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行走西藏——鬼湖·拉昂措

$
0
0
2019夏·行走西藏——鬼湖·拉昂措

     鬼湖拉昂措与圣湖玛旁雍措一路相隔,是圣湖西侧的一个咸水湖,也叫“楞伽措”,海拔4573 米,面积286平方公里。大概因为微咸的缘故,其湖水人畜皆不能饮用,所以被称为鬼湖,(Lhanag-tso,又名Rakshas),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关于拉昂措的传说很多,其中比较恐怖的说法是拉昂措的平面图看上去像一张剥开的人皮,联系到西藏农奴制度,的确让人不寒而栗。也许将拉昂措比作鬼湖,也是为了附和佛教中有神必有鬼的理念。
    拉昂措是圣湖的近邻,风光同样美丽,湖水同样是蓝得心醉,可却被扣上“鬼湖”的恶名,被打入另册,似乎不太公平呢......
    玛旁雍措和拉昂措,又被称为玛旁措和楞伽措。从航拍的照片上看,它们像高山流下的两滴泪。其实圣湖鬼湖原本为一湖,拉昂措和玛旁雍措都是古大湖的一部分,主要靠南面的冰川注入水源,由于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融化后堆积在原大湖的中部,使湖床抬升,之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补给水量减少,大湖面积萎缩,造成湖泊水位下降。在水位下降过程中,由于中部地势高,出露为山丘,导致两湖一分为二。两湖之间相距最近之处只有3公里。
    藏族传说两湖之间不是孤立的,水底之间有宇宙之门,将两湖之水暗中相连。事实也是如此,直到上世纪初科考还证明两湖之间低洼处有一河道相连,只是现在由于洪积、冰水堆积物堵塞,两湖已完全不相通,两湖之间的沙堤成为进出普兰县的必经之路。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措和楞伽措分别代表光明(或阳性)和黑暗(或阴性)。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 一条湖底的河道相互沟通的。相传,曾经在玛旁湖中有两条金鱼,有一次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其中的一条金鱼招架不住便凿开了一条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们认为两湖之间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干涸,两湖之间中断来往会引起人间的灾祸。
    在历史上拉昂措一直较受冷落,也不为一般人所知。这可能有诸多的原因。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人认为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里记载,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佛教中,罗刹是食人肉的恶鬼。男性罗刹极丑,女的极美,共同点都喜欢吃人。人们敬仰神湖,同时也畏惧鬼湖。因为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走在湖边结冰的路上,很容易滑进湖里。曾经不止一次,有人连同自己的牛羊、帐篷全都掉进冰窟里。于是人们误以为有鬼怪捣乱。尽管看上去它与玛旁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一些旅游者声称他们在此湖边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湖边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庙常有旅游者前去观光、朝拜外,没有转经的道路。整个拉昂措没有玛尼堆、风马旗、佛塔。
    另外一个原因是,此湖周围没有温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围气候寒冷,景色荒凉,仅就面积而言,拉昂措也比玛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里。同时拉昂措形状不美。它唯一的一个优势是湖中有两个岛屿。 这两个岛屿中,一个叫拉觉托,是野鸟的栖息地。另一个叫托布色玛。据说本世纪初曾有一位来自康区的佛僧在此独身一人隐闭修持达七年之久。
    拉昂措湖水呈深蓝色,相当咸,对于习惯淡水的植物来讲,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水源。鬼湖与圣湖一样,依偎着冈仁波齐雪峰还有大片的沼泽草地,但草地距湖水100米时就开始全部消失,整个湖区不见一畜,这里没有植物、没有牛羊,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显得寂静诡异。一条狭长的小山丘把玛旁雍措和东侧的拉昂措分开,有一道水渠(ganpa chu)连接两湖,虽然一向都是干的,但是当地人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水从玛旁雍措流进拉昂措,同时会有一条金色的和一条红色的鱼游进拉昂措,这样鬼湖的水以后就也会变得像玛旁雍措一样的清甜了。偶尔在特别特殊的年份,在雨水充足的年份里,吉乌村所在的河谷地带连接玛旁雍措与拉昂措的河道里的确有水在流动。
    其实这里的景色也非常美丽,整个湖面也像一块翠绿的碧玉,静静地躺在阳光下。湖边暗红色的小山,颜色奇特迷离,阵阵细波拍岸,沙石滩象一条白亮亮的银带,镶在湖边......





    在当地习俗中,人们不会随意接触这个湖泊,因为藏民认为随意冒犯湖水的神灵,会遭受到天谴的,游客到这里游玩的话,不允许随意到岸边嬉戏,玩闹湖泊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湖水中其实有不少的鱼类,滋味像泥鳅一样鲜美,一般来说当地人也不吃,这种生活在极阴之地的动物,吃多了会损伤阳气,而且不利于培养阴德。但神奇的是,据说湖里的鱼晒干后治孕妇难产有特效,藏族妇女生孩子时难产,只要吃点这种鱼干立马就顺产。





    拉昂措蛇绿岩属休古嘎布地体的一部分,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西段南亚带。蛇绿岩受近东西向逆冲断裂所控制,其南侧为普兰变质地体,北侧为极无棍巴地层地体。该蛇绿岩地体的侵位在晚第三纪之前。蛇绿岩中的各岩石组合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岩石破碎,沿体中次一级逆冲断裂发育,走向近东西,倾角比较陡。拉昂措蛇绿岩由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辉绿岩脉、枕状玄武岩夹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堆积岩只在局部分布,发育较差。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体出露长约60公里,宽约数至十余公里,最宽20公里。向南倾斜,倾角48°-60°左右。岩石蚀变较强。均质辉长岩分布在地幔橄榄岩体南部边缘,出露宽约100米,呈脉状分布,近东西向延伸约400米。岩石蚀变较强。枕状玄武岩夹放射虫硅质岩,分布在地幔橄榄岩体两侧,出露宽约400米,岩石蚀变较强。
    神奇的是,圣湖宁静如处子,水波不兴;而鬼湖却时常波涛汹涌,像是湖水中隐藏着邪恶的鬼怪。圣湖的水清爽甘甜,鬼湖的水却苦涩难咽。玛旁雍措的湖水纯净碧蓝,能见度可达几十米;而拉昂措的湖水却蓝中带黑,深不可测。藏语中“拉”的意思是“山”,“昂”的意思是“五”,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拉昂错多为“五座山那么深的湖”,就是形容拉昂错湖水的深不可测。这两极的对立让人不禁会想到本尊与佛母相拥的大象征:宇宙乃至一个虫子的精神是和谐统一。常言道:正邪势不两立。正邪本是两个对立面,可在西藏的纳木纳尼雪山下,正邪相生,平静永恒。鬼湖和圣湖在同一座雪山下生存,没有仇恨没有战争,只有相互厮守着亿万年的苍凉岁月。





    尽管玛旁雍措与拉昂措的含义如此大相径庭,但在自然环境中,它们也并不是从来就那么水火不相容,相传它们有夫妻关系。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玛旁雍措的水会漫过与拉昂措相隔的水沟,两湖重新连成一片。不过只有玛旁雍措的水流入拉昂措,从未听说过拉昂措的水流进玛旁雍措。190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湖边住了一个月,第一次对湖水进行全面的考察。他不但走遍了围绕玛旁雍措的所有寺庙,还测量到玛旁雍措呈蛋圆形,南面略窄,直径约24公里,湖面海拔4604米,湖面高出拉昂措2米左右。他乘夜登船游湖,有幸观赏到月光下玛旁雍措如梦似幻的湖光水色,还目睹了湖水迎来朝霞的全过程。





     站在拉昂措湖边,看不到冈仁波齐神山的踪影。据说这鬼湖是冈仁波齐的情人,因为这段感情黑暗,见不得光,更不能让世人知道他俩之间的关系,只能在阴暗处兴风作浪......
    阴阳、神鬼......
    大自然用这样的方式,构建出超乎想象的和谐与神奇......

    据说这里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但我们在这里的确没有看到波浪,有的只是和玛旁雍措一样的风平浪静。网上下载了这张波涛汹涌的图片。相传,与圣湖鬼湖相邻的贡珠湖中有一条身体庞大的鱼,有一天它浮出水面再也无法浸入湖水中。于是这条鱼从贡珠湖游到玛旁雍错,但是在玛旁雍错湖中像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一样,无法浸没身子。此鱼便离开玛旁雍错来到拉昂错,其湖水深不可测,在里面便可自由自在的戏水畅游,或许人们口中常说的无风三尺浪就是此鱼作祟呢。从科学考察的角度来看,拉昂措湖区湖滩岸上,由于水位下降形成了多道浪堤,圈圈层层环抱湖体,展示着高原近代气候动态变化的历程。通过对鬼湖中养育的生物种群和珍奇鱼类的研究,可以解释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因此拉昂措被列入了中国湿地名录。
    拉昂措湿地属于玛旁雍措森林公园,该公园总面积3105.52 平方公里,其范围基本包括以玛旁雍措一拉昂措为中心的向心状内流水系的主体部分。
    玛旁雍措和拉昂措流域是藏南内流水系中为数不多的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由于玛旁雍措在宗教传统上的特殊地位,使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就为世人所广泛关注。广为流传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在1907年前后对玛旁雍措的调查。
    玛旁雍措在构造上属于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断陷盆地,位于西藏地貌分区中的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如果你去看立体的西藏地形图,则可发现在西藏南部这个狭长的区域位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从西部的札达盆地绵延两千余千米直到东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之间零星分布着几个较为密集的湖泊群,玛旁雍措和拉昂措就是其中之一。
    玛旁雍措和拉昂措北面矗立着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而南面则是西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纳木那尼峰,构成了两山夹两湖的十分紧凑的地貌单元,也造就了这一地区冰川湖水、湿地草原的独特景观。据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调查,玛旁雍措历史上曾属森格藏布水系,后被朗钦藏布所袭夺,可见玛旁雍措以前是外流湖。其后又因冈底斯山前洪水和冰水堆积堵塞了河谷,形成分水垭口,才演变为内陆湖。从地貌上判断,玛旁雍措和拉昂措原是统一的湖泊,自第四纪以来气候变迁造成湖面下降,湖水退缩最终使两湖分离,从而形成目前的两个湖泊。
    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瑞典人斯文·赫定可能是第一个让玛旁雍措在自然科学角度走向世界的人,他在一百多年前对玛旁雍措探险式的考察随着他的旅行日记散布到了世界各地,使玛旁雍措成为世人皆知的神湖。而斯文·赫定的调查也是第一次对玛旁雍措开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湖泊调查,尽管他的主要工作也只是划着木舟用绳子测量了部分区域的水深。1984年出版的《西藏河流与湖泊》中提到了斯文·赫定测定的最深81.8m的数据,并据此估算了玛旁雍措的贮水量达200亿立方米,使其成为地球上高海拔地区淡水最多的湖泊之一。虽无法确定斯文·赫定当时测量时的精确路线及最大水深的位置,但根据其描述可判断其测线主要在南部湖区,即玛旁雍措的深水区,且绳测的结果应该较为准确,因而基本上可以把斯文·赫定测得的81.8m作为玛旁雍措当时的最大水深。
    在全球变暖导致冰川退缩、湖泊面积变化的背景下,玛旁雍措和拉昂措流域因其内部具有完整的现代冰川、河流、封闭湖泊等水文要素而成为良好的研究地点。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已经使西藏大部分湖泊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有名的是色林措由于湖面升高面积扩大,一举超过了纳木措而成为西藏面积最大的湖泊。色林措在上世纪70年代面积只有1640平方公里,而当时的纳木措面积为1920平方公里,两者相差280平方公里。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色林措在2010年面积约为2350平方公里,纳木措在2009年面积约为2026平方公里,可见色林措面积已经超过纳木措320多平方公里,反映了不同湖泊的流域地理水文条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影响,但藏北高原湖泊面积普遍扩张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这样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位于藏南地区的玛旁雍措和拉昂措面积变化不大,在过去35年里总体呈减小趋势,到2009年玛旁雍措面积为415平方公里,拉昂措面积为261平方公里,降水量减少可能是导致湖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在斯文·赫定对玛旁雍措和拉昂措开创性的考察百余年后,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湖泊考察人员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7月又来到了这里,对这两个湖泊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玛旁雍措最深处为72.6m,拉昂措最大水深为49.0m,根据深度数据计算的两湖贮水量分别为146亿立方米和57亿立方米。与1907年斯文·赫定测得的最大水深81.8m相比,玛旁雍措湖面至少下降了9.2m,相应地贮水量也减少了大约四分之一。玛旁雍措主要依靠湖面降水补给,现在湖水变浅说明与1907年相比湖泊补给减少了,反过来则可推断20世纪初期玛旁雍措流域降水量较大。神湖玛旁雍措是淡水湖,鬼湖拉昂措则为咸水湖,其含盐量约是玛旁雍措的三倍,但两个湖的湖水其实都可以直接饮用。
    玛旁雍措的平均沉积速率是0.31mm/a,这意味着需要30多年的时间才能沉积1cm的厚度,这些按照时间顺序层状堆积起来的沉积物,就像一页一页的书一样,保留了完好的当时的气候环境信息,如果能将它们一层一层地加以分析,则可对这一地区过去一定时期内的气候环境状况进行推测和反演,从而获取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这些湖泊沉积物对于古气候研究非常重要,它们所蕴藏的丰富的古环境信息,有些已经告诉我们几万年前的环境状况,有些正在紧张的研究过程中,并必将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环境变化。
    神湖也好,鬼湖也罢,它们的宗教属性赋予了世人对它们的敬仰和朝圣之情。而作为自然地理标志物的她们,同样也和其他标志物一样,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应有的价值。千百万年来,无论冷暖干湿,无论朝代更迭,它们都不为所动,静静地守候在这一方净土,并默默地保留着那一片片的记忆,等待着后人对它们的拜访......

    冈仁波齐雪峰养育了这对同宗姐妹,妹妹的姿色并不逊色于姐姐,但美丽竟成了摄人心魄的一种妖术......



    拉昂措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到早晨以及傍晚时分,整个湖面会涨潮,湖水颜色变得十分暗沉,从纳木那尼峰后腾起的云雾似乎把阳光都吸走了,四周光秃秃的山脉作为背景,拉昂措的湖面上常笼罩着一层潮湿而诡秘的气氛......

     漫步湖边,冷风迎面扑来。站在鬼湖岸边,一股忧伤的感觉顿时从胸中升起,偌大的湖区见不到一人一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苍天悠悠,大地空旷,旅者就像是站在了宇宙边缘,却一直都找不到人生的归宿。伤心的眼泪不停地流,但很快就被狂风吹干,唯有孤独的灵魂日夜徘徊在寂寞的雪山之中......
    其实拉昂措也是美的,碧蓝色的湖面上躺着穿透云层而来的阳光,没有游客,也没有牲畜的活动迹象,周围一派静谧。与其说它氛围恐怖,倒不如把它形容为高冷。也许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后你会对它感到有些畏惧,但当你真正来到这里时,拉昂措景色带给你的震撼感足以让你忘记那些道听途说的虚无缥缈的故事......
    这样的景致,只有西藏,也唯有西藏......





    看人间冷暖,品世态炎凉......
    不管是虔诚的教徒、寂寞的旅行者,还是执著如斯文·赫定一样的冒险者,你来还是不来,神山圣湖都在这里静静地等候着......
    亿万年,亘古不变......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