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西藏三大圣湖·玛旁雍措
玛旁雍措(Lake
Manasarovar)是我们进入阿里后的第一个景点......
作为西藏三圣湖之一,玛旁雍措的知名度大概没有另外二者高,但这并不妨碍玛湖在朝圣者心中圣洁的地位。古佛教徒甚至觉得玛湖就是“世界的中心”,这种想法一直流传至今,也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宗教......
玛旁雍措是藏地所称三大“神湖”之一,同时也是佛教所称的“圣湖”,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每到夏秋季佛教徒扶老携幼来此“朝圣”,在“圣水”里“沐浴净身”以“延年益寿”。玛旁雍措还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玛旁雍措是名副其实的“圣湖之王”。
玛旁雍措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泊和第二大蓄水量天然淡水湖,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象雄大藏经·俱舍论》中所记载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玛旁雍措。东为马泉河,南为孔雀河,西为象泉河,北为狮泉河。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四种神物命名的这四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玛旁雍措”——“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藏语里“玛旁”就是不败,无不胜的意思。
玛旁雍措是西藏最知名的圣湖,在玛旁雍措、纳木措、羊卓雍措三大圣湖中被视为“大姐”。她和冈仁波钦被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誊教和尊为神山、圣湖,本教徒把它看作是至上圣地和“世界中心”。
玛旁雍措最早名为“玛垂”,或“玛垂措”,是雍仲本教中广财龙王的名字。佛教经典说四大神湖中原有四大龙王,起初他们总是兴风作浪,危害人民。到了唐代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大显神通,收服了四大龙王,使他们皈依佛法,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四大护法神。从此“玛垂措”也易名为“玛旁雍措”,有时写作“玛法木措”,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
据说玛旁雍措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与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印度教说它是湿婆神的住所。
该湖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湖泊呈“鸭梨”形,北宽南窄,长轴方向长26公里,短轴长21公里。湖面海拔4588米。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湖水矿化度400毫克/升,属淡水湖,含有硼、锂、氟等微量元素。以冰川融水、雨水补给为主,也有部分泉水补给。湖岸线平直,周长83公里,岸线发展系数1.15。东岸和东南岸阶地发育。湖泊周围多温泉。在洪积平原和山麓洪积扇上,为以沙生针茅为主并混生有羽状针茅、紫花针茅的荒漠草原;湖滨阶地上发育了以华扁穗草、细叶西伯利亚蓼、藏北蒿草、青藏苔草等组成的沼生植被沼泽化草甸。湖区以牧为主,湖中产玛法木尻鱼与裸鲤。
湖的北面是绵延不断的冈底斯山脉,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湖畔广阔,一圈圈的古湖岸沙堤环绕着恬静的湖水。玛旁雍措湖水清澈透亮,泥质湖底清晰可见,湖水在阳光下变化着从浅绿到深蓝的组合,倒影着神山冈仁波齐的身影。夕阳下,粼粼波光中幻化着朝圣者沐浴的身影,你能感受的是一种广阔、神圣的美。湖的东面和南面是最佳的观赏地点。
许多宗教典籍和传说中都曾记载描述过玛旁雍措。印度传说中称这里是湿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玛拉雅山的女儿乌玛女神沐浴的地方,而西藏的古代传说认为这里是广财龙神居住的地方。藏文古籍《冈底斯山海志》中是这样记叙的:圣湖玛旁雍措中有一座广财龙王的龙宫,龙宫中聚集了世间众多的财宝。来到这里朝圣的人,只要绕湖一圈或者在湖边能得到湖中的一条小鱼、一块小石头、一根飞鸟的羽毛便算是得到了龙王的赏赐。在佛教传说中,认为玛旁雍措的湖水直接来自神山的融雪,是圣水,用它来洗浴能清除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肌肤上的污秽,使人的心灵纯洁。而印度教的故事则说,湿婆神与他的妻子乌玛女神居于神山,乌玛女神每天在玛旁雍措里沐浴,所以湖水成了圣水。
在雍仲本教的教义中,玛旁雍措被说成是龙神的宫殿。本教中的“龙”是藏语klu的汉译,与汉文化“龙”的概念有所不同。汉族所说的“龙”常常是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的特定动物。本教的“龙”并不以某种动物为原型,而是可以幻化为多种不同动物的人格神。它可以是鱼,也可以是蛇。本教经典《十万龙经》将它描述为人身蛇头、人身马头、人身狮头、人身熊头等。在很多壁画、唐卡上,它往往是以美人鱼的形象出现,人头蛇尾或人头鱼尾,十分漂亮。藏族对龙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传说在托托日年赞之前的赞普,都是与龙女婚配的,著名的格萨尔王也是天神与龙女结合后生下的儿子。正是本教祖师辛饶米沃切与龙女结合生下女儿以后,龙女才不再害人。本教最原始的经典《黑·白·花十万龙经》说水中有五百座龙王殿,住在里面的龙神像人类一样在水底生儿育女,守着珍珠、珊瑚、九眼珠、松耳石等,过着富裕美满的日子。人们要想发财,就得供奉龙神。
关于玛旁雍措的传说不胜其多。由于它与冈仁波钦一道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所崇奉,所以被不同的宗教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功能。
在西藏,早期的本教徒称它为“玛垂措”,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于是以龙王之名“玛垂”命名。它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曲尼多吉所著《玛旁雍措概说》中是这样介绍湖的形成的:玛旁雍措诞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萨心肠的国王木崩,在去往丛林的路上看到乐人们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求教于其师:这些痛苦应属贤明君子吗?答道:应属于所有芸芸众生。国王便请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布施。于是国王令人修了许多房子并邀请乐所有贫苦受难者为他们提供为期12年的温饱。随着烧饭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阴便成就了一个湖泊。为了纪念这位国王,取名“无亏湖”,“玛旁”在藏语中也可以理解为“无亏”。
还有一个故事在人间一直流传着,是说很久以前,在此湖以东不远处,有个美丽的国度,国王叫嘎庆达瓦。他有一个美如天仙的王后,叫色琼尼玛。夫妻恩爱,共同生育了一男一女。然而,王子、公主还没长大成人,死神匆匆带走了母后。色琼尼玛临终时,断断续续地对王子、公主说:“你们的阿妈恐怕不行了。可怜的孩子,你们要记住,以后如遇到危难时,就到湖边来摇响法鼓。”刚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国王嘎庆达瓦,将王后的遗体扔进了碧绿的湖中,并取名为“扔母湖”,即玛旁雍措。以后不久,国王被一个荒山野鬼变成的女人迷住了,简直迷得神魂颠倒。那可恶的女人佯病卧床,让国王去挖王子和公主的心给她吃。王子和公主吓得直奔湖边,转湖哭喊母后。此时,国王追到湖边,准备要取儿女的心。王子和公主按照母后的临终嘱咐,摇响了法鼓。湖中,突然冲出了一个黑衣黑骑的巨人,把疯狂的国王挡了回去。自此以后,可怜的姐弟俩沿着湖不停地走,一边转湖,一边喊着母后的名字。他们走了很久,很久。就这样,王子和公主踏出了长达80多公里的转湖路。后来藏民百姓沿着王子、公主的转湖路,开始了转湖的习俗。他们把玛旁雍措视为“圣湖”,年复一年转湖的人流接连不断,人们祈求圣湖给他们生活带来吉祥平安幸福。
另据经文记载,“圣湖”底下有108个泉眼,上有广财龙王的龙宫,宫中聚集着世界上众多的财宝。而宫前长着高大繁茂的“赞布扎西”神树,可以覆盖凡天下界,给人们带来吉祥与欢庆。因而,来此朝拜的人,绕湖一周,便能捡到干鱼、五彩石子或湖鸟的羽毛。人们坚信这是龙王的赏赐,今后人的一生将财源广进,故将湖以龙王名字取名为“玛旁措”。
在印度,玛旁雍措的名字叫玛那沙罗发尔——玛那沙湖。在古老的印度经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凡是饮过它的水,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里,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
玛旁雍措又称玛法雍措,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据说这是为纪念11世纪佛教战胜当地本教所取的名字,源起于11世纪在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
《象雄大藏经》记载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玛旁雍措。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措湖被誉为神山、圣湖的教派有: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教。有的藏文史料认为此湖即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瑶池,湖水是"圣水",佛经谓"破坏与再生神"湿婆与其妻雪山神女常于此湖浴水嬉戏。梵语称此湖为玛那萨罗沃。阿里地区旅游部门在神山圣湖周围接待朝圣者和游客分别设有三个营地。
早期的本教教徒称它为“玛垂措”,传说湖的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门。西为去污门,北为信仰门,南为香甜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门洗浴,便能消除各种罪过。又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如能捕得一条鱼、拣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鸥鸟的一根羽毛,将一生生活美满。另外时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银首饰,念念有词地抛入湖中,以示虔诚。
公元11世纪,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措”佛教化为“玛旁雍措”,即“永恒不败之碧玉湖”。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相传“圣湖”的水能
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净身,灵魂得以洗礼,肌肤得以洁净。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四条流过印度大陆的河流发源于玛旁雍措,分别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实际上只有Sutlej的源头是玛旁雍措,不过其它河的源头也在附近。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措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象雄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
在印度的神话中,玛旁雍措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为他的儿子在神山苦行后需要一个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会在转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长头转,并不下水。至于旅行者,虽然在最温暖的时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边的风很大,但还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风霜和内心的不安。
很多书籍和经典描写玛旁雍措的水“像珍珠一样”,喝了以后能洗脱“百世罪孽”,几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会称赞玛旁雍措的水“很甜”。
从古至今,当人们提到冈底斯山时,自然不会忘记位于其脚下的玛旁湖那诱人的传说,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为,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冈底斯山,实际上不能排除包括玛旁湖在内的周围其它的景观,它们应该成为冈底斯这座“文化山”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与冈底斯山息息相关的历史背后,它还有它自己独立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玛旁雍措也有所描写,将这里称为“西天瑶池”。佛教经典中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之母”,所指就是与神山并列齐名的“圣湖”——玛旁雍措。过去湖周围有九座寺庙,现存八座,它们分别是位于东面止贡噶举的修习地色瓦龙寺,位于东南面的萨迦派聂果寺,南面的格鲁派的吹果寺,西南面的止贡噶举大德果仓瓦的修习地果祖寺,西面的莲花生大师的修习地切马寺,西北是以五百罗汉修行的山洞为基础建立的迦吉寺,北面的竹巴噶举派的朗那寺和东北面的格鲁派的日笨寺。
这位传说中神山冈仁波齐的妻子,与冈仁波齐并称“神山圣湖”。历来的朝圣者都以到此湖转经、沐浴净身为人生最大幸事。信徒们认为,源于雪山融化冰雪的湖水,是佛祖赐给人间的甘露,它能清除人们肌肤上的污秽,能洗净人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
、嫉)
,更能延年益寿。印度人对玛旁雍湖的敬仰之情还由于印度著名的领袖圣雄甘地的骨灰也曾撒入了玛旁雍湖。所以每年夏季,印度、尼泊尔和西藏的香客纷到此朝圣沐浴以求功德,他们还将圣湖的水千里迢迢带回家去,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
圣湖周长约60公里,徒步转湖需时4-5天,一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走。沿途有三分之二(从Seralung寺顺时针到Chiu
Gonpa)的路是紧靠湖岸线,北部的路要经过霍尔乡。这条路可以跑汽车,沙滩、砾石、沼泽交替,在湖东南方有几条河注入玛旁雍措,需淌水过河。自己要带食物,沿途有寺庙可供住宿,但条件极为简陋。沿湖边远足虽然没有神山的上下山坡那样艰巨,但多是松软的细沙路,走起来也很费力。尤其困难的是在湖的南岸要面对溪涧的挑战。当路上遇到河流溪涧时,只能淌水而过,没有其它的办法了。转湖的人不像转山的那么多,无论朝圣者还是旅行者。沿途的景色虽然很美,但缺乏变化,再美的景色看上几个小时也会乏味。若是雨季,路上经过的几条小河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玛旁雍措,形如满月,湖畔共有四大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污浴门,北为信仰浴门。当地有种说法:神湖四方出四样东西,东方出五色沙土,含口即化,藏语叫“奇玛内阿”;南方出圣水,藏语叫“曲吉增布”;西方出一种香草,藏语叫“错柏”;北方出五色石头,藏语叫“底无内阿”。据传阿底峡尊者转湖时,在这停留几天,并建一“擦康”。玛旁雍措每年藏历十一月三十日或十二月初封冻,直到次年二月三十日或三月十三日解冻。但是,封冻之后和解冻之前,在南面楚古寺附近总是先出现一小块水域,故叫“楚古”,意为“浴门”。西面有果祖寺,据说阿底峡转湖时在寺内修行洞中修行7天,后来果仓哇也在此修行3个月,在圣湖开创不丹噶举派的历史,故名“果祖”,意为“开始”。西北面有吉乌寺,相传莲花生大师在西藏传教54年后,公元876年10月降服罗刹时,在此修行7日,在岩石上留有大师的脚印,并从圣湖龙宫迎请大师塑像及一个椭圆形矿石。孜杰寺是释迦牟尼佛为五百罗汉讲经修行之地,由噶举派高僧桑结坚赞修建的,但后毁于战乱,如今只有几座修行洞和寺庙遗址。北面有朗那寺,属不丹噶举派,此寺位于象鼻形山麓,朗那”意为“象鼻”,故得名。东北面有本日寺,属格鲁派。相传,米拉日巴同纳若奔琼斗法,米拉日巴获胜,纳若奔琼要求给他能看到冈底斯山的一处修行地,米拉日巴就把一手雪抛向东面的一座山上,故此山顶仅有一点积雪。
楚古寺周围被尊为圣洁的浴场,凡来此敬香朝拜的信徒,要用湖水洗头、洗身,以求祛灾除病。
为尊重和保护西藏各地和邻国教徒的宗教信仰,中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相关规定,同印度、尼泊尔等邻国签定了允许信教徒入境朝圣的有关条文及事项。1997年中国国务院就西藏阿里地区对外开放朝圣事宜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更加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徒的朝圣活动。
玛旁雍措与印度的恒河也算师出同门呢......
恒河支流众多,发源地非常不好确认,印度官方宣称恒河的源头为巴吉拉蒂河,发源自印度北部阿坎德邦的戈德里冰川。事实上印官方所称恒河源头“高穆克”很长一段是位于地下,而作为该河支流的甲扎岗噶河在长度上明显长于巴吉拉蒂河。根据《国际大河河流源头确定法则》第一原则。距离河流入海口最远的支流为源头,恒河的发源地为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甲扎岗噶河。再来看第二原则,即“水量惟大”。恒河第一支流源头巴吉拉蒂河水量257.8m³/s;恒河第二支流源头中国孔雀河水量2990m³/s。而孔雀河的发源地是玛旁雍措,甲扎岗噶河虽然源头不是玛湖,但是也在附近。由此我们可以说玛旁雍措和恒河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印度教也非常重视神山与圣湖。2016年7月印度道路和交通部长Nitin
Gadkari宣布——莫迪政府“希望2017年4月完成的公路建设通过北阿坎德邦冈仁波齐Kailash-玛旁雍措Mansarovar为了方便人们参观湿婆神的住所。”
玛旁雍措是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透明度可达14米,清澈通透。清澈的湖水与蓝天相映,博大而坦荡。湖畔有纳木纳尼雪山簇拥,山光水色,出神入化。在湖畔静坐,晒太阳或者远观纳姆那尼峰发发呆,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海拔4588米的地方行走,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尤其还要上下坡。自测了下自己的体力和湖边的观赏价值,于是决定呆在坡上,不往下行了......
远处的纳木那尼峰,藏民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海拔7694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与海拔6638米的神山冈仁波齐峰遥遥相对。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公里,主要有6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西面的山脊呈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和缓,峡谷间倾泻着五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缝和冰陡崖。
藏地的每一座神山、每一个湖泊好像都有传说故事......
相传,喜马拉雅山系和冈底斯山系是两个很有名望的家族,纳木那尼是喜马拉雅山系中一位美丽出众的女子。一天黄昏,纳木那尼在草原上赶着放牧的羊群回家,听到远处传来一
阵悠扬的歌声,渐渐听出这是唱给她的情歌,她不知不觉地朝着歌声的方向走去,走到跟前一看,他就是冈仁波齐(神山)。于是,她和他度过了一个美好甜蜜的夜晚。第二年,冈仁波齐带着重礼到了喜马拉雅家族求婚,迎娶纳木那尼为妻,结为幸福的姻缘。
这样过了不久,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开始了。参加赛马的有冈底斯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唐古拉山系数百名骑手。冈仁波齐以精湛的骑术夺得了桂冠,观众们一齐欢呼他的名字。就在他接受姑娘们献来的鲜花时,突然被一个姑娘那双美丽动人的眼睛迷住了,从此,他再也忘不了那双眼睛,为她朝思暮想。一天黄昏,冈仁波齐坐在湖边因思念而伤感的时候,这个女子出现了,原来这个美丽妖娆的女子叫玛旁雍,她是特提斯海龙王的女儿,她因为厌倦海里的生活,喜欢冈仁波齐魁梧英俊,对他施展了所有的魅力,后来他们常常在湖边幽会。纳木那尼始终对丈夫体贴入微,爱之深切、忠贞不二,刚开始她不在意丈夫的每晚外出,可是这段时间,她发现冈仁波齐郁郁寡欢,脸色很难看。直到有一天晚上,她去寻找一只丢失的羊来到湖边,发现冈仁波齐正和一位陌生的女子相拥相抱。刚开始她怎么也不相信眼前的事实,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心如刀割。纳木那尼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来感动他,可是冈仁波齐已无法控制住自己,纳木那尼无法挽回丈夫的心,但对他的爱恋丝毫也没有减少。纳木那尼在极其痛苦中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出走,回到娘家去,回到喜马拉雅山系的大家族中去。可是要通过巴嘎尔大草原必须在夜间,如果到了黎明还没有走出大草原,黎明神会施用点穴法,收去她的灵魂,使她变成一座山,还原成本样。就在她在巴嘎尔大草原上一步一回头,泪如泉涌,恋恋不舍时,天色渐亮。纳木那尼只觉四肢僵硬不能动弹,胸脯开始被冰雪包围,全身都变成了石头,都凝固了,她又还原成了白雪覆盖的山峰,孤零零地屹立在天地之间,人们为纪念她,就把此山取名为纳木那尼峰。
冈仁波齐清早发现妻子不在身边,寻找纳木那尼时也被定化成了山形。与纳木那尼峰隔着巴嘎尔大草原遥遥相望,像是在召唤自己的妻子,又像是在诉说自己的悔恨。玛旁雍也没有逃脱厄运,变成了一个湖泊,即玛旁雍措。她就在纳木那尼峰和冈仁波齐大雪山之间,她很想把冈仁波齐峰的目光吸引过来,但醒悟过来的冈仁波齐,不再理她,只是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目视着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出走、离他而去的纳木那尼峰。
阿里大环线的司机是个年轻的孩子,儿子和他趣味相投,早就借了司机哥哥的无人机不知踪影了......
玛旁雍措之于佛教和印度教,就如耶路撒冷之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过她。藏族民歌里唱道: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风景已够我喜欢;明镜似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水已将我留恋......歌中的“西海”,也就是圣湖。因为,它地处西藏众湖最西部,称之为“西海”。两千多年前,印度杰出诗人迦梨陀娑,很有可能就到过玛旁雍措,在其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云使》里,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描绘了湖畔的山川景色,虫、鱼、鸟、兽等在其诗里,都跃然生辉,栩栩如生。
它蓝的令人心醉,摄人心魄。它是藏民心中尽善尽美的湖,也是大家心里永恒的香巴拉......
圣湖隶属于玛旁雍措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基本包括以玛旁雍措一拉昂措为中心的向心状内流水系的主体部分,南以喜马拉雅山北麓为界,至纳木那尼峰转向西北折;北以冈底刃山脉厂卜脊线及冈底斯山脚陡坎为界;东至了找尔乡至扎藏布支流一线,西抵拉昂措西扎嘎尔波,总面积3105.52
平方公里。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观赏性动植物非常多,2004年批准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玛旁雍措湿地面积73782公顷,平均海拔4700米,是地球上高原海拔地区淡水最多的湖泊之一,也是西藏高原最有代表性的湖泊湿地。这里栖息着黑颈鹤、斑头雁等大量水禽,也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向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迁徙的主要走廊之一。该湿地包括玛旁雍措和其姊妹湖拉昂措及周边沼泽河流湿地。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批准玛旁雍措湿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在植被分区上位于西南阿里山原峡谷亚高山荒漠草原区。其范围东自马攸木拉山口起,北面以冈底斯山脉--阿伊拉日居山脉主脊分水岭为界,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弧形围绕在木区的西南边缘,构成了西界和南界。是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狭长区域。在地质区划上,玛旁雍措森林公园位于雅鲁藏布江—噶尔藏布深陷断裂谷地,并处于该谷地的中心地带。这条断裂带被认为不仅是切穿地壳的深断裂,而且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缝合线,对湿地周边的气候具有直接调节作用。森林公园的主体是位于这条深陷断裂带上的玛旁雍措—拉昂措湖盆。森林公园南界喜马拉雅山脉,海拔7694米的喜马拉雅西端第二高峰纳木那尼峰巍然耸立;而森林公园的北界则是著名的冈底斯山脉主峰、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玛旁雍措、拉昂措湖盆形成了完整的内流水系,并形成了多种类型、大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历史上,玛旁雍措、拉昂措不仅曾连为一体,而且是像泉河的源头,组成冈仁波齐及其周围山地的始新世沙砾岩层,是西藏少见的水平岩层地貌。玛旁雍措森林公园分布有高山草原土、高山寒冻土和高山沼泽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等类型土壤。高山草原土为本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
湿地是地球的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在御洪、调节径流、改善气候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藏,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尤其是受构造控制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高原湖盆与河流,并且在高原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构成了面积广大、却类型单一的湿地分布区,在世界上具有特殊性。西藏的湿地面积是中国首位,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湿地的保护在这里尤其凸显出其重要性。在这两座比邻的湖泊南侧,则是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第二高峰:海拔7694米的纳木纳尼;北侧耸立着冈底斯山脉海拔6656的主峰:著名的神山、“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这两座山峰周围发育的冰川,不仅是几条大河的发源地,也是玛旁雍措的水源补给地。
玛旁雍措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34科87属140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7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
;被子植物30科82属131种。苔藓植物中含种数最多的是丛藓科和真藓科。种子植物中含种数最多的是禾本科,其后是菊科和豆科植物。在冰水洪积平原和山麓洪积扇上,广泛分布着以沙生针茅为主、并混生有羽柱针茅、紫花针茅等植物的荒漠植被。这里是分布在阿竺(
地区的沙生针茅荒漠草原向藏南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紫花针茅草原在空间上的过渡地区;翻越马攸木拉山口往东,不仅没有沙生针茅荒漠草原的分布,甚至沙生针茅也很难找到;另一方面,这里的荒漠草原,很少见有荒漠中的小半灌木,这是森林公园植被的一个特点。此外,这里还分布有较多的藏沙篙草原群落。在靠近山麓的洪积扇上部,往往发育形成有一个宽约1-2
公里不等的风成沙丘等,其上茂密地生长有变色锦鸡儿,沙丘间散着沙生针茅等草本植物,组成一种别致的灌丛景色。
玛旁雍措蕴藏有丰富的鱼类、贝类资源,是小头裸裂尻鱼(玛旁雍措亚种)的唯一分布区域。湿地是湖内鱼类的重要食物基地,也是湿地内鱼群依赖的产卵场、育幼场及洄游路线。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野耗牛、藏羚、藏野驴、藏原羚和黑颈鹤等为森林公园内野生动物景观的重要代表。作为气候干旱的西藏西部地区重要的淡水湿地,玛旁雍措对雁鸭类等水禽的繁殖、迁徙都具有关键性作用,湿地内每年定期栖息着2万只以上的水禽。这里栖息着斑头雁、赤麻鸭等大量水禽,同时也是藏羚羊和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向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迁徙的主要走廊之一。玛旁雍措湿地内共有脊椎动物9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豹、胡兀鹫、黑颈鹤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藏原羚、岩羊、鸢、大鵟、高山兀鹫、猎隼、红隼、藏雪鸡等16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的动物有棕熊、水獭、雪豹、黑颈鹤等9种
,列入附录II的种类有狼、猞猁、鸢、金雕、胡兀鹫、鸢、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大鵟、猎隼、红隼等12种。这些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景观,为森林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我们在这里挂出了自己的经幡,让风儿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向远方......
玛旁雍措,是天堂遗落在人间的一滴眼泪。那么的圣洁,那么的璀璨,那么尊贵而充满智慧,又是那么的让人留恋忘返......
神圣的玛旁雍措和纳木那尼,挥挥手,再见......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