿......你会感到失语般的讶叹和惊羡。色林措那醉人的蓝,相信就是色林魔王忏悔的灵魂,如果非要用词形容,请叫它魔鬼蓝......

    色林措平静如处子,狂暴似恶魔!风起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云动时,乱石穿空聚拢万团棉。色林措这种变幻莫测的魔性和妖冶,足以让人痴迷癫狂......

    儿子的无人机又启动了......

    那么,色林措怎么会不停地增长呢?究其原因,首先,色林措周围湖泊众多,周围近5万平方公里的水流都是汇聚到这里的,是西藏最大的内流区。这一块地区的地形相对于周边是一块洼地,色林措和周围的恰规错,吴如措的较大的湖泊都是有水路相连的,色林措和其南部的错鄂目前只有“一墙之隔”,按照现在这个扩张的趋势,马上就要连为一体了。其次,色林措地处藏北高原,附近有厚厚的冰川,其中汇入色林错的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扎加藏布是西藏最长的内流河,发源于冰川密布的唐古拉山区,每到春夏气温升高,唐古拉山的冰雪大量融化,给色林错带来大量的水量补充。而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大量的融化,大大加速了色林错的“扩张”。如果周围的冰川继续融化,或者降水量继续增多,色林错和周围的几个湖泊很有可能会合并形成新的湖泊,那时色林错有可能取代青海湖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湖泊。第三,与降水量的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冻土退化等暖湿化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色林措所在的藏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随着温度升高,该区域降水的季节性特点变得明显,夏季降水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降水量不断增加。蒸发是水循环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一项,对大气环流和降水均有重要意义。年平均蒸发量的变化,也对湖水产生了很大影响,藏北高蒸发量近几十年陆续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夏季的减幅最大。高原的冻土温度升高,面积缩小,冻土层普遍变薄,甚至有部分地区冻土完全融化,多年下来,冻土下界上升明显。而且,色林措位于全流域最低洼的地区,是水流汇集的中心,在这些一系列因素作用下,水位上涨最明显,面积增加也最明显。


























    远远的,沙滩上飘来一堆云朵。哦,原来是羊群......

    好大一群啊......



    喜欢西藏的羊,源于儿时的记忆——草原英雄小姐妹......



    色林措曾经方圆超过万平方公里的色林措,周边没有神山相伴,独自孤苦伶仃。故尔在从不缺乏人神相恋等美好传说的藏区,落得个比窦娥还冤的魔鬼称号。不管传说如何,魔幻神秘的色林措、孤芳自赏的色林措,你的妖娆和美丽都可抵消一切罪孽,祝愿你前世恶魔,今生度母,造福人类......
    湖畔感受到的是藏北的气息,狂野无垠,荒凉至极。这里唯一生存的植被只有草,公路两旁时常会看到藏原羚、藏羚羊及少数的藏野驴,据司机说,狐狸和狼在运气好的情况下也能看到。
    色林措流域属于高原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冬春寒冷, 夏秋温凉, 干湿季分明。每到夏季,湖边风光独特,湖中小岛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候鸟。
    那曲申扎县也有我国著名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色林措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是世界上现存15种鹤类中最为珍稀的种类,全世界仅存不到一万只,也是所有鹤类中唯一以高原为主要栖息地的种类。除了黑颈鹤以外,在保护区范围内,还生存着大量的棕头鸥、班头雁、赤麻鸭等珍稀水禽,保护区鸟类超过一百余种。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1985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保护区,2003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总203238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12570公顷,缓冲区面积1124610公顷,实验区面积95200公顷。
    独特的气候和生态,让色林措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成为了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这里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藏羚、盘羊、藏野驴、藏雪鸡、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猞猁、兔狲、藏原羚、猎隼、秃鹫、红隼等。

    也许是我们来的时间不对,在藏北倒是看到过黑颈鹤,但只有一只,还是在前几天的荒原中,并不在这块自然保护区。去百度搜寻了几张,弥补下遗憾......

    黑颈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飞行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飞羽黑褐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黑褐色,飞羽延长 并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覆盖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缘沾棕黄色。肩羽浅灰黑色,先端转为灰白色。其余上体及下体全为灰白色,各羽羽缘沾淡棕色。 雌鹤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鹤则不明显。虹膜黄色,嘴角灰色沾绿,至嘴尖黄色增多;腿和脚黑色。幼鸟头顶棕黄色,颈杂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黄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黑色,越冬后,颈上1/3灰黑色,背残留有黄褐色羽毛。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黑颈鹤和丹顶鹤非常相似。丹顶鹤的脖颈虽然部分为黑色,头顶亦有朱红色,但丹顶鹤头后和体羽均为白色。
    黑颈鹤杂食性,以植物的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也吃昆虫、鱼、蛙以及农田中残留的作物种子等。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越冬期间很少有大的群体,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觅食。时而也会飞到牛群当中,与之和睦相处,并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每当有人走近时,便向远处飞走。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以及湖滨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春季于3月中下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中旬到达越冬地。从9月开始,黑颈鹤结群南迁越冬,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越冬集群形式有家庭群、亚成体群、以及与灰鹤或其他雁鸭组成的混合群。黑颈鹤越冬时集群较大,它们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长途飞行时,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分群配对,并转为成对活动。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从天亮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觅食。中午多在沼泽边或湖边浅滩处休息,一脚站立,将嘴插于背部羽毛中。清晨或有危险时常发出“guo-guo-guo"或"gage-gage"的叫声,洪亮、高昂。
    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飞到繁殖地,择偶交pei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在地面营巢。求偶时亦伴随着跳舞和共鸣,雌雄鹤头颈伸向前方,并发出‘ge-ge-ge’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的相伴行走。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脚腿微曲,同时发出‘duo-duo-duo-’的叫声,雄鸟亦跟着对鸣,同时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通常营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其他鹤类不同之处是黑颈鹤在产卵前无营巢期,而是先产卵,后营巢。巢简陋平坦,就近用薹草、三棱草、莎草、针蔺、藨草和其他干枯的水草筑成。巢甚简陋,主要由就近收集的枯草构成。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亦有产1枚卵的。卵为椭圆形,暗绿色、淡绿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密。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卵期30-3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当日即能行走。由于雏鹤天生好斗殴,3天内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龄之后,斗殴行为方才消失。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对黑颈鹤十分喜爱,称之为“仙鹤”、“神鸟”、“吉祥鸟”。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巨作,描写岭国的格萨尔王降伏各地妖魔,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国的霍尔王族黄帐王俘虏之后,写信向格萨尔王求救时,便是派去3只仙鹤送的信,尼玛泽仁绘制的“珠茉遣鹤送信”(唐卡)画,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中国人民对黑颈鹤有很深的感情,俗称为“青庄”、“冲虫”、“干鹅”等,藏语中则叫做“哥塞达日子”,即“牧马人”,有高尚、纯洁、权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仅把它看作“神鸟”,按照它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还把它当作“神医”,当有人骨折时,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画上一个黑色的圆圈,使雌鸟误以为卵要裂开,就会从远处衔来一种“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壳裂开。人们将这个“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据说越冬地的黑颈鹤还与当地的居民互相订下过诺言,当地人决不猎杀黑颈鹤,黑颈鹤也不喝清明节的水,不吃成熟的庄稼。所以每年清明节之前,黑颈鹤就飞到北方去繁殖,到了庄稼收割之后,才又回到越冬地。

    这些高原生灵的存在,给了这片土地生机,给了人们生活的希望。荒原上的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灵魂......

    色林错湖面水域的增长也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产生。生长在低湖岸带茂盛的牧场草地被淹,湖区附近牧民不得不撤离。随着湖面水域的增长,有可能同其北面的崩则错、纳江错,及其东面的班戈错等连为一体,甚至会影响到拉萨—安多县至阿里地区的大北线的正常通行。但现在,这个湖也正面临着旱化、矿化、湖面退缩的现状。国家在开发和建设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青藏铁路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用24万多条装满沙石的沙袋沿色林错一侧堆起一条长近20公里的防护“长城”,把湖与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隔开,以保证当地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活动不受影响......
    幸福总是短暂即逝,也因此变得珍贵......
    附上一张色林措地图......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3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