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吃在日喀则——藏面与甜茶

$
0
0
吃在日喀则——藏面与甜茶
    在西藏体验风土民情,其实日喀则比拉萨更合适。阿里太荒凉了,人迹罕至,只适合和藏羚羊做朋友;拉萨和林芝又太商业化了,且外地从业者甚众,已经失去了传统的藏味儿。日喀则不同,这里同样属于西藏的中心城市,但游客较少,大部分的游客会匆匆浏览扎什伦布寺后直奔珠峰,在日喀则市区逗留的却不多,这就保证了日喀则原汁原味的藏地味道......
    在日喀则的大街上闲逛,听着满耳的藏语,看着藏区特有的白墙黑窗红顶,才感觉自己真正融入其中,突然领悟了藏民的慢生活节奏......

    没有选择那些装修辉煌的店面,在街巷的深处找了家小小的茶馆坐下,准备当一回真正的藏民......
    茶馆是藏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去的地方了,只要是西藏的街头都随处可见,甚至在整个西藏的各个小县城小村庄都会有甜茶馆,酥油茶和甜茶是藏区的特色饮料,茶馆也是藏民们最惬意最市井的地方了。边聊天边品茶,消磨半天的时光,是很多藏民最喜欢的事情了。
    其实藏地茶馆卖的酥油茶和甜茶的味道基本差不多,酥油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喝习惯的,因此我们在西藏总是点甜茶的。无论甜茶还是酥油茶,都是大壶10元,小壶5元,就算5元的小壶,也能倒出四五杯茶来,我和儿子两人也要喝大半天呢。点一壶茶,可以在这里泡上大半天,最大的好处是,店主绝不会不耐烦......

    甜茶馆里,不只是有藏面甜茶, 还有藏饺、萝卜、炸土豆和夏帕立(肉饼子)等食品。甜茶、藏面、土豆,有点儿像藏地的标配。茶馆里的泡菜(其实是酸萝卜)也很值得品尝,泡菜一般店家会赠送呢。


    好像每个藏民的店铺都会悬挂这样的照片......
    小小的茶馆,典型的藏地风格......
    大多数来西藏旅游的人都喝不惯油酥茶,但却喜欢喝藏式甜茶,据说这茶可以有效地预防高原反应呢。其实,西藏甜茶就是是用红茶和奶粉混在一起,然后加入一些白糖。喝起来跟奶茶的味道差不多,喝甜茶并不是藏族人民发明的。有人说它是当年英国人入侵西藏时留下来的一种小资的情趣。也有人说呢,是从印度和尼泊尔流传过来的一种生活传统。不管怎么说,甜茶在西藏总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每一口甜茶里似乎都夹杂了藏地悠远独特的味道,让人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再说说酥油茶吧。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对旅行者来说,喝酥油茶的好处很多,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对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真的很有效,还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到拉萨后点的第一杯饮料就是酥油茶,因为有过心理预期了,所以也并不觉得怎样。咸咸的算奶酪味道,喝不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腻。但以后的二十多天旅程,到底都是甜茶作伴了。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西藏,家家都离不开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酥油以夏季从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土活中的一种主要食品,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拌糌粑,酥油为主料之一。打酥油茶、炸面食也要用酥油。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为大茶和砖茶。砖茶为长方体,重约两公厅左右。既适合长途运输也便于外出时携带。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和露天甚至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这样,酥油茶便应运而生了。
    酥油茶有各种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砖茶或沱茶后加盖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为最佳。在这种熬成的浓茶里放进少许盐巴,就制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简易的酥油茶。但更为正统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浓茶滤去茶叶,倒入专门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这是藏区群众家里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生活工具,由筒桶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简口较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4个直径约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现在,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条件的藏族群众家里,则更多地是使用电动搅拌器,既方便快捷,又干净卫生),再加入酥油和适量食盐,用搅拌器在酥油茶筒里使劲搅打,使酥油、浓茶和食盐充分融台为一体,然后倒入锅或者茶壶里,放在火炉上加热,或马上饮用,或装入保温瓶中以备全天之用。如果在上述的基础上再打进鸡蛋、加入准备好的核桃仁、花生、芝麻等物搅打溶化,这就是更高级的酥油茶了。除了用酥油,有的藏族群众还用骨髓、牛奶、清油等打酥油茶,这类茶至今还在喝,同样芳香甘美,强身健体,御寒保暖,而旦还可以加工加料,把酥油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高级饮料。
    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
    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日常饮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为主,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藏族民众渐渐懂得,蔬菜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茶叶来补充,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藏民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因此,酥油茶一经产生,便流传至今,并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诉说了酥油茶的来历。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这则由茶俗引发出的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藏族人民广为传颂。
    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礼节,酥油茶也是藏族群众祭神待客的礼仪物。敬神以酥油和茶为佳,待客则茶酒并重。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式凉粉,也算是藏地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就是凉粉切片,用酱油、醋、蒜汁、辣椒拌起来食用。藏式凉粉口味偏辣,食用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藏族人喜食辣椒,口味偏向四川一带。凉粉是先将淀粉进行加热融化,后经冷却定型,加入味精、盐、辣椒等调味剂方可食用。因为其辣椒面的研磨配制加人了十多种调料,吃起来别有风味。凉粉味道的好坏关键在于其辣椒调制是否到位。
    海拔4000米的高原,植物很难生长,但土豆却是例外。雅江北岸的宽谷地和冲击扇上,地势平缓,平均海拔在3830米左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土壤条件是理想的土豆种植区。这里的土豆具有种植单产高、个大、皮薄、味好、含淀粉量高以及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维生素等特点,素有地下面包之称,竟然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藏面,是传统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说它是正餐也可以、说它是小吃也可以。说是正餐,藏面的量不多,一般吃一碗不太容易饱腹;说是小吃,也属于面类,在茶馆面馆才有卖,没有街头小摊卖。
    藏面跟平原地区的任何面种吃起来口感都不一样。对内地游客来说,藏面乍吃起来非常不习惯,面里面好像是夹生的,其实这是藏面的特点之一。藏面的主要原料其实不是青稞,而是由小麦粉为主的。西藏地区的居民虽然从六七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春小麦,但小麦在西藏地区的产量和质量始终不是很高,小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不适宜批量种植,所以西藏的小麦有“包包子包饺子露馅儿、做面条碎成段、做成馒头沾牙”的说法。
    藏面的面条,要提前压制好,加工好以后要煮熟,然后过清水,再反复涂上烧好的清油,煮熟晾干待用。等要吃的时候,下到牦牛肉汤锅中,再次烫热出锅即可。将煮好的藏面捞到碗里,盛上满满一碗极美味的牛肉汤,撒上些许牛肉丁,旁边再摆上一小碟酸萝卜,桌上有藏式辣酱可以自己按照口味调配,就是一碗极香美的藏面了。
    藏面的精髓,在于它的汤。吃藏面最大的享受是喝汤,99%吃藏面的人都是冲着藏面的汤去的。藏面的汤极其美味,不加任何添加剂,直接用牦牛肉、牦牛骨熬制骨汤汤锅,清清淡淡的肉汤,加上少量的盐和葱花,就成了一碗难得的美味。喝进嘴里,又热又香,令人回味无穷。
    注意啊,千万谨慎对待藏式辣酱,西藏的辣椒真的狠辣。藏式辣酱跟内地的辣酱也不一样,是用水调的,里面加上藏族的香料和盐巴,口感上很有特色,藏式的辣酱,刚一入口时,并不觉得有什么辣的,只是觉得很鲜美,在嘴里转几圈以后,辣味就一点点出来了。同时吃藏面的时候,配一碟西藏人常吃的小菜——酸萝卜,也是大多数常吃藏面的人的习惯。
    在西藏,喝甜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喝的是茶品的却是生活。两三个朋友围坐在一张桌上侃大山,漫不经意的戳一口甜茶,温暖和幸福缓缓融入身心,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样的生活是一份舒适与安逸。
    面对着回头热情微笑的当地藏民,不由想起了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简单单的藏餐,一共20元钱,吃得悠闲自在。店主不会汉语,我们不会藏文,点餐时只得用手指墙上的菜单,付款时再次体会到了微信的强大。小贴士哈,在藏区,支付宝好像并不通用,只有微信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在阿里,还是纸质人民币才是硬通货,任你微信还是支付宝,没有信号,啥也没用。对了,阿里这样的偏远地区,许多地方连硬币也不收的哈......

   小小的的甜茶馆,阳光下渗透着丝丝暖意,生活节奏慵懒缓慢,所谓岁月静好,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有一天来到了藏地,记得也找一家当地的小茶馆,也许茶馆很简陋,但相信你一定能喝到高原所特有的温暖,认识到最纯朴的藏族同胞......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