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羌塘“一措再措”路遇藏羚羊和普氏野马
作为中国人,一生中总要来一趟西藏,这里有雪域高原和蓝天白云,这里有藏羚羊、经幡,还有青稞酒和酥油,诗和远方属于西藏,更属于阿里......
我们的车继续穿行于茫茫荒原,荒原边上的山脉没有边界般地向远方延伸,恣意、宁静。翻过海拔4730米的拉木措山口,这里是藏北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总面积为24.712万平方公里。保护区分布在西藏那曲、阿里两个地市,行政隶属那曲地区的双湖办事处、尼玛县、安多县、班戈县、申扎县和阿里地区的改则县等6县(处)部分乡村。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共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于199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
"羌塘"为藏语,意为"北方旷野",在地理上没有严格的界限,泛指藏北高原内流水系的连片地域,面积约为70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北羌塘历来有"无人区"之称。羌塘四周海拔5000-7000米的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环绕,保存了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内部地势平缓开阔,源泊星罗棋布,高寒草原生物生长量虽低,但面积广大,食物仍较充足,加上冰雪融化,众多的河流及盐湖又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饮水和食盐。
羌塘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的总和超过两万五千平方公里,是中国湖泊总面积的25%,也是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湖面最高的高原湖区。据统计,羌塘境内有近500个面积超过1km²的湖泊和300多个面积超过5km²的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湖泊有纳木错(1920km²)、色林错(1640km²)、扎日南木错(1023km²)等,这些湖的湖面均超过1000km²。
羌塘地区也是中国高原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这里有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羌塘高原现代冰川、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等众多山系现代冰川。这些冰川的总面积超过两万五千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羌塘高原的东、南、北以及中心地区。大量冰川的存在不仅塑造了羌塘奇特的景观,同时保证了高原地表和地下水的补给。
羌塘的冰川、雪山、河流以及众多高原植物为生活在这里的藏族牧民和高原野生动物提供着生存所需的能量和空间。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寒冷而干燥,空气稀薄,自然环境严酷。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其年平均气温大都在0℃以下,高原的西北边缘属寒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可低达-6℃以下。南羌塘海拔4200-5000米亚寒带地区,最暖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6~10℃,局部地区可达12℃;北羌塘海拔5000米以上的寒带地区为3~6℃,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暖季的日最低气温可达-1~-18℃,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于6~9月,干湿季分明,但多为雪、霰、雹等固态降水形式。光照条件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800~34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在836千焦耳/平方厘米以上,远超过同纬度地区。但高原地面反射率高达40%以上,地面实际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并不多。羌塘草原冬春多大风,高原风力强,频度高,在黑(河)--阿(里)公路沿线的大风带,年均大于17米/秒的大风日数约200天。如改则≥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平均每年有200天之多。
羌塘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简单,以高原高寒荒漠草原为主。种子植物有近500种,其中的50多种是药用植物。由于海拔的高度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植被和植物极其脆弱,一旦受到迫害就无法恢复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我们来西藏时购买的抗高反的药物红景天,就出自这片荒原......
保护区的低海拔水草丰美。但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不丰富,而且生长期很短。一些种类,如:红景天,需要在短短几十天内就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生命过程,然后转入休眠期。红景天指景天科红景天属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在全世界共有90多种,主要分布北半球海拔3000-5600米的高山碎石带、沟谷水边、河滩湿地、高寒地带等处。而我国有70多种,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山地分布约50种。因此,青藏高原是红景天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红景天植物是根茎木质化了的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枝叶密集,成丛生长,通常被称为垫状植物。红景天的高度多在5-30cm,叶为肉质叶,叶的气孔白天关闭而夜间开放,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下生存。红景天中的不少种类植株呈现红色,分外鲜艳。特别是在其生长的后期,经霜打以后,会变得火红火红的,与蓝天白云和高原雪被相映成趣,自成一景。
羌塘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近2万牧民和100多万家畜
,这些牧场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南部缓冲区内,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北部缓冲区依然是无人区,是野生动物的家园。
生活在羌塘的动物大多是青藏高原独有的濒危野生动物。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被称为羌塘的"三大家族"。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盘羊、岩羊、猞猁、兔逊、藏雪鸡等。常见动物有西藏毛腿沙鸡、岩鸽、西藏棕熊、黑颈鹤、藏狐、高原兔、雪雀等。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数量很多。保护区内高原特有鱼类有裸裂尻鱼、裸鲤。羌塘可谓是"天然野生动物园"。
藏野驴:青藏高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
藏羚羊:在羌塘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有7万多只藏羚羊在这里生存繁衍。每年4-6月,母羚们离开雄羚,汇集成成千上万只的巨大群体沿着准确而漫长的路线向北迁徙上千里,深入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产羔,7月份又原路返回水草相对丰盛的羌塘南部。
野牦牛:极耐寒动物,生活于海拔5000-6000米的山地,个体高大,体重可达1吨,性情凶猛。体侧下方、胸腹部及腿部都有一层又长又密的毛被,体毛一般长达40多厘米,尤其是腹部的毛常常垂及地面,起到了极好保温作用。公牛长有一副粗壮的犄角,角长可达1米,角基粗45
cm左右,两角端部向内靠拢且十分尖锐,它是防御天敌的锐利武器。
羌塘自然保护区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荒漠自然景观、原生态的人文景观和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价值。已被列为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优先地区,也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生态系统重点区域名录。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保护西藏物种资源多样性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保存该地区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这里仍然属于尼玛县,进入保护区腹地,全程为砂石路。在这里行车几天,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拉萨街头的司机们谈“藏D”色变了。听无数司机说过,只要看到藏D牌照的车,大家都会纷纷避让了。看看这样的原野荒漠,想想那曲的司机们习惯了在这样的荒漠肆意行车,自然不会在乎城市里的那些束缚太紧的交通法规了。他们的技术又太好,开惯的又是四驱吉普,大家怎么能不避让他们呢......
说说尼玛县让人记忆深刻的公路......
尼玛县境内在1951年前无公路。2013年全县乡乡均通公路。黑(那曲)阿(狮泉河)公路贯穿县境。境内主要干线公路区道301线(安狮公路)由安多经尼玛县、洞措、改则、革吉至狮泉河镇,全长1338千米,其中洞措、改则、革吉至狮泉河镇的633千米为“国狮公路”的西段。1980年安狮公路建成通车,长期以来未投入资金进行整治改造,但四季能基本通车。该路段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区道205线全线基本为自然路,能保持季节性通车,由那曲市尼玛县至日喀则与那曲交界的桑桑镇,全长512千米,途径尼玛县、当若雍措湖、甲果乡、桑桑镇。全线平均海拔约4700米,多处于平原微丘区,地质状况十分复杂,公路大部分分布在唐古拉山脉下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岛状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是那曲市与日喀则市人员、物资输送的主要通道之一。
![]()
在藏北高原的路牌上,“一措再措”屡见不鲜......
![]()
这个蓝如宝石的湖泊名叫“达则措”。达则措,又名达克次湖、达格济措,藏语意为虎顶湖,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断陷盆地内,北纬31度49分~31度59分、东经87度25分~81度39分,羌塘高原北部。达则措长21.1公里,最大宽16.9公里,平均宽11.60公里,面积244.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59米,水深31.7米,湖水湛蓝,湖心透明度达7.2米。东西两岸地势平缓开阔,南北岸则山体陡峭。湖岸上分布着多条非常明显的同心古岸堤,最高的一条高于现湖面90米,显示出达则措在冰河时期无论面积、水深均远甚于当前。达则措地处干旱、寒冷的北羌塘,年均气温0~2.0度,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湖水补给主要依赖波仓藏布(又名莫昌藏布)、那若曲。波仓藏布发源于藏北高原中部的雪山,长约200公里。
在藏语中,“错(措)”为湖、海的意思。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二万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787个,面积达24566平方公里,高原上绝大多数湖泊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地球上最高的湖区。
高原湖泊除东部地区的鄂陵湖、扎陵湖等为外流淡水湖外,其余多为内陆咸水湖和盐湖。星罗棋布的西藏湖泊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自然地理景观之一,自古以来,引起中外探险家、科学家的浓厚兴趣。
西藏绚丽多姿的湖泊形成的原因,是长期引起争论的热门话题,有一个时期“冰川成因说”
最为流行。一些专家认为,青藏高原形成以后,第四季冰期时,这里曾被冰层覆盖,冰层的移动,剥蚀了岩石,冰期过后,醋水成湖。我们经过多年考察后,否定了这种观点。西藏湖泊有多种成因,但多数湖泊的形成与构造断裂有关,如较大的湖盆排列方向多与本区主要地质构造方向一致,并且在一些构造带内,湖泊往往呈串珠状排列,由于一些盆地边缘受断层控制,山边线比较平直,湖盆两侧的地层明显不一致,泉水呈带状出露等等。湖泊构造成因还可从许多湖泊水下地形得到证明:纳木错近岸两公里处的水深就超过30米,初步估算,该湖平均水深将达50米,其水量是我国东部同样面积的太湖的20倍!玛旁雍措最大水深超过80米,羊卓雍错水深超过50米,扎日南木错北岸410米处水深达120米!
这个蓝如宝石的湖泊名叫“达则措”。达则措,又名达克次湖、达格济措,藏语意为虎顶湖,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断陷盆地内,北纬31度49分~31度59分、东经87度25分~81度39分,羌塘高原北部。达则措长21.1公里,最大宽16.9公里,平均宽11.60公里,面积244.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59米,水深31.7米,湖水湛蓝,湖心透明度达7.2米。东西两岸地势平缓开阔,南北岸则山体陡峭。湖岸上分布着多条非常明显的同心古岸堤,最高的一条高于现湖面90米,显示出达则措在冰河时期无论面积、水深均远甚于当前。达则措地处干旱、寒冷的北羌塘,年均气温0~2.0度,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湖水补给主要依赖波仓藏布(又名莫昌藏布)、那若曲。波仓藏布发源于藏北高原中部的雪山,长约200公里。
之所以要着重提这个措,是因为在达则措和恰规措之间,我们看到了大批的藏羚羊和普氏野马的身影......
我们的司机随意地告诉我们,这里一定会看到藏羚羊。我们一忽儿好奇:藏羚羊夏季不是迁徙了吗?青藏铁路都给它们让道?一忽儿又感叹:要看到带角的雄性羚羊才漂亮......
司机嗤笑我们:这个季节,母羚羊带着小羚羊横跨羌塘产仔去了,留在这里的都带角,都是雄性。想看雌性的藏羚羊,恐怕很困难呢......
远处草原上的小黑点就是藏羚羊。这群草原上的小精灵比黄羊的警觉性要高,司机停车告诉我们,它们丽人的距离永远是50米。你不动,他不动;你一动,它就动。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果真,我们的距离永远是这么远......
![]()
这片保护区是不允许进入的。相机拉大焦距......
![]()
它们旁若无人地啃食着青草,果然都长着长长的羊角
......
这片保护区是不允许进入的。相机拉大焦距......
它们旁若无人地啃食着青草,果然都长着长长的羊角

藏羚羊(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藏羚羊体形也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头部宽而长,雄兽的吻部粗壮多毛,上唇宽厚,没有眶下腺。鼻部肿胀而略微隆起,鼻腔宽阔,向两侧呈半球状鼓胀,鼻端被毛,鼻孔较大,略向下弯。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以利于快速奔跑。四肢强健而匀称,蹄子侧扁而尖。尾巴较短,端部尖细。鼠鼷部有两个对称的皮囊状鼠鼷腺,非常发达,能分泌有香味的黄褐色分泌物。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尤其喜欢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早晚觅食,善奔跑。这些区域植被稀少,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很多本地年被雪掩盖期超越6个月。在青藏高原一同恶劣的天然环境中,为寻找满意的食物和抵挡酷寒,经过长时刻习气,藏羚羊构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达到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
它们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仔,然后母羚又率幼仔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早晚觅食,善于奔跑。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性情胆怯,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发现敌害。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
藏羚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苔藓、开黄色小花的针茅草和拓荒先锋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是它们的美味。平时多结成3-5只,或者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逃逸时雄兽在前,依次跟随,很有次序。但有时会突然出现发疯似地狂奔乱跳,这是因为有蝇蛆钻入了它的屁股内。它的宽大的鼻腔有利于呼吸,所以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奔跑,时速可达180公里,常使狼等食肉兽类望而兴叹。
另外,当狼突然逼近的时候,藏羚群体往往并不四散奔逃,而是聚在一起,低着头,以长角为武器与狼对峙,也常常使狼无从下手,只得作罢。冬末春初为交配季节,雄兽处于兴奋状态,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每只雄兽大约控制10-20只雌兽,严格看守,不让一只雌兽溜走或者被其他雄兽夺走。
如果发现有其他雄兽靠近,便会便挺身而出,低首发出叫声,并以角猛击。有趣的是,失败者往往掉头逃跑一段后,又慢慢地尾随过来,直到多次失败以后,才不得不放弃。还有的时候,雄兽会以肛门指向雌兽们,并且用蹄击地,曲尾低首,发出轻蔑的叫声,表示不再愿意统领它们。雌兽们就可以自动解散,寻觅其他雄兽去了。
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水草丰美,天敌少。丰富的食物、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藏羚羊的生产和生长。卓乃湖和太阳湖的水质含有一些特殊的物质,有利于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藏羚羊集中产羔后,离开产羔地,有可能回到种群不是以前它所在的种群。这样会利于基因之间的交流,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有助于藏羚羊种群的延续。
藏羚羊群的构成和数量根据性别和时期不同会有所变化。雌性藏羚羊在1.5-2.5岁之间,达到性成熟,经过7-8个月的怀孕期,一般在2-3岁之间产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之间。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护10-20只雌性藏羚羊。
藏羚羊的起源提供了青藏高原地方性物种的一个有趣例子,其祖先可以向上追溯到晚中新世。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库羊(Qurliqnoria)是一种绝灭的牛科动物,具有直而向上的角心,一直被认为是藏羚羊的祖先。在札达盆地的早上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一件库羊的破碎角心。重要的是,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已开始显示出一定的地方化水平。一些特别的牛科动物,如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敖羚(Olonbulukia)、库羊、托苏羊(Tossunnoria),还有一种叉角鹿,几乎只分布在柴达木地区。一个藏羚羊的更新世绝灭种Pantholops
hundesiensis被发现于靠近中印边境尼提山口的高海拔地区。假定库羊与藏羚羊如其角心形态所指示的那样密切相关,则藏羚羊的青藏高原起源相当可信。
这群高原精灵分布在中国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目前我国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印度拉达克地区。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终于等到一只靠近边缘地区的傻孩子......
在藏羚羊的身边,意外遇到了普氏野马群......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