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日喀则——江孜宗堡(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江孜宗堡就在白居寺附近,也位于江孜县城里,是江孜著名的宗山抗英遗址。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古堡较完整地保存了封建农奴制时代宗政府的原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宗山堡更因为1904年惨烈的抗英之战而被后人称为英雄之城。驱使我一天来回奔波几百公里来到江孜的根本目的地,就是这座抗英遗址了。
1961年3月4日,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宗山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宗山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现在的宗山脚下,建立了宗山英雄广场。为缅怀一个世纪前的抗英英雄们,广场上矗立起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的三面分别用汉语、藏语、英语书写碑名。在这里,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英雄壮烈之魂。
吐蕃王朝末代(967年),赞普达摩(朗达玛)之孙白阔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统治年楚河流域,后来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旧址上修建“江喀孜”(后简称“江孜”)城堡,意为“王城之顶” 。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乃东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政府所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应该是于14世纪初改建了旧城堡,全部依山势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顶。后来的江孜宗政府所用,遂称“宗山”。藏语“宗”意为城堡、要塞,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权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浓,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这座古堡也是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
宗山古堡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宗山顶部的悬崖峭壁上,基本沿东西方向错落分布,距年楚河约0.5千米。整个古堡群错落有致的雄踞山顶,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伟峻峭。江孜宗山海拔4022米-4140米。宗山并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围地势平坦,宗山就显得鹤立鸡群,很有军事意义了。遗址东西长360米,南北宽约80米,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古堡周围建有土、石夯筑的围墙,墙体高4-8米,厚约1-4米,墙内现存建筑有孜结拉康殿、哲拉康大殿、生宁宗、哲布岗会议厅、宗本(长官)官邸、宗府宿舍、仓库、马房等,现共有大小房屋193间,总建筑面积为7064平方米。其中孜结拉康殿位于宗山古堡顶部,总面积878.36平方米,五层楼,为土木结构。孜杰拉康下面的折布岗拉康大殿,坐西朝东,长25.30米,宽14.40米,建筑包括经堂和殿堂两部分,经堂16柱,殿堂2柱,广范使用木构件,柱头雕刻精美。
江孜宗堡的建筑风格是一批山顶式古堡的风格祖版。其现存大体样式早于1360年修建的桑珠孜宗堡(13宗堡最后一个),应该影响了后者的建筑风格,但二者又有很大差异:山岗的大小和形态都不同,因此江孜宗堡的主建筑与周围建筑分散于山岗上(山岗大),桑珠孜宗堡整个建筑群是一体的(山岗较小)。
桑珠孜宗堡的建筑风格又影响布达拉宫的风格。
宗山的藏式城堡,远观和布达拉宫很形似,坚厚的墙,窗户开得非常小,像个防御工事。还有过这样的传说故事呢:当时的后藏人听说拉萨有个布达拉宫,十分壮美、辉煌,便想要依照那个样子也建一个。于是派了专门的工匠去画了布达拉宫的图样,刻在了萝卜上,带回来。按照萝卜上的模型,宫殿建了起来,但怎么看都和布达拉宫相距甚远。后来大家参透了其中奥秘,因为从拉萨到日喀则,当时的交通十分不方便,等赶回来的时候萝卜已经萎缩了,所以人们按照萝卜上的模型建造,规模自然比布达拉宫小许多。
来之前,打听到这里一般不开门的,结果大喜过望,我们来到进山入口处,竟然被旁边玻璃屋里的工作人员叫住,买到了两张参观券。简直太幸运了......
这里的海拔起点为4022米,我们所要到达的山顶高4140米。从这里开始上山......
宗山古堡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峻,几乎成为江孜县城的标志物。虽说宗山相对海拔只有125米,但我们的起点有4022米的高度,于是爬山之路是相当辛苦的,并且只能爬个几十米就休息会儿,否则真心有喘不上气的感受......
后来发现,所有的幸福都是有原因的。一路行来,整个古堡里没有一个人影,很是寂静。却在这里迎面碰上了来这里视察工作的江孜县县长,热情地叫住我们,问我们是游客吗?是哪里来的游客?一群人里竟然还有来援藏的家乡人,很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呢......
宗山古堡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藏爱国主义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遗址。1904年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5-8米、宽约4米的城墙,红色围墙在山峰上一直延伸到了白居寺的后山,并沿墙及前崖修筑了许多炮台、碉堡,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持续的战火中,几乎被侵略者毁为一片废墟。现仅存炮台遗迹、带弹孔的残坦断壁以及东部代本(藏军指挥官)的一处住室。
宗山及白居寺周边的建筑以土灰色为主色调,看起来房屋很旧,但不知为何,给人感觉很有生命的张力......
宗山古堡位于江孜中心位置,可以俯瞰江孜全城。越往上爬,视野越开阔,看到的江孜越壮美。站在城堡上,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白居寺。江孜宗山面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绝壁。沿绝壁右侧的山脊往北,山势陡缓,但绝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纹,形似马背脊般光溜,也没有多余的色彩。往北约六百余米左右,山脊分东西两支,较长的西支山脊的环抱处即白居寺。而白居寺老城就散落在宗山的周围。
远眺山下,平顶的小屋散落,五彩的经幡像是这个城市的经络,连接着所有的地方。小花安静地开在街头巷尾,露台上陪伴着它们的是木头的窗棂和门楣,一个安静美好的地方。街上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藏民,安静地穿梭在这里。古堡如今安静地屹立在那里,像是这个城市的主心骨,虽然不再有军事用途,人们围绕着它开始了新的生活,漫山的青稞地绿油油的,英雄的后代们生机勃勃地生活在这里,以慰英灵......
江孜位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江孜建城已有600多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为西藏一大重镇。别看江孜现在属于后藏日喀则,但它实际上位于前藏最西端,距离拉萨254千米,多少年来都是进出拉萨的门户。同时,江孜宗也是西藏对外的重要窗口之一,英国、印度、尼泊尔、锡金邦、不丹等均在此设有商务机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段陡峭山路后,终于有了小小的一片平台。这里有凝聚着江孜历史的雕塑......
古刹初建:1418年,热丹贡桑帕邀请一世班禅克珠杰到江孜主持佛教事务,并共同修建了白阔曲德寺,意为“吉祥轮大乐寺”,汉语即白居寺。
驻藏巡边:1795年,驻藏大臣和宁、松筠一起巡视江孜。宗山上,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四块石碑仍保存完好, 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驻藏大臣(藏文:བོད་བཞུགས་ཨམ་བན):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变而来。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对外也是外交长官。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还有助手们。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改任西藏办事长官,历一百八十三年。
1709年康熙帝派临时大臣赫寿赴拉萨监理青藏高原属国和硕特汗国的政务,1720年清军赴拉萨赶跑准噶尔军后岳钟琪—延信等大臣先后留守,1728年变为定制。清朝统治西藏的体制因势而变:早期册封汗王和宗教领袖;后废止汗王制(不同意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称汗要求)、又废除达赖管家管政务的第巴制,而设诸噶伦集体领导,继而在颇罗鼐父子时期实行首席噶伦带郡王爵位制,最后设噶厦配套强化型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的职权因时势变化而阶段性加强:早期(郡王颇罗鼐父子掌政时期)是监管;乾隆十五年(1750)不再设郡王爵位,颁布《酌定西藏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治,配四噶伦分管前后藏,驻藏大臣直辖达木蒙古和霍尔三十九族;最后是统管,打败廓尔喀之后,乾隆五十八年出台全面管理西藏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办事大臣对噶厦的管理、整顿封建领主关系减轻其剥削程度,益于社会安定。还节制三个小王国不丹、锡金、拉达克。
纵观有清一代百余位驻藏大臣,良莠不齐,贤愚各异,臧否互见。驻藏前期(雍乾时期),清王朝鼎盛强大,驻藏大臣中出类拔苹、政绩卓然者众。个别大臣甚至是奋不顾身,为国捐躯,如僧格、玛拉、青保、苗寿、傅清、拉布敦、和宁、松筠等等。而驻藏中后期(嘉庆朝至终清)虽有文硕、张荫棠、赵尔丰、联豫等奋发有为者,然误国债事者、庸庸碌碌者也有之。究其原因,除了此期朝廷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禁锢、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外国列强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等因素以外,其用人制度也是一大原因。然瑕不掩瑜,驻藏大臣制度在维护西藏和平统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清政府对于西藏地方遭受外敌入侵,向不惜耗费巨额黄金,动用数十万大军远征进剿来犯之敌,前清仅大的用兵就达5次之多。在这些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绝大多数驻藏大臣与藏族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如雍正年间,准喀尔侵藏,清庭派大军驱逐后,驻藏大臣僧格、青保、苗寿派兵继续设卡防御,并定期轮回巡视边界,睥准军不敢再犯,西藏相安多年。乾隆末年,廓尔喀入侵后藏,驻藏大臣成德、额尔登保、鄂辉、和琳协助清朝名将福康安率领的若干个民族组成的近二万大军,千里迢迢,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打败了侵略者,追回了扎什伦布寺被劫金册及贵重财物,拯救出被掳往境外的官弁及百姓。在这次战争中,驻藏大臣之勇武、公忠,其克展天威,督办前后藏乌拉台站粮饷转运事务,力斩魔爪的功德永垂青史。清道光至咸丰朝,西藏又遭拉达克地方军及廓尔喀的两次进犯。前者驻藏大臣孟保下令藏军数千征讨,结果以击毙敌酋、歼敌200余,俘敌800人,收复失地1700余里的战绩取得胜利。而后一场战争,驻藏大臣赫特贺、满庆征调汉藏弁兵200余与敌战斗,可是终因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清庭无力顾及藏边,而西藏地方又因十一世达赖圆寂,无暇用兵,地方军战斗力不强等原因失利,驻藏大臣被迫签订了“藏尼条约”十条。条约虽不平等,但足以说明驻藏大臣在西藏重大军事行动、即保疆为国上是承担了责任的。光绪中叶,众所周知的隆吐山抗英斗争中,驻藏大臣文硕更是主张抗英,同腐败的朝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虽然丢官被革职处分,但他主张正义,支持藏族人民的民族自卫斗争、上书筹饷、筹兵、筹将的自卫之计,督促地方政府派官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还亲自率兵领将面授各种作战机宜等等,真可谓用心良苦。
清代,藏族地区曾多次发生内乱。屈指数来,先是蒙古和硕部拉藏汗与第巴桑结嘉措权力之争,互相残杀,西藏局势动荡。钦差大臣赫寿被派赴藏,监理拉藏汗办事,很好地体现了中央政府“抚绥人民,以安众番”的用意。雍正初年(1727年)巴藏战争爆发,首任驻藏大臣僧格、玛拉在郡王颇罗鼐的支持下,一面保护达赖喇嘛于布达拉宫,极力避免被人劫持;一面积极设法平定内江,安抚人民,迎接清军的到来,最终严惩了阿尔布巴等犯乱者17人,安定了西藏的社会秩序。乾隆十一年(1747年),前藏又发生了达赖拉章(公馆)苏本堪布扎克巴达颜,以咒术诅咒郡王颇罗鼐一事,至使颇罗鼐与达赖喇嘛不和,产生了矛盾和裂痕。驻藏大臣傅清闻讯,认真履职,在调查弄清事实后,擒获制裁了肇事者,圆满地解决了此事,得到朝廷的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后不几年,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袭其父颇罗鼐“郡王”位后,多行不义,乖戾诡谲,“自立名号”,伐其兄及侄,荼毒属部;与达赖喇嘛构衅,勾结准噶尔部发兵以为声援,伪言奏撤驻藏官兵,广布私探,凡驻藏大臣一举一动辄侦逻之。阻绝驻藏大臣与中央政府塘汛往来,致“年书不得达旬日”。更有甚者,他还调兵运炮,拟于1750年10月杀尽钦差大臣并塘汛官兵客民,阴谋发动分裂叛乱。就在国家主权残遭蹂躏,西藏地方有受到要威胁的紧要关头,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临危不惧,不顾皇帝“你二人孤悬在藏,甚属危险,末可轻举”的劝谕,将叛酋引至驻藏大臣衙门,数其罪恶正法之。须臾,二大臣与围楼纵火、数十倍于已的叛乱分子展开了激烈的肉博战。傅清手刃数名,身被三伤。力竭自刎以死;拉布敦挥泪挟刀跳楼,杀数十敌,肠出委蛇于地,然后死……他们以自己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诗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瞰万里江山妖娆。叹往昔,峥嵘岁月稠,英魂永铸......
回头看看我们上山的路,很是佩服我们自己......
西藏地域广阔,地势高拔,各个地方气候与地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宗多设立于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那里受印度洋季风之影响,气候较为适宜,土地平坦,水草丰美,人口最为繁密,是西藏精华所在。而西藏西北地势高峻,气候酷寒干燥,雨水稀少,人迹罕至,所以西藏地区政府并没有在那里设立宗。
“宗”的行政首长,藏语译为“宗本”意为“宗官”,相当于内地的县长。而宗本的执政范围是:承上达下,传达噶厦政府公文指令;收派差税;处理案件,调查纠纷。
宗堡原建有城墙、官邸,楼高五层,藏式石木结构,专门请来尼泊尔工匠修建。雄伟的宗堡矗立在湖畔山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和平年代,县城美景尽收眼底,风光秀丽......
宗山古堡现存的房间中,有几间开辟成为介绍江孜历史的展馆,应该相当于江孜博物馆的地位吧......
江孜宗政府议事厅以塑像形式再现了宗政府官员办公情形,展厅内的江孜宗政府土地清册等原始资料极为珍贵。
宗山古堡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纪念地,至今仍保留着1904年江孜军民保卫祖国领土的抗英炮台、抗英勇士跳崖处、驻藏大军巡边石碑、宗土崖殉国纪念碑、法王殿、原西藏地方政府江孜宗议事厅、原西藏地方政府江孜宗差税厅、地牢和旧西藏对犯人用刑的场面等参观点,是文物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作用的标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材和基本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驻藏大军巡边石碑,刻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记载了驻藏大臣松筠、和宁巡视边防的经过和戊边要领。
对面建筑里的展览的是江孜的宗教历史......
宗堡看来还有待于进一步修复。从这里开始其实已经没有路了,只得沿着下水的小渠上行,再走几步,却发现,连这样的小水渠也没有了,完全需要在松散的沙地上艰难前行......
让江孜宗堡享有盛名的是它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抗英历史......
江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通尼泊尔、锡金、印度,东控拉萨,北扼日喀则,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条孔道,是南亚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宗山处在江孜古城的中央,修筑一座军民两用的堡垒,任何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都会把目光落在这里。站在宗山上,可以环顾东西南北;控制了宗山,就等于扼住了这一交通孔道的咽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江孜人民不畏强暴,浴血卫国,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
悲壮的抗英斗争,五百藏兵跳崖自尽......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由于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设想建立一个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作为缓冲区。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将尼泊尔、哲孟雄、克什米尔、不丹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哲孟雄境内的大吉岭设立军事基地,控制了这个“印度入藏门户”。
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这就是著名的“马嘉理事件”。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为了防止英国的侵略,西藏地方噶厦派兵二百名在隆吐山(龙头山)修筑堡垒炮台,设卡自卫。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是,英国为了打开进入西藏的大门,先则无理声称藏军“设卡之地距大古岭甚近,意在阻止通商”,后又提出这是“横截廓尔喀东通印度之路”。1887年,英国干脆撕下伪装,令其驻北京公使发出照会,胡说隆吐山属哲孟雄领土,要求限期撤卡,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武力驱逐。西藏地方政府得悉,立即派四品仔琫(仔本)多尔济仁增赶赴隆吐山,并从各地抽调军队,准备随时增援。
1888年3月20日,英国悍然派兵四五百人,向隆吐山西藏守军发起进攻,对西藏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多尔济仁增率领藏军用火铳、弓矢等简陋武器进行抵抗,毙敌军官一人,英军被迫后撤。次日晨,英军再次进攻。藏军依托阵地誓死抵御,毙伤英兵百余人。英军不甘失败,调来援军和重炮。8月24日,英军在格累姆上校指挥下,以猛烈炮火向隆吐山前沿阵地轰击。藏军不支,退守纳汤,隆吐山遂被英军侵占。藏军据守纳汤北侧高山,在一夜之间筑起一道四五里长的齐胸墙垣,奋力抗击敌军。后在英军优势火力轰击下,被迫退却。英军占领隆吐山、纳汤后,一面整修道路,一面增调军队,准备继续向前推进。正当西藏地方政府加强前线兵力和指挥,准备继续抗敌之际,清政府为达到与英国谈判媾和的目的,把主张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革职,改任昏庸畏葸的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并下达撤兵媾和的命令。升泰在赴任途中,下令江孜守备及统领藏军噶布伦“严束藏兵,不准妄动”,并将藏军撤回帕里一线,只准防守,不得出击,“如违节制,立即严参”。在升泰的压制下,藏军虽未听命,但抗英士气受到了严重挫伤,抗英部署也受到了影响。同年8月中旬,藏军为了收复失地,拟组织反击,也被升泰制止。9月24日,英军二千余人向捻纳藏军营地发起进攻,藏军不支,被迫撤退。其后,英军相继占领了则利拉、亚东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
1895年开始亲政的十三世达赖十分痛恨英国侵藏。在沙俄的拉拢下,十三世达赖逐渐产生了联俄抗英的想法。英国十分顾虑沙俄势力插足,为了压服西藏,英国准备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英国派荣赫鹏(译音)率领近万人武装集团开发印度、锡金,其中一部进入西藏,进攻矛头直指拉萨。江孜成为必争之地,宗山要塞成为攻打目标。
1902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条约》,侵犯印度边境为借口,派兵200人侵入西藏。
1903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又以谈判为名,派兵入侵西藏南部边境岗巴宗,并派3000英军从亚东、帕里一线发动对西藏入侵。7月,1万英帝国主义侵略军对西藏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10月初,英国准备进占江孜、拉萨。英酋荣赫鹏于10月11日折返印度,与寇松具体筹商进攻西藏的军事部署。12月10日,侵略军全部在纳汤集中,计有第二十三锡克步兵营七百人、第三十二锡克步兵营七百人、第八廓尔喀步兵营七百人、骑兵一百人、孟加拉和马德拉斯工兵各一队、野战医务队五队和其它后勤保障部队。共配有步枪二千八百支、火炮六门、马克沁机枪12挺。全军由少将麦克唐纳为指挥,易喀尔丹为参谋长,布雷哲尔负责后勤运输,另有大批随从人员,总计一万余人。
西藏的自然条件对防御作战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清政府和多数驻藏大臣腐败无能,不重视边防建设,致使防务废弛。清政府在西藏的驻军不仅数量少,而且装备非常落后。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驻藏大臣福康安奏请建立了常备军,申定兵制、兵额以后,军队数量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一是藏大臣的卫队绿营兵步骑六百余人;装备有亨利—马梯尼、斯涅德等各种类型的线膛步枪及部分火炮。期于是保护粮台和运输的驻屯绿营兵八百余人。二是西藏地方军(即藏军),定额三千一百六十二名。凡二十五人为一定本,五定本为一甲本,二甲本为一如本,二如本为一代本(代本字意为“弓箭长”、“箭官”)。代本直接听命于驻藏大臣。这些军队平时驻拉萨、日喀则各一千零五十四人,定日、江孜各五百二十七人。除定额外,尚有守卡兵三百一十二人分守各关卡。藏军装备,定本以上军官配有线膛步枪,士兵十分之五使用土枪,十分之三使用弓箭,十分之二使用刀矛、藤牌。部队受宗教影响很大,战士佩有“护身符”,出征时求佛护佑,虽作战勇敢,但军官指挥能力低,战术落后。
1903年12月11日,麦克唐纳率侵略军一千一百五十名,携火炮六门、马克沁机枪八挺,偷越则利拉山口。12月13日,英帝国主义侵略军进驻仁钦岗,14日进占通向江孜的重要门户——春丕,12月21日,英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帕里。这年冬天,英国侵略军从亚东进犯江孜,遭到西藏军民的顽强抵抗。英军死伤惨重,被迫逃跑。
1904年1月,英国侵略军相继占领了堆拉、戈吾等地,矛头直指江孜。3月,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1000多人准备向嘎吾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得知在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米辛果以北纵深地带有藏兵和民兵布防,英军不敢贸然进攻,提出要进行谈判。3月31日麦克唐纳率工兵四个连、步兵三个半连及野战救护队、战地工程队等,携炮四门、马克沁机枪若四挺,抵达曲眉仙角藏军阵地。
荣赫鹏耍弄阴谋诡计,要求双方停火谈判。藏军受骗,未予射击。麦克唐纳却暗中调动兵力,命令第八廓尔喀步兵营从左翼迂回,抢占山头。右侧部署了机枪和炮兵阵地,骑兵在平地展开,从三面将一千五百余名藏军包围。荣赫鹏等人与拉丁色、朗赛林见面后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当时藏军不了解新式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后英方下令开火,但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在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和轰击中,英军对藏军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数分钟内藏军即被英军射杀400多人,西藏谈判代表数人亦被杀害,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英军死伤官兵十五人,这就是悲壮的抗英战争中“曲眉仙角和古鲁之战”。
4月11日,英军600余人占领江孜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13日,英军占领江孜。英军占领江孜后,为了减轻运输压力和做好进犯拉萨的准备工作,留下一支拥有五百余支步枪、两挺机枪、两门火炮的部队和三个星期的食品,随同荣赫鹏驻扎于江孜年楚河畔的江洛林卡,其余部队由麦克唐纳率领撤回春丕。英军凭着先进的武器,滥杀无辜,江孜军民和白居寺僧侣遵照达赖13世指令,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拼死抵抗两个多月,16岁至60岁的男丁全部参加抗英。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
5月3日,荣赫鹏派驻守江孜的三分之二兵力,即工兵三个连、步兵一个连及部分骑兵,携带火炮二门、机枪二挺,向卡罗拉进犯。遭到西藏民军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抗击。经四小时激烈战斗,击毙敌炮兵指挥官扎聂萨海、士兵二十七人,迫使英军龟缩在山峡中,陷入“绝望之境地”。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驻江孜英军分兵东犯卡罗拉后,仅剩一百七十名士兵防守,力量非常薄弱。集结在日喀则一带的西藏民军获悉这一情况,于5月4日晚出动一千五百人,并包围了荣赫鹏驻地江洛林卡。藏于夜间发起突袭,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这时,进犯卡罗拉的侵略军返抵江洛林卡,江孜英军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但仍无法摆脱被围的困境。江孜战局的变化,使英国政府手忙脚乱。英印事务大臣布罗德里克声称:“政府业已决定,不管什么生力军,只要印度政府认为必要,均可调往江孜去。”6月中旬,侵略军的增援部队在春丕集结,计有:四个土著士兵营二千八百人、英皇家步兵连四百人、英山炮连二百五十人、土著山炮连一百人、土著山地步兵连二百人、民夫和运输人员七千六百人和配属的其它小分队,总计在一万一千五百人以上。携有火炮十二门、机枪六挺。
6月13日,麦克唐纳率领援军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攻占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为截断英军后方补给线,藏军在乃宁寺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英军分别自少岗和江洛两地出动,从南、北两面进攻乃宁寺。攻占乃宁寺后,将寺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寺院。英军接着攻占了江孜西北方向的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攻占紫金寺后,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此时,十三世达赖派人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五日撤出江孜,遭断然拒绝,英军遂于当天正午向江孜发起总攻。
7月五日至6日,英帝国主义侵略军在炮兵支援下7次进攻宗山,宗山上约5000名藏族军民用土火枪、大刀、弓箭、抛石器等落后的武器击退英军。经过3天抵抗,守卫藏军弹尽粮绝。1904年的7月7日,英军的重型火炮击中并炸毁了宗山东面的山墙,英军向这个缺口发起大规模冲锋。荣赫鹏的英人翻译鄂康诺当时在兵营驻地的屋顶上,用望远镜观察着。他在后来的书中写道:“宗里的每一个枪眼,每一块石头都好像喷着火和烟,石头从斜坡上推下砸在进攻者的身上。这时,宗山堡垒中的火药库被英军的重型火炮击中爆炸,只能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江孜军民在最后关头,只能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用石头和肉搏战拼死抵抗。在敌人优势火力攻击下,江孜宗山最终失陷。赛林代本与500多名藏兵宁死不屈全部跳崖牺牲,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篇章。
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了大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7月14日,麦克唐纳率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拉萨。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拉萨条约》。条款中隐藏着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的保护关系的阴谋。清政府觉察到了英国的险恶用心。1905年,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虽然英国取得了原《拉萨条约》中规定的许多特权,但新约中规定“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英国变西藏为殖民地的阴谋未能得逞。
一段土路后,来到了这样一处平台,才发现这是宗堡西宗遗址所在地......
因为体力不支,没有走的炮台和抗英勇士跳崖处,只得在网上搜索到这两处的图片......
抗英炮台:江孜抗英保卫战中西藏军民在这个炮台上用1791(清乾隆五十六年)福康安大将军曾使用过的“黄色兄弟”大炮英勇抵抗外强侵略。
说说乾隆年间最伟大的一次远征——收复西藏,打服廓尔喀......
乾隆在位60年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但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廓尔喀王国因占着地理的优势,总是侵犯西藏,在西藏地区烧杀掠夺,当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军几次出击,可廓尔喀仗着喜马拉雅山作为靠山,清军一直无可奈何。公元1788年,廓尔喀大肆侵略西藏当地的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麻烦,西藏只好投降割地,两年的时间廓尔喀故伎重施再一次像西藏索要钱财,当时的政府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件事情修书报到了北京。乾隆在这时已经建功无数,根本没有把小小的廓尔喀放在眼里,于是就派出了他的大将福康安、海兰察出征救援西藏。清军途经青海再到达西藏,而廓尔喀部队听说之后又逃回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福康安和海兰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决定重创廓尔喀,其实在去年的12月,四川提督在聂拉木已经打败了廓尔喀,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才退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这个时候是冬天,对于清军来说并不利于长远作战,所以打算在明年做远征的打算。做好准备之后,两人和四川提督成德联合起来,于1792年5月,率领大军全部收复了西藏的领土。廓尔喀本来以为这一次不过是做做样子,可是没想到福康安竟然来真的,瞬间慌了神,廓尔喀国王求助印度,却被攻到了廓尔喀的首都。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八号,廓尔喀的领头人来到了清军大营要求归诚,一直到19号,福康安才接受他们的投降,历经13天福康安才率领清军全部撤回,这也是中国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远征,翻越喜马拉雅山,将廓尔喀打服。从此之后廓尔喀再也没有侵犯西藏,现在的尼泊尔就是当初的廓尔喀。
山顶的法王殿建于明代,亦称如意宝寺,殿内留有英军侵略西藏时的罪证......
从这里俯瞰,可以看到下面有雕塑,再现的应该是1904年抗英的场景......
在这里,英雄的故事从未停止过传颂,每个老人和孩子都能讲出当时的场景。藏区的人们一直相信,那些英雄的灵魂被神灵招回,神也会保佑这些英雄的子子孙孙,让他们安居乐业,不会再受到侵略和伤害。
这建筑,够高大的吧......
可爱的儿子自从喜欢上了摄影,就一直这么执着,学霸的特质吧......
站在山脚回望古堡,血腥与战争已经远去,风中也没有了哀号与悲痛,如此安静祥和的城市,是用英雄的血肉之躯铸就的,勿忘英魂......
回日喀则的公路上有一处观景台,可以看到白居寺和江孜宗堡的远景......
江孜是盆地,农业非常发达,在一片蓊郁的色彩当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黄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就显得特别的突出、抢眼。其实宗山并不算陡峭,跟其他蔓延向天边的山比起来柔和许多。宗山赋予江孜生命,也让江孜除了美丽还有一份特别的意义......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汉译为“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吉祥轮大乐寺”,15世纪初叶创建,原属喇嘛教萨迦派(花教),
后布敦、格鲁(黄教)等派势力先后入据,遂成为各派共存的一座寺院。
寺院由江灵敏度法王绕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于15世纪中叶的前半期(1418-1436)共同主持兴建。1436年,白居寺建成完工,江孜法王请高僧克珠杰(第一世班禅)来讲经并主持教务。克珠杰额尔德尼在追随宗喀巴大师(格鲁派创始人)之前,是萨迦派培养出来的才子,而夏鲁派曾经和萨迦派关系密切,几乎是萨迦派的一个支系,所以在克珠杰额尔德尼当家的时代便定下了三个门派同时在一寺院学习的规矩。
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英军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占领白居寺的英军,抢劫了该寺大量文物、藏经等等,并且将佛堂改为食堂,在转经筒上钉钉子改为食品输送带。经过战斗,英军屠杀许多藏族民众之后,占领了整个江孜。
昔日宗堡,今日仍可见绝崖残壁、孤墙傲云。遥想当年尼泊尔工匠在念青唐古拉神山北麓、美丽的三色湖边,挥汗如雨,打造宗堡的历史场景,悠然神往......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8
