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行走西藏——雍布拉康与萨热索当

$
0
0
2019夏·行走西藏——雍布拉康与萨热索当
    这次西藏行,没有怎么仔细研究行程,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没有到西藏之前,看到景点里的那些好长好长且极其拗口的名字,总是记不住。每次一看到大片藏语的音译,就头晕目眩,耳鸣眼花。因此错过了几个有历史有意思的景点,不知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弥补这样的遗憾......
    其中之一就有泽当镇,这个离羊卓雍措并不算远的山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泽当镇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是西藏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也是西藏山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191公里,距贡嘎国际机场97公里。泽当,藏文意为“猴子玩耍的坝子”。相传西藏猴子变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著名的文化名胜古迹——雍布拉康、昌珠寺、猴子洞都在泽当镇境内。 

    泽当镇在雅砻河流域。
    雅砻河又称雅隆河、雅砻江,藏语意为"从上游下来的大河",发源于雅拉香波山,山上终年冰雪覆顶,云雾缭绕。雅砻河逶迤北行80公里,南北纵贯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南部(雅江以南),在泽当镇西边注入雅鲁藏布江,全长仅68公里,海拔3500米,流域面积920万平方米,为西藏境内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西藏古代文明的摇篮,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雪山冰川、田园牧场、河滩谷地、高山植被;也有神山圣湖、历史古迹和古朴的民风民俗。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构成了一幅神秘、古朴而又壮丽的画面。雅砻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藏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该风景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辽阔。由于海拔高,似有山低云矮、星月咫尺之感。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以高原河谷地貌为特征,以藏民族历史、佛教文化遗存为内涵,融民族风情为一体,是具有文化保存、观光朝圣、风情体验、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等功能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人文景物有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座寺庙桑鸢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珠寺和藏王墓群等。保留着中世纪建筑特色的民居以及民风习俗、宗教活动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雅砻河地区是藏族文化的最早发祥地,有西藏建造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有西藏重要寺庙昌珠寺,有西藏规模最大的古墓群藏王墓,还有古老的村寨田园、淳朴的民风民俗。
    据藏文史籍记载,西藏古代人类的发祥地也在这里。雅隆河水量较大,灌溉着下游河谷中的田地。沿河两岸散布着许多古老的村寨,保存着众多名胜古迹,还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在西藏人民中间很早就流传着"人是猴子变的,其发源地在雅隆河流域"的故事。传说当年观音大士从南海行经此地,见这茫茫大地上荒无人烟,遂降服魔女与当地一只神猴结合,产生了后代。观音又取来了青稞种子,教小猴们在此耕种,从此西藏土地上长出了粮食,猴子变成了人。传说泽当以南2.5公里的撒拉村,是当年长第一批粮食的地方,至今,每逢播种季节,人们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来此祈祷,并取走一些"神土",撒到自己耕种的土地上,以求祖先保佑,获得丰收。
    雅砻河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雅隆河谷的吐蕃部落击败阿里-达拉克地区的象雄部落(苯教文化)是西藏史上的大事。
    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又称"红柳香莎宫"。整个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一多层建筑,有佛堂供三世佛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9尊吐蕃王、后、臣的塑像;后部是一方形高层碉堡望楼,楼中空,有木梯三折通往楼顶。前部与后部相连,以石块砌成,气势雄伟,巍峨挺拔。建筑已毁,尚存残基。
    雍布拉康位于西藏山南市泽当镇11公里雅砻河东岸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 "拉康"意为"神殿"。相传是雍仲本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五世达赖时改为黄教寺院。 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宫殿内的壁画上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第一位国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块耕地的历史故事。 公元5世纪,藏王托托念赞时期,传说一本佛经从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宫顶,当时无人能识。有圣人断言,到了公元7-8世纪就有人能解读此书。所以这本书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农田莫早于萨日索当”,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地方建造的宫殿。
     《西藏王臣记》载: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下降天梯而步行到赞唐旷四门平原时,被在那里放牧的有才干的雍仲本教徒十二人看见,问他从何而来?他手指着天示意答复,他们了解到他是从天界罚降下来的,也就是说他有资格作藏疆之王,这样他们就用肩头当作他的舆座,把他高高抬起来到市中,由此都称他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座王)”。这与《青史》中所说的赤赞波峨德同是一事。
    聂赤赞普修建了雍布拉康的时候,口译说出了雍仲本教中的《辛氏之罕嘉法门》。按普巴桑杰加措历算法所说,聂赤赞普是木虎年(公元前127年)来到雅砻的,那么雍布拉康的始建,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由此,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当政时,于水蛇年(公元446年)“雍布拉康王宫的宫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积达嘛呢法门》等,又从空中发出声音说:‘再传五代,将会知道这些经义’”。
    拉妥妥日聂赞以后的第五代赞普即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不过,即使英明神武如松赞干布,也不敢忘了雅砻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不时还回来居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后来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庙。后来历代都有扩修,逐渐在殿堂西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十五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七华里处创建了日乌曲林,并开始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每年向雍布拉康派喇嘛五名,一年一次轮换,每人年奉十克青稞,直至民主改革前。
    雍布拉康还有一神奇之处,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赞普皆以雍仲本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期。传说有一日天降"神物"于雍布拉康的顶上,内有经书、法器和咒语若干,可是当时谁也不识这些东西的奇妙,只知是些好东西,于是将之供奉起来,还取了一名叫"宁波桑哇",意思是秘室。直到后来许多年以后,才有后人识出密室中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珍贵经卷,方悟出其实印度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早就进入了西藏了,只是因当时地上的本教势力太盛,才只好先"空投",再"埋伏",以待后日。该宫殿随之成为印度佛教圣地,也由此变成了一佛殿,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西藏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于1962年确定雍布拉康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维修。在十年浩劫中,雍布拉康被拆毁,所有塑像、壁画、建筑木构件被破坏无遗,其他文物也都流失,仅剩下残恒断壁。1982年山南地区文管会主持维修雍布拉康,历时两年多,现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

    仰望山巅的雍布拉康,经幡在下午的阳光里飘舞,一条逶迤的朱红顶围墙从山根直达山巅宫殿,尽管宫殿不是很大,但独特的造型,让人过目难忘。
    雍布拉康是碉楼式建筑:位于整个建筑东端正中,即传说中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长4.6米,东西宽3.5米,上小下大。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为1.2米高,0.6米宽的通道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二层有小门通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原有五世达赖时的所加金顶。这座建筑墙壁厚重,内部狭小,一层仅2.28平方米,二、三层也不过4.18平方米,不可能作为三十余代赞普延续使用的宫殿,早期还应有较大面积的宫殿建筑。这座碉楼式建筑作为晚期宫殿建筑的一部分遗迹被保留下来,倒是极有可能的。
    殿堂传为松赞干布所建,原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
    一层前半部为门厅,大门外有带遮檐的小平台,接折阶十数级。门厅南北6.3米,东西5.2米,原来的四根柱子,现修复为两柱。厅内远无佛像和其它陈设。再进为佛堂,南北6.3米,东西9.3米,八根柱子。东半部沿三面 墙筑有平面呈"凹"形的须弥座。原有塑像已毁坏净尽。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记》记载当时所见,云"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在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殿前置有佛橱,上下置放释迦小像十一尊,殿内除中间的三世佛及吐蕃王、王后、王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来加进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眼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据原来寺里喇嘛回忆,佛殿南侧绘有二十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达玛尼度母和八药王像。
    二层法王殿亦分前后两部分,原前部为南北两间,北间为空房,南间为楼梯间。后半部大小同底层佛堂,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宗喀巴、大佛母、莲花生、文殊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一护法神橱,再前则是四个金刚菩萨像。右壁有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等经书,壁画中表了拉妥妥日聂赞时,从天上降下来的经书、塔等佛物的故事题材。
    文革时,三层以上整个被拆毁,现经修复后的二层有了较大的改动,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为带天井的回廊。二层以上原有第三层,前半部为平台,三面为矮墙,后半部为一带天井的小廊院,后廊有小门通入碉楼式建筑中,这次修复,未重建第三层。
    殿房的南侧为僧房,一层门厅东南角有一门,出门后折阶西下,通向僧房,其中紧靠殿堂的二层楼为历代达赖礼拜时所居住的卧室,现已修复。雍布拉康东北400余米的山沟里,有一眼泉水终年不涸,传为松赞干布时重臣嘎尔东赞(禄东赞)所发现,人们仍称之为"嘎泉"。到雍布拉康礼拜的人无不到嘎泉下一游,据说饮此泉水,可医百病。
    俯瞰山脚谷地,公路和村落尽落眼底,农业发达的乃东,让人仿佛回到内地。这里可以看到雍布拉康宫殿的山脚下,西藏的第一块耕地——萨热索当。



    雍布拉康山下东北400余米的山沟里,有一眼泉水终年不涸,传为松赞干布时重臣嘎尔东赞(禄东赞)所发现,人们仍称之为“嘎泉”。这里现在用管线将泉水引到一个水龙头,供人们用圣泉水赐福。
    追溯西藏农耕的历史,就得从位于山南市雅砻河岸的“萨热索当”说起。
    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见zheng了西藏先民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的转变。而雍布拉康山脚下的一块良田——萨日索当,则在藏族开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块良田就叫“萨日索当”。
    第一代藏王的确立,让雅砻河岸方圆几百里的部落民众纷纷搬迁而来,为其修建雍布拉康,并以宫殿为中心聚拢起来,出现了第一座村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的转变。在这个村落附近,吐蕃先民开垦农田,专供藏王,也为自身生活所需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第一代聂赤赞普,雅砻部落首领们一直世居于雍布拉康。雍布拉康一方面以它碉楼式的建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以它险峻的地形为那个部落争端频繁的年代起着极好的防御作用。直到真正统一吐蕃大业的藏王松赞干布出现,将王都从山南雍布拉康迁都拉萨。即便如此,松赞干布并未忘记本源之地,雍布拉康依然是松赞干布在山南的夏宫。
    今天,山南地区泽当镇贡布日山上的猴子洞却提醒着我们一个更为古老、流传至今的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生出六只小猕猴,繁衍生息,从“猕猴变人”成为藏族先民的古老传说,并至今广泛流传于西藏民间,更记录在古老的藏文经书中。史书记载,神猴与魔女出生六小猴送到甲措林(聚鸟林)中,三年后繁衍五百小猴,但此时果子已吃完,又没有其它食物,为了让众多的神猴充饥,父亲神猴来到观音菩萨前请求赐食,观音菩萨从须弥山中取了天生五谷:青稞、小麦、豆子、荞麦、油菜的种子给了神猴,神猴把天生五谷种子撒向贡布日山下的平原——今泽当镇萨日玛地方。几个月后,神猴领着众猴孙再次来到萨日玛地方,望着眼前五谷丰收的景象,他激动万分地对儿孙们说:“吃吧,尽情地吃吧!” 结出谷实让幼猴吃后,毛渐短尾渐缩并能言语,遂变成人种。 “索当”在藏语中译为吃吧,由此,西藏第一块农田——萨日索当产生。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萨日索当即被认为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赐给神猴儿孙五谷之食的地方,更是后来吐蕃先民为供藏王而开垦的第一块良田。至今,为纪念西藏第一块良田——萨日索当,每年春耕时节,雍布拉康山脚下的农民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萨日索当田间,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这也就是西藏的开耕起源。
    在这片名叫萨日索当的第一块开耕田上,藏族先民开始了耕种、收获、孕育五谷,滋养雪域高原。人们用智慧来征服雪域高原,同时也虔诚地敬谢大自然的赐予,藏族农耕文化也由此发展演变。至今,这里的人们还用开耕节来寄托自己对大自然信仰的敬畏,更寄托了一年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走在“萨热索当”的田埂上,可以看到一块挂满哈达的灰色的石碑,红色碑文已经稍显褪色。石碑上用汉、藏、英三种不同的语言记载着关于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个村庄雅砻索卡和第一块农田萨热索当的故事。萨热索当曾在雅砻索卡村备受尊重,它不仅是西藏第一块农田,还是国王的御用农田。曾经繁华的雅砻索卡,历经历史涤荡,今天只剩下不太明显的遗迹和一块石碑有迹可循。
    历史中,萨日索当开启的是西藏的农耕历史;而在藏民族心中,萨日索当养育了他们共同的祖先,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更让他们对这片土地万分崇敬。

    在泽当的山川间,雍布拉康与萨热索当默默地诉说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也讲述着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渊源。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20.4.23整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