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行走西藏——吉吾寺

$
0
0
2019夏·行走西藏——吉吾寺

    吉吾寺又名“即乌寺”、“极物寺”、“齐乌寺”、“基乌寺”、“积务寺”,其实就是藏文的音译而已。吉吾寺藏语意思为“小鸡” ,相对于那些高大尚的名字,很有意思呢。因着山坡陡峭,从山下抬头仰望,不大的寺庙却有种小小的壮观之感......
 吉吾寺坐落在“圣湖”玛庞雍措的西岸,阿里地区普兰县207省道旁。寺庙建在湖边一座椭圆形颇陡的山丘上,被信徒们称为“桑朵拜日山”。寺庙的规模不大,只是在山坡上有几间藏式佛舍,但其建筑布局是仿效布达拉宫的样式。寺区青草苍翠,殿宇巍峨,据说莲花生大师曾在寺内的洞穴中打坐。相传莲花生大师晚年在这里修行了七日,降魔伏妖,也曾在寺内的洞穴中打坐,岩石上至今还留有大师的脚印。

    玛旁雍措的湖面海拔4588米,小山虽然不高,但却陡峭,对于我们来自海拔原点的游客来说,是真正的举步维艰。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往山顶攀登,这样的一小段路,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等我们好不容易登上山顶,寺庙都已经关门了......



    吉吾寺,这个据说是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噶举派小庙,小而离奇。寺庙所在的小石头山,形状突兀,难以言表。各花入各眼,在藏传佛教徒的眼中,此山如此特异的形态自是有大智慧大威德,佛法无边,各路妖魔鬼怪路过这里都会望风而逃......




    这间点着许多酥油灯的小小屋子里,就有据说是莲花生大师留下的脚印。在西藏,经常听说这位莲花生大士,那就来了解一下这位在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僧侣吧......

    莲花生大士,印度乌仗那国人,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莲花生大士是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无上密乘大圆满教法的传承祖师。密乘经典记载,莲花生大士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化现,为利益世间众生而降临娑婆世界。莲花生大士集智慧、慈悲和伏恶的力量于一身,拥有无边的法力,祈祷莲师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末法时代,祈祷莲师非常重要,不管是为了自己修行顺利成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圆满成功,一切重大的事业均离不开莲师的加持。密宗续部里介绍莲师生平的非常多,莲花生大士并非只是藏传佛教承认,其实显宗经典中也有明确授记。藏文的《涅槃经》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还有《无垢称天女经》中也说:“十方三世一切佛,事业归为一体相,殊胜稀有之佛子,生于邬金西北隅。”《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也说:“贤劫三世佛,奇妙幻化身,稀有莲蕊中,现为持明者。”
    莲花生大士与寂护大师同于那烂陀寺学习,以神通闻名。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并调伏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统佛教,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藏传佛教尊称他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大宝上师)、邬金仁波切(乌仗那宝),宁玛派(含义即旧教)的祖师。通称贝玛迥乃(莲花生)。
    莲花生大士在藏传佛教中有着极为崇高的信仰,宁玛派尊奉莲花生士为邬金第二佛。所传授的咒语与伏藏相传都是由他所教授。莲花生大士为三世诸佛的总集化现,他即生成就了不灭虹化身,亲身示现不生不灭之真谛。
    莲花生大士为了普度众生,具有八种变相,此又称莲师八变。
    海生金刚(Guru Orgyen Dorje Chang):最初,阿弥陀佛心间的“舍”字,投射到邬金达那够夏大海的莲花上,莲蕊中诞生了一位八岁童子。邬金国王恩札布德膝下无子,因其乐善好施,不时供养三宝,故国库空虚,于是到大海里取宝。在回程途中,大臣紫那木扎首先见到莲师,接着国王也见到了,对其生起极大信心,迎请到宫中作为太子,赐名“海生金刚”。
    忿怒金刚(Guru Dorje Drolo):莲师降伏了奸臣之子,国王将其流放到尸陀林。他在不同的尸陀林中,为有缘的人与非人宣说了种种殊胜法门;对无缘、且对佛法有邪知邪见的鬼神,以忿怒金刚的形象全部降伏。
    释迦狮子(Guru Shakya Sengeyi):在印度金刚座,莲师示现种种神通,说自己是自生之佛陀。很多人不信,并加以诽谤。为把这些众生引入解脱道,他在扎巴哈日上师座下示现出家,此时被称为释迦狮子。
    爱慧莲师(Guru Loden Chokse):莲师于西日桑哈、桑吉桑瓦(佛密)等诸多上师面前,得受了以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教授。他听闻任何一部经典和续部,都能了如指掌、通达无碍,故叫做罗丹确哲,汉译为“爱慧”。
    班玛托创匝(Guru Padmasambhava):莲师在萨霍国示现种种神变,国王不承认他的成就相,命人堆积木柴焚烧他。结果烈火变成了湖,木柴变成了莲花,莲师端坐在莲花上,颈上挂着骨鬘以作庄严,没有受到丝毫损伤,此时叫班玛托创匝。托创匝即颅鬘妙力之义,指莲师用骷髅鬘装饰身体。
(六)莲花王(Guru Pema Gyalpo):萨霍国王和大臣们对莲师生起极大信心,请他担任国师十三年,并从国库里取出珍贵的衣饰、莲花帽等作供养。莲师戴着莲花帽,这时叫班玛加波,即莲花王。
    日光莲师(Guru Nyima Oser):在格拉佐尸陀林,莲师示现种种禁行,给空行母们传授密续法门。并降伏了一些鬼神,对其宣说诸多妙法,在日光上显示各种神变,故叫革日宁玛沃热,即日光莲师。
    狮吼莲师(Guru Senge Dradog):在印度金刚座,莲师于辩论中击败了五百邪见外道,并依靠咒术的威力降伏了他们,使外道们屈服并皈入佛门,此时叫革日桑给扎周,即狮吼莲师。
    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邬金国王族。圣诞日:藏历六月初十。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盘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他又从吉禅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
    吐蕃赤松德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这样一来,莲花生进藏便在赤松德赞摄政之前,不但不符合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进藏的说法,也和前面所说的莲花生初次到达中印度是在达摩波罗王执政时期的说法相悖,似乎给人以莲花生先进藏传法,然后才去中印度摩揭陀的错觉。学术界一致认为,赤松德赞在位时间为755——797年,由此证明莲花生并非751年进藏、752年与藏王相见,藏史中多次提到,迎请莲花生的主要目的是调伏大力非人鬼神而修建寺庙,桑耶寺是仿照印度的超岩寺修建的,超岩寺建于达摩波罗王时期,时间最起码在766年以后,既然莲花生选定了桑耶寺的寺址,正式奠基年代不可能早于766年。
    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成就)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据传说,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名叫乌金的小国,有位富有而慈悲的国王名叫印第菩提,他为了子民的福祉,不但将自己的财富,甚至自己的双目都慷慨地布施。当他的独子不幸去世后,他感到十分悲痛;而祸不单行,国家又遭逢连年旱灾和饥荒,其时国库空虚,人民只有吃那些未成熟的稻析花卉为生。国王除了倾囊布施外,更向神圣的佛陀祷告。
    观音菩萨在极乐世界看见此种情景,便恳请阿弥陀佛救度此等众生。阿弥陀佛的舌头立时射出一道红光往丹那湖中的一莲花,莲花立时绽开,从弥陀心中再射出一直立金刚杵内有一个施(HRI)字,立于莲花上,在彩虹光芒中化为一个八岁小童端坐于莲花上,四周绕着空行母。如是,由最具慈悲的佛心所化生之莲花生大士,便降临这世间救度众生。
    印度菩提国王当时非常颓丧,于绝望的边缘他决定冒险前往深海,向海龙王祈求一颗愿望宝石,几经艰苦,他终于成功地到达龙宫,海龙王送了他很多宝石,阿述他女神更赠他一颗夺目的“愿望宝石”。国王小心翼翼地端着这吉祥宝石,用布包起来,放进怀里。归途中,他许了一个善愿,一刹那间,他瞎了的左眼便重见光明。当国王经过丹那湖的时候,看见一道五色彩虹高悬天际,更见一巨莲上端坐着一个散发金光的小孩,他还以为自己在造梦,便问那小孩究竟是何人,来自何处。小孩答道:“我无父无母,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的化身,我的使命是来普渡众生、弘扬金刚乘教义的。”国王听后,视力完全恢复,他很高兴地封他为“太子”及王位继承人,取名为莲花生。此后,乌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莲花生长大后,印第菩提国王为他迎娶漂亮的善普那公主为妻,并封他为国王,称为为贝玛嘉波(Padma Gyalpo),更把那颗愿望宝石送了给他,并对他说:“它可实现你任何愿望。”但王子拒绝说:“我所见到的都是愿望宝石。”于是他请父王张开手,随即出现另一颗“愿望宝石”。
    莲花生大士拥有世间的权力和物质受用,但他了解世间的虚妄和烦恼,更欲放弃王位离众,便对父王说:“世间生命短暂,轮回不息,生离死别是不可避免的,我等应精进修行,以求解脱。”不久,莲花生大士被指控杀死一位大臣的妻子及其儿子而负罪,被判流放他乡,从而得离开皇宫,开始过着瑜珈士的生活。
    莲花生大士在印度八个著名墓地专心一意的修行,其中在菩提伽耶附近的檀香木坟场,大士以尸体为座,进入甚深三摩地。修行五年当中,空行母常来为他灌顶及说法,大士以祭品为食,裹尸布为衣,在每处墓地他都跟随忿怒本尊和大成就者修法,同时,更超越空间到各处寻求深奥的教义。经过不断精进修持,他终于克服了所有逆境,而得诸成就,取名为忿怒金刚。
    在彭马华苑的地方,大士学会了无数治病的方法,在瓦高拿的地方,大士遇到了一位白发长者,并随他学习语言和文字。大士跟他学会了梵文、天文的圣语,以及其它三百六十种语言和六十四种文字。后来他又学会雕刻艺术和各种工艺,又为艺术界的精工者。

    吉吾寺旁的这个陡峭的山坡是观赏圣湖玛旁雍措的绝佳位置,特别是黄昏的时候。从矗立的山顶居高临下,俯瞰湖面,静静的圣湖碧清见底,在夕阳的映照下幽雅迷人......


    玛旁雍错是藏传佛教、西藏苯教以及印度教等不同宗教所崇拜的神湖,与其北面的冈仁波齐峰一起构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神山圣湖系统,成为这些虔诚的教徒心中最为神圣的地方,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玛旁雍错的美丽传说。
    圣湖玛旁雍措是国家级著名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部的霍尔乡,在神山冈仁波齐东南面约26公里处,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 距离普兰县城80公里左右,距离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330公里。玛旁雍措属湖泊宗教朝圣风景区,1983年经国家外交部同意,向印度、尼泊尔等宗教国家开放。
    佛教经典中曾经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的母亲”,其所指就是与神山冈仁波钦齐名的圣湖玛旁雍措。玛旁雍措,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81.8米,总蓄水量约200亿立方米。这是一处蓝宝石似的圣湖,湖水在太阳的光辉下闪烁着迷人的色彩。每年的雨季 还有成群的天鹅结队迁徙,飞往圣湖栖息,用它们优美的身影,使圣湖的景色变得更加生动。玛旁雍措的湖水是由冈底斯山的冰雪融化而来,湖水极为清澈,据说可 看到十米以下的鱼群。
    圣湖之“圣”,也是由于许多宗教典籍中记载过它,或是因为宗教传说中描述过它。印度的传说称,这里是湿婆大神和他的妻子 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女神沐浴的地方;西藏的古代传说则说这里是广财龙王居住的地方;玛旁雍措又写作玛法水措,藏语意思是"永恒不败碧玉湖",据说这是为 纪念11世纪时佛教战胜当地苯教所取的名字;《大唐西域记》中也写到玛旁雍措,称其为"西天瑶池",可见他也把这里视为仙境了。圣湖周围有八座寺庙,其中 吉乌、楚古两寺最为有名;楚古寺周围被尊为最圣洁的浴场。圣湖四周还有四大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污浴门,北为信仰浴门。信徒们认为, 这里的圣水能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清除人肌肤上的污秽。所以,来到圣湖,还可以取湖中圣水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圣湖四面还有 四水之源;东面的马泉河,北面的狮泉河,西面的象泉河,南面的孔雀河。以天国之中的马、狮、象、孔雀四种神物命名的这四条河,分别为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 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所谓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大概就是因此而来。在印度的神话中,玛旁雍措是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为他的儿子在神山 苦行后需要一个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会在转湖途中到湖中洗浴。据当地居民介绍圣湖还有一种神秘的现象,就是藏历每年十一月三十日晚上湖面整体结 冰,藏历四月十五日,湖面整体融化。圣湖中养育的生物种群及对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被列入中国湿地名录,同时圣湖里养育了大批珍奇鱼类。
    玛旁雍措,藏语意为“战无不胜的碧玉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也是著名的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传说是神山冈仁波齐的妻子,并称“神山圣湖”。历来的朝圣者都以到此湖转经、沐浴净身为人生最大幸事。玛旁雍措是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透明度可达14米,清澈通透。清澈的湖水与蓝天相映,博大而坦荡。湖畔有纳木纳尼雪山簇拥,山光水色,出神入化。信徒们认为,玛旁雍错是佛主赐给人们的甘露,它能清除人们肌肤上的污秽,能洗净人心灵上的五毒,更能延年益寿。
    玛旁雍措周长约84公里,徒步绕湖一周需要3-5天时间,如果磕长头需要28天。环绕着圣湖朝圣路的西面、西南面、南面、东面、北面分 布着五座寺庙,分别是噶举派的吉吾寺、郎布纳寺、色拉龙寺,格鲁派的楚古寺和果祖寺。其中吉吾寺和楚古寺是最为著名的寺庙,楚古寺是圣湖周边最大的寺庙, 是每年举行沐浴仪式的重要场所。吉吾寺则位于吉吾村,与神山距离最近,是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玛旁雍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05.52 平方公里,其范围基本包括以玛旁雍错一拉昂错为中心的向心状内流水系的主体部分。保护区内最大的亮点就是神山圣湖,神山指的是冈仁波钦山,冈仁波钦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圣湖就是玛旁雍错,面积412平方公里的高原淡水湖泊。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观赏性动植物非常多,2004年批准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天气晴好时圣湖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 在“神山”和“圣湖”之间有一片大草滩,天空的云彩特别低,不时还能看到成群的野驴、藏羚羊、狐狸、数不清的野兔和沼泽地里的黑颈鹤、对对鸳鸯。这里的野驴体大个肥,金黄色的皮毛,白色的腹部,奔跑的姿态非常优美,也不太怕人。藏羚羊一种异常美丽的动物,当它们成群结队在雨后初界的地平线上涌出,就像从天空而降的精灵。
    站在吉吾村就能看到连接圣湖玛旁雍错与鬼湖拉昂错之间的那条河水,河道细长而曲折,夕阳下颇为妩媚。常言道:正邪势不两立。可在西藏的纳木纳尼雪山下,正邪相生,平静永恒。这两极的对立让人不禁会想到本尊与佛母相拥的大象征:宇宙乃至一个虫子的精神是和谐统一。正邪本是两个对立面,而在这里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鬼湖和圣湖在同一座雪山下生存,没有仇恨没有战争,只有相互厮守着亿万年的寂静岁月......



    海拔4600的花朵,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生机,更是惊喜......

    寺庙的大殿里还有据说是从圣湖龙宫里迎请来的莲花生大师的塑像,可惜我们来的时间有些晚,大殿已经锁门了,无法进去参观......

    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山下正在建设的小小村落,这是修给那些来玛旁雍措朝拜的藏民和游客食宿的。到玛旁雍措游玩,一般都会选择住在吉吾寺旁边的小村,村里有藏家以土屋开设的所谓客栈,条件简陋,且不通水电,床位每个50元,客栈不提供餐饮,只有饮料和桶装方便面出售。有的旅店提供素菜白饭,每顿10元,最好带方便面或干粮,店内有火炉和燃烧用的牛粪,可自行煮食......
    道路修得很有意思,有藏民转山转湖的影子......
    小村旁的河谷散发着阵阵硫磺味道,这里有一个天然温泉,当地人把它加工成为一个个露天小浴室,供人洗浴。神山一带住宿条件差,洗澡是一件很不切实际的事情,这里花20元便可如愿以偿。

    从这里俯瞰小村落,在夕阳的映照下很有生机。这个因吉吾寺而得名的小村,人不多,牛羊不少,暮归之时,成群的牛羊在山路上蹒跚,远处的房屋顶上,炊烟袅袅......



    我们站立的山坡,是吉吾寺的至高点。这里是观赏玛旁雍错的绝佳位置,既可以看到“圣湖”,还可看到“神女峰”——纳木那尼峰,当然,“神山”——冈仁波齐也会收入眼底。
    山坡上有几座平安塔,还有成排的转金轮......
    最使人称奇的是那重重叠叠,似乎望不到边的玛尼堆,实在是太过壮观,太过震撼。每一块石头都被涂成佛教中的藏黄色或藏红色,上面都刻着白色的六字真言。吉吾寺的僧人每天都要来到这里,围绕着玛尼堆、平安塔转经祈福......
    在藏民聚居地区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玛尼堆的石块、石板或卵石上大都刻有文字、图像。内容多是藏传佛教的经文、佛尊、动物保护神、六字真言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尼玛堆上加石子,并虔诚地用额头碰它,口中不停祷告。日久天长,一座座尼玛堆便拔地而起,愈垒愈高。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朵帮”;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随时时间的推移在玛尼堆上也会放上些石块和石板上,并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称为玛尼石刻。玛尼石刻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灵兽动物类,护法神类,经文咒语、六字真言类,佛、菩萨、高僧大德类。前两类属于早期苯教文化乃至更早时期的原始自然崇拜,后两类则属于佛教内容。玛尼石刻雕刻手法多样,有线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雕刻施彩等。玛尼石刻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地位,极具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源自藏地本土上的一种融雕刻和绘画为一体、相当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藏胞在山顶上环绕牛头碑垒起石块,矗立杆子,扯起绳索,绳索上数以百计、色彩纷呈的丝绸哈达在劲风中招扬着挚诚挚真的祈祷和祝福。碎石块堆成一堆,布上经幡,每次路过时就在石堆上垒上一些石块,然后绕“尼玛堆”顺时针走三圈,祈求上天保佑。据说这种独特的祭祀方式叫“尼玛堆”,如同蒙古族的“敖包”。虔诚的佛教信徒和前来河源的游人你往我来系上五颜六色的彩绸,寄托自己的祈祷、祝福和希望。彩绸的色彩分别象征不同地意义: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祥云、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水。
    玛尼石(Marnyi Stone) 最原始的名字是 “玛智石” 。这是根据三世如来心咒八字真言 “ 嗡·玛智牟耶萨列德”,取了前面的“玛智”两个字而来的。 “玛智石” 是从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传统习俗。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古老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也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遗俗。“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区的石刻“玛尼堆”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藏族对佛教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沟里,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随着人们不倦的纹刻,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玛尼堆和玛尼墙。
    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石头不仅能打制各种生产工具、攻击野兽抵御敌人的武器,还可造屋建城、磨粉配药,有些地方还用石头镇宅。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大量石器、石棺、石丘墓、石碉楼,可以印证石头在先民是何等的不同寻常。藏族珍爱奇石,更视“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如佛像、佛眼 、佛足迹等。另外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的,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据《西藏考古综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文化,是新石器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并认为是由青海湖一带的东北藏区进入藏族腹地。这种大石崇拜在藏区各地多有遗存,分三种形式:独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盐湖以南的多仁发现十八行石柱,东西方向。还有列石,其西端有两个同心圆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块巨石,较大的一块高2.75米,巨石前设一祭坛。列石东端还有一用石块排列成的箭头。类似独石散见于藏区各地,如西藏普兰的石柱;甘南的“长石头”;大山上的“石牛儿”,均兀然独立,高数十米,令当地藏汉人民顶礼膜拜。在藏区,尤其是康区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灵之处都用白石为代表。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还认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现、明显遗俗。
    西藏是一片被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唐古拉和横断山脉牢牢封闭的浩莽神奇的土地。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先民便生存并融合在这片高天厚土之间,默默不懈地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态的阔岩与石砾就是天公对这片超尘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丰盛的馈赠了。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佛教——雍仲本教。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散见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纪前后,这得益于当时藏传佛教各派系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知与接受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三世纪以后,摩崖石刻之风日渐衰微,而玛尼石刻则几乎不间断地延续着发展着,成为西藏高原古往今来流传最广,风格品相众多,表现内容和材质手法极为丰富的藏族民间雕刻艺术。
    从内容上来看:玛尼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卍”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意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散布在全藏区的玛尼石刻,处处标志着人的精神痕迹,以点代面地占据着广大的自然空间,从地理环境中凸显出人与其他生命相互联系的本质。石刻已经成为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随着玛尼石堆的扩展和普及,玛尼石刻艺术便应运而生了。受宗教意念的启迪与驱使而产生灵感,全身心地投入,几近无条件地为传达再现佛陀“身、语、意”的宗教使命而创作,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特征,也是西藏艺术的根本。
    在文化范畴上纯属民间艺术的玛尼石刻艺人,通常在一年之中的春、夏、秋三季是农民或牧人,只有冬闲时才操刀镌刻。在社会上他们并没有雕刻家之类的美称,人们一般都是直呼其为“朵多”(石刻艺人)。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和谐的色彩搭配都是由一些普通藏民雕刻的。他们将刻画玛尼石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为自己今生多积善业。他们整日虔诚地刻画着,有一字一石的,有六字一石的,于是,个个石块就有了灵性,并将其有灵性的石头虔诚地放入玛尼堆中。石刻艺人们的刻石工具很简单,即一把榔头、几根錾子。他们刻的内容也很单纯:即一种是整部经书,刻在薄薄的石板或石片上;另一种是神佛等的造像,还有一种便是人人皆知的“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为藏区石刻中最常见的题材。据佛经所言,雪域藏地,原来颇多妖孽为害,无量光佛为了利益这里的众生,化身为美妙如意的观音降临,开示大明心咒,救度众生有情。六字真言在身、语、意三密之中为意密的一种,是佛、菩萨所说秘密语,真实而不虚妄,故谓之“真善”。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而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石刻,却把声音的象征转化为图形的象征,将其设置在循环的转经道上。当口诵真言缓缓行走的朝圣者与此石刻相遇,音、画在刹那间相互辉映,会给人极大的震撼。玛尼石刻,是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对佛教崇拜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
    在传说中,山口、村头及水源等地方多被灵异神鬼占据着,故丢石子于玛尼堆的说法有如下几种:一是以石压鬼邪,二是增加玛尼堆对地方的保护能力,也算是积功德之一,因为它像塔一样代表善意的神灵的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保护玛尼堆下被埋藏着的东西不被暴露和破坏。相传,人或牲畜在通过山口时不能停下来,否则会生病。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从“玛尼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帽合掌顶礼外,还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总是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周,以便消灾免祸,赐富延年。若乘车经过“玛尼堆”时,一般在车内经过其面前也要大声呼喊祭祀“拉则”。他们会一边呼喊,一边朝空中抛洒“龙达”,希望它能保佑旅行的人一路平安。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免受灾难,徒步或骑马过山口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刻有藏文经文的石头,毕恭毕敬地放置在山口处。如果没有刻有经文的石头,也可以拿一块造型好看的石头来代替。若无石头也要设法放一块骨头或一块布片、兽皮或一撮羊毛、头发等均可,在祭放这些东西时要大声呼叫:“拉索洛,神灵必胜!恶魔必败!叽叽嗦嗦! ”玛尼堆如果在城市的街口或村旁路叉,每逢宗教节日转经时或转山时,人们必定来到玛尼堆前,在其上面或旁边点燃艾蒿或柏枝,并虔诚地向其撒糌粑、小麦粒和第一道青稞酒或浓酽的茶水,边撒边祈祷,进行煨桑祭祀。以求众生平安、吉祥圆满!总而言之,玛尼石刻,意在驱魔镇邪,护佑众生。人们在藏族地区处处都能看到的一座座形状不同的玛尼石刻图纹,表达了藏民们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藏族信徒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多画多刻一尊佛像、多刻一个字符,如同多一次朝圣、多转一圈经,都会给今生今世和来生来世带来吉祥和恩惠。藏民族曾经把“玛尼堆”做为狩猎的工具,防御的工事,神灵及凡人的路标;如今已经演变成为驱秽辟邪,象征能给人畜带来平安吉祥之物了。由此可见,“玛尼堆”在藏区经久不衰之缘故了。
    无论玛尼石组成的玛尼堆、石经墙还是摩崖造像,都是作为一种“路标”或“地标”而存在,被设置在旅行和转经的山口、路口和拐弯处。从实用的意义来讲,它们可以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这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外,广袤的藏区缺少真正的道路。藏人自古并不使用牛车和马车,也很少修筑道路,长途跋涉就靠两条腿,或以骑马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见路的地带,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石堆,一个接着一个,伸向山顶,伸向天际。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经过积年累月,一块块石头堆集起来的。
    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石刻艺人成为给他人带来福运的宗教艺术家。并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写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信徒不仅口头念,还用刀刻在石头上,送到玛尼堆,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石刻是藏族石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发愿刻石的缘由,一般因每年家事外事不顺利,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选定要刻的咒文、经书或佛像种类,备好石料,再请石刻艺人雕刻。从事石刻的工匠可谓形形色色,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有的除了种庄稼外,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经上。据说有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多则要刻十来部,每部经文要刻30天左右,用掉满满一拖拉机的片石。石头要选崖上较软且不容易破碎的,坚硬的石头不易刻。
    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峦连绵的雪域高原上,认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因而居住在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将此山神奉为部落的保护神,有的甚至当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来供祭。“玛尼堆”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主要是山神、战神的崇拜之地,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玛尼堆”不断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则一座,多则数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rdo-vbum-bcu-gsum即13座玛尼石堆)之说。有的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那墙被认为是人世与天地神祇的界线,又是人间与天、地、神祇的交汇点、连接点。
    早期的玛尼石多是刻画佛教箴言咒语,后来朵多艺人们显然是受到佛教典籍插图的启发,为便于对众多不认字的信众教化启蒙,制作了图文结合乃至通体图像的玛尼石刻,并且图像的内容也逐渐超出了佛菩萨诸神的范围。纵观浩若烟海的西藏玛尼石刻,按照其宗教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佛菩萨与高僧大德造像;本尊护法神;忏悔与发愿;符咒警句;整章或段落经书;供敬品。一般的忏悔和发愿类的玛尼石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忏悔类玛尼石产生的背景往往是由于人们在耕作或游戏时不慎踩死一只虫、蛙之类的小生物,虽属无意,但是毕竟犯了杀生这一佛教大戒,所以就需请朵多择一良辰吉日,虔心祷颂后刻一块有青蛙草蛇之类形象的玛尼石。石头的正面基本上是一句或连续不断的六字箴言,石头背面往往刻一行“为打死蛇赎罪,向成事佛致敬”的款识。这种石刻本身是发端于人们内心深沉而复杂的宗教情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类玛尼石刻,心中绝对不会有欣赏把玩的愉悦与轻松。发愿类的玛尼石在许多地区都很常见。这类玛尼石一般是由小狗小羊和一片咒文组合而成,通常是属狗或属羊的人的行为曾经有违背佛教教义之举,甚至做了违法的勾当,旁人并不知道。但是因自知、天知、地知、佛知而寝食难安,所以往往需要去较远的地方请朵多镌刻一块甚至数块有个人标志(如属相)的玛尼石去供奉,用以向佛祖发誓:金盆洗手,下不为例。甚至还有烟鬼酒徒为了戒除嗜好,也会如此炮制,表示自己的决心。
    正因为玛尼石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所以很多的大德都支持和推行玛尼石事业甚至用一生来捐刻、雕刻玛尼石。而玛尼石的雕刻者中也不乏伟大的证悟者。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以无尽慈悲和智慧著写过《普贤上师言教》的伟大上师——巴珠仁波切曾说:“用泥塑的佛塔和佛像怕被雨水冲坏;用金和铜做的佛塔和佛像,人们会升起当作财物的贪心,又怕被偷窃;墙壁上画佛菩萨的像,容易脱落坏掉;修建大殿害怕漏水;印刷的经书哪怕校对九遍也难免有错字。而玛尼心咒刻在石板上,夏天不怕晒,冬天不怕冻,不需要雇人照看,无有财物的贪心,字少不易出现错字......做其他功德犹如抓住树枝一般,刻玛尼则像抓住主干一样,就算整个地域遍满强盗和蛮兵,玛尼石也不会受到损害,会一代代流传下来。”
    日头西斜,极目北眺,巨大如金字塔般的冈仁波齐便在眼前,冰雕蚀刻的卍字符,摄人心魄。冈仁波齐与4有缘,四大宗教的世界中心——苯教,藏传佛教,印度教和古印度耆那教;四条大河的发源地——象泉河,狮泉河,马泉河,孔雀河,流出阿里便成了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
    纳木纳尼,这一喜马拉雅山脉西线中国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7694米),横卧在玛旁雍措南侧,落到地平线下的阳光,染红了山峰背后的云,刹那间金光四射,山峰通体晶莹,天空中闪现着难以表述的蓝与紫。

    背依圣山冈仁波齐,面朝圣湖玛旁雍措的吉吾寺,周围佛韵溢然。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座庙宇不得而知,但对于心中只有佛祖的虔诚僧侣来说,吉吾寺应该是最幸福的寺庙了吧......

    吉吾寺距离我们晚上要住宿的塔钦约30公里,车程约一个小时。没想到的是,塔钦的旅馆同样晚上10点后没有电,自来水水龙里喷出来的是一股黄褐色的混浊,并且马上就什么也不见了......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